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硬體元年的風,吹動字節,歡迎閱讀。
眼看今日頭條即将觸達增長天花板,擴張壓力之下的張一鳴,在 2017 年豪擲 10 億美元收購了 Musical.ly,并換來了幫助字節跳動構建一明一暗兩條新增長曲線的兩員大将。
同為 Musical.ly 聯合創始人的朱駿,帶領 TikTok 征戰全球化;另一聯創陽陸育則被張一鳴轉崗至硬體業務,并告訴對方,字節未來的業務将 " 由軟到硬,由線上到線下 "。
硬體,由此成為字節尋找新場景、拓展新用戶的必要嘗試。過去七年間,字節先後試水手機、教育硬體和 VR 等,卻又相繼遭遇挫折。
但随着生成式 AI 新技術的出現,屢敗屢戰的字節,又萌發了做硬體的新想法。近期,有媒體爆料字節已于 4 月份秘密啟動 AI 手機研發項目。字節則對此辟謠稱,并非在做 AI 手機,而是在探索基于手機的大模型軟體解決方案,提供給手機廠商參考使用,并強調 " 目前并沒有自己做手機并銷售的計劃。"
雖然無法通過直接銷售手機創造營收,但字節依然沒有放棄從 AI 硬體中尋找增量的機會。
在 ChatGPT 引爆新一輪 AI 應用熱潮後,定位桌面機器人的小麗智造創始人兼 CEO 胡捷,就曾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為了在產品中接入外部大模型服務商,每年需要向對方支付數十萬元費用。
相比胡捷,手機廠商無疑是一個付費能力更強的客戶。IDC 在對外發布的《AI 手機白皮書》中披露,預計在 2024 年,中國市場的 AI 手機出貨量将達到 3700 萬台,到 2027 年,這一數字會增長到 1.5 億台,屆時 AI 手機所占的市場份額将超過 50%。
這也意味着,想要向手機廠商兜售大模型軟體解決方案的字節,迎來的将是一個至少上百億的潛在市場。
今年 2 月份從 PICO 抽調到手機項目組的劉科,前段時間剛剛結束了與一家國產手機廠商的合作,劉科一方負責将豆包大模型能力落地到合作方的手機智能助手中,共同打造一些 AI 智能體應用。
随着越來越多 3C 廠商、互聯網公司盯上硬體,業内逐漸開始把 2024 年視為 "AI 硬體元年 ",手機之外,耳機、眼鏡等也開始迎來一股 AI 改造風。
被傳出研發 AI 手機之外,今年 5 月份,彭博社報道字節以 5000 萬美元收購了中國耳機制造商 Oladance。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字節管理層看到了可穿戴設備成為 AIGC 服務平台的潛力。
在 AI 硬體上的多路出擊,不由讓人聯想到字節奉行的 " 大力出奇迹 " 方法論。2016 年的一場活動上,張一鳴曾對外提及," 最早是學打台球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的,就是說用蠻力把球打進去。"
但随着張一鳴于 2021 年底隐退,梁汝波治下的字節,開始改換節奏,無邊界擴張被聚焦主業所取代," 大力出奇迹 " 的方法論也開始讓路于降本增效。
感受到公司管理層策略變化後的汪凱,在去年 11 月 PICO 大裁員中,并未選擇如劉科一樣堅守并等待新機會的到來,而是跳槽去了一家新造車公司,"(電動汽車)這是當下無可争議的硬體風口。"
汪凱的擔憂不無道理。AI 硬體是未來,但難成當下的新機會。" 所以元年這個事,你可以參考 SaaS 行業,有人從 2012 年就開始喊 SaaS 元年,一直喊到了 2022 年。" 恒業資本創始合夥人江一如此形容。
在生成式 AI 助推之下,AI 硬體快速崛起為時下風口之一,并引來互聯網大廠和 3C 廠商等多方勢力的同台競技。
尤其在算力可獲取性與 AI 體驗便捷性上,可以直接在端側運行大模型能力的 AI 硬體,有着無可比拟的誘惑力。
更重要的是,相比傳統硬體,AI 硬體的出現,有望帶來互動層面的颠覆體驗," 現在我要在公司内部跑一個流程,我可能要點七下。如果我改用 AI 硬體,通過語音互動就能一步完成,相當于是省去中間六步的時間。" 在江一看來,AI 硬體所產生的界面變革,最終将在用戶側帶來效率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決定 AI 硬體能否得到消費者認可的一大因素,離不開對高頻剛需場景的探索和開發,無論是互聯網大廠,還是 3C 廠商,當下比拼的關鍵之處,還在于對消費者的了解程度。
基于此,包括字節等在内的互聯網大廠,做 AI 硬體,其實 " 硬體不是它們的目的,場景才是,尤其是用戶高頻使用的場景功能,或者未被發現的高頻使用場景功能。" 江一分析道。
但想要找到符合大眾需求的高頻場景,并非易事。部分 AI 硬體的創新先驅,已經開始遭遇危機:打出 " 人工智能的 iPhone" 旗号、并拉來 OpenAI 創始人奧特曼站台的 AI Pin,推出僅僅半年時間,背後研發公司 Humane,便于 5 月份被曝出賣身消息。另一明星 AI 硬體 Rabbit R1 也被質疑套殼安卓。
因缺乏與線下硬體產品的剛需适配場景,從而導致進展不利的情況,字節早已在進軍車聯網時體驗過一次。
2020 年 5 月,字節向媒體确認,已組建車聯網團隊,并計劃推出自己的車輛信息娛樂系統方案,實現旗下抖音、今日頭條等移動互聯網產品在汽車終端落地。但僅僅是把抖音簡單植入車機端,價值并不大,快手就是前車之鑑。2019 年 7 月,快手與斑馬合作,在斑馬智行 3.0 系統中接入了快手短視頻功能,并裝進了上汽榮威 RX5 MAX 的智慧出行娛樂系統中,但用戶反響平平,主要原因在于一來受限于場景。
有車聯網產業鏈人士吳柯維告訴字母榜,更有價值的,是給車主提供一些能輔助駕駛安全的信息," 如果弄來弄去,只是在上面去搞一些娛樂,去刷個抖音,這事兒不靠譜。" 這背後反映出的,恰恰是非剛需應用的場景移植問題。
AI 硬體風口到來之前,字節曾找到過兩個看似剛需的場景,并為之适配了硬體:一個是教育,一個是遊戲。
在 2018 年底耗費上億元收購的錘子科技堅果手機團隊基礎上,字節組建了 " 新石實驗室 ",并将其打造成了公司的 " 硬體中台 "。在團隊磨合的兩年間,新石實驗室發布了兩代堅果手機、TNT 顯示器新品以及音箱等周邊產品,試圖開發辦公場景。
由于辦公場景反響平平," 新石實驗室 " 的重點被調整到了教育硬體賽道。2020 年,字節正式推出大力教育,并同步發布了首款教育硬體——智能台燈。據晚點 LatePost 爆料,台燈之外,字節還在研發多款教育硬體,其中包括教育平板、口袋學習印表機、兒童早教機、詞典筆等等。
作為字節旗下首款教育硬體產品,張一鳴顯得頗為重視,不僅在内部評價 " 大力智能作業燈 " 是教育業務 " 蠻有亮點的突破 ",還在 2021 年的字節跳動九周年演講中,再次提及智能台燈,将其列為過去一年中公司取得進展的業務之一。
随着張一鳴重視程度的加強,到 2021 年 1 月,新石實驗室正式并入 Musical.ly 聯合創始人陽陸育所帶領的字節教育硬體團隊,後者也成為張一鳴欽點的字節教育硬體首任負責人,并向時任大力教育 CEO 陳林匯報。
但随着 " 雙減 " 政策的出台,大力教育的内容化策略被按下中止鍵,陳林規劃中的軟硬一體化發展計劃難以為繼。
2022 年 7 月,陽陸育正式從字節離職。字節的教育硬體夢也短暫停留在了智能台燈階段,後續的一系列產品規劃就此失去了登台亮相的機會。
但張一鳴硬體之心未死。2021 年 8 月,字節豪擲數十億元收購國内 VR 出貨量第一的廠商 PICO,試圖復制被 Facebook(後改名為 Meta)走通的 VR+ 遊戲路徑。
在收購發生前的 2020 年,一些頭部 VR 遊戲開始盈利,PICO 創始人周宏偉提到," 其實用戶量也就 100 萬 -200 萬,但盈利非常可觀。"
在收購 PICO 的五個月前,字節剛剛以數百億元的代價,完成了對遊戲開發商沐瞳科技的收購。2019 年發力遊戲業務以來,字節自研團隊朝夕光年内部也一直在進行 VR 相關業務的嘗試。
但張一鳴的 VR 硬體夢再次折戟。去年 11 月,字節遊戲業務大裁員,甚至一度爆出打包出售沐瞳科技的消息。
遊戲内容受阻,PICO 也難逃困境。同年 11 月,PICO 也迎來大裁員時刻,波及近半數員工。
但從收購耳機廠商 Oladance、傳出研發 AI 手機的消息來看,字節在硬體方面仍保有一顆屢敗屢戰的心。
硬體之外,還有一個領網域,字節同樣保有屢敗屢戰的勁頭,那就是社交。
抖音布局社交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8 年,當年年末,抖音集中推出 " 抖音朋友 "" 抖信 " 功能。次年,抖音發布短視頻社交應用 " 多閃 ",被視為是對微信社交地位的一次重要衝鋒。
" 多閃 " 發展不及預期之下,進入 AIGC 時代,字節一如發現 AI 硬體新大陸一般,找到了重做社交的新思路,推出 AI 社交 APP" 話爐 ",甚至還悄悄重啟了被外界遺忘的 " 多閃 "APP。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汪天凡在接受界面采訪時曾指出,字節需要社交這樣的基礎設施來增強競争力," 頭條一直有做社交之心,社交是比頭條現在所有產品更底層的一個基礎設施,如果沒有社交,它會一直受制于騰訊。"
通過社交產品,字節不僅能打通各個產品之間的流量池,還可以進一步培養用戶的忠誠度。在增強用戶粘性上,硬體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且作為線下場景的硬體,還能起到降低獲客成本、增加流量曝光以及提高收入的效果。
即便是手握全球最大社交產品矩陣的扎克伯格,也難逃對硬體的痴迷。在 2014 年花 30 億美元收購 Oculus 後,扎克伯格曾對外講過一個觀點:錯過智能手機及其作業系統的設計,很多公司只能淪為谷歌和蘋果的附庸。未來,只有有了自己的硬體平台及系統,才能掌控命運。
但 AI 硬體是未來,卻很難成為當下字節能夠抓住的機會," 因為這是消費者預期被嚴重透支的一個賽道。" 江一認為。
包括蘋果、華為等頭部硬體廠商在内,對外宣揚的端側 AI 功能,全都是期貨。蘋果在 2024WWDC 上發布的 AI 功能,只有極少部分會在 2024 年秋季上線,據科技記者古爾曼爆料,一些主要功能如 Siri 理解設備内容、語義索引、人工智能控制設備和螢幕感知功能等,則将推遲到 2025 年發布。
華為在 6 月份掏出的 Harmony Intelligence(鴻蒙原生智能),部分 AI 功能也被延期到了 2025 年。
在智能音箱時代,消費者對 AI 的預期便曾被狠狠透支過一次,如今,AI 硬體會重蹈智能音箱的前車之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