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刷信用卡炒金1周賺4萬,“黃金賭徒”被銀行叫停,歡迎閱讀。
信用卡風控風暴來襲。
編者按:1985 年,中國銀行發行了中國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過去四十年,信用卡市場一路上揚,并走向飽和。如今,流通卡規模收縮,交易額下降,不良率上升等問題凸顯,靠規模擴張的獲客方式難以為繼,精細化運營成為必答題。時代财經推出《信用卡變局》專題,關注行業革新下的個體、企業和趨勢。
金價狂飙突破歷史高位,信用卡套現 " 炒金熱 " 成銀行監管新靶點。
4 月 21 日,現貨黃金突破 3400 美元 / 盎司大關,再度刷新歷史紀錄。上海黃金交易所當日緊急發文,要求會員提高風險防範意識,提示投資者做好風險防範工作,理性投資。
随着金價持續上漲,眾多投資者心動不已," 炒金 " 升溫,一些不規範的投資行為也開始浮現。部分投資者企圖通過信用卡套現或消費貸資金入手黃金投資,社交平台上不乏信用卡 " 炒金 " 獲利的分享帖。" 利用多張信用卡套現 80 萬元買金,一周内浮盈近 4 萬元,收益率已近 5%。" 投資者賀珠兒(化名)向時代财經表示。
針對此類情況,銀行出手防控。近期,廣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發布公告,禁止信用卡資金流向黃金、股票等投資領網域,對違規者将采取管控措施。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時代财經表示,信用卡的主要作用是滿足持卡人日常消費所需,而 " 炒金 " 顯然超出了這個範疇。信用卡 " 炒金 " 背後存在的投機行為,可能會為銀行帶來較高的合規風險與貸後風險。
與此同時,信用卡風控更新也 " 誤傷 " 了不少用戶。許多用戶遭遇額度 " 斷崖式 " 下降、還款即降額等問題,引發消費者争議。黑貓投訴平台上,有不少消費者反映 " 上一秒還款,下一秒即降額 ",相關投訴案例在黑貓投訴平台累計已近萬條。
對此,銀行表示是基于多維度風險評估,但部分用戶認為銀行解釋籠統。業内人士指出,在信用卡業務風險上升背景下,銀行收緊風控雖有必要,但也應注重精準度與透明度,維護用戶合法權益。
" 炒黃金 " 賭徒成為信用卡監管新靶點
金價屢創新高,在高收益誘惑下,黃金投資領網域開始滋生一批 " 賭徒 " 心态的投資者,部分人試圖通過信用卡套現或消費貸資金 " 薅羊毛 " 買賣黃金套利。
長期關注黃金價格走勢的賀珠兒告訴時代财經,其通過多張信用卡套現 80 萬元買了黃金,利用大概一個月的免息期,到期後就把黃金全部賣出償還貸款。" 以 762 元 / 克買入,現在滬金已經突破 800 元 / 克,一周内浮盈近 4 萬元,收益率已經接近 5%。抛售後還款應該能賺一筆。"
" 用信用卡刷 2 萬元買黃金,不到一個月賺了 15%,後悔沒有多買點 "" 用信用卡買的 200 克黃金,11 天賺了 3600 元 "…… 某社交平台上,此類分享帖引發網友熱議。此外,部分投資者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偽造黃金珠寶類商戶 MCC 碼(商戶類别代碼),将信用卡資金轉入黃金 T+D 賬戶或實體金條交易,利用免息期進行價差套利。更有甚者,通過多張信用卡 " 以卡養卡 " 循環套現,投資黃金的杠杆資金高達數十萬元。
這種 " 刀尖舔血 " 的操作成為銀行監管新靶點。近期,興業銀行、交通銀行、江蘇銀行、廣發銀行等多家機構發布公告,明确禁止信用卡資金流向黃金、股票等投資領網域,違者将面臨降額、限制交易乃至終止分期等管控措施。
圖源:廣發銀行官網
" 我們近期對部分信用卡用戶進行了額度調整和交易限制,主要是為了防止資金違規流入高風險投機領網域。" 某股份制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楊鵬(化名)告訴時代财經。他表示,随着黃金、股票、基金等市場波動加劇,部分用戶利用信用卡套現進行投機操作,這種行為不僅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也違反了信用卡的使用規定。
信用卡 " 炒金 " 存在諸多風險隐患。排排網财富研究員卜益力向時代财經分析稱,信用卡炒金存在三重風險:第一是合規風險,銀行嚴禁信用卡資金用于投資,違規将面臨賬戶凍結、信用降級等處罰,甚至影響個人征信記錄;第二是投資風險,金價波動疊加信用卡免息期限制,易導致套現資金無法及時回籠,產生高額利息和逾期風險;第三是市場風險,短期套利行為會放大金價波動,引發 " 多殺多 " 式踩踏,人為推高金價形成泡沫,破壞市場定價機制。
卜益力提示,投資者應當充分認識使用信用卡資金 " 繞道 " 投資黃金的多重風險,嚴格遵守金融監管規定,選擇合規的投資渠道和方式,理性參與黃金市場投資。
蘇筱芮也向時代财經表示,對于投資者來說,信用卡炒金屬于變相 " 加杠杆 ",杠杆過高會加重持卡人的還款負擔,違規使用還存在資金被提前收回的可能性,可能給持卡人造成更大的财務風險,進而引發逾期、帶來征信等方面的一系列連鎖問題。
信用卡風控更新 " 誤傷 " 用戶,還款即降額引争議
此次信用卡風控更新不僅将矛頭指向了信用卡資金違規流入黃金、股票等投機領網域,還直指傳統的套現、逾期等風險行為,也有用戶遭信用卡更新風控 " 誤傷 "。
時代财經調查發現,近期部分用戶遭遇信用卡額度 " 斷崖式 " 下降、使用場景受限等問題,甚至有持卡人在按時還款後額度被即時調降,導致資金規劃被打亂。
近期,包括平安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在内的多家銀行,對部分信用卡用戶進行了額度調整和用卡限制。在黑貓投訴官網上,截至 4 月 21 日,超 9400 條投訴涉及信用卡降額問題。此外,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 信用卡額度突然被降 " 相關話題的筆記多達 2 萬多篇。
上海信用卡用戶李陽(化名)向時代财經反映,其持有的信用卡額度從 5 萬元驟降至 1 萬元,影響了日常消費,銀行對此解釋為 " 基于用卡行為的風險評估 "。
更令部分消費者困惑的是,還款操作竟成為觸發降額的導火索:" 剛還完 8442 元,額度立刻從 2.4 萬元降至 1.58 萬元,縮減額度剛好接近還款金額。" 在黑貓投訴官網上,類似案例并非孤例,多位用戶表示,在正常使用且無違規記錄的情況下,額度仍遭下調,甚至被暫停用卡功能。
某城商行工作人員向時代财經透露,部分銀行算法會将 " 全額還款後立即刷空 " 識别為套現特征。
除個人用戶外,小微企業主的經營性周轉需求同樣遭受衝擊。" 進貨季需要短期資金周轉,突然降額直接打亂采購計劃。" 東莞市電子元器件經銷商陳明(化名)向時代财經表示,其持有的兩張信用卡均被限制批發類商戶交易。
楊鵬向時代财經透露,銀行進行這些操作是基于多維度的風險評估。" 我們會根據用戶的消費行為、還款記錄、信用狀況等進行綜合判斷。如果發現用戶存在異常交易,比如短期内頻繁大額消費、長期最低還款等,就會采取相應的風控措施。" 楊鵬解釋道。
不過,部分用戶認為銀行解釋過于籠統,缺乏具體違規證據。李陽向時代财經表示,他的信用卡突然被降額,原因是銀行懷疑其賬戶存在套現行為。" 我确實有過幾次大額消費,但都是正常購物,銀行沒有提前通知就對我的信用卡進行降額。"
業内人士表示,銀行信用卡業務風控趨嚴源于風險上升。中國人民銀行 2 月 14 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末,全國共開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 7.27 億張,同比下降 5.14%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 1239.64 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26.32%,占應償信貸餘額的 1.43%。發卡量減少與逾期金額攀升形成的 " 剪刀差 ",促使銀行收緊風險敞口,加強風控以降低不良貸款率。
面對 " 誤傷 " 争議,某财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向時代财經表示,信用卡業務是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但近年來随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監管政策的收緊,銀行對風險的敏感度顯著提高。" 銀行采取降額等措施是為了防範潛在的信用風險,但這種做法可能會‘誤傷’部分正常用戶,影響他們的消費體驗和資金規劃。"
該教授建議,銀行在實施風控措施時,應更加注重數據的精準性和透明度。" 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銀行可以更準确地識别風險用戶,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同時,銀行應提前通知用戶并說明降額原因,給予用戶申訴和解釋的機會,以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時代财經 APP"(ID:tf-app),作者:何秀蘭,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