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下一個時代,比拼的是人才密度,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筆記俠編輯部。
責編 | 少将 金木研 聶敏
第 7452 篇深度好文:7086 字 | 14 分鍾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5 月 25 日至 30 日,在 2023 中關村論壇上,李彥宏、比爾 · 蓋茨、施一公等國内外科技行業大咖,圍繞科技發展、科技人才、科技共同體等話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李彥宏認為,大模型改變了 AI,也即将改變世界,在這個時代,每個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比爾 · 蓋茨提出,專注創新和全球合作,能夠解決當今世界面臨許多緊迫問題;如今的問題,不是我們 " 能不能 ",而是我們 " 要不要 "。
施一公認為,多樣性、差異性會極大的促進創新。頂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進行更充分的交流,才能變得更好,給世界帶來更好的科學和技術。
很多精彩觀點,都對我們理解現在和未來的世界,有很大的啟發。筆記俠将他們的演講進行了精編,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下,是李彥宏、比爾 · 蓋茨、施一公演講全文精編。
李彥宏:即将改變世界的,
為什麼是大模型?
李彥宏精彩觀點集錦:
1. 大模型的 " 智能湧現 ",改變了 AI,也即将改變世界。
2. 生成式 AI,會讓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3. 未來你的薪酬水平,将取決于你的提示詞寫得好不好。
4. 大模型時代來了,每一個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5. 我們需要和機器共生,而不是二元對立。
最近一段時間,AI 成為人類創新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到來。而這次革命的标志,就是 AI。
之所以成為焦點,是因為大模型。
大模型,成功地壓縮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讓我們看到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路徑。
當下,我們正處在全新起點。這是一個以大模型為核心的 AI 新時代。大模型改變了 AI,也即将改變世界。
1. 智能湧現
為什麼說大模型改變 AI 呢?因為大算力、大模型、大數據,導致了 " 智能湧現 "。
什麼叫智能湧現?過去的人工智能是,我想讓機器學會什麼技能,我就教它什麼技能。教過的,有可能會;沒教過的,就不會。
大模型出現 " 智能湧現 " 之後,以前沒教過的技能,它也有可能會了。
與此同時,AI 發展方向,從辨别式走向生成式。
什麼是辨别式?
典型的應用是搜索引擎,你輸入一個關鍵字,他會辨别網上有哪些内容跟他是相關的。
什麼叫生成式?
用 AI 進行文學創作,寫報告、繪制海報等等,這些都是生成式。
生成式 AI,會讓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有研究機構認為,在未來 10 年,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可以有 4 倍提升。
2. 大模型重新定義 AI
大模型怎麼重新定義人工智能?
第一,大模型重新定義了人機互動。
過去幾十年,人機互動方式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化。
早期,人機互動主要形式是命令行。我輸入一個命令,它給我想要的反應。
更簡單的人機互動方式是什麼?是所謂的圖形用戶界面(GUI)。可以用滑鼠一層一層點擊菜單。
人工智能的誕生,讓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跟電腦進行互動。
比如說,我想查一下 4 月份,公司有哪些產品的毛利率,超過了 2019 年的水平。
在過去,很可能需要我的助理花半天一天時間才能獲得。今天,當計算機懂你的自然語言,一秒鍾之内,就可以給你一個表格。
自然語言人機互動,會帶來提示詞革命。也就是說,未來的應用,是通過自然語言的提示詞,調動 AI 原生應用來實現的。
這意味着,未來你的薪酬水平,将取決于你的提示詞寫得好不好,而不是你的代碼寫得好不好。
我做過一個預測,10 年以後,全世界有 50% 的工作,會是提示詞工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這個我們以前也說過,但是現在或者未來,比以前要更加重要。我們的教育,要教孩子提出問題,而不僅僅教他們解決問題。
第二,大模型會重新定義營銷和客服。
誰擁有最佳的跟客戶溝通的方式,誰就會擁有這個客戶。
這在大模型出現之前,其實也成立。但有了大模型,即使你有 70 億客戶,每一個客戶也都可以有一個 7 × 24 小時什麼都懂的助理去服務他。
第三,大模型會催生 AI 原生應用。
AI 時代的原生應用,到底長啥樣?可以看幾個例子。
比如 DoNotPay,是一個用 AI 幫人打官司、寫法律文書的應用,AI 幫你把不該付的錢要回來。
比如 Jasper,是一個通過 AI 幫助人們或者企業,寫營銷推廣文案的應用。
再比如 Speak,這是一個韓國用來學習外語的應用。大模型成為一對一的教師,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個性化教育。
百度也在用 AI 的原生思維,來重構產品、服務、工作流程。
比如我們的如流智能工作平台,可以讓每一位員工都有一個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實時響應的工作助理。通過對話理解能力,可以實現聊天記錄的智能總結。
我看内網上有同事評價說," 整個驚呆了 "," 這個當時确實秀到我了 "。說明大家很喜歡這個功能。
3. 每一個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業界有一種說法,大模型時代來了,每一個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未來,所有的應用都将基于大模型來開發,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大模型,大模型會深度融合到實體經濟當中去。
雲計算的遊戲規則,徹底被改變。客戶選擇雲廠商,會看你的模型好不好,配合模型框架好不好,而不是看傳統的算力怎麼樣,存儲多少錢。
大模型改變人工智能的背後,是 IT 技術棧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無論是 PC 還是移動時代,IT 技術棧都是分為三層,芯片層、作業系統層、應用層。
但是人工智能時代,IT 技術棧變成了四層:底層仍然是芯片層,但這個芯片從 CPU 變成了 GPU。
芯片上面叫做框架層,就是深度學習框架。百度的飛槳,Meta 的 PyTorch,谷歌的 TensorFlow 這都屬于框架。
框架上面是模型層,ChatGPT、文心一言這些都屬于模型層。
最上面才是應用層,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AI 原生應用。
4. 人機共生
今天,全球都在關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争議。
大家擔心機器會不會取代人?
我認為,把機器變成人,不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機器有很多方面會比人強,但是機器變不成人,也沒有必要變成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能夠幹的事越來越多,效率越來越高。
我們需要和機器共生,而不是二元對立。
那麼,如何防止失控?
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過程當中,确實有可能出現對人類不利的發展方向。
防止失控,就需要擁有先進 AI 技術的國家通力協作,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制定規則。
要參與規則的制定,就要先上牌桌,上了牌桌才能有話語權,才有全球競賽的入場券。
比爾 · 蓋茨:現在的問題,
不是 " 能不能 ",而是 " 要不要 "
比爾 · 蓋茨精彩觀點集錦:
1. 危機不分國界,我們必須致力于跨國合作、攜手應對。
2. 中國令人矚目成功經驗與科技專長,将為世界做出獨特貢獻。
3. 中國在應對全球復雜挑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新冠和糧食問題。
4. 專注創新和全球合作,能夠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緊迫問題。
5. 如今的問題,不是我們 " 能不能 ",而是我們 " 要不要 "。
今年論壇的主題,可謂恰逢其時。
幾年前共享未來的概念,可能還難以產生共鳴,如今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正身處其中,危機不分國界,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跨國合作、攜手應對。
今天我們相聚在此,我知道在座的各位,很多都在擔心人類共同的未來。
1. 新冠的次生災害
新冠疫情至今,已在 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超過 2000 萬人死亡。遺憾的是,他還帶來了嚴重的次生災害。
首先全球經濟遭受重創。
預計到 2024 年,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将超過 14 萬億美元。
其次,新冠疫情與氣候變化以及地區衝突的疊加衝擊,導致全球面臨糧食危機人口翻一番。
盡管面臨重重挑戰,我依然樂觀,我相信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2. 人類有能力改善世界
在此我分享一下我的理由是什麼。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疫情前的幾十年,就會發現,全球自 2000 年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同每年的死亡人數下降一半,身處飢餓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雖然新冠疫情的迅猛之勢,讓人猝不及防,但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發出了疫苗,挽救了超過 2000 萬的生命。
所有這些成果,都是通過專注創新和全球合作來實現的。
各類全球合作夥伴關系,有效推動了兒童健康、糧食安全和大流行病應對與防範工具開發等領網域的進展。
所有這些都證明,人類有能力改善我們的世界。
這需要創新者發明新的解決方案,倡導者和領導者動員各方支持,還需要當地社區的英雄們,身體力行的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展望人類的共同未來,我們需要基于創新與合作,做出全面而廣泛的應對。
3. 中國的獨特貢獻
中國有令人矚目經驗與專長,長期以來致力于科技創新的投入,中國将能夠通過分享其科技成果與成功經驗,為世界做出獨特的貢獻。
過去 15 年來,中國一直是蓋茨基金會重要合作夥伴,為我們一起所做工作感到自豪。
比如,共同努力讓可負擔的疫苗和藥物惠及全球各地的人們。
多年以來,蓋茨基金會支持中國生產的乙腦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和宮頸癌疫苗達到國際監管标準,讓他們能夠保護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
幾年前,我們與北京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合作,創辦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成為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非營利的專注于應對結核病、瘧疾、新冠肺炎等全球健康挑戰的藥物研發中心。
我還為基金會與農業農村部等中國夥伴,在環境衛生方面所開展工作感到自豪。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無法獲得安全衛生設施,原因之一下水道系統的建造成本太高了。
為此我們努力研發無需下水道連接的新型廁所。
我們在北京郊區一個村子裡安裝這種全新無下水道廁所,它可以分解糞污、殺滅病菌并轉化出潔淨的水和可用作肥料的固态物質。
現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北京科技大學,正在研究如何普及這種新型廁所,将其應用于成千上萬需要這類衛生設施的社區。
這些例子顯示,只要我們通力協作、彼此包容、互相理解、堅定目标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力,我們就能夠解決當今世界面臨許多緊迫問題。
中國已經在應對一些全球復雜挑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新冠大流行和全球糧食安全問題。
首先說一說大流行病,我們需要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好準備。
面對新冠我們毫無準備,需要監測疫情方面做的更好,并且下一次疫情全球蔓延之前就做出有效應對。
我們需要加快診斷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生產,而且,我們還需要致力于讓這些工具惠及世界上每一個人。
中國相關專長資源和生產能力将有助于我們實現目标。
另一個,中國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領網域,是全球糧食安全。
新冠疫情仍在持續衝擊全球糧食供應鏈,地區衝突讓全球糧食市場陷入混亂,而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造成壓力,飢餓的威脅迅速加劇。
中國在 20 國集團外長會議上提出 " 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 ",在推動全球應對危機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目前,蓋茨基金會正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在中國農業創新經驗的基礎上,幫助非洲國家改善水稻種業體系。
在尼日利亞和馬裡,我們合作項目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種,并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進行改良,将實驗室的重要成果,轉化為農田裡的豐收碩果。
整個項目關注整個產業鏈的改善,從種子培育、生產到推廣,讓我們的合作有望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些新水稻品種為小農戶解決許多問題。
新品種需要的肥料和灌溉比既有品種更少,產量可以增加 50%,新品種對蟲害疾病和幹旱的抵抗力也更強,而且營養豐富。
這樣的項目。不僅可以緩解當前糧食危機,還可以建立新的模式,幫助小農戶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世界範圍内還有很多這樣迫切的需求,但我相信借助創新,我們能夠有效地滿足這些需求。
我看到包括中國在内的,眾多具有出色專業能力和經驗的夥伴正在努力。
4. 如今的問題,是 " 要不要 "
如今的問題,已經不是 " 我們能不能 ",而是我們 " 要不要 "。
我們要不要盡最大可能,調動人類聰明才智、專業知識和經驗來應對挑戰,從而幫助數十億人,擺脫貧困過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我想我們會選擇肯定答案。
因此我有信心,我們将在多重挑戰之下重整旗鼓,在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給世界造成悲劇之前防患于未然,并攜手創造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共享未來。謝謝!
施一公:頂尖人才,是科技的基石
施一公精彩觀點集錦:
1. 多樣性、差異性會極大的促進創新。
2. 如果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繼續向前發展,我們必須進行跨國界、跨領網域、跨學科的合作。
3. 頂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進行更充分的交流,才能變得更好,給世界帶來更好的科學和技術。
4. 在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院所工作學習、創造知識,創造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造福世界,是整個世界的一個中心法則。
剛才李彥宏說了大模型、大數據,比爾 · 蓋茨說了跨國的合作,其實我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面對如此龐大而嚴密的知識體系,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無窮多的知識要學習,怎麼保持創新?
實際上,在人類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中,尤其是過去幾十年,有一個很好的結論:多樣性、差異性會極大的促進創新。
1. 跨界合作
如果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繼續向前發展,我們必須進行跨國界、跨領網域、跨學科的合作。
就像比爾 · 蓋茨說的," 為了迎接下一次重大疫情的挑戰,讓人類可以不再飽受這樣的疫情琢磨,跨國際的合作是必須的。"
舉兩個很小的例子,一個是 2016 年 2 月份 LIGO 和 Virgo 兩個國際組織共同宣布的 " 人類在前一年 9 月 14 号檢測到的引力波 "。
三年之後,2019 年來自 30 多個國家科研院所的 200 多位科學家再一次宣布,天文學家宣布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這兩次重大的科技進展都是跨國界、跨領網域、跨學科科學家合作的結果。
2022 年 11 月 15 号,聯合國正式宣布迎來 "80 億人口日 ",就像比爾 · 蓋茨講到的,我們面臨方方面面越來越難對付的多重挑戰,從能源短缺、氣候變化,從疾病到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等。
面對這些挑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小的區網域科技共同體,都很難去解決這些挑戰,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全球科學技術)共同應對。
當然,中國面臨一個很特殊的情況,過去十多年中國在快速的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我們也希望利用下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之時,在全球競争中中國能夠迎接這樣一個挑戰,達到一個意外的效果。
到去年為止,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的排名,也是對我們國家最有利的一個排名身具第 11 位,是第二團隊,我們有很大的潛力。
與此同時,我們的經濟發展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去年達到 121 萬億人民币。
我想說的是,中國這樣一個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合作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的發展和強大,會造福人類推動世界發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更加美好。
2. 人與人的交流
但實際上,在我們推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合作和發展的同時,面臨障礙(大國科技競争也在日益加劇),怎麼開展有效合作呢?
破解合作共赢的難題,主要還是在人。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構成世界主題最根本的基石。頂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進行更充分的交流,才能變得更好,給世界帶來更好的科學和技術。
所以通過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流通、合作,才能讓世界共赢,而民間交流、高水平之間頂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動發展的最最強大和根本的力量。
舉兩個小例子,美國的舊金山灣區,非美國出生的人口比例,在矽谷、洛杉矶達到 39% 和 34%,2021 年亞裔居民人口比例在矽谷、加利福尼亞占到 37%。
正是因為矽谷、舊金山、灣區匯聚了來自世界各族裔、各文化背景的頂尖人才,才讓這個地區成了科學技術的集聚地。
當然,中國也正在集聚世界頂尖人才,這得益于過去 45 年的改革開放。
從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截止到 2019 年年底,已經有将近 650 萬人走出國門學習學位,大約 450 萬人學成回國,報效自己的祖國,通過努力造福人類,為世界美好做貢獻。
我想說的是,這樣的跨國留學潮和運動,不僅造福了中國,也推動世界各國發展,可以說飽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和中國人走出去之後給世界帶來巨變的正面的影響。
因為改革開放,因為留學,中國的科技人才儲備極大的豐富,和中國本土培養的人才交相輝映。
我在這兒列了一組數字,就是 STEM(STEM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
在 2000 年,中國的博士生就業人數是 9000 多人,在美國是 18000 多人;2010 年,中國是 34000 多人,美國是 26000 多人。通過數字的對比,大家可以看到一種力量的崛起和對世界的貢獻。
當然,中國在人才發展上也不是沒有問題,在我們人才越來越豐富,對國家、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的同時,我們也面臨頂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奉行敞開懷抱,讓人才自由流動,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進來。
對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我們都敞開懷抱,他們可以進入大學、科研院所,發揮其所長,造福全世界。
3. 大學的重要性
當然,人才是需要一個環境來發揮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高等教育的崛起和發展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教育、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型大學。
研究型大學,是最能顯示、最能綜合這三位一體、三者在一起的地方。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策源地,也是尖端科學技術的孵化器,更是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積聚地。
大家很清楚的一些例子,包括創辦于 19 世紀初的柏林洪堡大學,可以說引領世界研究型大學之先,鑄就德國十九世紀科技的輝煌。
而創立于 1876 年的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開始培養博士生時可以說是效仿德國大學,鑄就了美國在 20 世紀上半葉崛起的基礎。
應該說幾十所、近百所頂尖私立大學的崛起是美國科技崛起的一個基石。
到了上個世紀後半葉,美國公立大學、私立大學交相輝映,讓美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我舉一些例子,從在普林斯頓渡過人生最後 22 年的愛因斯坦,到前兩位獲得諾獎的中國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都曾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過。
其實,在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院所工作學習、創造知識,創造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造福世界,是整個世界的一個中心法則。
因為時間關系,我做一個簡單的小結,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必經之路,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往前走,必須有一個全球科技界的共同體,來支撐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
從西漢時期,中國發明造紙技術,到北宋時期,中國發明指南針,加上中間的火藥、印刷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福全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我也相信,在 21 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不僅科技向善,更能給世界帶來福祉,造福全人類,在新時代推動全球共赢,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永遠是快速學習、主動擁抱變化的人。
而未來,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熟練使用 AI 工具的人,另一種是可以生產 AI 工具的人。
6 月 10 日,筆記俠将在廣州南豐朗豪酒店,舉辦第一屆 "AI 新視野,增長新勢能" 新商業大會。
我們将聯合知名科技企業家、大廠 AI 負責人、頂級戰略咨詢專家和行業生态夥伴,共同打造這次融合 AI、面向未來的盛會。
掃碼了解,别錯過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