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不到2年,AI PPT賽道第一!像素綻放CEO趙充:今年是AI應用創業最佳時期,歡迎閱讀。
今年是 AI 應用創業最好的時期。
在第三屆 AIGC 產業峰會上,不到 2 年時間在 AI PPT 賽道做到 NO.1 的趙充如是說。
原因有三:
1)DeepSeek 帶動了整個 AI 應用市場的大盤,整體滲透率不止一倍大幅提升;
2)所有應用的範式都在發生切換,大量重新定義產品的機會湧現;
3)DeepSeek 的出現讓成本又降低了大約 10 倍。
趙充是像素綻放 PixelBloom ( AiPPT.com ) CEO,旗下產品 AiPPT.com 自 2023 年 8 月上線以來,已經積累 2000 多萬用戶,是大模型趨勢中表現最亮眼的 AI 產品之一。
他表示,中國 AI 應用正在走向全球,成為 " 世界工廠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明年可能有更多中國 AI 應用走向世界。
為了完整體現趙充的思考,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量子位對演講内容進行了編輯整理,希望能給你帶來更多啟發。
中國 AIGC 產業峰會是由量子位主辦的 AI 領網域前沿峰會,20 餘位產業代表與會讨論。線下參會觀眾超千人,線上直播觀眾 320 萬 +,累計曝光 2000 萬 +。
話題要點
AI 技術的出現改變了 PPT 制作方式。目前產品有四個主要的 AI 原生工作流程:一句話輸入生成 PPT、導入鏈接生成 PPT、導入 PPT 美化後再輸出 PPT、導入文檔生成 PPT。在這四個流程中,用戶無需使用傳統按鈕,這是產品定義上最基礎的差異化。
渠道的核心在于如何将產品送到用戶面前,無論用戶在哪裡打開,看到的都是自家的產品。
從競争或做大市場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要在產品側找到核心差異化,另一方面要在渠道側找到高效的生态夥伴,共同占領市場。
中國 AI 應用走向全球,成為 " 世界工廠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DeepSeek 帶動了整個 AI 應用市場的大盤,整體滲透率不止一倍提升。
從付費或留存的角度來看,核心問題是需求是否剛性,是造出來的需求還是本來就有。
以下為趙充演講全文:
AiPPT.cn 誕生于内部賽馬
謝謝大家,很高興來到量子位大會現場跟大家交流。
不知道大家是否用過 AiPPT.cn,只需在微信公眾号裡搜一下 "Ai PPT",就能看到有多少好友在使用我們這款產品。
目前,AiPPT.cn 在全球擁有兩千萬左右用戶,暫列全球第二,我們希望今年能衝到全球第一。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公司及旗下產品的情況。
我們的產品名為 AiPPT.cn(國内版)/AiPPT.com(海外版),公司旗下還有十幾款產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矩陣。在 AiPPT.cn 之前,我們推出了愛設計,這是一款做圖工具;再往前,還有一款叫 365 編輯器的微信公眾号圖文排版工具,國内大概 30% 的公眾号運營都在使用我們的產品。
随着 AI 技術的到來,我們孵化了多款 AI 產品,比如 VisDoc.cn,這是一款 AI 做圖表的產品;還有 Ai 好記,這是 AI 音視頻轉錄產品。公司品牌叫像素綻放 PixelBloom,一方面公司整體定位為AI 原生的 WorkStation,另一方面也是AI 應用的孵化器。AiPPT.cn 就是我們内部賽馬賽出來的一個產品線。
交代完上述背景信息後,我再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競争的思考。
典型的思考方式是基于 4P 理論,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營銷(promotion)。不過,我今天重點聚焦在產品和渠道這兩個方面,并基于此對市場進行一些切分。
先說產品。產品可以簡單分為上一代產品、功能式產品和 AI 原生產品,這三者在產品定義上存在本質差異。以傳統 Office 為例,它屬于功能式產品,制作 PPT 時有 200 多個按鈕,依靠工程堆砌形成技術壁壘。用戶需要點擊一堆按鈕,打開畫布,尋找文本框輸入文字,再找圖示、配圖,插入表格,最終才能生成 PPT,這是傳統的 PPT 制作方式。
AI 技術出現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我們的產品有四個主要的 AI 原生工作流程:一句話輸入生成 PPT、導入鏈接生成 PPT、導入 PPT 美化後再輸出 PPT、導入文檔生成 PPT。在這四個流程中,用戶無需使用傳統按鈕,這是產品定義上最基礎的差異化。
如果進一步細分 PPT 產品,可以從兩個維度劃分:橫軸是内容撰寫者,是人寫還是 AI 寫;縱軸是 PPT 模板,是自由畫布還是固定格式。這樣可以劃分出四個不同的象限,對應不同的品類。我們的策略是四個品類都做,這是我們在產品上的核心思考。
然後說渠道。渠道的核心在于如何将我們的產品送到用戶面前,無論用戶在哪裡打開,看到的都是我們的產品。比如,大家用過的 Kimi 裡的 PPT、豆包裡的 PPT、釘釘裡的 PPT 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做的。
此外,我們還有垂直行業的應用,比如人民網裡的 AiPPT 政企版也是我們開發的。在醫療領網域,我們也有合作夥伴,我們開發完產品後,将能力輸出給醫療夥伴,通過抽成合作。目前,我們有 200 個渠道合作夥伴在背後使用我們的能力。
總結下來,從競争或做大市場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要在產品側找到核心差異化,另一方面要在渠道側找到高效的生态夥伴,共同占領市場。
今年是 AI 應用創業最好的時期
我覺得今年應該是AI 應用創業最好的時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 DeepSeek 帶動了整個 AI 應用市場的大盤,整體滲透率大幅提升,應該不止一倍。父輩們都在使用 DeepSeek,所以用戶大盤的提升遠超一倍。我春節後發現身邊朋友們的收入都在翻倍,這無疑是最大的變化之一,說明 AI 應用的滲透率提升了。
第二點是所有應用的範式都在發生切換。以 Office 類生產效率工具為例,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0 是傳統 Office 三件套;2.0 的 Word 對應的是 Notion,Excel 對應的是 Airtable;3.0 則是像 Gemini、Jasper 之于 Word,我們公司和 Gamma 之于 PPT。範式切換之後,大量重新定義產品的機會湧現,這對大家來說是非常利好的機遇。
第三點是在成本方面,DeepSeek 的出現讓成本又降低了大約 10 倍。原本成本結構中大模型占比 5%,現在占比 3%,甚至更低至 1%。因此,現在去做 AI 應用創業真的是最好的時機。
另外,我還想補充一點。從 a16z 的榜單來看,最近有十幾家是中國的 AI 應用。中國 AI 應用走向全球,成為 " 世界工廠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明年這個榜單上可能一半以上都會是中國的產品。所以,我也期待大家,包括在座的小夥伴,趕緊努力衝上那個榜單。
剛性需求是制勝關鍵
與此同時,我認為影響 AiPPT.cn 一系列成功及用戶增長的核心因素是:需求是否剛性?
這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講:一是對需求的理解,二是如何滿足需求。
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數據,全球每個月寫 PPT 的次數大概是 10 億次,每個月都是這個數。AI 出現後,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很多原本不會寫 PPT 的人,在 AI 的幫助下也開始寫 PPT 了,甚至還有小學生用戶,原本要做手抄報的,現在可以用 PPT 來呈現,比如我們有個小學生用戶用 PPT 講解原子對撞機。
明确了這個剛性需求後,我們再來具體講如何滿足需求。
對我們這個產品來說,需求滿足主要涉及兩個核心要素:圖和文,即圖文并茂。以下分别說明:
在文字方面,大模型直接生成的内容肯定不夠用。比如,杭州餘杭區政府和深圳福田區政府都購買了我們的產品,用作 "AI 公務員 "。我們為此外挂了主流價值觀的語料庫,并增加了内容審校功能,使其生成的文字更符合公務員的需求。
在醫療領網域,我們可以外挂醫療知識庫,生成的文字會更适配需求。再比如,最近是大學畢業季,我們馬上要上線一個小功能,幫大家把畢業論文變成 PPT。畢業論文都需要匯報,所以在文字生成上,我們要深入具體場景。
在圖片方面,我們第一天就邀請視覺中國成為我們的股東。為什麼?因為視覺中國全球有 5 億圖片和影音素材。我們通過圖搜方式與之匹配,比如針對教師人群,視覺中國有 40 萬全球最好的科普圖片,可以很好地滿足需求。
從付費或留存的角度來看,核心問題還是需求是否剛性,是造出來的需求還是本來就有,我們只是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這才是最本質的問題。
關于未來的三大核心策略
關于未來,我們有三個核心策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策略是針對既有產品做深度場景化。基于不同類型的人群,我們會推出相應的產品版本。比如,針對 1000 萬教師,推出教育版;針對 8000 萬公務員,推出國央企政企版;我們有 2% 的用戶是醫生和護士,未來推出醫護版、學生版等。深度場景化是我們構建壁壘的第一個主要策略。
第二個策略是出海。我們有 30% 的流量來自海外。跟大家匯報一下出海市場的整體情況:去年 1 — 8 月份,全球 Top 50 AI 應用的分布中,美國占 47%,歐洲占 21%,中國占 6%,日韓占 5%,南美占 8%。從這個角度來看,有 20 倍市場在海外。我個人在公司兼任海外用戶增長一号位,負責海外用戶增長,這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三個策略是做新產品投資和孵化。單品很難建立壁壘,只有通過產品矩陣和綜合的經濟模型,才能更好地構建優勢。所以,除了我們内部立項之外,我們還希望投資更多的 AI 應用項目。過去半年,我們已經投資了三家企業,希望有更多 AI 創業者加入我們團隊。
我們将輸出我們的產品定義能力、工程能力、用戶增長和商業化變現能力,避免大家再踩我們之前踩過的坑。拓展新品類也是我個人的重要 KPI。
以上為全部内容,謝謝大家。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點亮星标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