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封神》,年度男性氣質焦慮大戲,歡迎閱讀。
作者 | 謝明宏
編輯 | 李春晖
月初我們對《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展望時曾說:" 是網大還是《魔戒》,就看暑期檔這一哆嗦了。"
現在看來,《封神第一部》和《封神傳奇》最大的不同是:後者明顯是糊弄是瞎搞,前者則确實能感受到用心和誠意。尤其當片尾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員名單出來有打框時,更讓人恍然電影經過疫情壓了幾年,有些人已經離開。一部電影創造了多少工作機會,就衝這個也值得鼓勵。
電影絕對不是粗制濫造的網大,但也沒達到對标《魔戒》影史留名的程度。所以正式上映第二天,它一哆嗦,直接送給主投主控出品方北京文化一個跌停。
幸而和剛開了頭的《封神》故事一樣,《封神》票房也仍留有懸念。《封神》上映第二天單日 5855 萬的票房遠低于預期(首日是 18 點上映,故第二天才是完整一天票房),但豆瓣 7.8 的評分又遠高于預期。昨天(7 月 24 日)是周一,其單日票房仍達到 7800 萬。若能像《長安三萬裡》那樣中後期發力,也不是沒希望逆襲。貓眼的票房預測就已然從 12 億跳到 15 億直至 21 億。
但《封神》的前半場肯定是輸得徹底,以至于對片子愛之深、主要是怕沒了後續兩部的影迷們,對胡搞瞎搞的宣發更加責之切。說真的,硬糖君現在也沒摸清《封神》的宣發重點到底是啥,倒是不止一次在短視頻上看到基佬博主尖叫:質子之舞有多少精壯肉體,陳牧馳的胸肌如何誘人,他被捆綁的繩結手法是多麼專業……網友銳評:" 票房五億,成都貢獻四億。"
可就算全國的彩虹都去電影院 " 勤王 ",又能有多少票房。出師未捷,首罪宣發。視效精彩,劇情拉胯。作為中式奇幻大片的忠實愛好者,硬糖君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評價《封神》——沒那麼好,但真怕就這麼沒了。
大制作,小電影
片尾彩蛋 " 聞太師還朝 " 出來時,硬糖君對片方的自信頗為引恨。我們平時寫文章,好東西都盡量往前堆,生怕群眾沒耐心看下去。你們要是把太師還朝放進正片,不也比倆石獅子當 boss 要好看三個數量級?作為奇幻特效大片,第一部顯然要拿出足夠的大場面釣住觀眾。
插一個硬糖君發現的小彩蛋:《封神》電影裡飾演帝乙的許還山老師,在範冰冰版《封神榜之鳳鳴岐山》裡飾演的是聞太師,瞧這宇宙聯動!
既然說到老版封神,就要先誇一下《封神》對原著大刀闊斧的改編。按片頭的說法,這部電影的故事不僅參考了明版《封神演義》,還把宋元時期的話本《武王伐纣平話》納入考量。原著中的天命既定、女子誤國、纣王昏聩,直接被烏爾善砍掉了。
先去糟粕,是《封神》值得稱贊的勇氣。過去多個版本都說妲己被狐狸精附體,然後迷惑纣王令其失去常性變成暴君,顯然是 " 紅顏禍水 " 的落後性别意識。在《封神》電影的全新設定中,妲己只是喚醒了纣王内心的惡念。纣王本身有壓抑的個性,對權力有扭曲的渴望,他才會選擇與妲己合作,上演王兄弑父後他繼位的 " 苦情戲 "。
先前宣發中被群眾痛斥的 " 九奶狐 ",由于在正片裡奔跑速度過快,倒沒讓人產生強烈的不适感。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裡,妲己攏共出場時間也就 20 分鍾,這種比例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
其次,我們必須看到《封神》的改編有得也有失。" 得 " 在新意,四侯謀逆以及姬發與纣王的 " 類父子 " 關系,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劇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原著按部就班的疲憊感。
而其 " 失 " 也在新意。如果僅僅把主題放在 " 精神弑父 " 與 " 回家 " 上,實際是壓縮了原有的格局,變成了制作很大、立意偏小的電影。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按照原著的多元主題來拍攝,可以有三教鬥争、人間權鬥、天命不可違、個體陣營選擇等諸多可以發揮的地方。但《封神》選擇 " 好爹 VS 壞爹 ",就直接回歸了《李爾王》那樣的西式戲劇體系。雖然後者很容易把故事講清楚,但也丢失了宏大渾厚的氣韻。
簡言之,《封神》把一個復雜的傳統故事體系,簡化成了規規矩矩的英雄成長故事。姬發小兒,從吳卓羲那樣的衝動青年,經歷了種種挑戰後變成心智成熟的族群英雄。這樣的改編其實洗刷掉了很多 " 封神味兒 ",變得有些西化、有些個人主義。再加上以費翔老師為代表的不甚熟練的普通話,電影時常給人一種全員 ABC 朗誦《哈姆雷特》的古怪感受。
最後,硬糖君還有些地方看得糊塗。東南西北四大諸侯是怎麼忽然在路上碰到商量謀逆的?東伯侯姜桓楚是姜後的兄弟,纣王就算搞事也該區别對待、各個擊破,怎麼一頓飯都捅了,這是個什麼權謀;纣王到底怎麼給質子們洗腦的?身為質子且一開局就看到同類被逼死,怎麼就對纣王死心塌地,說句 " 你爹不要你了 " 就能讓人認賊作父?也可以平等地恨每一個爹嘛,真一個個胸大無腦啊。
這是古裝大片常見的問題,傾向于采用一種西化的也是簡化的戲劇邏輯。人物似乎都被植入了單一的運行程式,有人代表欲望、有人代表忠誠、有人代表報恩或復仇,其思考、行事不似常人。可他們是古人,又不是傻子,真就這麼一根筋?
好爸爸,壞爸爸
提到 " 弑父情結 " 比較西化,多半有群眾不同意:咱們中國文學和電影也有弑父主題呀,怎麼就是西方戲劇專屬了?也對,在《滿城盡帶黃金甲》裡,張藝謀也拍過 " 弑父 "。但說實話,那也很西化。
二王子元傑,戍邊磨煉多年,是王眼裡對王位最有威脅的。皇帝周潤發與他比武,有了那句著名台詞:" 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在得知母親常年被父親灌服毒藥後,元傑企圖推翻父親的統治,正是潛意識裡俄狄浦斯情結的顯露。
弗洛伊德認為,弑父是人類的,同時也是個人的原始罪惡傾向。男孩和父親的關系,往往陷入一種 " 又愛又恨 " 的矛盾中。男孩想要坐到父親的位置上,因為他欽佩父親并把他當成人生模板。而一旦父親發現男孩有這樣的企圖,就會對他使用 " 閹割 " 來進行懲罰。
在《封神》裡," 弑父 " 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題。商王殷壽弑父,因為他不滿自己次子的身份以及父親帝乙對自己的輕視。殷壽又懷疑自己的兒子殷郊想弑父,以為刺向妲己的那一劍是刺向自己的。
纣王又教唆質子們弑父,允諾 " 殺了你們的父親,你們就坐上他們原來的位置 ";纣王專門哄騙姬發弑父,讓他殺了姬昌後做自己的兒子。烏爾善對 " 弑父 " 的痴迷達到了癫狂的程度,電影的每一分鍾姬發都在懷疑——纣王和姬昌,誰是好爸爸誰是壞爸爸?
姑且不讨論,讓弑父的諸侯質子繼承諸侯之位,會不會引發地方政權的動蕩。也不在意,纣王讓姬發當太子的說法,符不符合商朝的繼承制度和法統。光是姬發的精神困鬥就挺讓人疲憊的,這種英雄的好爹壞爹,确實是歐美電影最迷戀也最擅長的把戲。但當代中國青年的一百種精神内耗裡,也難找到這一種。
硬糖君倒不是說 " 弑父 " 多不好,就是覺得它有些陳舊,像本世紀初中式大片的主題。" 精神弑父 " 是張藝謀、李安他們那代導演早期作品特别愛呈現的,亦或世紀之交深受日本動漫影響的郭敬明,也愛搞點這類倫常大戲,顯得特宿命。但放到當下,弗洛伊德他老人家别說在學界、在我們民間都過氣多少年了,年輕觀眾很難與這樣的主題產生切實共鳴,只能當個大戲看。
陳凱歌和老謀子那樣的 50 後,成長環境加上時代浪潮,确實可能對父親產生取代的想法。在《少年凱歌》裡,陳凱歌說他 14 歲那年在别人的教唆下上台推了父親肩膀一把。" 我嘗到了暴力的快感,它使我暫時地擺脫了恐懼和恥辱。久渴的虛榮和原來并不覺察的對權力的幻想一下子滿足了,就像水倒進一只淺淺的盤子。"
" 弑父 " 雖然是文學經典母題,可它缺乏當下性。八九十年代," 弑父 " 與 " 尋根 " 相連,源于現代精神與傳統父權的衝撞。但如今問題早變了,是爹沒錢何必生我,或爹催我結婚生子,何來精神弑父的需求。這一代人在精神上從未信仰爹,在物質上還很依賴爹,弑父弑個毛線啊。
女神死,男人立
不知道是不是硬糖君聽錯了,在《封神》的設定裡,女娲好像死了。黃渤飾演的姜子牙說:" 女娲娘娘離世前留下‘封神榜’。" 烏爾善讓女神死亡的目的,恐怕不僅是節約篇幅,而是為了他的 " 男人戲 " 鋪路。
整部電影,表面上是對肌肉與力量的盡情展示,本質上則是對男性氣質的重度焦慮。纣王想向帝乙證明,he don't wanna be a pussy。姬發想向姬昌證明,he don't wanna be a pussy。從某種意義上講,《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是更适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斯巴達三百勇士》。
電影中的北伯侯之子崇應彪,正是一位受到虛假男性氣質迫害的青少年。一方面,他通過嘲笑姬發和他父親是農夫,來彰顯自己擅遊獵的勇武。另一方面,他弑殺自己的父親取而代之,完全敗給了内心的怯懦。
當然,影片除了 " 弑父 ",還有比較隐蔽的 " 尊父情結 "。為了救父而變成肉餅的伯邑考,其實是纣王心中的完美兒子。在獄中,纣王非常嫉妒姬昌:" 你的兒子願意為你而死,而我的兒子卻想殺了我。"
影片流露出的這種潛意識倒也沒錯。過去幾十年,強硬的男性氣質已經失去了基底。《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别》一書中指出,遲至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的支配性男性氣質已經随着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轉型。市場經濟到來,大量工人被迫失去了本地的穩定工作,開始随着資本的流向而流動。這使得既有的宗族關系以及建基其上的男性氣質開始劇烈地動搖。
電影的另一個主題 " 回家 ",似乎是反 " 弑父 " 的。我們注意到,當姬發歷經千辛萬苦回到西岐家中,李雪健飾演的姬昌給了他一個 " 愛的抱抱 "。父親的慈愛以及家庭的溫馨,徹底将姬發從 " 弑父 " 的懷疑裡解脫出來。
幾乎所有歐美恐怖片的白人女性,在結局都會選擇 " 回家 "。"Where you wanna go,Miss?""Home!" 而伯邑考調教的白馬也有一個啟動密碼 " 回家 ",最終白馬拖着身心俱疲的姬發回到了暌違 8 年的故土。這似乎是英雄的 " 尋根 " 暗示,在擺脫纣王 " 做個男人 " 的 PUA 之後,姬發意識到家才是港灣,才是真正強大的力量之源。
總體來說,《封神第一部》完成了它作為第一部的任務,硬糖君衷心希望它票房回升,賺到後面兩部的特效錢。它有自己的美學創造,甚至有意識形态的新論述,盡管缺乏一點靈光。
有些片段流露的惡趣味其實沒啥值得細品的深意,就是挺刺激,非要歸類還是男性的性焦慮吧。比如到現在硬糖君都沒想明白纣王擊鼓伯邑考吹笛時,妲己在外面淋雨尖叫打鳴是怎麼一回事。為了表現她的動物性?伯邑考是他們兩口子 PLAY 的一環?還是像更見多識廣的影迷悟出來的:他仨共赴雲雨了?
合格大片,但合格得有點太刻意規矩。雖然拍出了點邪氣,但終究保守了些。如果下一部能上,請烏爾善的步子再大些。這是拿着半本弗洛伊德拍出來的《封神》,希望主創後面能翻翻半本《翦商》。
閱讀往期熱文
「娛樂硬糖」 現已入駐
貓眼電影丨騰訊新聞丨網易新聞
人民号 | 微博 | 觸電新聞 | 商業新知
虎嗅 | 钛媒體 | 知乎 | 界面 | 趣頭條
21 CN 看薦 | U C 頭條 | 搜狐公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