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2024北京車展智能化前瞻:智駕競争加速,淘汰賽進入下半場,歡迎閱讀。
文 | 電車通
2024 是具體產品和 AI 結合得越發緊密的一年,智能手機、智能家電等產品開始探索更多與大模型結合的場景,而在汽車行業中有關 " 智能化 " 的讨論也在不斷升溫,尤其是近期的行業大熱話題小米汽車,打開了行業、消費者對整車智能化的想象空間。
而往早了說,去年年底行業龍頭比亞迪就曾點明 " 下半場是智能化 " 這樣的行業發展規律,并宣布要在智能駕駛、智能底盤等層面發力。在 " 老大哥 " 的帶動下,智能化俨然成為了當下汽車行業中最流行的產品命題,相關產品尤其會在即将舉行的北京車展上得到集中展示。
雖然往屆車展也多少會有展示智能化相關技術,但這一次的北京車展可能尤為不同。關鍵點在于,市場競争已經進入到淘汰賽階段,同時消費者對整車智能化的要求不斷提升,意味着 " 智能化 " 能力對行業來說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添頭,而是能夠決定產品乃至企業命運的關鍵所在。
正因為如此,北京車展很可能會成為行業發展的分水嶺,一方面頭部車企由此建立起更寬闊的智能化護城河,從而拉開優勢;另一方面中尾部的車企會因為智能化的不足而掉隊,退出競争隊列。
為了讓自己能夠繼續留在舞台上,相信車企們會在北京車展的舞台上不遺餘力地展示自己的智能化成果,把這場淘汰賽的懸念留到最後。屆時電車通團隊會在車展現場為大家帶來跟蹤報道,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前瞻一下到底有哪些智能化技術值得關注。
智能駕駛依然是重中之重
智能駕駛無疑是整車智能中最耀眼的明珠,有着最強的議價權、最高的用戶接受度,也是評判一款 " 智能車 " 綜合水準的重要指标。它的 " 珍貴 " 還體現在技術落地的困難上,現在能夠提供成熟智駕的車企少之又少,而能夠落地優秀智駕的車企更是鳳毛麟角。
不過這樣的局面很可能會在北京車展後出現改變,結合近期的一些動向,技術的演進、可使用範圍的覆蓋率提升、算力更新等,都會成為北京車展上智駕範疇的關鍵詞。
先來看覆蓋範圍的提升,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智駕技術的支持從固有認知中的新勢力、新能源車向傳統燃油車 / 品牌轉移,其次是 " 全國都能開 " 等指标,将會成為談論的重點。
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豐田和華為的合作,據爆料豐田将會以華為提供硬體、Momenta 提供軟體算法這樣的方式達成三角合作,最終獲得超越當前的智駕能力。不過最新的爆料仍有補充,具體來說華為 +Momenta+ 豐田的合作只會出現在比亞迪和豐田合作打造的純電車型上,至于面向全球的其他車型和燃油車,豐田會采用其他方案。
另一方面,大眾新車途觀 L Pro 在 4 月 10 日迎來第一波集中亮相,該車最大的特點在于搭載了大疆成行的智駕平台,從而 " 颠覆認知 " 地讓一輛燃油車也能獲得比肩新能源車的智駕能力。
該車顯然會在北京車展上亮相,而以豐田、大眾這兩家頭部合資品牌的動作來看," 智駕 " 在市場上覆蓋的廣度将會空前提升。
智駕能力縱向維度的普及則是以 " 全國都能開 " 為标志性事件,今年以來包括鴻蒙智行、小鵬、極越等智駕頭部企業頻繁提及該詞,其他的二線智駕車企如比亞迪、蔚來、理想等也将其視為年度目标,甚至于智駕表現一般的極氪、智己,也有信心在年底推出 " 全國都能開 " 的智駕系統。
個人認為,在北京車展上主流車企都會給出實現 " 全國都能開 " 的明确時間點,上半年絕大部分車企都會在高快智駕這一領網域放寬到全國範圍,至于城區智駕,則有望在秋季前完成測試,年底面向全國大多數城市推出。
具體的例子有,廣汽在 4 月 12 日宣布其自研的智駕系統 " 城區 NDA" 正式亮相,并用上了 " 力争下半年全國覆蓋 " " 全國都能開 " 的字眼。在智界 S7 的第二次發活動上,華為宣布 ADS 2.0 更新到 " 有路就能開 ",而且還推出了不帶激光雷達的視覺智駕方案。
相信随着車展臨近,會有更多的車企加入到無圖智駕行列,徹底打響智駕能力縱向覆蓋争奪戰,靠 " 全國都能開 " 等技術特點影響用戶心智。
具體到技術細節上,本次車展上相信可以見到以下這些亮點。
第一個是 " 端到端 " 技術,該技術由特斯拉的 FSD V12 首發亮相,并成為所謂的 " 智能駕駛下一個技術高地 "。雖然國内的頭部智駕車企并未像特斯拉那樣在最新版智駕系統中落地 " 端到端 " 大模型,但小鵬、理想、蔚來、小米等公司已經有相對明确的計劃,最快年内相信可以見到有些落地的案例。
在車展上,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比如鴻蒙智行、極越等會圍繞端到端技術做更深度的講解或者預熱,未來智駕底層技術的競争,也會是端到端等底層技術的競争。
第二個看點則是 " 廉價方案 ",大疆成行的 "7000 塊智駕平台 " 自然是北京車展上的大明星,不俗的實際體驗、兵強馬壯的 " 朋友圈 ",都是我們關注大疆成行的原因之一。而由大疆成行帶起的廉價智駕風暴,相信會有更多的玩家參與其中,尤其是一些研發自動駕駛的老玩家如毫末智行,和過去在 Robotaxi 技術上積累豐富經驗的出行玩家,也在找準機會利用技術下放尋找盈利機會。
最後有關智駕的看點相信會集中在硬體上,Orin-X 已經不是最好的智駕芯片,英偉達最新一代的智駕芯片 Thor 有望在車展上亮相,而國產芯片供應商方面,地平線的 " 征程 6" 很可能是唯一的主角。
實際上地平線征程 6 芯片早在去年年底就已初步亮相,其中代号為 "J6P" 的滿血款算力高達 560 Tops,無論是 CPU 還是 NPU 都有了較大更新。在北京車展上很可能會有更多的新車型宣布搭載更新的英偉達 Thor 或者地平線征程 6 芯片,以此拉開智駕層面的新一輪大戰。
智能泊車是行業新寵兒
自動泊車是智能化的另一個重要範疇,雖然在技術實現上和智能駕駛有一些交叉,但适用場景更廣、使用頻率更高,自然成為了當下各大車企重點關注的技術賽道。
當然往前了說,自動泊車技術并不新奇,我們早就能在很多燃油車上見到。只是來到新能源時代,自動泊車的可用場景和準确性都得到了大幅強化,而在北京車展上,相信重點展示的兩大場景會是代客泊車和機械庫位泊車。
代客泊車實際上是一個廣義概念,在不同的車企中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技術形态。共性在于,代客泊車功能都能夠讓車輛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路線自主行駛、自主尋找車位并完成泊入,一般來說在擁有固定車位的家用場景中價值更高。
遠距離的代客泊車被視為高階智駕技術的延伸,因為車輛沿着記憶路線自行行駛的過程中需要識别可行駛道路,并避開各種障礙物,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識别和避障算法。也因為如此,目前市面上能夠提供出色代客泊車能力的車企無一例外都有不錯的智駕能力,如鴻蒙智行、小鵬、極越等,其他智駕能力偏弱的車企,暫時不會把代客泊車作為重點項目研發。
但這樣的情況始終會随着智駕能力的普遍提升而改變,尤其是去年年底智界 S7、問界 M9 和不久前小米 SU7 的代客泊車演示視頻頗為出圈,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用戶的廣泛關注。
可以說,如果車企打算在北京車展上介紹他們的整車智能化能力提升,那麼以代客泊車為代表的自動泊車技術一定會在其中,而且自動泊車技術對硬體、算法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對比城區智駕更有機會成為中高端車型的标配,有利于進一步普及。
至于機械庫位泊車,則是 2024 年以來頻繁被提起的一項特色技術,根本價值在于提升自動泊車技術的覆蓋場景,進一步提升便利度。目前為止大多數自動泊車技術都不支持機械庫位,主要原因自然是機械庫位空間狹窄、限制較多,非常容易出現刮蹭、碰撞,對整車的感知、識别能力,和算法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極氪在不久前宣布,旗下新車極氪 007 将在新一個版本的 OTA 中獲得機械庫位自動泊車能力,并自稱為 " 行業首個 ";餘承東也宣布,華為智駕體系會在五、六月份通過 OTA 獲得機械庫位泊車能力,可見從趨勢來看支持機械庫位自動泊車,将會成為衡量自動泊車能力高低的評判标準之一。
小通預計,在北京車展上會有更多的車企跟進這一技術,甚至作為下一個 OTA 版本的重點功能來宣傳。
智能座艙要迎來爆發
在智能座艙層面,随着小米 SU7 的正式上市最後一位重量級玩家已經就位,也宣告了智能座艙頭部格局的形成。客觀來說,綜合多端生态、手車互聯等因素,鴻蒙座艙、Flyme Auto 和小米澎湃座艙将會是汽車智能座艙中位居 "T0" 級别的三巨頭,而所謂的 " 新勢力 " 如蔚小理,他們的座艙水平只能排在三巨頭之後。
所以北京車展,對所有新能源車企來說都是展示 " 補課成果 " 的舞台,再加上小米的熱度效應,效仿澎湃座艙平台打造賣點的座艙產品數量可能會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多。
第一個被普遍提及的話題,必然是 AI 大模型的上車。
目前已經接入 AI 大模型的座艙平台包括有小鵬、智己、理想、小米、極越等,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座艙中的語音助手理解能力大幅提升,能夠更好地理解復雜命令、模糊能力,還具備一定的社交屬性,能夠提供 " 情緒價值 "。
至于其他車企,比如鴻蒙智行、極氪等都宣布接入 AI 大模型到語音助手等場景,相信在車展現場我們能夠借助一些 DEMO 去體現了解接入大模型後在語音互動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 AI 技術和汽車的聯動日益深入,應該會有不少 AI 公司來到車展現場,為我們展示更多的可能性。
座艙硬體的話,目前的主流還是高通骁龍 8295 芯片,不過從有些車企的動作來看,他們也可能在北京車展上給我們秀出一些新東西。
比如說億咖通,就很可能會在北京車展上展示他們的自研座艙平台,包括安托拉座艙平台體系、馬卡魯計算平台體系、" 超級大腦 " 平台甚至是基于高通骁龍 8Gen3 打造的 " 喬戈裡 " 座艙計算平台,給行業帶來一些 " 小震撼 "。
而作為汽車智能化供應鏈中的大哥,華為車 BU 也有機會攜帶新一代的 MDC 硬體平台或者鴻蒙座艙解決方案登場亮相,憑借自身對移動互聯用戶需求的理解,能夠打破天花板的可能還是天花板本身。
不能忽視的還有聯發科,聯發科是行業芯片領頭羊更是座艙芯片的老玩家,有消息指聯發科要在車展期間推出新一代座艙平台,我們可以期待在算力、算法上會不會有什麼提升。
不過總的來說,我認為從北京車展上我們或許不太能見到太多的新鮮東西,目前智能座艙的互動和功能點已經趨于穩定,可能追趕的廠商在對比之下會顯得 " 進步較大 ",但頭部廠商已經差不多要摸到互動體驗的天花板,接下來很難有太大突破。
最終的變數還是落到 AI 大模型上,如果能夠更深度地整合 AI 大模型,或許可以強化智能座艙的多模态互動,從而帶來體驗上的明顯變化。只是考慮到當下汽車和大模型的結合場景,這種頗為科幻的場景可能距離我們還比較遙遠。
智能底盤将得到重視
" 智能底盤 " 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會提及這一概念的品牌主要以頭部車企為主。比如說,比亞迪擁有一系列的智能底盤,比如雲辇系列、易四方等,鴻蒙智行也有途靈底盤這一智能底盤技術,能夠讓智界 S7 擁有路況預掃描、懸架狀态自動調整等能力。
放在以前,智能底盤的價值并未得到重視,個人認為多少和算法能力不足、硬體算力不夠有關。但如今激烈的市場競争在不斷地推動着產品迭代更新,算法能力和硬體算力相比從前有了顯著提升,底盤的智能化具備了硬體基礎。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正在尋找新的產品溢價點,在動力性能變得廉價的前提下,利用智能化技術提供高水準的底盤表現相信會是新的機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蔚來去年發布的旗艦轎車 ET9,成功挑戰 " 香槟塔 " 的天行底盤令人印象深刻,也讓人相信這才是一款百萬級電動車該有的水準。
話雖如此,在本次的北京車展上,我認為智能底盤依然會是個别頭部車企的專利,而非大趨勢。這涉及的原因各方各面,既有不同車企之間技術實力的差異,更有產品定價的因素——大多數新能源車都賣不出高價,而深陷性價比泥潭的車型,沒有研發智能底盤的需求。
另一種可能出現的趨勢是,智能底盤技術會用某些形式進行下放,具體路徑類似于比亞迪的雲辇系列底盤技術。這在本質上也是市場競争進入同質化時代的象征,車企們被逼着拿出更精準的 " 刀法 " 來創造產品賣點,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不過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因為智能底盤的出現的确改變了我們的用車體驗,小米 SU7 Max 的駕駛特性得到我們的一致認可,背後就有智能底盤技術的功勞;鴻蒙智行的智能底盤技術為智界 S7、問界 M9 等車型帶來出色的產品溢價,也是提升用戶口碑的關鍵所在。
至于比亞迪的雲辇系列底盤技術、易四方底盤平台等相關技術更是名聲在外,為比亞迪打響口碑立下汗馬功勞。
同時,國内市場對智能底盤技術的關注也推動了供應鏈的發展,比如說理想的 " 魔毯底盤 " 就讓空氣懸架供應商孔輝、保隆揚名立萬,在北京車展上我認為與智能底盤相關的供應商将會高頻出現,甚至引起廣泛關注。
結語:智能化成為第一話題
實際上在北京車展前已經有不少車企開始預熱他們的智能化成果,尤其是智駕相關的讨論熱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縱觀所有智能化話題,基本上呈現出智駕打頭陣、座艙當副手、泊車作先鋒這樣的陣勢,務求全方位地影響消費者心智。
在根本上,小通認為這樣的趨勢來源自于中國新能源車高端化和差異化競争的需求,當小米 SU7、極氪 007 等車型向 30 萬元價位普及 "3 秒加速 " 這樣的性能,車企就有必要另尋賣點,找到講故事的切入點。
而正好的是,華為、小米等數碼科技公司的切入為智駕、座艙等體驗帶來了可感知的變化,并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為行業中其他的新能源玩家指明了道路。
結論則是,縱觀宏大的智能化命題,智駕依然是最核心的話題,也是最能夠體現車企技術統治力的技術能力。車企們在北京車展前後的時間裡大規模公布智駕能力,一方面有各種技術成熟、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因素,更多的是車企們見到了行業淘汰賽正在加速,市場認知大門逐漸關閉的趨勢。
這也是把北京車展稱為 " 分水嶺 " 的主要原因,指的固然是車企智能化梯隊的分水嶺,也是行業的分水嶺。雖然我們知道在北京車展上公布的智能化更新大多是 " 畫餅 ",但如果到了這個時候連 " 餅 " 都拿不出來,再到年底的廣州車展那些車企只有出局這一條路。
另一方面,沒有哪家車企敢說 " 安枕無憂 ",強如比亞迪依然面臨着智駕、智能化不夠先進的難題,如今處于領先梯隊的鴻蒙智行、" 蔚小理 " 又要面對小米這個強大的對手," 畫餅 " 固然重要但兌現承諾更加重要,最終在智能化認知大門關上之際,消費者自己會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