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年輕人争相入「鳥門」,整頓「小眾愛好」,歡迎閱讀。
撰文|鍋包柚 封面來源|Unsplash " 鳥門信徒 "
這個春天,北京的公園裡,總能看到年輕人或是舉着望遠鏡,衝着樹冠尋覓,或是扛着相機,怼着湖面抓拍,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型追星現場。
走近一瞧,才得知他們是在抓拍樹上的鳥,和湖裡的鴨。
肉眼可見的,觀鳥這項在過去更偏小眾的興趣愛好,近幾年和年輕人產生了更破圈、更緊密的聯結。在小紅書上,能看到各種觀鳥愛好者的分享,有人用 4K 鏡頭記錄鳥類捕食的震撼瞬間,有人将鳥類求偶舞步改成魔性短視頻,甚至有人把鳥類動作配成台詞,做成爆款 meme 圖 ……據《小紅書觀鳥趨勢報告》,目前小紅書上 " 觀鳥 " 相關筆記讨論量已經超過 700 萬,近一年 " 觀鳥 " 相關的筆記發布數量,也達到了過去十年總和的 1.2 倍,而這些筆記的主人中,25 歲左右的用戶占比最高。
來自廣州的 May 就是其中一位。2023 年,剛來廣州工作一年的她覺得自己 " 好不健康 ",每天就坐在辦公室,對着電腦一動不動。她決定培養一個健康的興趣愛好。
廣州有很多城市公園,作為自然愛好者,May 有空就會去逛公園,也總能在公園裡看到大爺大叔們舉着各種 " 長槍短炮 " 怼鳥拍。受到感染,May 跟着買了個望遠鏡,開始用最古早的方式觀鳥。透過望遠鏡,她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紅耳鹎——一種黑褐色羽毛,頂着 " 莫西幹頭 ",臉蛋上有兩塊 " 腮紅 " 的雀形鹎科鳥類,在廣州非常常見。May 就這麼被可愛到入坑了。
紅耳鹎,圖源小紅書 @鹎觀主義 May
從那以後,每個月 May 都會帶着自己的望遠鏡,沒什麼目的地,去家附近的公園觀鳥," 因為公園裡面的鳥相對來說不那麼怕人,距離也會更近一點。"
星枝和鳥的緣分,則是由一位學弟牽起的。
2022 年,星枝總能在朋友圈裡看到這位學弟分享鳥的照片,作為一位總在朋友圈碎碎念的人,星枝還覺得很神奇," 怎麼能有一個人的朋友圈都是鳥?"
後來一次在公園散步的時候,星枝看到了一只棕色的小鳥,比喜鵲要小,比白頭鹎要大,她不知道是什麼鳥,但覺得很好看," 身上的羽毛是橙色的,眼周有一圈黑色的毛,像戴了眼罩一樣。" 星枝沒忍住用手機拍了一張,把照片發給學弟,問他這是什麼鳥,學弟秒回," 棕背伯勞。"
星枝被學弟果斷的回復所震驚,也被棕背伯勞的美麗所吸引。她也想像學弟一樣,成為一位可以迅速辨别鳥種的愛好者,便買了一本《中國鳥類觀察手冊》,學了些鳥的特點和種類,開始自己一個人觀鳥。起初,星枝主打一個 " 佛系觀鳥 ",自己家的陽台上,家樓下的小區裡,附近的公園,走哪打哪。
35 歲的鷹頭貓則是在去年的一次旅程中偶然入坑的。
24 年 12 月,鷹頭貓在小紅書上種草了雲南省盈江縣,說是自然風光不錯,也沒什麼遊客,其中犀鳥谷非常著名,鳥類資源也很豐富,值得一去。作為攝影愛好者,鷹頭貓帶着自己的相機專門去打卡。
那是鷹頭貓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觀鳥,各種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鳥,在一片私人鳥塘裡飛來飛去,鷹頭貓感覺自己打開了新大陸," 你接觸到的是一個完完全全嶄新的東西,特别美麗,也很親人,你就會覺得特别神奇。"
黃腹柳莺,圖源小紅書 @鷹頭貓
看着五花八門的鳥,鷹頭貓突然產生一種收集的欲望,想要通過照片去收集不同的鳥種,和同一鳥種的不同行為," 它和人的行為一樣,經歷了出生到死亡,在這個生命周期裡,它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可能你會看到它正常的站立,稍微有一些動作的飛行、進食、捕食,春季還會求偶、繁殖、育雛。" 這種感覺就像是開盲盒,哪怕是見過的同一品類的鳥,也可能看到其行為的不同打開方式。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了 " 鳥門 ",成了鳥的信徒。
" 萬物皆可鳥 "
年輕人的湧入,降低了鳥圈的入圈門檻,也打破了傳統鳥圈的規則。
入坑前,May 以為觀鳥要和公園裡那些大爺大叔一樣,要用各種專業的 " 長槍短炮 ",拍出鳥最美的姿态——所謂 " 長槍短炮 ",就是價格為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定焦鏡頭,一度讓人懷疑大爺們到底是去拍鳥的,還是去為鏡頭焦段 battle 的。
但慢慢的,May 意識到,觀鳥不一定要用很貴的設備,2000 多的二手相機可以拍,望遠鏡怼在手機上的 " 丐版組合 " 也可以拍。那些因為設備原因或是技術原因產生的糊圖和廢片,甚至會在小紅書上得到更好的反響——過曝的鴿子是 " 自帶聖光 ",虛焦的麻雀成了 " 朦胧派藝術 ",有人在陰沉的天氣裡拍到了一只孤獨的海鷗,評論區表示 " 感覺要去碼頭整點薯條了 ",有人不小心拍到了過爆的海鷗,評論區說這是海鷗的 " 超絕白底證件照 "……
一系列 " 廢片誇誇現場 ",精準演繹了什麼叫 " 設備不夠,腦洞來湊 "。
小紅書上的廢片誇誇現場,圖源 @一只蘆葦
剛觀鳥那段時間,May 總是不知道該去哪找鳥,就在小紅書上搜索觀鳥大佬發布的踩點視頻,包括但不限于從什麼路線走遇到的鳥比較多,且不需要走回頭路,以及在哪塊區網域會有鳥經常出現。
May 就會在觀鳥當天沿着大佬的攻略走一遍,跟着這些攻略,May 不再盲目亂轉,而是像解鎖遊戲地圖一樣,一步步探索城市的鳥類生态。更讓她驚喜的是,當她把自己拍到的鳥片分享到小紅書,那些曾經在朋友圈發布後總會石沉大海的照片,也在這裡引起了鳥友的共鳴,得到了很高的反響——有人想要接住她看到領雀嘴鹎的 " 鳥運 ",有人用小鳥表情包恭喜她解鎖了觀鳥新品種,還有人曬出同一地點的不同鳥種,完成了一場 " 隔空觀鳥接力 "。
這種雙向互動,也打破了傳統意義上觀鳥新手和大佬之間的次元壁。
剛開始觀鳥的時候,鷹頭貓總分不清鳥的品種,他把自己拍的鳥片發在小紅書上,并問大家 " 這是什麼鳥呢 ",每次都能引來鳥類愛好者的解答,甚至還有人會給他細心科普怎麼辨别。一次,鷹頭毛在芒市拍到了一只胖乎乎的小鳥,說自己分不清是黃眉柳莺還是淡眉柳莺,評論區就有大佬現場教學," 黃眉,腳和下嘴橙色,兩道翼斑中間偏黑,沒有頂冠紋。"
甚至還有觀鳥新手會專門發布一個認鳥貼,征集可愛的鳥圖和鳥種的名稱。而評論區裡,各大佬也開始了一場 " 沒有硝煙的戰争 ",暗地裡攀比誰拍的小鳥最好看,從輝藍細尾鹩莺到軍艦鳥,從灰椋鳥到朱鹮 ……
小紅書上的看鳥貼,圖源 @momo
這個社區正在把個人興趣編織成一張共生的網絡——專業玩家的鳥類圖鑑下總能看到新手天馬行空的提問,而一張張糊掉的 " 抽象派鳥片 " 評論區又常常藏着最硬核的科普,這種和諧友好的社區氛圍,也讓年輕人徹底放飛,進行了一場 " 萬物皆可鳥 " 的活動。
每隔一段時間,星枝就會把自己的觀鳥體驗做成 meme 圖,一面自娛自樂,緩解自己寫畢業論文的壓力,一面希望大家能 " 看得開心 ",找到共鳴。
圖源小紅書 @星枝
May 也在屢次 " 空軍 "(一種戲稱,指因各種原因未能成功觀察到目标鳥種的觀鳥者)後,發明了 " 觀鳥人的五大美德 " ——即 " 胸有成竹:今天一定能拍到好鳥 "," 刻舟求劍:上次我就在這裡看到的 "," 守株待兔:我坐在這,有只鳥突然飛到我面前就好了 "," 耳聰目明:啊?什麼鳥在叫?在哪呢?我怎麼沒看見?" 與 " 靈活變通:下次我去飛鳥樂園 / 動物園拍 ",打造了一本 " 鳥友專用成語大全 "。
在小紅書上,觀鳥不再被定義為一場專業競賽,更像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切片。
有人成為 " 科普小老師 ",分享觀鳥技巧和鳥類圖鑑;有人卷成 " 鳥類圖鑑收割機 ",不到一年的時間成功觀到 400 多種鳥;有人主打一個佛系觀鳥,在上班路上、買菜途中化身 " 鳥類街拍攝影師 ";也有人化身 " 糊圖收藏家 " 和 " 鳥界 P 圖大師 ",開創各種觀鳥新玩法 ……
圖源小紅書 @偶爾拿相機的阿 mo
憑借着其友好的社區氛圍和活躍的 ugc 生态,觀鳥這一愛好正在變得低門檻化、大眾化和趣味化。
它化解了觀鳥的設備鄙視鏈," 長槍短炮 " 有 " 長槍短炮 " 的玩法,望遠鏡也有望遠鏡的悠閒;它打破了專業圖鑑與街頭觀察的界限,專業人士有專業的 battle,躺平觀鳥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觀鳥已經不再是一門 " 小眾愛好 ",而是慢慢地融入了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從精英遊戲到生活裡的小确幸
觀鳥史上的第一位專業 " 鳥人 ",是 18 世紀英國鄉村的一位教士、博物學家吉爾伯特 · 懷特。他嚴謹的氣質為 " 觀鳥 " 奠定了專業的基調。
随後這項活動傳到美國,受到了貴族人士的歡迎。美國畫家奧杜邦用畫筆了 500 多種鳥,出版了《美洲鳥類》《鳥類傳記》,推動了美國觀鳥旅行的興起,也獲得了與美國總統共進晚餐的機會。
《美洲鳥類》,圖源網絡
1916 年,生活在成都的美國博物學家戴珍女士記錄了其和丈夫在華西壩校園方圓十餘公裡的 103 種鳥類,這大概是我國比較早期的觀鳥札記。
和如今任何人都能 " 随時随地 " 觀鳥不同,很長一段時間,觀鳥都更像是門 " 氪金 " 的愛好——要有一套價值不菲的相機和鏡頭,要能讀懂堪比學術論文的鳥類圖鑑,要能掌握貝爺級硬核的野外生存技能,也因此成為專屬于貴族紳士或專業學者們的 " 高門檻 " 興趣。
就像所有小眾愛好圈子一樣,狂熱的觀鳥愛好者把觀鳥變成了一場 " 裝備博覽會 " 和 " 鳥類知識大會 ",鏡頭長度決定江湖地位,鳥種數量關乎觀鳥成就。2011 年,美國上映的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觀鳥大年》,就講述了三個男人為了參加北美的鳥類大年,不是斥巨資參賽,就是放下手上的百萬生意,甚至是不顧住院的老婆,只為在一場沒有獎金的比賽中觀察到最多種類的鳥,登上榮譽榜單。
小紅書上最早一篇觀鳥相關的筆記,大約發布在 2015 年前後。當時,國内線下觀鳥組織只有小幾十家。
如今," 在線觀鳥組織 " 正發展壯大。他們在小紅書上讨論微距對 " 觀鳥 " 的真實影響;也交流哪裡能拍到某種特殊的鳥類。在小紅書上搜索 " 觀鳥點 ",搜索結果幾乎涵蓋所有城市所有的熱門觀鳥點,也常有愛好者手繪公園裡的觀鳥地圖。
公園觀鳥地圖,圖源 @觀鳥小獺
某種程度上," 在線觀鳥組織 " 也促進了 " 觀鳥平權 ",讓興趣不再凌駕于生活之上。
肉眼可見地,如今的觀鳥群體既有扛着長槍短炮的,也有只舉着望遠鏡,甚至純靠眼睛觀察、耳朵聽音的 " 古法 " 觀鳥人。小紅書的熱門觀鳥筆記,有 " 零成本觀鳥 "," 小區觀鳥 " 這樣的經驗分享,而曾經大家覺得普通又常見的 " 麻雀 ",也成為大家筆記中提到最多,最喜歡的鳥種之一。
圖源小紅書《小紅書觀鳥趨勢報告》
從設備内卷轉向了 " 萬物皆可拍 ",從追逐稀有變成了發現附近,這場變革背後,也離不開年輕人對 " 輕量化治愈 " 的渴望:受夠了内卷的社會環境和各種 KPI 要求,觀鳥既是年輕人和自然連結的一種方式,也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難得的确定性——每一次抬頭,都可能發現新的小鳥;每一次觀察,都能積累新的知識。
就像每畢業論文寫不下去時,星枝都會帶着相機和望遠鏡,會去家樓下觀鳥,來一次 "CPU 的重新啟動 "。在她看來,觀鳥已經變成了她 " 在寫論文、畢業、升學、工作這條按部就班的主線之外的一場支線任務 "。在這一支線任務裡,她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神奇鳥類,體驗到了五花八門的觀鳥路線," 就像彩蛋一樣,相當于給你的人生開拓了一個别的空間和天地。"
還有 May 會在公司園區散步時,用手機拍攝并記錄園區裡的大嘴烏鴉,鷹頭貓會在上班前早起去錦江河段上偶遇黑頸䴙䴘 ……壓力大的年輕人,在這種低門檻的興趣愛好裡,獲得抬頭見鳥的即時滿足,尋找無趣日常裡的生活儀式,重拾已經消失很久的 " 附近 "。
圖源 @鹎觀主義 May
這屆年輕人,正在用觀鳥尋找生活,也在用觀鳥重新定義生活。
而小紅書所推動的觀鳥新趨勢與年輕人的觀鳥新态度,無一不在表明,被鳥治愈不必跋山涉水,和鳥偶遇無需逃離都市,它可能停在一根搖晃的樹枝上,藏在頭頂叽叽喳喳的叫聲裡,甚至就在你上班每天通勤的必經之路上。
所以,當你被壓力綁架的時候,不如抬頭看看天,或許某只路過的小鳥,正叼着你的焦慮飛向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