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沒有邊界感的關系,就是一場災難,歡迎閱讀。
無論是 " 年輕人段親 " 話題的争議,還是 " 搭子文化 " 的興起,亦或是 " 社恐 i 人 " 引發的全網共鳴,都讓我們發現: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己或他人的邊界感,也更崇尚 " 保持安全距離 " 的社交方式。
那麼,邊界感到底是什麼?如何建立邊界感?為什麼總有人因 " 邊界感 " 而痛苦掙扎?今天就來說說。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什麼是邊界感?
人際關系中的邊界感指與他人溝通并決定哪些事情歸我們,哪些不歸我們,以及誰該對哪些事情負責。它很重要,可以讓我們知道事情的性質、範疇以及歸屬,與所有類型的關系和環境,比如愛情、工作、友誼、家庭、社交等都有關。
每個人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立邊界感了。比如兩歲孩子最喜歡說的 " 不 " 和 " 我的 ",就是表達邊界感的詞匯,可以讓别人知道自己的立場、感受、忍耐對象以及他們什麼時候該退讓。
當一個孩子表達自己的邊界時,如果周圍的人尊重他的邊界感宣言,他就會知道如何表明自身立場。但如果成長過程中,一直被随意侵犯邊界,比如被别人當出氣筒等,就很可能會認為自己需要為别人的過錯負責,缺失邊界感。
愛利克 · 埃裡克森(Erik Erikson)經典而永恒的人類發展模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童年經歷如何影響邊界感的發展:
● 基本信任 vs. 不信任(出生 ~18 個月):在這個階段,如果嬰兒的需求始終可以得到照顧者的滿足,一直被愛呵護,他們就會學會信任。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生活無常,難以預料,就會產生不信任。
● 自主 vs. 羞愧(1~3 歲):這個階段的幼兒處于探索期。如果他們擁有嘗試新事物的自由,就會習得獨立意識;反之,如果因獨立而受到懲罰或勸阻,就會產生恐懼、羞愧和懷疑。
● 主動 vs. 内疚(3~5 歲):這個階段很大程度上是前一階段的延續。兒童會更獨立、更自信地做出決策。這個階段是兒童學習主動嘗試完成新事情、結交新朋友和探索的階段。如果家長在保證安全的同時,鼓勵孩子這樣做,他們就會學會自信;如果不但不鼓勵,還勸阻、妨礙孩子獨立,他們就會產生内疚感。
● 勤勉 vs. 自卑(6~11 歲):在這個階段會發生更多的社會比較。兒童會從同伴、老師和家長的評價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勝任能力。如果他們沒有得到他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認可,就會自我懷疑,產生自卑情緒。
● 同一性 vs. 角色混淆(12~18 歲):青少年在這一階段探索的主要問題就是 " 我是誰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糾結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是什麼,将來要做什麼。
這個階段會發生很多事情,青少年會嘗試很多想法,他們可能會争論不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正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個人信仰、理想、價值觀和目标。
這個階段對同一性的形成至關重要,青少年需要不受評判地去嘗試新的想法(當然是在安全的情況下)。如果成年人不尊重他們的自主權,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解決問題,他們就會出現同一性和自我意識的混亂。
為什麼邊界感很重要?
首先需要認識 " 協同依賴 "
邊界感可以讓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更為融洽。想想看,如果在過好自己生活的同時,同時需要對别人的感受、反應和其他亂七八糟的事負責,會多麼地焦頭爛額?
在邊界感問題上掙扎的人,幾乎也總是在與 "協同依賴" 做鬥争。協同依賴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用力過猛的一種狀态,通常會出于好心或誤解他人需要幫助而做得太多,進而導致他人繼續不良行為。
協同依賴性強的人很難知道何時以及如何拒絕,也很難确定誰應該對當時的問題負責。此外,他們也容易被那些想要利用、消耗或依賴他人來解決問題的人吸引。換句話說,給予者會吸引索取者,反之亦然。
然而,奇怪的是,協同依賴性強的人一方面總是用力過猛、自以為是地主動幫助人,另一方面又會經常抱怨,别人的問題給自己帶來壓力和負擔。那為什麼這種事還是不斷發生呢?
答案還是要追溯到童年時期——解決問題的人從來沒有學會拒絕,也不被允許拒絕;又或者他們可能在情感上被内疚和懲罰洗腦了,進而失去了拒絕的能力。
解決問題雖然并不總是令人愉快,但至少是熟悉的。它滿足了一些人的幫助需求或願望,而且這類人通常意識不到——停止實際上也是一種選擇。
喜歡解決别人問題的人往往發現自己會和問題纏身的人在一起。他們很容易鑽牛角尖,覺得自己需要或必須幫助别人。他們會幻想如果不幫忙,對方就有可能發生令人心碎的可怕事件,會認定自己别無選擇。
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解決問題會讓他們感覺良好,有用武之地或強大。尤其是當自己的生活陷入混亂時,這會給人一種虛假的控制感或權力感。
最痛苦的可能是他們知道自己不應該再嘗試解決,要将自己抽離出來,但這樣做感覺又像在故意傷害别人,甚至毀了别人的生活。他們設想出來的故事情節很吓人,它不會消失,但也存在缺陷。
我們很難抵制這樣的故事情節。即使它明顯是錯誤、扭曲的,但生活在故事情節中的人只知道這一條人生道路。他們往往不知道還有其他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他們了解的一切。也許沒有人告訴過這個人,關注自我和自我關懷是合理、有益的,他們很可能被教導說這樣做是自私的。
這裡列舉了一些問題,來幫助大家更好地評估自己的協同依賴程度,快來測測吧!
協同依賴評估
● 比起自己的快樂,我花了多少時間在别人的問題上?
● 當我沒有給别人提供更多幫助時,我有多自責?
● 在幫助别人解決與我不直接相關的問題時,我承擔了多少責任?
● 當我不能或沒有幫助别人時,我有多内疚?
● 幫助别人對我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 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我來說有多難?
● 當别人要求我做某事時,拒絕有多難?
● 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對我來說有多難?
● 我對于讓别人難過這件事,會有多困擾?
● 我為沒有做更多事情而道歉,花了多少時間?
● 我為别人放棄了多少自己的幸福?
● 得到别人的認可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你回答 " 非常多 " 的次數越多,就越難擺脫協同依賴。當然這個評估的目的并不是讓大家将次數降到零,而是幫助大家反省自我,提高自我意識以及檢查自我邊界。
苦于高度協同依賴性和有邊界感問題的人,在感情出現問題時承擔了太多的責任,尤其是當另一方也在指責自己時。
協同依賴者往往非常願意承擔責任和批評,有時甚至是全部責任,這是他們後天形成的習慣。有時甚至會過度反刍,不斷思索自己哪些地方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以及自己在這條路上做錯了什麼。
如何解決邊界感問題?
這裡提供兩個練習,幫助大家解決邊界感的問題。
1. 回想一下童年的經歷,看看能否找出一些關于邊界感的閃光時刻,然後畫一條時間線,将這些重要時刻一一标記出來。
注意自己當時的年齡和相對應的 " 埃裡克森 " 階段。這些經歷如何影響我們的邊界感?當我們想到核心信念時,這些經歷又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這些核心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對話和人際關系?
2. 時常回顧一下 " 協同依賴評估 " 中問題,并對答案進行反思:有哪些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深刻?确定一兩個想練習劃分邊界的領網域,設定一些目标,把這些都寫在日記裡。
總之,把童年重要事件和協同依賴自我評估的數據放在一起進行分析,能幫助我們理解某些行為驅動因素和動機,這樣才能管好自己的事,提高自我意識和檢查自我邊界。
《走出失戀》
心動力叢書 · 分手自我療愈指南
這是一部幫助讀者走出情緒風暴、開啟新生活的指南大全,還就離開不健康的友誼、設立家庭和工作關系界限,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照顧好自己等方面給出了可愛的建議,它生動親切得就像一位最真摯的朋友在勸誡、鼓勵和陪伴着我們。
同時,這本書植根于行為科學、心理學和同理心的堅實基礎,以别具一格、俏皮不羁的方式幫助讀者從失戀中學習、順應内心情緒、心懷希望并從中成長,是一本為失戀者賦能的、毫無廢話成分的 " 剛健 " 指南!
策劃制作
來源丨圖書《走出失戀:分手自我治愈指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丨權威心理學家朱迪•埃克貝利 - 亨特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林林
審校丨徐來
相關推薦
2. 天上掉下一堆堆神秘粘液?!據說還有神奇功效,這種怪東西是什麼?
4. 湖中驚現神秘哥斯拉之卵,它的祖先 5.3 億年前就存在地球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