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當代年輕人:嘴上愛着朱珠,心裡全是妍珍,歡迎閱讀。
萬萬沒想到。
這屆年輕人,連看個卡通片都能将自己的情緒壓力帶入其中。
就拿《長安三萬裡》來說。
人們看到高适。
看他自始至終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不驕不躁,廣大考公青年于是羨慕其——
内核穩定。
而李白呢?
人們看到他在吃了閉門羹後,不時狂笑,與空氣對打,于是也想到了另一個讓人 " 羨慕 " 的詞——
發瘋。
一邊愛好 " 内核穩定 ";一邊 …… 愛好 " 發瘋 "?
巧了。
Sir 也是如此(這裡代表 Sir 還很年輕的意思)。
看上去很分裂?
其實不是。
穩定和發瘋,本質上,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01
渴望 " 穩定 "
《乘風 2023》剛開播的時候,有一位女星登上了熱搜,她與高适一樣,收獲了廣大網友 " 内核穩定 " 的好評。
朱珠。
第一期裡的名場面,當所有人起身迎接 " 品如 " 和 " 艾莉 " 時,只有她,低聲地問了一句:
《回家的誘惑》是什麼?
emm…… 情商不高?準備不足?
或許背後所反映的是,哪怕是在門面工夫要做足的娛樂圈,哪怕是不熟也要裝出閨蜜情的綜藝節目裡,她也 " 不在乎 "。
就像她在 2016 年《非凡搭檔》裡的那句話:
其實我也不太在乎别人怎麼看
或者嫌不嫌棄我
我自己對我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朱珠是一個對自我有着豐盈的掌控感的人,在這個節目裡,她不會輕易被旁人的看法左右,也永遠保持理性樂觀。
也因此,她被廣大網友列為新一任 " 學習楷模 "。
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為什麼這麼羨慕 " 内核穩定 " 的人?
或許。
流行詞裡折射的是當下的流行情緒。
2020 年 " 内卷 " 一詞肆虐全網。
為競争而競争的過度消耗,卻只能被迫卷入其中的悲哀,成為共識。
随後,與之相對的對抗性詞語開始盛行。
2021 年,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 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 躺平 " 榜上有名。
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最早的躺平學家之名言語錄
2022," 松弛感 " 備受追捧。
至今仍是各家明星努力争取大眾好感的營銷關鍵詞。
到了今年," 内核穩定 " 開始流行。
小某書上,相關博文輕松斬獲上萬人的點贊。
詳細教程也鋪天蓋地。
從月計劃到周計劃,從月復盤到周復盤,手把手帶你走上 " 内核穩定 " 的厲害人生。
新詞層出不窮,看似花樣百出。
但本質上,其實都在謀求 " 抗焦慮體質 "。
為什麼?
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充滿着 " 危機感 " 的時代。
技術突飛猛進,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暢想着 AI 的未來,似乎過不了多久,我們身邊的工作都會實現自動化進程。
但 " 人 " 呢?
在經濟的壓力下。
人,不得不又變了回去,變成了《摩登時代》裡的卓别林,成為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可替代機器。
一個不需要思想,只需要拼命的工具。
在這個基礎上。
人們怎能不去懷念那個什麼都慢的年代?
怎能不去渴望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心态?
說白了。
渴望一個不再緊繃易碎的自我,一種不再受外界因素所裹挾的自由。
是每個人,理想中的精神宇宙。
同時。
也是我們對這個世界不滿的直接反映。
人,或許本不該如此。
02
放肆 " 發瘋 "
但,穩定的同時,我們卻并不願意 " 認命 "。
還記得今年最熱的韓劇是什麼嗎?
《黑暗榮耀》。
宋慧喬颠覆形象出演發瘋的復仇大女主,一個熒幕罕見的極致瘋女人,為了復仇校園霸凌者她不惜堵上自己的人生,在壓抑與蟄伏中等到屬于她的爆破時刻。
△ 多種瘋笑
只是。
讓這屆觀眾嗑得上頭的,卻不是女主。
而是更瘋批的反派。
他們以 " 西八 " 咆哮式精神狀态完美演繹出 " 當代年輕人現狀 ",由此成功血洗 B 站。
沒錯。
這屆年輕人就是這麼的精分。
一邊渴望着穩定。
一邊又熱愛着發瘋。
他們的日常發言 be like:陷入毫無邏輯、混亂失控的大段文字裡,往往伴随各種符号和表情,或是括号注明各類癫狂的精神狀态。
p.s. 此類發言狀态的學名為:發瘋文學。
他們喜歡的影視劇是《怒嗆人生》。
飙車、豎中指、fxxk 随時挂在嘴邊、出軌,跑到别人家裡大小便 ......
為什麼?
因為沒有人真的會成為機器。
當你面對這個無常的世界,誰也無法保持情緒穩定。
舉個例子。
誰都會在工作中遭遇領導 / 甲方的不合理要求,怎麼辦?
理性上告訴我們,要情緒穩定。
畢竟,根據今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6-24 歲的青年失業率升破 20.4%,為 2018 年以來的新高。
我們還需要這份工作。
于是,假裝虛心接受,假裝心底認同,然後重振旗鼓,繼續完成剩下的工作,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但這是長久之計嗎?
不。
我們同樣需要私底下的吐槽,需要另一面的反抗。
還記得某瓣上關于 " 為什麼會流行發瘋文學 " 的帖子底下,高贊回答說:
" 其實我們是不被允許發瘋的,所以用發瘋文學偽裝一下。"
是的," 偽裝 "。
好像只有将情緒折疊,壓縮成胡言亂語的時候,我們才能讓不滿的宣洩安全落地。
說到底。
人們需要宣洩的出口。
需要用 " 西八 "、"fxxk" 來排解自己的不滿。
畢竟,我們首先,還是個活生生的人。
也正是如此。
神奇地,佛學出現另一充滿時代色彩的派别——
賽博佛學。
啥意思?
簡單來說。
需要 " 内核穩定 " 時,我們便會去 " 敲電子木魚,盤電子佛珠,積賽博功德,拜機械佛祖 "。
但需要發瘋時。
我們就會打開電子木魚,瘋狂點點點,那叫一個治愈。
△ 圖源 @斑點的不妙冒險 | 積功德拼的就一個手速
所謂一 " 魚 " 兩吃,兩不誤。
但問題是。
這兩種極端情緒的背後,真的只是經濟問題嗎?
03
壓抑的一體兩面
如果要去找《長安三萬裡》中李白和高适的相同點,Sir 覺得,無可避免地會提到一個詞:
焦慮。
在電影裡,這種焦慮是職場,是理想。
而在現實中。
它可以囊括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職業——
2022 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遭遇了史上最難就業季節,有數據統計,畢業前兩個月他們的去向落實率僅為 23.61%,于是,在有關青年網友的調研報告裡," 焦慮 " 是多數人的心理常态,大家對 " 學習 / 工作 " 的焦慮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于 " 健康 "。
學習 / 工作焦慮的占據 77.1%,顯著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健康因素(30.0%)和占據第三位的外貌因素(18.2%)。
換做是你,能不焦慮嗎?
比如說,感情——
當輿論場上男女對立越來越嚴重,當婚姻中的悲劇越來越集中,當電影電視裡都在告訴你感情不可靠,婚姻不可靠時,你遇到一個你心動的人,還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嗎?
換做是 Sir,也得焦慮。
生育焦慮、技術焦慮、道德焦慮 …… 層出不窮。
想起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一書中重新解讀過普羅米修斯神話的故事,他說,在現代功績社會中,每個人不得不活成充滿自驅力,甚至自我剝削的 " 功績主體 " ——
啄食普羅米修斯的不是秃鷹,而是他的另一個自我,一個對自己嚴苛要求到不惜施暴的自我。
追求某種看似進步的自我管理,反而常常暗示着一種新的自我壓抑機制。
恐怕,這才是焦慮的根源。
因為環境使然。
明明已經用盡全力了,卻依然無法挽回生活下墜的頹勢。
于是,置身于結構性困境的年輕人們,便不知不覺地在外力驅使下形成一種自我鞭笞。
将矛頭指向自己。
怎麼辦?
尋找二舅那般,能夠 " 治好精神内耗 " 的奇藥?
△ 圖源 @衣戈猜想
還是投身 " 妍門 ",做一個 " 頂級反 PUA 大師 "," 著名反精神内耗大師 "?
Sir 給不了你答案。
但我卻想起了《漫長的季節》裡的一個鏡頭。
再也沒有階層優勢的王響,再也沒有身份地位的馬隊,再也沒有幸福家庭的彪子,三個人聚在 KTV 裡待了個通宵。
失意的人生,不過如此。
但。
在那首《Surprise》的音樂中,三人卻甩開包袱,放飛自我,一通尬舞。
那一刻,他們活在了 " 當下 "。
或許。
既然人生已經不可避免下墜。
那麼至少,我們還可以選擇下墜的姿勢,還可以保持當下的尊嚴。
既然我們無法看清明天。
那麼或許,不糾結、不回頭地走下去,才是我們唯一的選項。
要知道。
" 不确定 ",同時意味着更多的可能。
" 向前看 ",才會擁有希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