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南一北,兩大地區再被委以重任,歡迎閱讀。
文 | 凱風
兩大區網域,再被委以重任。
日前召開的全面推動黃河流網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指出,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發展之路,沿黃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產業協作能力。
近日,《長江經濟帶—長江流網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 — 2035 年)》經國務院批復後正式印發,提出促進長江三角洲區網域一體化布局,優化長江中遊地區集聚協同布局,保障雲貴川渝區網域安全協調布局。
長江經濟帶、黃河流網域,一南一北,串聯起長江、黃河兩大流網域,輻射範圍不同, 但生态大保護、高質量發展是不變的主線。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黃河流網域生态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既是為數不多的" 區網域重大戰略 ",也是體現國土空間和戰略縱深的" 江河戰略"。
哪些地方被委以重任?
01
區網域重大戰略,到底有哪些?
作為大國,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人口眾多,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禀賦差異較大,南北差距、東西差距、城鄉差距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但存在不等于合理。為優化生產力布局,國家層面形成了四大戰略:區網域協調發展戰略、區網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
在 " 四大戰略 " 中," 區網域重大戰略 " 有着獨特的位置,這是少有的以 " 重大戰略 " 為名的國家布局。
根據官方報道," 區網域重大戰略 " 主要包括 5 個: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網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
不難看出,重大戰略,都不會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打破行政分割,從國家戰略全局上引導區網域分工協作、共同發展。
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着眼的是 " 群 ",體現的是區網域融合、抱團發展的大勢所趨,這也是我國目前僅有的以 " 世界級 " 為定位的三大城市群。
要知道,我國共規劃了 19 個國家級城市群,但只有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能稱得上 " 世界級 ",其他城市群多數還處于培育階段。
長江經濟帶、黃河流網域則是流網域戰略、江河戰略,生态保護、高質量發展并重。
不同的是,長江經濟帶以 " 經濟帶 " 為定位,經濟發展被置在首位;
而 " 黃河流網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則以 " 流網域 " 為概念,且将" 生态保護 " 居前,凸顯了不同的側重點。
究其原因,長江本來就是黃金水道,而長江沿線的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整個經濟帶以占全國約 1/5 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 GDP。
與之對比,黃河流網域生态相對脆弱,從古至今都難以全線通航,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大保護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但在最新的規劃和定調中," 發展 " 的重要性也被提了上來。在最新提及的 7 大要求中,3 條涉及生态保護,3 條涉及區網域發展,1 條關注黃河文化。
黃河流經之地,要麼是資源大省,要麼是糧食大省,多數都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導,只有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如何構建利用資源優勢構建優勢產業體系,就成了關鍵。
這其中,以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區網域中心城市為代表的重點城市,顯然要勇挑大梁。
02
長江經濟帶規劃,誰最受益?
長江經濟帶涉及 11 個省份,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慶、四川、雲南、貴州,涉及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雙城等三大城市群。
此番出台的規劃《長江經濟帶 - 長江流網域國土空間規劃》,則将規劃範圍拓展到廣義的長江流網域,涉及周邊 8 個省份的部分縣網域,共計 1173 個縣級行政區劃。
當然,規劃的核心在于長江經濟帶,而三大城市群之間的互聯互通是重點所在。
其一,以省會為代表的中心城市,再次被賦予引領發展的主導權。
規劃指出,要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支持長江中遊省會城市發揮引領功能,加大對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建設用地指标傾斜力度。
過去一段時間,各地都在積極構建 " 省網域副中心城市 ",旨在防止省會一城獨大的弊端。
但從最新各層級規劃來看,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仍舊獨一無二,長江中遊的省會更是明确要求 " 發揮引領功能 ",這在某種程度上對" 強省會 " 戰略形成利好。
其二,除了江浙滬外,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南昌等中西部中心城市被重點提及。
簡單梳理,在規劃中,武漢被提及 12 次,重慶 10 次,成都 9 次,長沙 6 次,南昌 5 次。
根據規劃," 以成都、重慶主城區都市圈為核心引擎,重點培育綿陽、萬州、黔江等區網域中心城市,有序引導滇中、黔中地區人口、建設用地資源向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傾斜 "。
同時,支持長江中遊省會城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強化武漢在長江中遊城市群科技創新的關鍵帶動作用,發揮長沙、南昌在都市圈產業鏈更新中的核心作用。
其三,城市群連通,基建先行,一批高鐵、航空樞紐、人工運河呼之欲出。
在高鐵方面," 支持建設沿江、呼南等高速鐵路主通道,打通蘭(西)廣等西部縱向高鐵通道 "。
三大高鐵通道,均屬 " 八縱八橫 " 高鐵網主幹道,但進展一直較慢。要知道,全國高鐵主通道已建成投產約 80%,這些高鐵通道有待加速。
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 " 沿江高鐵 ",從上海經合肥、武漢一路直抵成渝,堪稱我國重要的 " 東西大動脈 ",目前已全線動工,有望于 2028 年全線開通。
在航空方面,鞏固上海、成都和重慶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提升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支持建設合肥、鄂州國際專業性貨運樞紐,增強武漢、長沙、南昌機場樞紐功能。
這與此前發布的 "3+7+N" 國際航空樞紐規劃基本一致,上海是第一梯隊,成都、重慶、昆明次之,但都是國際定位,而其他樞紐只是區網域定位。
在水運方面,規劃提出,保障京杭運河航道、淮河幹線及出海航道、引江濟淮航運工程建設空間,保障海河聯運港口通道建設空間,支持系統治理三峽樞紐通航瓶頸。
檔案雖然沒有直接提及 " 人工運河 ",但無論是引江濟淮還是三峽樞紐通航問題,涉及的都是人工運河。(參閱《中國,正在拼命建運河》)
當前,各地正在布局的超級人工運河,多數都與長江經濟帶有關,包括荊漢運河、湘桂運河、浙贛粵運河,以及三峽水運新通道等。
03
黃河流網域發展,誰要挑起大梁?
5464 公裡水流泱泱,79.5 萬平方公裡千折百轉,黃河流網域涉及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内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 9 省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 1/4。
然而,由于流網域橫跨東中西部,存在明顯的經濟、產業、收入梯度差距,尤其是黃河上中遊的 7 個省區,同東部地區及長江流網域更是存在巨大差距。
同時,與長江經濟帶作為產業重鎮不同,黃河流網域最鮮明的标籤當屬:
生态功能區、糧食主產區、能源資源富集區、歷史文化核心區。
因此,在整體發展戰略上,黃河流網域的要求是 " 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換言之,對于上中下遊地區,對于不同省份和不同城市,則有不同的戰略定位。
其一,特大城市不再提及 " 不能盲目擴張 ",有了更大的空間。
根據要求,黃河流網域 "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發展之路,沿黃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產業協作能力 "。
在此前相關規劃和要求中," 城市群和都市圈要集約高效發展,不能盲目擴張 ",這一次則強調 " 内涵式發展 ",以及 " 提升人口集聚能力 "。
其二,新能源產業,或是黃河流網域相關省份的產業發展機遇所在。
根據要求,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眾所周知,黃河流網域省份資源禀賦相近,傳統產業主要集中在能源產業與重化工等資源密集型產業,煤化工更是占到 80% 以上。
因此,黃河流網域各大省份一直都以 " 新舊動能轉換 " 為突破點,而以新能源為主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新的可能。
黃河上遊地區,地廣人稀,光能、風能資源充足。我國重點布局的7 個陸上新能源基地,4 個與黃河流網域有關。
從内蒙古到甘肅再到寧夏、青海,不約而同将新能源作為新興支柱產業,以光電、風電為起點,向着全產業鏈延伸。
其中,走得最快的當屬内蒙古。作為產煤第二大省,内蒙古累計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在全國率先突破 1 億千瓦,同比增長 49.5%、穩居全國第 1 位。
其三,縮小南北差距,山東、河南、陝西等經濟大省要主動挑起大梁。
近年來,南北差距取代東西差距的議論不絕于耳,作為橫跨北方多個省市的黃河流網域國家戰略,勢必要在均衡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但在沿黃 9 個省區中,山東、河南、四川位居十強省之列,陝西、山西、内蒙古位居中遊,而甘肅、青海、寧夏經濟體量相對較小。
四川是少有的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網域的省份,但四川只有阿壩州局部地區地處黃河流網域,影響力、輻射力都十分有限。
因此,黃河流網域發展,落腳點必然放在山東、河南、陝西等省份身上,并進一步以濟南、鄭州、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依托。
不過,近年來,一批地級市借助新興產業上演逆襲,在全國的經濟位次不斷上升,陝西榆林、内蒙古鄂爾多斯、内蒙古包頭,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省會引領,經濟大省挑起大梁," 腰部城市 " 乘勢而上,這是黃河流網域更好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