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新能源汽車銷售最懂車企價格戰:兩年前月銷27台,現在試駕任務都難達标,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傅一波
在南方,一個在商場裡約 300 平方的新能源車門店,月均需要創造多少價值?
如果用直觀的銷量數作為度量衡,答案是 40 — 50 輛。換算成銷售額,那約是 2000 萬元。
這個數字放在兩年前,不難達成。做得好的銷售,甚至以一己之力,完成一家門店半數以上的銷量。1999 年出生的曾宇希就是這樣的人。
他曾是某新勢力品牌的區網域銷冠,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賣了 27 台車。算上提成和獎勵,那年他的個人收入接近 30 萬。
接待客戶中的汽車銷售 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今年 1 月,曾宇希只賣出了兩台車,完成 10 次試駕任務,到手工資不到 6 千——而他所在的車企,以 3 萬台新車交付量,重奪新勢力車企的 " 銷冠 " 寶座。
進入 2025 年,國内汽車市場迎來新一輪 " 價格戰 "。包括特斯拉、蔚來、小鵬在内的十餘家車企密集推出購車優惠政策,從保險補貼、零息貸款到一口價直降。
激烈的競争,落在銷售身上,變成了翻番的任務。
同樣的門店,同樣的 2000 萬任務目标,不同的是車輛價格降低,要賣出去的車就變多了——至少要月銷 60 台。對于銷售來說,考核指标增加了,提成減少了,工作時長增加了。
" 連發量都減少了。" 曾宇希苦笑道。
車企掀起的這一場開年大戰,确實為消費者提供了優惠購車的視窗,但也預示着行業格局加速洗牌。被迫困在價格戰中的汽車銷售,試着從中找到生存之道。
卷,卷,卷
" 卷 " 的信号,最初是經由晨會釋放。
一月末,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春節假期氛圍裡,曾宇希面色凝重。店長在晨會上說,之前跟進的客戶,突然被一家傳統車企搶了單。
彼時,有的車企率先以限時 " 一口價 " 開始卷低價,吉利、奇瑞、東風等品牌最高降價幅度超過 10 萬元。原本 10 萬左右的車型,在一口價的情況下,有的不到 5 萬左右,還能疊加置換補貼。
店長提醒曾宇希和同事,要體現自家品牌的競争力,就得在接待客戶時重新調整話術,比如多數降價車型都是滞銷產品,不同于 " 一口價 " 的產品,自家產品主打智能、年輕、高端。
但這止不住 " 一口價 " 的顯著效果,多個品牌陸續跟進優惠購車活動。
2 月 1 日,蔚來、領克掀起了 3-5 年免息潮。5 日,特斯拉加入其中,宣布給予 8000 元保險補貼和免息政策。多個新能源車企繼續響應,小鵬、智己、樂道等紛紛跟進。
蔚來汽車的優惠計劃
不管是限時直降,還是現金紅包,以及國補、地補政策福利,現金返還的幅度大多在萬元以上。
" 今年,肯定是汽車行業的洗牌之年。" 此後的晨會上,曾宇希接收到的信息是,企業要搶市場份額,全年交付量要同比翻一番。落在具體的工作,有直觀的數字體現:每月的銷量、試駕數量,以及客戶滿意度,要提升 30%。
譬如銷售的 KPI。曾宇希所在的門店共有 12 名銷售,分為 3 組。原本整店的月銷售任務是 40 — 50 台,現在增加到 60 台左右。分攤下來,每人每月得賣 5 台。
" 看起來任務不多,說起來簡單,但完全不考慮銷售的感受。" 曾宇希說,現在的客戶面對眾多的新能源車品牌,選擇多,要求多,決策鏈條也比原來更長了。
再加上車企剛發布過一次新車,已經有一批消費者在市場上消化過了,現在只能靠補貼政策和免息政策撬動客戶。但價格戰一開打,優勢便不在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銷售而言,成交變得愈加艱難。
張豔有同樣的感受。她所在的車企門店,給每個人增加了 1 — 2 台的月銷售指标,給出的政策是五年的免息貸款和 1 萬元的選裝基金補貼。
因為產品競争力強,品牌主打社群文化,在換電方面布局廣,張豔原本覺得達成業績并不難。
但最近與客戶接觸下來,對方很坦白地告訴她,準備用一個月時間,試遍市面上所有的新能源車,看價格,看體驗,也要看服務,再做決定。
整裝待售的新車 圖源:圖蟲創意
張豔能做的就是隔三差五給客戶發消息," 還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當作騷擾信息,也害怕因為方法不對而流失客戶 "。
成效似乎一般。2 月至今,張豔賣掉了 3 輛車,銷售業績在門店排名倒數。她也想過用送咖啡、送禮物這樣貼錢的方式來獲取客戶,可始終沒辦法創造更好的業績。
曾宇希說自己主打真誠和軟磨硬泡。有時候,甚至在親戚朋友間宣傳自己所在車企的車子。但和張豔一樣,收獲一般。
相比于張豔和曾宇希,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銷售不得不卷工作時長。
李傑說,自家品牌不如特斯拉響亮,產品又不如其他造車新勢力們充滿科技感,優惠政策除了國補基本沒有現金減免和 0 息政策," 不知道怎麼卷得過其他品牌 "。
他能做的就是不停的跟進客戶。他說,每天的工作時間被無限拉長,從早上 9 點一直到晚上 11 點,不停聯系客戶、跟進購車意願。
他說,更為關鍵的是,傳統車企不像造車新勢力一般,給銷售的底薪高、提成高。去年他的收入就比往年少了近 3 萬。統算下來,一年到手不到 13 萬," 即便自己在門店待了 5 年,還是會因為 KPI 不達标而被勸退。"
巨大的壓力之下,李傑的體重驟減,維持狀态也只能靠咖啡幫襯。
争奪戰的 " 棋子 "
汽車銷售為什麼難?
在上海一家傳統車企任職品牌總監的鍾小江表示,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最需要的市場知名度和銷量。但由于每個車企的品牌滲透力不同,使得消費者在決策鏈上花費更多時間。
于是,各大車企把更多資源投入在營銷上,争取通過高曝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從而減少消費者的決策時間。同時輔以優惠政策,來打一場市場份額的争奪戰。
" 但車企間的戰争最後衡量的還是在于融資與燒錢,而赢下的關鍵是如何有效率地燒錢,直至另一方資源耗盡或者中途妥協。"
鍾小江說,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汽車銷售不得不卷入其中,成為這場争奪戰的 " 棋子 "。
汽車業内資深人士朱玉龍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車難賣是如今各家車企面臨的難題。受居民消費意願減弱等因素影響,很多人買車意願不高。
他說,解題的方法,一是降價,以異常激烈的價格戰進行。" 這既是被迫,也是車企能想到的最優解。" 再是在有限的人力投入上,發揮人員的最大效能。
圖源:圖蟲創意
為此,銷售的生存狀态,成了置于任務欄裡的最後一件事。
另一方面,汽車市場進入淘汰賽階段。曾有媒體統計,2018 時,中國新能源車企超過 487 家,但到了 2023 年底,據不完全統計,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下 40 多家。
優勝劣汰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必經過程。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市場淘汰賽進程或将加快——據中汽協預測,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1600 萬輛,同比增長 24.4%,增速明顯放緩。
對于汽車銷售而言,要帶動銷量,在這一場場巷戰當中,不得不卷。
不停加班,不斷聯系客戶,已經是銷售的常态。曾宇希說,比身體的疲勞更難受的是精神上的疲憊。
2 月的一天,原本性格溫和的店長對曾宇希發出了 5 次質問," 你要不看下現在的銷量和試駕表?" 壓力讓店長像變了一個人,而他和其他組員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微妙,大家既要配合完成整個門店的銷售業績,也要各自為有限的資源而競争客戶。
每個月,汽車企業都要交一份 " 成績單 ",誰的銷量增長、下滑,清晰可見。在新年首份成績單上,受春節假期及 2024 年年底企業進行銷量衝刺的影響,部分品牌出現銷量下滑。
但也有企業實現銷量 " 好采頭 ",其中小鵬汽車、奇瑞汽車(新能源)、零跑汽車 1 月銷量增長率均突破 100%,小米汽車則以月銷超 2 萬輛首次超越蔚來。
各出奇招
曾宇希做過很多行業的銷售,但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激烈競争,放大了這種 " 卷 "。
之前做過教培銷售的他,在 2020 年進了傳統車企的門店,半年之後再轉入新勢力車企,一待就是四年。
曾宇希說,相比起其他行業的銷售,新能源車企給普通銷售的底薪通常是五六千元起步,如果做到組長、店長級别,底薪能達到萬元。這在諸如地產、教培等行業幾乎是難以達到的薪資水平。" 不用像賣房、賣課的那樣,需要日曬雨淋,對客戶死纏不放。"
張豔入職那會,認定自己選對了行業。她還記得,2023 年收到工服的那一刻,店長跟她說," 賣不賣得好車,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起造夢的家人 "。那一瞬間,内心充滿了對企業、行業的滿足感和認同感。
" 年入 20 萬,應該不是難事。" 她賣過房,有過多年的銷售經驗,加上新能源汽車行業是風口," 賣車子肯定比賣房子容易,需求量大 "。
張豔的自信不無道理。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别達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市場占有率達 31.6%。一年後,新能源汽車的產銷數字超過千萬。
圖源:圖蟲創意
也就是這一年,汽車銷售們的自信與驕傲開始變成壓力,流動率開始變高。用曾宇希的話說,新銷售除非 " 帶資進組 ",不然撐不過半年。而老銷售要不就是在熬,要不就離開。
曾宇希的組内有新進的銷售,千禧年後出生,已經輾轉經歷了 5 家車企,包括特斯拉、哪吒、極越。一輪閒聊下來,他發現,新來的小夥子每到一家車企,只看中高底薪,而非高提成,因為那是最能保障生活的方式。
但各家車企的管理标準不同,底薪和提成設定都不一樣。比如張豔所在的企業,在業界以财大氣粗聞名,不僅是底薪高,每輛車的提成也能接近 4000-5000 元;再如特斯拉,單車提成平均下來只有幾百元。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新入局的銷售在不同車企裡換來換去,每家車企的銷售團隊也少有穩定。
而積累了幾年經驗的老銷售,不得不各出奇招。
同事給張豔支招,讓她送車上門帶客戶試駕,這樣一天下來能完成 2-3 個試駕指标,不管成不成交,在 KPI 上至少過得去,能保住自己不丢工作。
面對現實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銷售顧問選擇離職甚至轉行。曾宇希的組員裡,有人轉行跑網約車,完全放下了從前的業界積累。
許成正是這樣離開了門店。
他原本有意在南方買房定居,但 2024 年末開始,公司停止發放銷售的季度獎勵,銷售行情愈發低迷,收入下降,讓許成有了離開的想法。其他同事也有選擇了離開,有人自學轉行去了金融銷售,雖然開單也難,但拿到的底薪遠高于汽車銷售。
許成回到江蘇縣城老家,想着在汽車行業謀個生路,開一家汽修店,主打精洗。但實際上,在縣城這也 " 卷 " 得厲害,精洗的價格在城市裡接近百元,到了縣城只要 50-70 元。一條中心路上,3 家同行,還得相互争客。
2 月 9 日,上午 10 點,張豔撥通了一位前些天拿到的客戶電話。
" 徐先生…… " 還沒等回應響起。她又接着說:" 那天跟您說的購車優惠現在可以到海南做,在 23.6 萬的基礎上,還能再省 6 千。"
電話那頭的聲音透出的是還未散去的睡意。張豔語氣露出了一絲緊張," 抱歉,您還在休息是吧?我就想跟您說下,這個機會很難得,先到先得。"
" 好的,我考慮下再說,先休息。"
挂了電話之後,張豔陷入糾結,她害怕因為一通錯誤時機的電話而失去一個客戶,繼而影響她的 KPI。同時,還怕浪費了店長不知從哪裡找到的 " 補貼 " 新渠道——通過異地開票,買車有六千補貼。這是她請店長喝了半個月奶茶才拿到的資源。
她想着,真的熬不住了,撐到下一次季度獎金的發放就離開。多數車企的做法是,每個季度或是每月對銷售進行排名激勵,通常給出的獎金是 5 千— 1 萬元不等——這占了銷售年收入接近的 1/3。
曾宇希覺得,今年會越來越難做,但他暫時想不出可以轉的企業了," 換來換去,都逃不過卷 "。
圖源:圖蟲創意
他時常懷念 2022 年 10 月,那個月是他成為地區銷冠的日子,單月賣掉了 27 台車,創下紀錄。
2 月 12 日的晚上 10 點 47 分,室外的溫度只有 5 度左右,曾宇希裹緊了自己的羽絨服,從商場的門店離開。他照例看了手機裡的銷售表格,當天組内的試駕、銷售任務都沒達标。
公司群裡有人說,再過幾個月就要發新品了,到時候不用費勁就能每天賣車到手軟," 像 2022 年一樣 "。
曾宇希想着,到時候或許會好的,他希望能超過自己創造的記錄。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的曾宇希、張豔、鍾小江、李傑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