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年吃掉70億只雞的中國人,不再被國外卡脖子,歡迎閱讀。
中國人的餐桌豐盛起來,從偶爾吃肉解饞到餐餐無肉不歡,也不過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今天的中國,是全球禽類消費第一大國,特别是雞肉,已然成為僅次于豬肉的國人第二大消費肉類。
然而,占了雞肉市場半壁江山的白羽飼料雞,種源卻曾經一直被西方少數企業牢牢把持。
直到 2021 年,3 個國產白羽飼料雞的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結束了中國沒有自己白羽雞種源的歷史,卡着中國人 " 吃雞自由 " 脖子的那雙手,終于被中國企業掰開。
2021 年,3 個國產白羽飼料雞的新品種正式通過審定,成了中國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飼料雞品種,打破了國外對白羽飼料雞種源的長期壟斷。
從國外引進的白羽雞品種比中國傳統雞品種的出欄時間短、成本低
也就是說,中國有了屬于自己的飼料雞品種,從此再也不用為了引進種源花冤枉錢,還要看西方少數幾家寡頭的臉色。
同時,也給國人的飲食供給安全,上了一把鎖。
國内的肉類消費中,雞肉是國内第二大肉類消費品種。而我們通常說的飼料雞,也就是白羽雞,占了整個雞肉市場消費量的近一半。
中國人一年吃掉 70 億只雞,這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飼料雞生產和消費國。
可是,這麼大的需求和市場,白羽雞的種源卻曾經一直以來都被西方少數企業牢牢把控,核心種源更是被兩家美國企業掌握。
2018 年到 2019 年,國内白羽雞占到了整個雞肉市場近一半的份額 來源:智研咨詢
簡單來說,白羽雞有點類似雜交水稻,除了原種雞和曾祖代雞是純基因,後代都是雜交基因,不能留種無限繁殖,所以需要進口祖代雞苗飼養,繁殖出父母代雞,然後再繁殖出商品雞。
也正是因此,要保證源源不斷的市場供應,只能被迫不停地進口。
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進口的祖代白羽雞數量為約 100.28 萬套(一套有 10 只母雞,一只公雞)。
我國為了每年進口的數十萬、甚至百萬套祖代雞所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
從最初的每羽 5 美元漲到 37 美元,國内白羽雞育種企業每年要花費數千萬美元,才能從國外引進祖代雞進行繁育。
在壟斷面前,想享受量大從優的價格,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聖農集團是國内第一、亞洲第二大的白羽雞生產加工企業,盡管如此,雞種仍長期受國外企業的制約
花錢多也就算了,就算你忍着高價,它們還不一定好好地賣給你。
即便是國内最大的白羽飼料雞養殖企業聖農集團,也一樣在歧視鏈的底端,沒有議價權不說,甚至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國外寡頭以次充好、強買強賣。
我們要買祖代雞,結果買回來的是父母代雞、商品代雞。
想籤合同?沒門!
想索賠,更是不可能。
壟斷帶來的另一個重要風險是安全問題。
2014 年,美國禽流感疫情爆發,中國轉而從法國引種;可是第二年法國也爆發禽流感疫情。
因為禽流感疫情導致封關,引種量銳減到 72 萬套;2017 年初,波蘭、西班牙等地連續爆發禽流感,引種禁令再度更新,全年祖代肉種雞更新量降至 69 萬套。
2014 年到 2020 年的國内雞肉消費量,在引種不順的那幾年,消費量也随之減少 來源:智研咨詢
2015 年到 2018 年的這 4 年時間裡,國内祖代白羽雞的引種量均低于 80 萬套。
數量的銳減帶來的不只是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中國不得不從國外進口雞肉,還要跟國外的雞肉生產企業來打反補貼關稅的官司。
更有甚者,企業花大價錢引進的種雞,還要承受國外壟斷企業把有問題的雞種賣給你的風險,一些原本國内沒有的雞病随之被帶了進來,最終導致產能大面積下降,讓企業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打敗傲慢的唯一辦法,就是實力。
中國是個畜牧業大國,卻不是強國。一旦外國斷供 " 種子 ",十幾億國民的餐桌供應将會出現大麻煩。
因此,2014 年,農業部出台了《全國飼料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希望能夠實現中國白羽雞零的突破。
我國禽肉消費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實,國内的白羽雞育種曾遭遇過重大挫折。
早在 1981 年,中國就成立了 " 全國家禽育種委員會 ",試圖研究白羽雞的育種問題,1986 年,北京市大發畜產總公司、美國艾維茵國際禽場有限公司和泰國正大集團合資成立了北京家禽育種公司,從美國引進原種雞,開始育種的研究工作。
但是 2004 年之後,受禽流感和其他種雞疾病淨化問題的影響,白羽雞市場出現了持續兩年多的滑坡。
因為種種原因,國内白羽雞的育種工作由此中斷,從那以後,國内的良種全部從國外引進。
國外白羽雞的育種那是經過了 100 年才有現在的成果,我們真的想突破技術封鎖,在 10 年走完發達國家百年走過的路,談何容易。
不過,還是有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始合作,向着這個目标開始衝擊。
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巨大的投入和未知的回報期。
聖農集團設在福建山區的種雞繁育基地
2016 年開始,聖農集團和東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合作,投入巨資在福建省光澤縣的深山裡開始進行秘密育種。
這個需要前期投入 8 億元的育種項目,成了聖農集團的 " 特區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設備就給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
做出這樣的決定在當時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當時這家企業的年利潤也就只有 1 億元。
聖農集團在大山裡建起了一個 1200 畝、全封閉的原種核心育種場,還專門配套建了無菌飼料生產線,按照 P3 實驗室的标準建了技術中心。
他們花了 3 年的時間,像大海撈針一樣挑選到了優秀的祖代雞基因,從中培育出了原種雞的四個配套品系。
就在這個項目即将露出成功的曙光時,這個秘密卻被國外的種雞供應商發現了。
獨立研究白羽雞種雞的聖農集團,直到現在仍在被國外企業制裁
中國人自己培育白羽雞原種雞,這無異于是要斷了西方企業的财路。
沒多久,聖農集團的辦公室就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帶來了 " 最後通牒 " ——要麼放棄自己研發種雞,要麼就馬上制裁斷供,半個小時的時間考慮。
最終,聖農集團沒有妥協,他們對不速之客下了逐客令。
讓他們有這個底氣的原因很簡單:
就在當年,國產白羽雞的新品種初步成功。
國外的制裁随之而來,不過聖農集團已經不擔心了。
經過三個世代的育種,國產新品種培育出了 11 個品系,聖農集團自己生產經營所需的祖代雞種源數量已經實現自給有餘。
聖澤 901 就是國產白羽雞原種雞 來源:華經情報網
在此後的 2 年時間裡,又經過了數百批次的對比實驗,他們自主培育的種雞的各項主要指标,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最關鍵的是,當新品種正式通過國家審定,可以面向市場,有足夠的銷售量時,國產種雞的成本會比進口種雞的價格低一半還要多。
民以食為天。
古往今來,吃飯的問題是關乎生存的頭等大事。
如果我們把育種作個簡單的類比,它就好比是高科技產業的 " 芯片 ",在關鍵技術上被卡脖子的苦澀滋味,我們嘗過太多。
國内白羽雞肉制品消費的主要方向 來源:卓創資訊
中國自己掌握了白羽雞的育種,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它能解決供應安全問題。
毫不誇張地說,種源涉及國家食品安全供應戰略,涉及 14 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在四大家禽之中,黃羽雞和白羽肉鴨的育種我們是 100% 的自己育種,蛋雞的育種也能自主可控,但是從 1982 年引進白羽雞之後近 40 年間,我們卻要處處受制于國外企業,不僅要花高價,還要承受安全的風險。
其次,有了自主可控的種源,我們的餐桌就能不斷地豐富。
作為外來品種,白羽雞從改革開放之後開始引進,直到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快餐行業進入中國後,飼料雞的需求量快速提升。
和許多人的固有認識不同,白羽雞和中國本土的黃羽雞相比,除了因為生長期短,雞肉裡所含的風味物質少一些,它們的營養價值幾乎不差。
直到 2019 年,中國自己的白羽雞才真正開始出現
我們還要看到這個產業鏈背後的經濟價值。
白羽雞的優勢是适宜現代化養殖,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經過雜交的白羽雞,一般 42 天就能長成出欄,一只平均 4 斤多,而且吃得少長得快,喂 1.6 斤飼料,就能轉化為長 1 斤肉,這也讓飼料雞的價格能長期保持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既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節省了許多糧食。
飼養中的白羽雞
随着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白羽飼料雞已經成了豐富餐桌和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副食,每年的消費量僅次于豬肉。
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白羽飼料雞全年出欄量達到 71.95 億只,同比增長 18.14%。
即便是這樣,我們國内的消費水平也僅僅是達到了世界人均消費量,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市場。
無論從情感還是現實,影響 14 億人吃飯的事情,我們都不會也不可能讓它一直被别人卡脖子。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