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戰地1突擊兵的愛物:一戰德國的集束木柄手榴彈,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311 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 9397 字,配圖 22 幅,閱讀需要 19 分鍾,2024 年 11 月 22 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 "Kagohl 3"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2016 年 10 月 21 日,美國藝電旗下遊戲工作室 EA DICE 出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題材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戰地 1》,一經發行就深受歐洲、亞洲、美洲玩家的喜愛,并在同年斬獲兩項大獎和一項提名。遊戲中,玩家可以選擇四種不同風格的兵種參與戰鬥,其中 " 突擊兵 " 以其強悍的近距離傷害輸出與不凡的反裝甲能力成為了受到青睐的角色。如果螢幕前的讀者遊玩過該遊戲,或至少觀看過遊戲視頻,應該注意到突擊兵可以裝備一種被稱作 " 反坦克手榴彈 " 的特種手榴彈,其外觀是捆綁了多個戰鬥部的木柄手榴彈,對坦克的傷害很高。事實上,這種武器并非遊戲商虛構,也不是遊戲商将二戰武器照搬過來,而是早在 1916 年春季就被德國陸軍投入實戰的破障武器。德軍稱它為 "Geballte Ladung",而我們則管它叫 " 集束手榴彈 "(Cluster grenades)。
圖 1、2: 戰地 1 中的集束手榴彈
1915 年 12 月,德國陸軍統帥部制定了 " 殺戮場 " 行動,意圖對準 " 巴黎鑰匙 " 凡爾登進行進攻從而重創法國陸軍有生力量,迫使法國提前退出戰争。如果要進攻凡爾登,德軍步兵就不得不面對一些可怕的挑戰:凡爾登城四周環繞的混凝土堡壘與莫茲河岸林立的鐵絲網 + 磚石掩體。當時的飛機對地攻擊效果很差,火炮也沒有足夠的精度保證能徹底摧毀這些工事,所以德軍步兵依然需要憑借手中的武器對付這些麻煩的玩意。雖然此時德軍已經大量裝備了 M.1915 小型火焰噴射器這類可怕的裝置,但大威力的單兵爆破武器仍是不可或缺的,畢竟火焰噴射器的射程和續航比較有限。
論起此時德軍手中數量最大,能随時随地拿出來用的單兵爆破武器無疑是手榴彈。這種玩意本在 19 世紀因槍械技術大進步逐步淡出軍事家視野,但德軍在日俄戰争中發現它們還是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于是重新開展手榴彈的臨時制作與使用訓練。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手榴彈依然還是工兵專屬裝備,用于攻城與要塞防守。直到 1914 年 8 月戰争爆發後,德國陸軍才應前線日益增大的需要開始向步兵部門發放手榴彈,并派遣工兵教官培訓使用方法。
在 1914 年,德軍主力的手榴彈是利用破片殺傷敵軍人員的 1913 型球形手榴彈,這種手榴彈爆炸後能向半徑 10 米範圍内迸發出 60 餘塊兩厘米左右大小的碎片,但這種手榴彈只能容納 50 克黑火藥,無法對任何工事構成像樣的威脅,至于後來的 1915 型球形手榴彈也只是更加容易制造,裝藥量沒有什麼進步。直到 1915 年 3 月,德軍才算是擁有了一種爆炸威力足夠強大的手榴彈,也就是 1915 型木柄手榴彈。該武器由 25 厘米的木柄和直徑 8 厘米、高度 10 厘米、厚度 1 毫米的衝壓式鋼套筒彈體組成,彈體容納了足足 300 克混合炸藥,最大殺傷半徑可達 15 米之遠,而木柄的杠杆原理使得投擲距離可達 35 米。
然而 1915 型木柄手榴彈很快就在實戰中暴露出雷管可靠性不足、彈體密封性能欠佳、引信易受潮、炸藥容易板結等問題。而且這種手榴彈的制造也沒有統一标準,各大廠商的成品都或多或少有所不同,既不利于原材料運用,也不利于軍隊後勤管理。于是在 1916 年,德國陸軍開始就生產規格問題進行改進工作,推出了此後德軍手榴彈的标準木柄,也就是 " 威廉 " 式木柄(一直用到二戰結束)。這種木柄全長 25 厘米,呈現上寬下窄狀,其最大直徑位于頂端,為 4.5 厘米,然後從上到下遞減到 2.5 厘米,而且末端打磨有幫助士兵持握的凹陷區。
為了安裝拉發摩擦引信與拉火繩," 威廉 " 式木柄内部中軸被上下鑽通,其上部直徑 0.9 厘米、長度 9.8 厘米的區網域用于安裝引信。引信核心部位的殼體為紙質套筒,内裝摩擦點火部件,其上端連接着一段用黃銅套筒裝着的成形磷粉柱構成的延遲點火件,延遲時間為 5.5 秒,時間過後點火部件就會點燃炸藥引發爆炸。此外,為了解決舊型号容易受潮的問題,設計組在木柄末端用 4 顆黃銅螺釘安上了一個帶有外接螺紋的緊固環用于擰上鋅質保險蓋,這樣不僅可以防潮,還能防止拉火繩在非戰鬥環境下從木柄内腔脫落導致意外事故。
新式木柄手榴彈的鋼套筒彈體結構與老型号相比沒有太大變化(金屬皮帶鉤也被保留),但直徑從 8 厘米縮小到了 6 厘米,這種變化是由炸藥的改良帶來的。介于 1915 型木柄手榴彈炸藥容易結塊,新手榴彈改為在彈體内部安裝了一塊用牛皮紙包裹的開孔成型炸藥塊(重達 200 克),而它就是一戰時期被德軍廣泛用于塹壕迫擊炮的 " 佩蒂特 " 炸藥,這種炸藥有兩種成分配比,第一種是 56% 過氯酸鉀 +32% 二硝基苯 +12% 二硝基萘,第二種是 72% 硝酸铵 +10% 過氯酸鉀 +15% 三硝基甲苯 +3% 鋸末。雖然這種炸藥比起老版本的混合炸藥要低 100 克,但爆炸威力卻遠遠高于老版本。
這種手榴彈于 1916 年定型并開始裝備德軍部隊,故被後世軍事研究者和武器收藏家稱作 "1916 型木柄手榴彈 "。但事實上,德軍在當時還未曾用年份給木柄手榴彈命名(此前的 1915 型木柄手榴彈也是後世之人給的名稱),該武器在德國陸軍的官方名稱其實是 "Stielhandgranate Brennzunder",意為 " 燃燒延遲引信木柄手榴彈 "。
圖 3:1916 型木柄手榴彈剖視圖
圖 4: 德軍第 81 步兵團人員合影,地上躺着 2 顆 1916 型木柄手榴彈
随着凡爾登攻勢迫在眉睫,德軍開始想辦法提升第 5 集團軍的反工事能力。除了大量集中 42 厘米重型榴彈炮外,德軍還為進攻部隊配備了 10 個共攜帶有 400 具火焰噴射器的噴火工兵連。當然,德軍也從工兵的經驗中認識到單兵爆破武器的重要性,而爆炸威力強大的 1916 型木柄手榴彈就入了德軍的法眼。為了加強這種手榴彈對法軍掩體的毀滅力,德軍士兵将 6 顆 1916 型木柄手榴彈的彈體拆下(保留炸藥),然後用幾锢鐵線将它們與一顆完整的木柄手榴彈緊緊綁在一起從而制成了最早的集束手榴彈,這種改裝武器相當于裝填了 1.4 千克烈性炸藥,已經接近于當時德軍的 10.5 厘米輕型榴彈炮的彈丸裝藥量(為了方便描寫,作者我在後面會稱其為 1916 型集束手榴彈)。當然,玩過戰地 1 的讀者看到這裡也能意識到集束手榴彈在遊戲中碰到坦克就炸其實是 EA DICE 為了娛樂性做的加強,畢竟木柄手榴彈使用的是有延遲的拉發摩擦引信,而不是炮彈那種觸碰瞬發引信。
圖 5: 集束木柄手榴彈捆綁教學
圖 6: 一支德軍突擊隊官兵留下的合影,紅圈處就是一顆 1916 型集束手榴彈
1916 年 2 月 6 日,德國第 5 集團軍麾下 62 個準備在凡爾登發起進攻的步兵連均組建了 16-20 名精銳步兵組成的突擊分隊,這些突擊分隊除了會得到持有 2 具小型火焰噴射器的噴火工兵班的加強外,還能得到一只破障工兵班的協助,該編制裝備有工兵斧、鋼鋸、鐵絲鉗以及咱們的主角:1916 型集束木柄手榴彈,這也側面表明集束手榴彈最初是工兵攻城武器。當然,在後續的戰鬥中,德軍的獵兵、步兵和暴風突擊隊也紛紛裝備了 1916 型集束手榴彈用于對付法軍工事。
圖 7:1916 年在凡爾登作戰的德國第 8 獵兵營所屬的突擊隊員們,可以看到最前排左起第四人的右手握着一顆 1916 型集束手榴彈
圖 8: 最右邊這位一等兵隸屬于德軍第 27 師第 108 步兵團自行組建的突擊部隊,他同樣持有 1916 型集束手榴彈
1916 年 6 月 2 日凌晨 3:00,在德國第 15 軍總司令馮 . 戴姆林将軍的策劃下,第 50 步兵師派遣 2 個營對沃克斯堡壘(也就是戰地 1 玩家熟悉的法烏克斯要塞)發動了攻擊,但立即遭到西北和東北角兩座機槍陣地的交叉火力側擊,一時陷入僵局。德軍最初試圖蹲在東北角機槍據點頂上把 1916 型集束手榴彈吊下去炸毀這裡,但未能成功。最終德軍是抓住了法軍機槍突然卡殼的好機會将手榴彈投擲進去才成功炸毀東北角機槍據點,并迫使 33 名法軍官兵投降。
6 月 2 日凌晨 5:00,德軍突擊部隊試圖拿下西北角機槍據點,但這座較大的雙面堡壘并不好啃。德軍第 20 工兵營拿出 M1895 噴火管對着圍牆噴出了 2 米火焰導致法軍機槍手暫停射擊,趁着這個間隙,帕德伯恩第 158 團的拉科夫中尉帶着大約 30 人,成功地越過護城壕,打到了沃克斯堡壘上層結構,可是法軍機槍馬上就恢復了掃射,結果拉科夫和他的一小撮士兵陷入了孤立。拉科夫中尉帶領的突擊隊出動 1916 型集束手榴彈從頂上轟擊下方的法軍機槍,然倒黴的是,爆炸雖然對法軍造成了傷亡,但對德軍自己也造成了誤擊。不過在經過一上午的戰鬥後,德軍還是依靠手榴彈幹掉了法軍據點。
圖 9: 德軍在沃克斯堡壘牆壁上炸出的大洞
下午 16:00 過後,随着西北角和東北角機槍據點全部拿下,德軍第 158 團的魯貝格中尉奉命帶隊沿着東北走廊對堡壘中心區網域實施攻擊。德軍沿着護城壕正下方爬上樓梯時聽到鐵門後面有法軍在談話,魯貝格中尉立刻使用 1916 型集束手榴彈制作了一個臨時炸藥包,将鐵門連帶着後面的法軍街壘一起炸成了碎塊。但魯貝格中尉未能及時撤出爆炸範圍受了傷,德軍士兵也因爆炸威力過大和指揮官受傷沒能抓住機會衝擊,最終法軍再次建起一座街壘,并在後面部署了一挺機槍。
6 月 5 日凌晨 5:00,德軍第 15 工兵營出動 5 支突擊分隊對準沃克斯堡壘的西南角牆内堡實施了襲擊,并成功利用 1916 型集束手榴彈炸開了一個破洞。不幸的是,集束手榴彈炸開的洞口太小導致 M1895 噴火管釋放的火焰射流與有毒煙霧無法完全湧入,而且一陣向下氣流還把火焰吹到了德軍人群裡面。不過集束手榴彈炸開的這個洞在随後還是幫了德軍大忙,在上午 9:00,禁衛預備工兵團第 8 連出動 4 具小型火焰噴射器順着洞口對西南堡壘縱火,成功解決了堡壘中的法軍機槍手。
讓作者我大開眼界的是,集束木柄手榴彈在凡爾登戰役中還有另外一個版本:Gestreckte Ladung,這東西其實是個專門用于破壞鐵絲網的的串聯式集束手榴彈。德軍會把 6 顆木柄手榴彈的彈體拆下後以 15 厘米間隔用鐵絲綁在一根結實的木杆上面,然後在每個彈體開口處用木板固定上一根雷管,最後在木杆末端綁上一顆完整的木柄手榴彈,同時在手榴彈拉火繩上面再系一根長線。德軍突擊隊會以 2 人小組帶上該武器摸到法軍鐵絲網附近,将其塞入鐵絲網下方後躲入附近的坑道拉動長線引燃末端的木柄手榴彈,手榴彈爆炸後會觸發前方彈體的雷管從而引發連環爆炸,這樣就能破開鐵絲網為進攻部隊清出一個通道。後來為了能炸開更大尺寸的鐵絲網,德軍這種串聯式集束手榴彈還誕生了更兇狠的款式,上面安裝了足足 11 個彈體 +1 個完整手榴彈,相當于 2.4 千克烈性炸藥。
圖 10: 德軍第 111 步兵師突擊隊員合影,地上有一具七聯裝串聯式集束手榴彈
圖 11: 德軍第 8 獵兵營使用的十二聯裝串聯式集束手榴彈
1917 年,德國在 1916 型木柄手榴彈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改進型号,其徹底統一采用 " 威廉 " 式木柄,外觀和生產工藝也得到了簡化,不同廠商制造手段不一致導致的部件規格混亂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該型木柄手榴彈的誕生徹底消除了一戰德軍木柄手榴彈裝備混亂、生產不一的尴尬局面,宣告木柄手榴彈真正踏入了制式化、标準化、統一化。也正是因為如此,該武器成為了德國歷史上第一種以問世年份命名的木柄手榴彈,名曰 "Stielhandgranate 1917",意為 "1917 型木柄手榴彈 "。在這值得一提的是,戰地 1 中玩家操作普通兵種時可選擇的 " 木柄手榴彈 " 就是 1917 型木柄手榴彈,而且它還是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放異彩的 M24 木柄手榴彈的前身。
圖 12:1917 型木柄手榴彈是一戰德軍裝備的超過 20 種木柄手榴彈中產量最大、好評率最高的一款
1917 型木柄手榴彈主要是細節方面發生了改變。該武器沿用了 200 克的 " 佩蒂特 " 開孔成型炸藥塊(開孔處帶有紙質套筒和錫質雷管套筒),但衝壓鋼制彈體的高度從 10 厘米增加到了 11 厘米,木柄上下兩端的緊锢環和末端的拉火繩保險蓋得到保留,但木柄本身新增了出廠日期說明。
該武器的拉發摩擦引信沿用了前身的設計(延遲時間仍是 5.5 秒),其擁有一個直徑 1.65 厘米的鋁制外殼,上端用轉接頭連接着一小截黃銅管以便與炸藥雷管相連,而黃銅管下端則與引信内部的導火索套管相連,從而實現了導火索與雷管的連通。導火索兩端黏接着磷塊助燃,而導火索套管的外面套接着一個錫制的引信摩擦套管,裡面裝有引信的拉毛發火銅絲圈,銅絲圈的末端連着金屬拉繩(這玩意與木柄末端的拉火繩綁在一起)。引信在安裝到木柄中心的時候還需要在其上下兩端澆上瀝青或焦油,一來為了進一步固定,二來防水。
圖 13: 1917 型木柄手榴彈及其引信剖視圖
1917 型木柄手榴彈服役後迅速成為德軍步兵、獵兵、工兵以及暴風突擊隊員的标配武器,而且這一年德軍新軍規也明确表示手榴彈在近戰的作用完全不亞于步槍和手槍。當然,在凡爾登戰役嘗到甜頭的德軍官兵也紛紛利用 1917 型木柄手榴彈改裝成集束木柄手榴彈(以下稱之為 1917 型集束手榴彈)用于對付敵人的鐵絲網、機槍據點、地堡等頑固目标。作者個人認為,1917 型集束手榴彈就是戰地 1 中的突擊兵反坦克手榴彈的真正原型。此外,由于炸藥沒有變化,所以 1917 型集束手榴彈繼承了 1916 型集束手榴彈可怕的威力,其殺傷半徑同樣可達 80 英尺,換算過來是 24 米。
" 喪心病狂 " 的是,德軍後來還覺得當前的集束手榴彈威力不足,于是把 9 顆 1917 型木柄手榴彈的彈體卸下後用鐵絲綁在 1 顆完整手榴彈上面,組成了更可怕的 10 聯裝集束手榴彈。由于重量加大,這種手榴彈的投擲距離也有不可避免的縮減,但其裝藥量也從 1.4 千克直線上升到了 2 千克之多,而 2 千克炸藥已經接近 1917 年 6 月 13 日倫敦大空襲中德軍轟炸機使用的 12.5 千克高爆炸彈了(2.5 千克)。作者個人認為,這種 max 版集束手榴彈完全可以作為戰地 1 精英兵種 " 坦克獵手 " 的專屬武器。
圖 14: 這名德軍突擊隊員正在演示 1917 型集束手榴彈的投擲
圖 15: 這名暴風突擊隊員的腳下也有 1 顆 1917 型集束手榴彈
圖 16、17: 上圖最右側和下圖第二位就是 10 聯裝的 1917 型集束手榴彈
1917 型集束手榴彈在 1917 年的戰鬥中時常被德軍突擊隊用作反工事武器,不過它在另一個領網域的用途也為人津津樂道,那就是反坦克。雖然投擲距離很短,但 1917 年集束手榴彈的大裝藥只要命中當時英國那些裝甲厚度區區 8-13 毫米的坦克就能造成足夠大的破壞。而早在 1917 年 4 月的阿拉斯戰役中,德軍也較為廣泛的使用了能在 100 米内貫穿 13 毫米裝甲的 K 型子彈,這種子彈在機槍手裡能夠以很高的密度攻擊坦克薄弱的側面,除了導致坦克内部金屬崩裂對乘員造成麻煩外,K 型子彈也能從側面擊穿裝甲導致坦克因動力裝置受損和車組人員傷亡從而癱瘓,或至少迫使車組無法正常的使用側面炮塔的武器以及利用觀察窗視探外界。而這種子彈的殺傷效能,德國第 3 巴伐利亞步兵師長卡爾 · 馮 · 溫寧格中将在 1917 年 5 月的演講中評論道:" 眾所周知,當坦克第一次在索姆河戰場亮相時引發了恐慌,至少在我們的野戰炮夠不着坦克的地方是這樣。但是,當阿拉斯戰役前發現這些怪物能被步槍和機槍發射的 K 型彈終結時,以及我們的步兵和機槍在部署三天後得到了這種穿甲彈時,坦克帶來的心理衝擊價值也就大幅度降低了。相反的是,每個士兵都希望得到我許諾的擊毀坦克的 500 馬克獎金。最後,在我們師的陣地上,有 7 輛敵軍坦克被擊毀。"
在 1917 年 11 月 20 日英國針對興登堡防線的康布雷坦克大攻勢中,K 型子彈與 1917 型集束手榴彈的組合就是德軍步兵一種行之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并在戰役前幾天對英軍的 Mark.IV 坦克造成了一定損失。不過這些手段真正發揮出威力是在康布雷戰役後期德軍反擊的時候。
圖 18:1917 年 11 月 23 日,在方丹諾特達姆(Fontaine-Notre-Dame)的德軍步兵準備使用 1917 型集束手榴彈炸毀這輛 " 雌性 " 的 Mark.IV 坦克
11 月 30 日,被英軍步坦協同揍了 9 天的德國第 2 集團軍将麾下 13 個步兵師組成三個集群對英軍實施反擊,其中兵力最強的是擁有 4 個師的阿拉斯集群,他們負責在康布雷突出部南面進行反擊。本次行動中,阿拉斯集群所有步兵師都配備了暴風突擊連作為攻擊矛頭,而突擊連中的爆破組和擲彈組持有 1917 型集束手榴彈用于攻擊英軍坦克和工事。
12 月 2 日,英國第 3 集團軍開始在 Mark.IV 坦克的支援下對阿拉斯集群的攻勢進行反擊,而阿拉斯集群也開始表演自己的步兵反坦克戰術。戰鬥中,德軍突擊連所屬的突擊組和輕機槍組會提前埋伏到無人區周圍的隐蔽陣地,待到英軍步坦集群趕來時,德軍突擊隊員會故意放過坦克,等坦克駛過塹壕後,德軍突擊隊員迅速爬出陣地操作便攜的 MG-08/15 輕機槍和各類手榴彈攻擊英軍步兵,将步兵和坦克的協同撕裂。随後,德軍會利用裝填了 K 型子彈的步槍和輕重機槍集火射擊落單的英軍坦克的側面炮塔和觀察窗,迫使車組人員無法正常操作武器,而擲彈組和爆破組會拿出 1917 型集束手榴彈靠近坦克,将其投向坦克的車底或頂部,即使不能徹底炸毀坦克,也足以讓坦克失去行動能力,至于癱瘓的英軍坦克則會成為德軍步兵營所屬的 7.7 厘米野戰炮的攻擊目标。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些反坦克手段确實發揮了作用:英軍在康布雷戰役損失的 179 輛坦克中有 65 輛均是被德軍反坦克火力摧毀。
圖 19: 這輛英軍坦克的後面被集束手榴彈炸開了一個洞
圖 20:1917 年 11 月 27 日,一名德軍擲彈兵在 Bourlon 村與這輛通訊型 Mark.IV 坦克留下了合影,這輛坦克在與德軍步兵交火時被打斷了履帶,車組人員卸下機槍手棄車撤離
除了破壞工事和攻擊坦克,德軍的集束木柄手榴彈還在近距離空對地支援領網域展現了自己的威力。在 1918 年 3 月 -7 月聲勢浩大的皇帝會戰期間,德意志帝國空勤隊裝備的哈巴斯塔特 CL 型攻擊機和漢諾威 CL 型攻擊機應陸軍統帥部的指示組成 4-6 機編隊支援突擊部隊的行動。在戰鬥中,德軍攻擊機經常攜帶機槍和爆炸物打擊英法軍隊的塹壕、機場、預備隊營地、炮兵陣地和後勤車隊,而它們使用的爆炸物中就包括 1917 型集束手榴彈,德軍攻擊機的後座觀察員會在 140 英尺超低空将其投擲下去,利用集束手榴彈的兇悍爆炸力殺傷敵軍步兵。德軍攻擊機的這類行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至于它們自己也在 4 月 9 日 -29 日的 " 喬其紗 " 行動中被敵人戰鬥機列為重點攔截目标。
圖 21:1918 年 5 月 -6 月 " 布呂歇爾 " 行動期間,德軍地勤人員為哈巴斯塔特 CL.II 攻擊機後座觀察員補充 1917 型集束手榴彈
皇帝會戰宣告失敗後,西線協約國軍隊也開始了号稱 " 百日攻勢 " 的戰略性反擊行動,其中第一槍便是 1918 年 8 月 8 日爆發的亞眠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坦克進攻戰,挨打目标依然是德國第 2 集團軍。第 2 集團軍為了阻擋英法坦克的步伐依然用出了 1917 年康布雷戰役中的步兵反裝甲戰術(K 型子彈 +1917 型集束手榴彈),但這只實力大減的軍團已經沒有士氣和力量擋住敵人的鋼鐵巨獸了。亞眠戰役之後,德軍在西線再也不能攔住英法美三國軍隊的大規模進攻,而德意志帝國也在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徹底葬入了陵墓。
圖 22: 表現亞眠戰役期間德軍使用 MG-08 重機槍和 1917 型集束手榴彈打擊英軍 Mark.V 坦克的美術作品,這種坦克在戰地 1 中被稱作 " 巡航坦克 "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