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餘承東卸任不退場,歡迎閱讀。
文 | 連線出行,作者 | 王慧瑩,編輯 | 子夜
餘承東說自己是個 "i 人 "。
問界新 M7 Ultra 的智駕直播中,餘承東直言,同學聚會上最沉默的那個人是他,說話直來直去經常會有問題的是他,文科不太好的理工男也是他。
" 我骨子裡很内向,但為了這個行業,只能拼着幹 "。言語之間,餘承東給自己貼上了 i 人的标籤,之所以看起來很 e,是為了讓自家車能讓更多人看見。
餘承東有些謙虛了。
從手機,到汽車,外界已經習慣了餘承東站在台前為產品宣傳的樣子。餘承東可以憑一己之力給產品打造網紅概念,也可以一言不合與友商 " 一決高下 "。
圖源華為微信公眾号
在業界,餘承東還有個更具網紅感的标籤—— " 餘大嘴 "。2020 年 10 月,餘承東帶着華為 Mate 40 系列手機回歸,也是這場發布會上,餘承東喊出了 " 遙遙領先 "。
接下來的幾年," 遙遙領先 " 和餘承東一起邁進了車圈。華為與賽力斯共同打造的問界 M5、M7 相繼亮相,餘承東個人 IP 的影響力不容小觑。2024 開年前三個月,問界銷量都問鼎新勢力榜單。
實際上,憑借問界站穩市場腳跟後,在華為不造車的規劃下,餘承東的壓力并沒有減小。
當前,華為鴻蒙智行的 " 朋友圈 " 已有問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品牌,分别面對不同市場和閱聽人。誰都想復制問界的成功,但沒那麼容易。更直白地說,誰都希望餘承東的個人 IP 能為其市場表現賦能,讓自家的車賣得更好。
進入 2025 年,造車新勢力競争加劇," 四界 " 銷量高低不一,餘承東也有了新的任務。近期,華為官網信息顯示,餘承東不再擔任車 BU 董事長,僅保留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頭銜,據新京報報道,有分析人士指出,餘承東不再兼任華為車 BU 董事長,不是不管汽車業務,而是更加聚焦于華為終端與鴻蒙智行。
餘承東卸任的背後,透露着華為更深的考量。随着華為車 BU 主體引望的成立和股權多元化,華為堅定不造車戰略的同時,希望能與更多車企合作,擴大鴻蒙智行朋友圈。
既然餘承東對 " 四界 " 的流量加持已經分身乏術,不如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鴻蒙智行,讓新能源汽車的行業 " 含華量 " 更高。
1、從問界到尊界,餘承東力争 " 遙遙領先 "
餘承東很久不提 " 遙遙領先 " 了。
去年 6 月的一次論壇中,餘承東對這四個字只字不提。" 在產品質量、產品可靠性、產品耐久性上,我們一定做到了‘那四個字’,‘那個領先’的地位。"
宣傳話術變了,但餘承東沒變。
暫且不談論餘承東究竟是 i 人還是 e 人,至少在公開場合,餘承東還是那個 " 餘大嘴 "。
市場對這一稱呼并不陌生。2012 年 9 月,餘承東剛接管華為消費者業務不到一年多時間,滿腔熱血地要帶領華為全面進軍中高端手機市場。
當晚,餘承東發了一條關于 " 華為消費者業務的 7 個調整方向 " 的微博,其中包括做自有品牌、做中高端智能機型、啟用華為海思四核處理器和 Balong 芯片以及要做硬體世界第一等等。
當時的手機市場還是諾基亞和三星的天下,蘋果憑 iPhone4S 橫空出世,各大手機廠商如火如荼地競争,餘承東這個目标無疑是激進的,也就有了 " 餘大嘴 ",甚至 " 餘大炮 " 的稱号。
鮮明的個性讓餘承東成為圈中很有号召力的存在,就像雷軍之于小米,這種差異化的 IP 賦能,在餘承東和華為身上同樣适用。
自從挑起車 BU 大梁以來,餘承東鮮明的個人風格顯露無遺。" 一年内幹翻特斯拉 "" 先做成中國第一,再做成世界第一 "" 一年賣 30 萬輛 "" 把 BBA 一把幹掉 " 都是餘承東曾放下的豪言。
問界,是第一個吃到餘承東流量紅利的品牌。從問界 M5 創下新勢力最快破萬的單一車型,到問界新 M7 的起死回生,再到問界 M9 創下國内市場豪華品牌車型銷量新紀錄,都離不開餘承東。
問界家族,圖源鴻蒙智行官方微博
去年 4 月,卸任華為終端 BG CEO 後,餘承東的出鏡率更高了,他帶着鴻蒙智行家族在各大直播間、車展亮相。
特别是去年開始,在雷軍和小米 SU7 的火爆之下,老板親自下場做 IP 幾乎成了車圈标配。去年 12 月,餘承東在抖音開通賬号,三天内粉絲突破 200 萬。2 月 14 日,餘承東發布了首條視頻,該條視頻衝上了當天抖音熱榜第一。
更早之前,餘承東入駐了微信視頻号。至此,餘承東并非只活躍在微博,而是要在全網釋放更大的流量效應。
本質上,餘承東做 " 網紅 " 也許并不是他本意,但在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的市場競争下,餘承東必須要做好自身 IP,為華為鴻蒙智行的銷量造勢。
不過,在競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車領網域,新車很容易昙花一現,短暫的曝光很容易被新的車企和車型所替代。
以問界新 M7 為例,從上市到成為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月銷量直逼三萬輛,這樣的高光時刻持續了半年。去年四月份,問界新 M7 銷量開始下滑,後勁不足趨勢明顯,直到現在,銷量也不太穩定。
想要始終站在聚光燈下,最直接的手段莫過于不斷推出新車,鴻蒙智行也不能僅靠問界一個品牌。
鴻蒙智行家族,圖源鴻蒙智行官方微博
去年,華為陸續推出對标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的智界 S7 和 R7,智界也被寄希望于是問界之後,鴻蒙智行的第二增長曲線。但現實不盡如人意,智界 S7 啞火已是事實。
緊接着,鴻蒙智行推出了定位更高端的享界 S9,對标邁巴赫,想要分得豪華純電轎車市場的蛋糕;即将到來的上海車展,定位百萬級豪車的尊界 S800 也将亮相。
理想狀态下,鴻蒙智行多點開花,才能撐起華為車 BU 業務的表現。但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市場競争激烈,其他 " 三界 " 想要復制問界的成功,不容易。
也是在去年的那場論壇上,餘承東說,他從來不反對團隊成員吹牛,但吹可以,吹了以後必須做到。
他說,華為提出了目标就一定要實現,還将遙遙領先換成 " 三個領先 ":團隊要在保持行業領先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更加領先 "。
2、餘承東不再 " 端水 ",更聚焦于鴻蒙智行
" 餘大嘴 " 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23 年 3 月 31 日,華為董事長任正非籤發内部檔案《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将承諾不造車的期限延長 5 年,而且 "5 年之後會再發個 5 年 "。
他特别強調," 華為 /HUAWEI" 不能出現在整車和外觀宣傳上,尤其是 " 華為問界 " 和 "HUAWEI AITO"。
同一天,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業績會上直言 " 有些部門、有些個人和合作夥伴在宣傳中濫用華為品牌 "。
好巧不巧的是,當天上午,餘承東還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張印有 "HUAWEI 問界 " 字樣的宣傳海報。很顯然,在前線奮力宣傳的餘承東踩到了 " 雷區 "。
風波過後,餘承東低調許多,但餘承東對華為車 BU 是功不可沒的。在餘承東下場管車 BU 之前,華為在汽車行業的布局并不順利。
早在 2019 年,華為就成立了車 BU,主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起初,車 BU 定位做中國的 " 博世 ",包括出售零部件的零部件供應模式,以及為車企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的 HI(Huawei Inside)模式。
兩大模式之下,合作車企沒出現爆款車,華為車 BU 也不溫不火。
轉捩點發生在餘承東下場主管車 BU 後。餘承東主導了車 BU 的第三個模式——智選車模式(2023 年 11 月更名為鴻蒙智行),即華為和車企一起研發車輛,深度參與設計,并通過華為的渠道來銷售。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 " 四界 ",都是在這一模式下誕生的,餘承東也順理成章成為鴻蒙智行,乃至華為車 BU 的代表人物。
值得關注的是,經歷了幾年投入期的虧損,2024 年華為車 BU 銷售收入達到 263.5 億元,同比增長 474.4%,并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已經收獲了盈利的果實,餘承東卻在此時卸任車 BU 董事長,外界都在猜測是否會對車 BU 的業績造成影響。
餘承東現任職位,圖源華為官網
但梳理内部的結構就會發現,實則不然。
從業務劃分上看,零部件供應模式與 Hi 模式歸屬于華為車 BU,而鴻蒙智行則歸屬于華為終端 BG,也就是消費者熟知的華為手機、電腦、平板、耳機等各類面向終端消費者的部門。
此次調整之後,餘承東仍是華為終端 BG 董事長。這意味着,卸任 BU 董事長并不意味餘承東不管車業務了,他依然通過主管華為終端 BG 掌管鴻蒙智行業務,即更聚焦鴻蒙智行本身。
這也不難理解。随着產品線的增多,餘承東對 " 四界 " 品牌的宣傳造勢多少有點孤軍奮戰的意味。
就像 360 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調侃,餘承東可以為華為省下十億廣告費,那品牌越多,壓在餘承東身上的宣傳壓力就越大。當下 " 四界 " 每個品牌都需要宣傳,且對應的是四家不同的合作車企,想要保證 " 雨露均沾 ",還要兼顧手機業務,餘承東的壓力和挑戰都可謂空前。
換句話說,餘承東這碗水很難端平。與其做四界的 " 端水大師 ",不如只聚焦于鴻蒙智行。
毋庸置疑,從手機到汽車,餘承東是個懂營銷的企業家。餘承東的影響力,早已超脫汽車業務本身,成為華為汽車戰略的鮮活符号。但随着產品線的增多,餘承東的 IP 效應未必能覆蓋所有車型," 鴻蒙智行 " 這四個字或許更需要餘承東。
3、車 BU 即将實現獨立,華為朋友圈持續擴大
" 那時候别人都不看好我們,也沒人願意跟我們合作。" 去年鴻蒙智行的年度直播中,餘承東談起了與第一家合作車企賽力斯的合作淵源。
當時的華為正處在艱難時期,沒有產品可賣,一直在思索華為的哪些產品可以在汽車上用,後來發現華為的智能汽車電機部件可以用在汽車上。
但很多車企都不願意與之合作,只有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一拍即合願意合作。問界應運而生,華為也沒讓賽力斯失望,賽力斯成為新能源汽車領網域特斯拉和比亞迪之後,第三家盈利的車企。
這幾年,華為的 " 朋友圈 " 越來越大。僅從鴻蒙智行來看,問界、智界、享界、尊界背後分别站着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
近期,就連曾經反對與華為合作的上汽也投入了鴻蒙智行的懷抱。今年 2 月,上汽集團與華為終端籤署深度合作協定,雙方将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 " 尚界 "。
這打破了餘承東此前提到華為不會有第五界的說法。至此,華為的汽車朋友圈,已經基本囊括了一眾車企 " 國家隊 "。
華為三令五申 " 不造車 ",但車圈處處都有華為影子。
鴻蒙智行已然撐起了華為汽車布局的大旗,但華為野心不止于此。尤其是伴随汽車行業進入智能化下半場,華為要繼續充當 " 輔助 " 的角色。
為了繼續堅定不造車的承諾,将智能化技術整合,2024 年 1 月,華為與長安汽車合作,成立新公司引望。彼時,華為稱要将車 BU 的眾多核心技術匯聚于引望,後者的主要業務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車雲服務等。
這也預示着,華為車 BU 正式進入分拆階段。去年 9 月,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公開表示,"2024 年底希望把華為車 BU 的所有資產、人員裝載到引望,實現引望獨立運作。"
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華為車 BU 的分拆基本接近尾聲,這也指向了餘承東卸任車 BU 董事長的最本質原因——鴻蒙智行和引望将獨立協同。
圖源鴻蒙智行官網
在餘承東卸任車 BU 董事長之前,引望率先完成了新的工商信息變更,現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兼任深圳引望董事長,餘承東則出任副董事長。
調整後,餘承東負責鴻蒙智行智選車業務,模式不變,由華為終端 BG 主導發展;徐直軍将推動車 BU 從内部研發向技術輸出平台轉型,強化與長安汽車、廣汽集團等車企合作,由引望獨立運營,華為控股。
徐直軍在此前接受财經雜志采訪時表示,引望獨立意味着 " 華為不造車 "。" 華為也只有确定長遠不造車,才會開放引望的股權。" 徐直軍坦言。
本質上,餘承東的卸任,再次印證了華為不造車的路線,也給一眾車企吃下了定心丸。核心在于,即便車圈 " 含華量 " 再多,華為的角色依舊是供應商,對華為而言,只有供貨給更多的車企和車型,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只有堅定不造車的路線,才能讓越來越多的車企放心地擁入華為的懷抱。
回想一年多前,接到《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内部信那一刻,一腔熱血的餘承東難免五味雜陳。如今,卸任不退場的餘承東轉而聚焦終端和鴻蒙智行,也是回歸了他最熟悉的領網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