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罵罵咧咧點進去,最後哭着打五星,歡迎閱讀。
被催婚,似乎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難以逃脫的宿命。
最近我聽說有檔綜藝,父母帶着孩子去相親。
正想感嘆父母為了催婚居然想出如此厲害的招式。
點進去一看,更驚呆了。
原來是反向操作。
不是父母催孩子,是孩子催父母。
啊,這真的是我可以看的嗎?
以往我們看到的戀綜。
大多都是年輕的帥哥美女,悸動的暧昧推拉,突出的就是一個 " 比偶像劇還要甜 "。
可一打開《當我們遇見你》。
嘉賓平均年齡 50 歲,還帶着孩子。
别急着走開,要的就是這種反差感。
孩子反向催婚,在線觀察父母的相親局,并表示嗑到。
這多刺激!
孩子看父母 social,化身吐槽機上演 " 父慈子孝 " 名場面。
這多好笑!
當然,《當我們遇見你》能讓我感到 " 另類 " 肯定不只這麼簡單。
它講離異重組、講親子、講戀愛。
它更講自我尋找之旅。
讓我們看到即使人到中年,在 " 父母 " 這層身份之下,首先更應該是獨立的個體。
什麼意思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東亞人的面目總是很模糊。
他們身上背負了太多東西。
他們是父母的子女,是子女的父母,但唯獨不是自己。
特别是離異家庭,很多父母總覺得對孩子有虧欠,因此不敢正視和表達自己的欲望,不敢再找新伴侶。
但其實從孩子的角度,有時候看着父母為了他們犧牲個人幸福,反倒是種無形的壓力。
就如節目裡好幾個孩子在後采時所說的:
不希望父母因為自己而限制之後的人生,他們也希望父母能活出自我。
父母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則低估父母對自己的愛。
那該怎麼辦?
《當我們遇見你》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孩子陪伴父母一起找回自我,再勇敢重塑自我。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環節。
節目特地讓孩子來寫父母的自我介紹信。
而且還是代替父母用的第一人稱口吻。
這意味着,孩子需要站到父母的視角重新認識對方,回憶父母的過往、興趣愛好,以及對自己的付出。
對父母而言。
面對這封未知的信件,一開始内心充滿了期待與忐忑。
最終打開後收獲的卻是孩子滿滿的愛意,就很難不感動。
比如潘燕,将母親姚愛芳的人生比做一部多幕劇。
所以姚愛芳剛拿到信,看到女兒開頭寫道 " 姚女士的玫瑰人生,場次,第五十三場 " 時就激動得落淚。
因為她今年剛好 53 歲,這是女兒愛的小設計。
還有杜一新,原本稱自己絕對不會哭,一定會笑着讀完信。
可當看到兒子杜欣然記得他所做的一切,珍視他的付出時。
還是忍不住溼了眼眶。
而除了感受到孩子對自己的愛意。
在所有信中,令我最感動的當屬鄧春玲那封。
裡面有段話:
做母親似乎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特别是當我的希望是首先做我自己,再是一個女人,而不僅僅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好媽媽。
而鄧春玲确實也一直在踐行首先做自己的準則。
曾為愛漂洋過海,義無反顧奔赴上萬公裡到異國結婚。
經歷兩段失敗的婚姻,可依舊相信愛情。
她希望當八十歲走進咖啡廳人們仍然會認為她是來約會的。
注意,這封信其實是女兒大谷子寫的。
乍一看,代表了大谷子很了解鄧春玲,懂得她愛美。
而從更深層來說。
大谷子也是在鼓勵鄧春玲勇敢做自己,做女兒筆下那個到了八十歲依舊相信美好,相信愛情的人。
孩子理解鼓勵母親,母親也懂得孩子的心意。
看鄧春玲讀信時洋溢的歡快神情。
此時,好媽媽的模糊面目逐漸變得具體,變成了一個鮮活的、愛美的、有魅力的女人。
這也是我在看節目時經常眼眶一熱的原因。
因為它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原來,他們在成為父母前,也有過肆意的時光,也有過我們不知道的精彩瞬間。
所以,别管什麼人到中年,别管什麼為人父母。
就如潘燕所說:" 人生是場未完成的演出 "。
最重要的是,先找回自己。
在邁出第一步後,接下來就是重塑自己的浪漫和勇敢。
這時也能看出《當我們遇見你》的特别點。
中年人閱盡千帆,早已經知道該如何體面聊天,所以它不像普通戀綜那麼扭捏、拐彎抹角。
而是直接大大方方打直球。
喜歡就主動靠近。
有好感就迅速拉近距離。
被人誤會是情侶?
更是不搞小年輕否認那套。
反倒拉着對方一起,在老板面前半開玩笑地秀恩愛撒狗糧。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用兩杯咖啡,換來了短暫的獨處小世界,享受了片刻無人察覺的市井煙火。
這是獨屬于中年人的默契和浪漫。
其實看完一期能感覺到《當我們遇見你》并非常規意義上的戀綜。
它也不打算在這短短的十三天就讓嘉賓們一路火花帶閃電确認關系。
它更在意的是這趟旅程中,孩子有沒有更加了解父母,父母有沒有找回自己,并且重新獲得出發的勇氣。
最終,他們在接下去的生活中能繼續相信愛,勇敢觸碰愛。
這,才是《當我們遇見你》的意義。
我們遇見你,在人生最自由的階段,不用擔心溫飽,擁有豐富的閱歷。
确實正美好。
而我相信,在 14 個人有過交集,有過交流,也許還有過噼裡啪啦的心動火花之後。
即使這趟旅程結束,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