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騰訊又打“收割”局,歡迎閱讀。
文 | 略大參考,作者 | 楊知潮,編輯 | 原野
随着 DeepSeek 的 " 一統天下 ",相比過剩的模型和服務,像騰訊所擁有的流量、應用場景、服務生态,正在變成更稀缺的資源。
在電競遊戲裡,明星 C 位大多不親自突破和開團,而是習慣先觀望,找準時機後手進場,并成為戰局的 " 收割者 "。
作為國内最大電競公司的騰訊,熟練掌握這套打法:大逃殺遊戲不是騰訊最先推出的,遊戲直播不是騰訊開拓的,網文領網域也不是騰訊先涉足的,但最終,騰訊總是大赢家。
AI 時代,這依然有效。
從混元大模型的推出,到產品全面接入 DeepSeek,騰訊的動作并不是行業最早的。但至少在股票市場,慢吞吞的騰訊沒有錯過什麼。2 月 17 日開盤,騰訊股價一度突破 500 港元。過去一個月,它上漲幅度并不低于那些重投 AI 的公司。
或許不是騰訊太慢了,而是百度等其他大廠太急了。當然,AI 的諸神之戰也許剛剛正式開啟,此時論對錯或者成敗,都顯得為時過早。
01 大哥就該打 " 收割 "
2023 年 3 月,當百度等互聯網大廠的 LLM 產品已經亮相之時,騰訊的 AI 戰略似乎還不太清晰。
在 2023 年 3 月下旬的财報會議上," 二把手 " 劉熾平開誠布公地談了騰訊做 AI 的理念:" 我們會先把基礎打好,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
一個字:穩(慢)。
2023 年 5 月,在多家互聯網大廠正式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以後,馬化騰仍然不緊不慢地表示,不急于把 " 半成品 " 拿出來。
直到 2023 年 9 月,文心一言已經推出半年,通義千問已經推出五個月,國内已經有幾十大模型的時候,騰訊的混元才姗姗來遲。
不只是晚到,當時的它更像是個半成品。在發布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蔣傑表示:" 我們現在推出的這個混元大模型版本也只是可用、可實踐。",它也只開放了 " 一半 ":只能通過騰訊雲向產業開放,還沒有對外開放 ToC 的業務。
至于 C 端的開放,還要等 8 個月以後。2024 年 5 月,騰訊終于推出元寶這個對标文心一言的 APP。而此時,文心一言已經上線一年多了。
回溯這些動作不難發現,騰訊并沒有在這波大模型浪潮中扮演衝鋒陷陣的角色,而更像是在占坑,只求不缺席。
對于騰訊而言,這樣的緩慢,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騰訊對 AI 市場的看好程度不如同行。在 2024 年三季度業績會上,騰訊管理層直言:國内實際上沒有一個非常大的 ToB 市場,SaaS 生态系統在中國并不那麼活躍。總之,中國 AI 收入不會像美國那樣爆炸性增長。
對騰訊來說,聚焦于自己遊戲和社交的主營業務,明顯是更重要的。
第二,AI 的商業模式還不成熟,而騰訊更重視落地。早在混元模型發布時,騰訊方面就強調:" 大模型的打造只是起點,把技術落地到產業場景、創造價值才是目标。" 但在 " 產業場景 " 還沒有那麼清晰的時候,騰訊觀望一下也是合理的。
第三,騰訊的打法歷來就是 " 打收割 ",這家互聯網巨頭的優勢并不是開拓新興市場,而是觀望并等待最佳的時機出手。
這種特性在遊戲業務上體現得很明顯。騰訊遊戲很少能像網易、米哈遊一樣 " 開拓 " 一個新的賽道。這家全球最賺錢的遊戲公司習慣像電競遊戲中的 C 位一樣,後手進場收割,比如在大逃殺最火的年代,網易連忙推出了《荒野行動》,騰訊則穩穩觀望,出錢拿到《絕地求生》的代理權,并将其手遊化,最終收獲了自家最賺錢的遊戲之一——《和平精英》。
正是這種極強的 " 收割能力 ",哪怕騰訊布局緩慢,也很少有人能夠輕視這家巨頭在 AI 領網域的影響力。早在去年,周鴻祎就在自己的短視頻裡表示,他十分看好包括騰訊在内的、這類擁有廣大應用場景的互聯網廠商,它們有機會吃到相當多的 AI 紅利。
後來發生的故事,證明了騰訊的正确。DeepSeek 的橫空出世,讓不少大廠在模型層面的布局成為了無效投資——有免費的 DeepSeek,誰還會用更差的付費模型?
當 DeepSeek 在模型端完成統一後,騰訊的流量能力,成為更稀缺的資源。于是,當微信宣布接入 DeepSeek 後,市場一致表達了看好,2 月 17 日,騰訊股價一度大漲超過 7%,收盤後上漲 3.96%,報 493.6 港元。
至少到目前為止,前期在 AI 上投入慢騰騰的騰訊,反倒是收割到了一波 AI 紅利。
全球範圍内,打 " 收割位 " 的不止是騰訊,還有蘋果。
在 Meta 和谷歌每年花幾百億資本支出的同時,這家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卻布局極度緩慢。
蘋果的 AI 戰略分為三層:端側小模型,自研雲端模型以及外部大模型——啥都包括,就是不包括自研大模型。也正因于此,蘋果省下了大量的算力費用。Omdia 曾經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兩次發布報告,披露全球科技公司購買的英偉達顯卡數量,蘋果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榜單裡——作為全球最有錢的科技公司,這實在是有些摳門。
但随着大模型的投入越來越大,回報卻不那麼充分,蘋果和騰訊的投產比,就顯得很劃算了。
02 反面教材?
當騰訊還在觀望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時,百度早早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并以 " 全球第一個由大廠推出的大語言模型 " 自榜——快是真的快。
百度在 AI 領網域布局廣闊,深入芯片、模型、應用等多個層面。這套打法似乎參照了谷歌、微軟、蘋果那套 " 建立規則 " 的邏輯。如果建立完成,百度就能像《暴裂無聲》裡姜虎扮演的昌萬年一樣——想要在當地挖煤,要麼用他的車運,要麼用他的設備。
但在 LLM 領網域,早,不意味着就能成為赢家。
LLM 的技術發展擁有很強的不确定性,DeepSeek 就是那個不确定因素。這家由量化基金研發的 LLM,在過去幾個月裡迅速成為國内毫無争議的第一 LLM。
當安卓和 IOS 一統天下後,塞班和黑莓系統都成為低質量資產。免費的 DeepSeek 的出現,意味着包括文心大模型在内的國產自研大模型,都需要被重新評估價值——大概率是不樂觀的。
李彥宏總是以 " 不要重復造輪子 " 來反對國内的百模大戰,但眼下,他要評估一下自己是不是在 " 重復造輪子 " 了。繼文心一言全面免費後,2 月 16 日晚,百度搜索宣布全面接入 DeepSeek。DeepSeek 正式成為 " 文心生态 " 的一部分。對于一向崇尚閉源的百度來說,這個舉動有 " 投降 " 的意味。
當然,截至目前,百度不算是輸家。
之後的故事仍然有不确定性,和騰訊一樣,百度同樣有很強的 " 收割 " 能力。
在 C 端,百度的搜索市場地位仍然強大。接入 DS 後,百度搜索是一個良好的 AI 入口。百度也已經在搜索首頁為 AI 設定了黃金位置的入口,方便用戶直接使用包括 DeepSeek 在内的大模型。
對 AI 來說,微信搜索和百度搜索,究竟哪個是更優質的入口,還不能得出明确的結論。從 " 突破 " 改打 " 收割 " 位的百度,也未必不能再次站上牌桌。
但不得不說,百度已經付出了不小的試錯成本。
在 2023 年,百度的研發投入高達 242 億元,接近當年的調整後淨利潤(287 億元)。這些研發費用帶來了一些技術成果,但在 DeepSeek 的絕對優勢面前,部分技術成果還是不是正資產,已經存在争議。
相比之下,說出 " 中國 AI 收入不會像美國那樣爆炸性增長 " 的騰訊管理層,堪稱人間清醒。這也是這家公司一直以來的優勢: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在普通投資者眼中,這家企業在花股東錢時候的克制,是優點。
比如:騰訊雖然有龐大的對外投資布局,但通常這些投資都是圍繞騰訊的主營業務。至于新能源汽車這類騰訊可能不擅長的領網域,他們的态度會非常保守。
換而言之:不瞎花錢。
這種克制,體現在 AI 研發費用上,就是相對不那麼激進的數字。
騰訊在 AI 上也沒少花錢,在 2024 年二季度,騰訊的營業資本支出也曾經大幅度增長 144%,主要用于對 GPU 的投資。但整體費用支出是可控的,就以投入加速的 2024 年為例,前三季度,騰訊研發開支為 508.45 億,同比增長僅 6.72%。雖然絕對數字也不小,但占收入比只有 10% 左右,低于百度等其他多家互聯網大廠。
相比其他巨頭,騰訊的研發不算大方,但随着 DeepSeek 的 " 一統天下 ",大廠們的很多模型研發成果已經失去原有價值。在模型層不緊不慢的騰訊,反倒是有機會和百度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從這個現狀來看,并不是騰訊太慢了,而是百度太急了。
03 優勢不在 AI,在騰訊
騰訊的 " 收割 " 能力不是無敵的。一年前,騰訊剛剛演示了一個不太成功的案例:《元夢之星》。
這個由騰訊推出的 " 類糖豆人 " 遊戲在與網易遊戲《蛋仔派對》的正面競争中吃了大虧,雖然《元夢之星》在 2023 年年底流水短暫領先,但進入 2024 年以後,《蛋仔派對》迅速完成了反超。此後,兩款遊戲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基本分出了勝負。
AI 賽道同樣如此。騰訊所擅長的 " 收割 " 策略,還要面對一些不确定性。
微信 AI 搜索已知的對手包括:字節跳動推出的豆包、以及此前 C 端大模型的老大 KIMI,以及百度、阿裡、360 等其他對手推出的 LLM 應用。
這些對手都很強大,KIMI 的日活早在 2024 年 3 月就突破了 3000 萬。按照 QuestMobile 的數據,豆包在去年 3 月也突破了 1200 萬的日活。在 C 端的世界,起步用戶多的先發優勢還是很大的。
至于 B 端,更不是騰訊的優勢領網域。在這個錨定效應極強的行業,市場份額更高的阿裡雲顯然擁有更多的老客戶。而且從過去幾個季度管理層在業績會的發言來看,騰訊對這一領網域的熱情似乎沒有同行那麼高。前文提到,騰訊管理層曾在 2024 年三季度業績會上直言:中國實際上沒有一個非常大的 ToB 市場,SaaS 生态系統在中國并不那麼活躍。
但騰訊仍然有一些獨一無二的優勢,只是這些優勢大多在 AI 之外。
首先是微信龐大的用戶量,這将給騰訊 AI 在更廣大的市場,尤其是下沉市場帶來獨一無二的優勢。按照 QuestMobile 給出的數字,DeepSeek 的日活用戶已經突破了 3000 萬。這在國内的 AI 產品中當然是出類拔萃的,但如果相比 10 億網民的整體數量,不得不說,DeepSeek 還只是個小眾 APP。總之,DeepSeek 很火,但在更廣大的網民群體裡,LLM 仍然沒有得到充分推廣。而在這一領網域,微信的力量是 ChatGPT 這樣的專業 AI 工具不能比拟的。
微信的另一個優勢,是龐大的聊天、内容、服務生态。LLM 各家都有,但聊天、公眾号、視頻号、生活服務卻只是微信才有。
在這條路上,谷歌已經提前給騰訊試過水了。
目前,谷歌的 AI 助手 Gemini 已經完全整合進了谷歌生态,比如當用戶詢問:哪個牛排店好吃,Gemini 能直接整合谷歌地圖上的餐廳信息給出答案。此外,Gemini 上還能直接通過 Youtube 上的視頻給用戶答案。
當然,這些生态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是錦上添花還是質的飛躍,還需要等待市場更長時間的檢驗。但有一點已經變得愈發清晰:相比過剩的模型和服務,像騰訊所擁有的流量、應用場景、服務生态,正在變成更稀缺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