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眼鏡百團大戰,AR眼鏡再等十年,歡迎閱讀。
AI 眼鏡成了 AR" 入仕 " 途中的又一中間形态。
再有不足一個月,2024 年就成了過去。
不過,科技圈的技術、產品更迭節奏卻絲毫沒有慢下來的意思,大家似乎都憋着勁兒,想要在年底前再釋出一些新東西。
要知道 ,ChatGPT 正式面世也是在兩年前的 11 月底,如今在谷歌一再傳出将被分拆的消息後,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大有推新王上位的意思。
如果回看今年的 11 月,新品集中發布的成了 AR 行業。
這些新品的集中發布,為 AR 行業過去這一整年的跌宕起伏圈出了一個重點。
2024 年,就在大家都以為蘋果躬身入局将帶動整個行業駛上高速公路時,AR 行業卻并未能如願跨越鴻溝,暗潮依舊洶湧的這一領網域,有了一些台前幕後的變化。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 2024 年的 AR 行業的話,我願稱之為「減配」。
01 理想主義的 " 破滅 "
2013 年 3 月的一天,扎克伯 格和 Facebook 三位高管在自己家中招待了四位特别的客人。
三位來自 Facebook 的高管是分别負責產品的 Chris Cox、負責企業規劃的 Amin Zoufonoun,以及負責工程設計的 Cory Ondrejka,扎克伯格把這老幾位叫來,自然不只是為了請他們吃一頓飯,而是要讓他們為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把把關。
彼時的扎克伯格一手締造了美國國民級社交平台 Facebook,截至 2013 年 1 月已經在美國擁有了 1.67 億用戶,全球用戶數更是超過 10 億。
在不斷壯大過程中,扎克伯格意識到了社交媒體的發展必将受到終端設備的制約,要想維持 Facebook 的在社交媒體的統治地位,就要考慮軟硬一體,将其做到國民級終端設備的底層系統中、而不只是個 App。
正因如此,美國《紐約時報》在 2012 年曾有報道稱,Facebook 挖角蘋果,在悄悄研發智能手機,Facebook 牌手機或将于次年面世。
當時安卓與 iOS 兩大陣營已經成形,扎克伯格想要再造一個陣營已經不現實。
于是,一 年後,扎克伯格并沒有發布智能手機,而是決定提前押注下個時代的國民級終端設備。
那一天,被扎克伯格請到家中共進午餐的,是當時 VR 領網域新秀 Oculus 的 Brenda n Iribe 和他的三位聯創,雙方正是在這次飯局上敲定了 20 億美元的收購價格。
這一天後,扎克伯格攻入了硬體領網域,并開始在各種場合鼓吹:頭戴設備終将成為新一代社交平台。
不過,體型碩大的 VR 一體機從來都不是扎克伯格想要的東西,他想要的頭戴設備,是一款 可以媲美智能手機的國民級消費產品。
歷史總是由少數偏執狂來推動,扎克伯格就是這樣一個偏執狂。
在這一年後,他推動 AR/VR 產業跨越了一個長達十年的歷史周期後,十年後的 2024 年,他終于拿出了一個跨時代的作品—— Orion。
9 月 26 日,在今年的 Meta Connect 上,扎克伯格正式對外發布了一款 AR 眼鏡原型機 Orion。
據扎克伯格透露,這款 AR 眼鏡将具備兩項基礎能力:
第一,将虛拟影像完美融入真實世界;
第二,人工智能絕佳載體。
實際上,早在十年前, 在收購 Oculus 後, 扎克伯格就開始構想 Orion,十年間,這款產品研發費用已經超過 50 億美元,這才有了 Meta 對外發布的這款產品。
從 Meta 官方在會上、會後陸續對外公布的信息,以及相關評測視頻來看,Orion 已經在兩項基礎能力上有了不錯的成效。
Orion 由此也被全球 AR 產業視為一個裡程碑式產品。
扎克伯格也興奮地表示:
這樣的 AR 眼鏡,終将成為在使用頻率上超過智能手機,成為繼 PC、手機後,第三個國民級終端產品。
不過,扎克伯格并不打算就此将 Orion 推向市場,他也再次給這樣的願景規劃了一個新的期限:十年。
而之所以這樣的 Orion 眼鏡不會被推向市場,國内 AR 獨角獸企業 Xreal 創始人徐馳在 ACC 2024 大會上做了這樣一個大膽的預測:
"Meta 很可能在 Orion 規模化量產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這個項目才會在兩年前在内部被砍掉。
這時,将 Orion 原型機發出來做一個好一點的 PR,就成了價值最大化的方法。
Meta 正在做的量版 AR 眼鏡,已經不再是 Orion 技術路徑的延續。"
真正的 AR 眼鏡還要再跳票十年,那麼,什麼才是 AR 眼鏡的現在呢?
02 百萬銷量的 " 減配 AR"
2024 年 11 月 12 日,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旗下的小度科技 CEO 李瑩對外發布了一款眼鏡,一款 AI 眼鏡。
順便說一句,曾經帶隊小度在智能音箱大戰中拔得頭籌的初代掌門人景鲲,在去年 10 月官宣離職後,如今已經重返美國再次創業,做的是他最熟悉的 AI 搜索產品,新產品 Genspark 在面世後已經擁有了一定的關注度。
作為百度在硬科技領網域關鍵的戰略布局,小度背負的一直都是百度在 AI 落地與硬體創新的雙重重任,這次發布的是 AI 眼鏡,而不是 AR 眼鏡,一方面是基因使然,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個市場風向的變化。
關于大眾對 AI 眼鏡的改觀,則可以追溯到 Meta 和雷朋聯名的那款眼鏡。
2023 年 9 月,在 Meta Connect 大會上,Meta Quest 3 正式發布,這款產品僅僅比蘋果 Vision Pro 晚了三個月,也被視為 Meta 在 MR 領網域與蘋果第一次掰手腕。
扎克伯格在發布會上花了大把時間講 Meta Quest 3 的獨特之處,相較上一代產品,影像處理能力提升了 2 倍、分辨率提升了 30%,也帶來了更多 MR 場景應用。
不過,與首次入場的蘋果 Vision Pro 相比,Meta 更具優勢的顯然是過去十年積累下來的軟體生态,蘋果的優勢才是硬體設計和互動體驗。
除了 Meta Quest 3,扎克伯克在這次發布會上還介紹了另一款產品,Ran-Ban Meta,Meta 在 AR 眼鏡領網域做的初步嘗試。
盡管 Meta 在 AR 眼鏡領網域已經悄悄做了十年的技術研發,然而,直到 Orion 發布之前,外界能看到 Meta 在 AR 領網域做嘗試的產品,實際上依然是 Meta 與雷朋合作的這款還不具備 AR 顯示功能的 AI 眼鏡。
Ran-Ban Meta 是 Meta 和雷朋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雙方合作的產品 Ray-Ban Stories 已經是兩年前的事。
作為初代產品,Ray-Ban Stories 有着初代消費硬體的通病—— 500 萬像素攝像頭拍照不清晰,三麥克風拾音不清晰,甚至還沒有什麼 AI 功能可言。
正因如此,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截至 2023 年 2 月,這款產品只賣出了 30 萬副,預計生命周期内銷量為 39.4 萬副,而對于這款產品,Meta 内部預期銷量是 47.8 萬副。
或許是因為一代產品的撲街,二代產品 Ran-Ban Meta 直到兩年後才對外發布。
但這一次,由于諸如 1200 萬攝像頭、定向拾音等功能的更新,直連 Facebook、Instagram 進行直播,以及 Meta AI 技術的加持,Ran-Ban Meta 在發售後,僅僅用了兩個季度,就将銷量衝到了 100 萬台。
Ran-Ban Meta 終于稱得上是 AI 眼鏡,也成了首款銷量破百萬的 AI 眼鏡。
更重要的是,Ran-Ban Meta 的成功,讓 AR 玩家看到了另一種用戶買單的中間形态,也讓更廣泛的終端市場看到了一種承載大模型的新載體。
03 AR 玩家的「三個 " 當下 "」
在 Meta Orion 未能量產,蘋果 Vision Pro 銷聲匿迹後,2024 年的 AR 市場并沒有想象中那般好過。
從國内 AR 眼鏡市場來看,當熾手可熱的光波導方案跨過第一個量產門檻後,真正的戰争才剛剛開始。
實際上,國内 AR 市場正處于冰火兩重天。
從供應鏈來看,一面有視涯這樣的明星獨角獸企業衝擊上市,另一面也有不少供應鏈廠商裁員降本,甚至有企業面臨破產風險。
從整機產品來看,頭部聚集效應已經初步顯現,Rokid、Xreal、INMO、雷鳥創新四家廠商(又稱 "AR 四小龍 ")占據了國内 AR 市場大部分份額,國内其他大部分 AR 企業則在技術研發、產品銷售、市場聲量上面臨着多重壓力。
據 IDC 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 AR 市場出貨 26.1 萬台,Xreal、Rokid、INMO、雷鳥創新四家占據了超 80% 市場份額。
也正是因為四家廠商在這一賽道跑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在 2024 年,這四家廠商又都拿到了大額融資,從而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有足夠資本來做市場運營、研發投入,通過「研發 - 產品 - 渠道 - 品牌」形成商業閉環。
此外,這一年的 AR 市場呈現出了三個獨特之處:
首先是地方政府下場投資。
作為當下硬科技領網域產品化路線相對清晰的熱門賽道,AR 產業迎來了地方政府的下場注資,AR 四小龍成了地方政府和國資平台追捧的對象。
其中,Rokid 勢頭最為迅猛。
先是在 2024 年年初對外公布了與合肥市政府的合作,合肥市給了 Rokid 5 億元的戰略融資,而 Rokid 也計劃将工業元宇宙總部、生态中心、研發中心落地到合肥。
後又在 2024 年 9 月對外公布了與武漢市江夏區的合作,武漢市江夏區投資 Rokid 1 億元,Rokid 的華中區總部随後将會落地江夏區。
其次是與傳統眼鏡品牌聯名。
由于 AR 眼鏡的眼鏡屬性,以及全球近視人群的占比持續增長(2020 年近視人數在全球占比約為三分之一),傳統眼鏡廠商在 AR 產業中的滴液也就不言而喻。
例如國内眼鏡上市公司博士眼鏡已經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界環、李未可、Rokid 等諸多品牌展開合作,一則為這些 AR 眼鏡廠商提供視力矯正解決方案,二則通過自己 500 家線下門店為 AR 眼鏡線下鋪貨。
除去上述兩種合作方式,傳統眼鏡廠商也在更深入地參與到 AR 眼鏡,尤其是 AI 眼鏡的研發當中。
博士眼鏡自 2022 年與雷鳥創新成立聯合實驗室後,又在今年 8 月與雷鳥創新成立了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聯合研發輕薄款消費級 AI 眼鏡,新眼鏡雷鳥 V3 預計将在今年年底面世。
此外,Rokid 也在上個月的發布會上官宣了與暴龍眼鏡合作,推出新款 AR 眼鏡 Rokid Glasses,這款具備顯示功能的 AR 眼鏡将重量進一步壓縮到了 49g。
第三是AI 眼鏡受到追捧。
自 Ran-Ban Meta 銷量破百萬後,國内再現 AI 眼鏡熱潮。
與主流 AR 眼鏡相比,AI 眼鏡不具備顯示功能,因而可以做得更輕薄,更貼近傳統眼鏡形态。
先是眼鏡,再有 AI,這是 AI 眼鏡的底層產品邏輯,也是它能夠擁有更高接受度的原因。
目前,雷鳥創新即将發布的與博士眼鏡合作的雷鳥 V3,Rokid 與暴龍合作的不具備顯示功能的 Rokid Glasses 都是此類 AI 眼鏡。
此外,華為、百度、小米等互聯網大廠的 AI 眼鏡已經在路上,AI 眼鏡還吸引了不少智能硬體大佬,國内也出現了新一批智能硬體創業潮。
AI 眼鏡成了 AR 眼鏡 " 入仕 " 途中的又一中間形态。
04 復制 Ran-Ban Meta
在今年 Meta Connect 會後,扎克伯克在接受 The Verge 采訪時曾暢想十年後的場景:
" 十年後,智能手機雖然仍将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但屆時将會更多被放到口袋或背包中,扮演随身存儲和備用的角色,AR 眼鏡将會成為移動計算和社交的主要平台。"
扎克伯格是 AR 的笃定者,為了研發 AR 眼鏡,Meta 這些年已經投入了超 50 億美元。
盡管如此,如今的 AR 眼鏡無論是在光機、顯示、電源等核心零部件,還是扎克伯格關注的社交平台這類軟體上,與眾人期待的完全态依然相距甚遠。
于是,AR 眼鏡就有了一些中間态。
在過去兩年裡,AR 眼鏡在消費領網域最為人熟知的中間形态是分體式 AR 眼鏡——通過手機提供電源和算力,這樣的 AR 眼鏡初步實現了觀影功能。
據 IDC 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 AR 市場 26.1 萬台 AR 眼鏡中,分體式 AR 眼鏡出貨量為 23 萬台,一體式 AR 眼鏡出貨僅為 3.1 萬台。
AR 眼鏡第二個中間形态就是不具有顯示功能的 AI 眼鏡。
就國内市場來看,早在 2019 年,華為就曾與韓國太陽眼鏡公司 GENTLE MONSTER 合作推出了 AI 眼鏡 Eyewear。
在這之後,華為相繼推出了多款 AI 眼鏡,AI 眼鏡成了華為智能硬體生态中一個成熟的品類,華為也推動 AI 眼鏡在中國市場的成熟應用。
在今年 5 月的夏季新品發布會上,華為還對外發布了售價為 2299 元的華為智能眼鏡 2 方框太陽鏡。
不過,AI 眼鏡在過往這些年裡,并沒能形成潮流。
一方面是因為功能單一、智能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當時還處于智能音箱百團大戰的尾聲,互聯網大廠帶動的大部分資源依然集中在智能音箱上。
AI 眼鏡之所以在今年能夠受到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為 Ran-Ban Meta 在去年拿到了百萬銷量,另一方面則是大模型的興起亟需一個全新的硬體載體。
什麼是大模型的最佳載體?
AI PC,AI 手機,還是人形機器人?
就現在來看,華為、百度、小米等互聯網大廠大有再次集中資源攻入 AI 眼鏡賽道,AR 四小龍也分出了精力開始入場,致敬未知、蜂巢科技等更多硬創團隊也正在湧入。
AI 眼鏡顯然已經成了大模型最佳載體(之一),2025 年,AI 眼鏡領網域将會興起新一輪百團大戰。
在這之前,或許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更殘酷的問題:
三年前,沒人能復制千萬銷量的 Quest 2 的成功,三年之後,Ran-Ban Meta 真的可以被復制嗎?
這個答案,将會在明年此時終見分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鋅產業 ",作者: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