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馬麗,終究“所托非人”,歡迎閱讀。
五一檔只看了兩部片,《水餃皇後》與《大風殺》。
幸運的是,自己的 " 眼光不錯 ",這兩部電影的口碑在這個檔期排名前兩位,豆瓣都上了 7 分,而不幸的是,兩部片其實都未達我的預期。
尤其是前者,很是失望。
當然,這話說在開頭并不是為了打消你去電影院的興趣,今年五一檔的票房相比去年來說已經腰斬了,多一個人去看電影,總是會對這個行業的維系有一點好處的。
我只是很可惜。
尤其是看到馬麗,她很是賣力,全片從頭到尾,似乎一直在哭,而不哭的時候,她也很努力地表達着自己的各種情緒,不顧及任何形象,想轉型的心情很明顯地表露了出來。
但是,我卻覺得,這是一次事倍功半的努力。
馬麗押錯了寶。
她不該把希望寄托在一個逐漸失去了靈氣,甚至失去了心氣的香港導演身上,以至于她的每一次努力,都沒有獲得應有的效果。
是的,《水餃皇後》最大的問題不在馬麗。
而在劉偉強。
你沒法想象,一個曾經拍出過《無間道》的導演,如今導演功力會退化得如此厲害,以至于他賴以為生的那些技能,都消失殆盡。
他,早已 " 泯然眾人 " 了。
一個不幸的事實——
主旋律 " 式微 " 之後,第一批倒下的便是香港導演。
這并非是危言聳聽。
就像徐克,在連續兩部《長津湖》之後再拍武俠《射雕英雄傳》,卻發現,自己已經沒辦法再 " 劍嘯江湖 ",只剩下大道理的說教,或者林超賢,在一堆主旋律的間隙也曾拍過自己的拿手好戲,犯罪片《爆裂點》,卻混亂無比,松散拉垮得要命。
而劉偉強,至少在我看來,他與徐克、林超賢一樣,也已自廢了武功。
劉偉強的強項是什麼?
除了攝影能力,在導演方面,他最突出的其實就是一個詞——
" 營造劇力 "。
比如《古惑仔》。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古惑仔》時的震驚,街頭,古惑仔追砍,一個在港片裡平常得再平常不過的鏡頭,卻被劉偉強用手持攝影與抽幀手法,以及借來的音樂,拍得紀實感十足,還不缺乏戲劇張力。
這樣的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
或者《無間道》。
警局裡韓琛和黃 Sir 上一秒還在陰陽怪氣地聊天,下一秒,韓琛忽然潑翻了桌子上的飯,兩幫人馬立在兩旁,互相猜測自己陣營裡的内鬼是誰。
動與靜的節奏感把握,特寫與全景的鏡頭對比,緊張的氛圍一下子就起來了。
甚至那部口碑不怎麼好的《傷城》,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設計。
比如影片早早地透露了梁朝偉飾演的警察是兇手。
但片中人不知。
于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信息差造成的緊張氣氛便不時出現,再加之梁朝偉的表演,就能讓觀眾的注意力始終集中,不敢有絲毫分神。
所以如果說劉偉強作為一個導演,有什麼突出能力的話,我覺得就是這種通過鏡頭語言實現的戲劇張力的構造,他并非是有什麼固定的章法,更像是随時随地的靈感乍現,直覺上就能拍出一個有 " 劇力 " 的場景。
這是劉偉強的拿手好戲。
只是可惜,這樣的能力,在他身上已逐漸消失了。
對我來說,最後一部體現劉偉強導演能力的電影,還是《中國機長》。
這部電影的确不怎樣,但在氣氛營造方面還是及格的。
就像是飛機失去平衡的處理。
之前還是風平浪靜,但突然飛機急速下墜,客艙内的行李和餐盒散落一地,間雜着不斷的哭喊、尖叫。
緊張感突然就達到了極致。
而《水餃皇後》呢?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雖然說了一個可以稱得上傳奇的故事,故事裡許多曲折和亮點,但劉偉強卻把它拍得溫溫吞吞。
像是一部電視劇的壓縮版。
怎麼說?
電影說的是獨立一人來到香港的山東姑娘臧健和,通過自己的雙手,從一個小餃子攤,終于成為 " 水餃皇後 " 的故事。
她的人生相當復雜。
比如她滞留香港其實是迫于無奈,是其丈夫另外娶了别的女人,扔下了她和兩個女兒,比如她最初賣水餃時其實無人問津,後來不斷改進才生意大火,比如她成功後與日本人談判,堅決要在包裝盒上印自己的電話,以供食客提意見。
如果再算上她的感情觀,她與子女的關系的話,你會發現她的人生遠不止一個 " 女性崛起 " 可以描述的,它還可以是民族情緒,可以是時代浪潮,是段很復雜的人生。
劉偉強怎麼取舍呢?
他全都要。
不止。
他還在其中加入了香港 70 年代的獅子山下精神,加入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主題,他還加入了餃子本身代表的故鄉情懷,加入了母愛的描述 ……
最終給人的感覺,他不像是再拍餃子,而是在拍月餅,還是五仁的那種。
但對于一部 119 分鍾的電影來說,如何容納下如此多的内容?
于是劉偉強選擇了片段式呈現。
簡略前因後果,只呈現即時的狀态,一個個片段串連下來,沒有鋪墊,也沒有餘味。
劉偉強倒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也想到了,所以他加入了大量的閃回。
閃回沒有錯。
錯在太多。
但凡是需要情緒的地方,就必定會有閃回的出現,比如要體現不服輸時,就會出現惡毒前婆婆的話,比如要體現溫情時,就會出現自己母親的話。
誇張到有時候一段劇情剛結束沒有幾分鍾,下一個鏡頭,就以閃回的情況出現了。
比電視劇還泛濫。
特别是最後一個鏡頭,給人的感覺,就仿佛是早年的 TVB 劇集,把整個人生的經歷,以各種淡入淡出的方式都重演了一遍,極其誇張。
真真是,情緒不夠,閃回來湊。
當然,這樣的處理的确還沒到讓人生厭的地步,如果只是打發時間的話,看看也無所謂。
但這絕不是劉偉強該有的水平。
畢竟,任何有經驗的香港導演,都知道貪多嚼不爛的道理。
電影不該拍成電視劇,這是兩套系統。
奈何,劉偉強就這麼幹了。
為什麼會這樣?
我的看法是,其實與徐克、林超賢一樣,劉偉強在主旋律裡厮混久了,也就逐漸忘了電影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主旋律的确很難拍。
它要考慮到觀眾的娛樂需求,又要滿足各部門的政治需求,如果想拍的好,還要迎合當下主流的情緒,導演們要在這些需求之間找一個平衡,這不是随便一個人都能做好的。
前些年,香港導演走出了一條純娛樂的路。
比如徐克,他當年拍攝《智取威虎山》,把涉及政治表達的部分都推給了黃建新去處理,而自己則一心一意搞 " 武俠 ",203 小分隊橫掃上千人的威虎山,最終毫發無傷。
沒錯,别說徐克不懂武俠,他能把主旋律都拍成武俠片。
但只搞技術,不理角色的做法,對于一個導演來說并不是好事。
尤其是到了後來,主旋律電影越來越迎合當下的情緒,只要傳遞了某些理念,某些精神,便能引起廣泛的共鳴,甚至于最後,連角色本身的所作所為,也變得概念化起來。
在這樣的環境裡,這幫香港導演,也往往就會變得只認概念,而忽視了人的真實。
比如《射雕英雄傳》。
如果光從概念來看,這并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電影,影片所說的其實并不是所謂的 " 俠之大者 ",而是我們對待戰争的态度,于是徐克一改小說的結構,從戰争開始拍起,及至交代完郭靖黃蓉的前情,其主體也依然放在了三個國家的戰争之上。
徐克試圖在說,不管什麼樣的戰争,最底層的百姓總是最受苦的人。
這其實與他的經歷分不開。
但結果呢?
我們只看到了莫名其妙的片段。
只看到了說教。
甚至我們去比較他成立電影工作室的第一部電影,《上海之夜》時,對比這裡對戰争的描述,也會覺得,徐克以及自廢了武功。
而劉偉強,也是如此。
如果說,劉偉強最早拍攝《建軍大業》時,尚殘留着自己想法,比如一開場幾條線的血腥清洗,把暴力展現到了極致。
那麼後來的《中國機長》與《中國醫生》,則完全變成了純工業流水線的展示。
它們的訴求很簡單——
通過原型事件,赢得大眾的贊美。
在這樣的項目裡,那個作者性本就不多的導演劉偉強,也逐漸退場了,甚至變得,以為主旋律的拍法就是成功的标準。
這在《水餃皇後》的後半段體現的非常明顯。
影片的前半段雖然有不少問題,但還是可觀的。
可自臧健和成功後。
不管是與日本人的談判,還是突如其來的母愛,甚至于整個人的氣質,說句不好聽的,就像是我們常見的那種宣傳片。
以至于前半段,在拍攝母女關系時,尚存的那些人性的缺點消失殆盡。
讓人看的索然無味。
所以怎麼說呢?
沒錯,或許我也不該把原因簡單地歸結到劉偉強去拍主旋律這個經歷上面來。
即便不拍主旋律,大概他也很難拍出什麼好電影。
這在《無間道》之後的幾個項目,比如去好萊塢拍的《青龍復仇》,或者來内地拍的《血滴子》裡,都可以看出來。
可是如果是那樣,《水餃皇後》也不會呈現出現在這個樣子。
至少,不會拍出電視劇的質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