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玩轉”本草,歡迎閱讀。
談起中醫和中藥,在許多人看來是玄妙而神奇的。事實上,中醫藥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總稱,它不僅代表自古而來對于疾病的獨特解析認識和具體診治方法,更是一種關于生命、健康、自然的樸素哲學。
傳統醫藥,通常是指運用歷史上遺傳下來的醫藥經驗和技術,現代醫藥出現之前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中的醫藥經驗和診療技術。
如今,随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一些古老的傳統醫學體系不再适應時代的發展,逐漸被現代醫學取代,但依然有一些傳統醫藥被沿用至今,比如,中醫學、藏醫學、古印度醫學等。
這次,《時尚健康》先後采訪了傳承百年中藥炮制技法的皇甫家族,以及熱愛中醫藥裝飾畫的年輕設計師麥冬和三三,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為讀者提供一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去體驗感受傳統醫藥之美。
85 後的皇甫璟,雖然年輕,卻已有 30 多年工作經驗,被朋友稱為 " 年輕老藥工 "。
他從小就跟在父親皇甫其偉身後做幫手。從采藥、曬藥到切藥,每一道工序都參與過。在他的記憶裡,童年和少年的時光總是有藥香相伴。日積月累的熏陶,經年累月的實踐,加上學校的專業培養,早已把他鍛造成了 " 青年老藥工 "。
盡管青春期的時候對這門技藝一度抵觸,但受到父輩的影響,皇甫璟依然選擇了專業院校學習中藥學。在學校專業競賽中獲獎帶來的成就感,讓皇甫璟體會到從小的積累随着時間推移,醞釀出了一份 " 繼往聖之絕學 " 的責任和使命。
從那一刻,反感一點點消散開,皇甫璟真正理解了父親為何一直堅持野外采藥,親自加工炮制,并為自家技藝申遺四處奔波。而作為皇甫家的子孫,自己也應當把這門技藝延續下去,并為之注入新的生命力。
" 在旁人看來不起眼的一草一木,到了父親的手裡,都能變成有情有靈的本草。他很笃定,直言中藥炮制是自己‘一輩子放不下的手藝活’,要做精、做久,更不願意讓那些傳統技藝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
從壯年到白頭,父親皇甫其偉帶着他和哥哥與山川河嶽對話,與日月星辰對話,與四季更迭對話,采藥的步履從未停歇,用不知疲倦的身軀捍衛着屬于本草的正統與傳承,延續這份傳統技藝的香火。
皇甫的家鄉在 " 四大懷藥 " 的道地產區——河南焦作博愛縣,如今已年過七旬的皇甫其偉仍然堅持每年翻山越嶺去野外采收當時當令的藥材,然後帶回家中用傳統古法親自加工,或指導後輩協力制作。
" 每一種藥材的特性,都是天地自然賦予的。就拿采收來說,不同的藥材在古人的經驗記載裡都有不同的最佳時間,比如,民間常說的‘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以及端午采艾草,冬至采冬青、女貞子……得其時才能得其實。"
" 藥材的產地也是如此,每一種藥材都有各自适宜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我曾經嘗試把岷縣的當歸苗帶回焦作培育種植,看上去雖然長得不錯,但采收幹燥之後發現變成了幹柴的樣子,跟岷縣道地出產的當歸根本不是一回事。產有地,采有實。方為道地藥材。所以‘道地藥材’的說法,絕不是空談。"
很多中醫大夫和患者如今都會面臨 " 脈準方對藥不靈 " 的困惑。皇甫其偉表示,很多臨床常用的藥材,在炮制這個最基本環節就沒做好,所以根本沒法保證确切的療效。
比如,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麥芽和六神曲,他就指出了當下容易見到的問題:" 麥芽沒有生出芽就入了藥,六神曲不經過發酵或不完全發酵就拿來用,這都是說不過去的。材料不好,做什麼藥都做不好。" 所以皇甫其偉從小要求皇甫璟對待藥材每一個步驟都必須一絲不苟。
在皇甫其偉看來,将 " 古舊 " 的傳統忠實保留,去考究藥材的基源和原產地,去探尋古已有之的炮制技法和制劑工藝,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發展創新、不斷改進,才能延續中藥巨大而豐厚的價值。
中藥加工炮制技藝,早在 2006 年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方面能夠引導其規範化,另一方面也是讓那些口傳心授的技法能夠後繼有人。
近年,國家鼓勵流散于民間的技藝傳承人來申遺,皇甫家世代傳承的六神曲制作技藝,已被列入了博愛縣非遺名錄當中。
他們仍然遵循古法,采集野生的蒼耳草、辣蓼、青蒿煎湯,在農歷六月初六 " 六神合局 " 這天開始制備。經過足日發酵的六神曲,曲香清遠,藥力十足,方可達到入藥标準,用以炒黃、炒焦等進一步炮制,或是作為皇甫家常用制劑山楂丸的原料之一。
社會在變,環境在變,物質條件也在變,中藥的品類及用途随着歷史的發展在不斷擴充更新,與之伴随的中藥炮制技術工藝自然而然地不斷發展進步。皇甫璟認為,尊古而不泥古,守正之中有創新,才是這門技藝得以延續的原因。
"中藥炮制是活的,并不是非要一板一眼地死守古代的一些東西。如果非要按照特别原始的傳統工藝去制作的話,只會增加不必要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拿水丸的搖制來說,這道工序對人的力量要求非常高。随着水和藥粉的不斷增加,整個竹籮會越來越重,力氣小的人根本沒法完成。所以我們改進了工具和方法,用繩子固定竹籮再吊到牆上,借着繩子的力去推動,這樣就省勁多了。"
" 我們這門非遺手藝雖然傳承了幾百年,但是一代代人都不斷地在工藝上做出順應時代的改進。但不變的是我們對于原藥材和成品的嚴格把控。"
一直以來,業内業外都存在這樣一個觀點,認為野生中藥材的效果要優于人工栽培的品種。但巨大的需求量使得野生藥材供不應求,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甚至因為過度采挖影響了自然環境的生态平衡。
皇甫璟認為,人工栽培不必全盤否定。通過順應天地自然規律的 " 仿野生 " 種植,在種植過程中還原藥材自然生長的環境和條件,可以最大限度還原野生藥材的特性,是有積極意義的。
用黃芪在畫布中化作田埂,旁邊點綴的白英就像小溪裡的石頭,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幅以中草藥為靈感來源的作品,就這樣在麥冬和三三手中誕生了。
麥冬和三三這對年輕本草美學設計師夫妻,從中藥藝術畫到創意中醫文化禮盒,短短一年時間,兩位設計師已完成了上百幅作品。在他們的創作下,四氣五味的中草藥仿佛瞬間又鮮活了起來,本草獨有的美也吸引了更多人關注。
麥冬和三三以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為創作靈感,将中醫與藝術結合,呈現的是一幅幅作品,實則是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喚起大家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關注。
麥冬和三三的 " 中藥藝術畫 " 創意,來源于三三不經意的一句話。
麥冬的外公是一位中醫,小時候曾跟随外公上山采藥,對中草藥產生了濃厚興趣。此後,麥冬也一直找各種途徑學習中醫。為了辨認藥材,收集了上百種中藥。
" 存了一櫃子的中藥,也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那就把中藥做到畫框裡,寫上名字,挂在牆上,不時看看,還能加深印象。" 三三的這個建議,讓麥冬眼前一亮,于是,兩人就從 200 餘味藥材中,挑選了 80 多味,開始嘗試創作。
" 我們先把藥材擺在紙上。當時還不熟悉藥材的我們,只能用美紋紙寫了藥名放在藥材邊上,以免弄混,精心擺放陳列後,再依次把藥材和紙條黏在畫布上。當時工具不全,翻出家裡裝修剩下的白乳膠就黏。看到成品時,我倆都很驚豔,沒想到平平無奇的中藥,竟然會這麼美,像發現了新大陸般,内心無比激動。" 三三回憶道。
在制作中藥藝術畫的過程中,三三還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很多中草藥的名詞非常有意思,像 " 獨活 "" 神曲 "" 遠志 "" 救必應 "" 劉寄奴 " 等。每每看到這些有趣而陌生的名字,他們就會查閱相關書籍,了解這些藥材的生長特性、性味歸經以及功效,學習中醫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
不僅如此,第一幅中藥藝術畫做好不久,一位中醫行業的朋友很是欣賞,便預定了一幅挂在了中醫館裡。由此,打開了夫妻二人制作中藥藝術畫的大門。
随着作品越來越多,麥冬和三三自然而然就記住了上百味藥材,甚至逐漸和它們成為熟悉的 " 老朋友 "。也通過中藥藝術畫結識了很多各行各業喜歡傳統文化的新朋友。
" 中藥藝術畫好像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存在,因為那些本草植物本身就是燦爛的有朝氣的。花葉根莖每一個部位都有特色,不管做多少幅都覺得魅力不減。"在藝術畫的創作過程中,麥冬和三三對傳統中醫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位客人想定制一幅安神類的中藥方劑藝術畫,送給失眠的朋友作為禮物。于是三三找了三個安神的方子,放在同一個畫框裡。三個方劑各自獨立,但又都有安神的作用。
通過這幅藝術畫的創作,三三和麥冬意識到,本草和中藥方劑自帶生命力、能量和祝福,将這些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件非常有溫度的作品。
目前,麥冬和三三的中藥藝術畫已有 10 多種不同的呈現方式,随着對中醫藥的深入學習,他們還在不斷創新,從底布、材質、顏色,還有擺放形狀,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
此外,從剛開始的随意挑選藥材,到一個方劑、幾個方劑,他們自己也逐步學習了很多中醫知識。
"每一次制作這些畫時,我們都感覺自己是在和不同的中藥對話,藥材的形狀、色澤、氣味,就像醫生開方一樣,不同組合的本草有無限可能,激發我們創作更多不一樣的作品。" 三三如是說。
如今,網絡上有很多關于麥冬和三三作品的評論:" 中藥還可以這麼玩?!"" 中藥還可以這麼時尚!"" 中藥竟然這麼美!" ……
然而三三表示,如果大家去看看古代文人創作的關于中藥的詩文,就會發現,其實中藥的美,古人早就發現了。
"我們把中藥和藝術結合在一起,希望中藥不僅僅是給特定的人群使用,不是指定的某種形式的存在,而是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煲藥膳湯,我們學習基礎的養生知識,我們在戶外見到一株小植物會知道這是中藥,我們會開始把中藥當作禮物贈予他人,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中醫知識,認識中藥,喜歡中醫,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尊重自然和生命。"
策劃、編輯 / 喬睦
文字 / 王宜、三三
新媒體設計 / 王愈哲
圖片 / 麥冬、受訪者供圖
本文刊載于《時尚健康》2023 年 10 月刊
此處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