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愛奇藝再提“縮減集數”,長劇真的要變天?,歡迎閱讀。
" 如果飯都吃不飽了,哪來的詩跟遠方?"
這是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今年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演講中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話糙理不糙,長視頻的确已經到了拼盡全力争取生存空間的關鍵時刻。
而面對當下的境遇,龔宇同時明确提出了 " 縮短長劇集數 " 的建議。事實上,這并不是其第一次就這一問題發聲,從 2017 年率先提出 " 縮短集數 "、實踐美劇模式和短劇集模式,到今年再度發表相關觀點,可以隐約感覺到,愛奇藝在長劇的集數和時長上,都有意 " 向短 " 進擊。
大勢所 " 逼 "?
從去年年底開始,坊間就盛傳某平台自 2025 年實行 " 限集令 " 的消息,稱 " 将不再接收 16 集以上的長劇 "。
平台方雖一直未發聲,但根據這兩年長劇市場的新劇規模變化," 長劇向短 " 幾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比如龔宇在演講中分享的一組數據:去年電視劇項目已經從之前的每部 45 集降到了 28 集左右;除了縮短集數,他還提到減少内容時長。
前不久的全國兩會上,導演劉家成也表達了對 " 長劇短制 " 的看法,認為 " 長劇從内容創作到播出方式都需要調整 ",總結下來即節奏要更快、集數要更靈活。
由此可看出,無論是平台方還是創作端,都似乎在傳達一個共同的信号:長劇 " 縮水 " 正在加速中。
為什麼要這麼做?說來說去,還是那四個字:降本增效。
對于長視頻平台來說,如今面臨的行業大環境可謂是 " 内憂外患 "。
一方面,平台承擔着巨大的盈利和會員壓力。以愛奇藝為例,根據其公布的 2024 年财報,雖然其保持了連續三年盈利的狀态,但淨利潤卻同比下降 60%,會員規模和廣告收入都增長乏力,自救與變革已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短視頻、短劇的強勁衝擊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們正在不斷分散用戶的注意力和改變大眾的觀劇習慣,相比花費大量時間完整追完一部大體量的長劇,越來越多觀眾更願意選擇快節奏、爽點多、強情緒的 " 短内容 "。
除此之外,近兩年長劇市場 " 注水 "" 爛尾 " 等問題頻頻湧現,致使觀眾中途棄劇的現象更加頻繁。優酷副總裁謝穎就曾在去年年末的公開演講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長視頻用戶前五集的棄劇率在 50% 以上,劇集的完播率只有 20-30%。
所以,面對如此腹背受敵的狀況,長劇 " 砍集數 " 于平台而言,犀牛君願稱之為大勢所 " 逼 "。
救得了長劇嗎?
實際上,限制劇集集數在行業中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前幾年國家廣電總局就曾發布過一項規定,提倡電視劇網絡劇的拍攝制作不超過 40 集、鼓勵 30 集以内的劇集創作。如果說從 40 集壓縮到 30 集是量變,那麼現下一些平台推行的只有十幾集篇幅的短精劇無疑是一場内容質變。
站在平台的角度,縮短長劇集數的做法其實并不難理解,這樣一來項目的總體資金盤子就變小了,從前期的投資到演員的片酬以及其他各種制作成本都會得到較大壓縮,制作和回款周期也能相應縮短。
與此同時,集數變短也有助于提升新項目的開機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積壓劇的庫存,這麼看來,成本省下來了,效率也提上去了,确實可以有效緩解平台當前的資金壓力。
從創作環節考慮也不無裨益,最直觀的體現是内容體量的壓縮意味着倒逼創作者在創作時就有意識地打磨劇情内容,删除無效的 " 水分 " 情節、使故事結構和節奏變得更緊湊,目前市場上也存在部抽成功的類似案例,近兩年的如《漫長的季節》《新生》《我的阿勒泰》等,還有一些适合多季短劇化開發的 IP 系列劇也有先例。
然而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如若短期内大刀闊斧地實行 " 一刀切 " 地縮減集數也會帶來一系列潛在問題。
首先,并不是所有題材都适合短劇集的制作,結合過往經驗,這類内容更适合階段性的故事呈現,比如已誕生多部代表作的懸疑類型;而像許多古裝、年代等題材中,部分劇集由于時間空間跨度較大、出場人物較多、情感鋪墊較多等因素,一味地壓縮集數和市場不見得能精準傳達出内容的核心精髓。
再者是對編劇和導演的挑戰也不言而喻,畢竟從長劇突然轉型到短劇集地過程中關乎到内容創作邏輯、工作模式、制作周期等方方面面,更 " 要命 " 的在于酬勞也會相應減少,尤其是已進入開發的項目如果在進行中被通知要 " 砍集數 ",于創作者來說絕對是一個 " 噩耗 "。
即便是平台方也并非百利而無一害,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如何盈利?簡單舉個例子,比起 12 集的短劇,顯然 30 集的長劇營銷場景更多,能招商到廣告主的可能性更大,潛在盈利空間也越大。
還有是用戶黏性的考量,長視頻平台多年培養的長劇用戶觀劇習慣一旦被打破,是否會使老用戶流失?萬一削減後的劇集口碑不如預期,無法吸引到新用戶又當如何?
牽一發而動全身,長劇的集數變革說起來容易,真要全面實施起來,内容產業上中下遊所要面臨的難題也許比想象還要多。因此,變還是要變,只是一切都急不得。
況且于現在的長劇市場而言," 向短 " 或許治得了 " 标 ",但治不了 " 本 "。最重要的,還得是找到内容的源頭去根治。
就像龔宇說的,不管是長劇、微劇、短劇還是網絡電影,都要 " 聚焦精品 "," 經典永流傳 " 的道理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