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存量房貸利率下調預期再起,有望刺激消費意願,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遲雨
7 月 14 日,國新辦舉行 2023 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
中國人民銀行貨币政策司司長鄒瀾在會上介紹,今年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累計發放 3.5 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發放超過 5100 億元,對住房銷售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但統計數據顯示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總體還略微減少了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上,金融管理部門還就市場關心的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問題作出了回應。
鄒瀾指出," 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我們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與借款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或者是新發放貸款置換原來的存量貸款。"
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什麼會出現總體減少?原因在于理财收益率、房貸利率等價格關系已經發生了變化,居民使用存款或者減少其他投資提前償還存量貸款的現象大幅增加。
于是就出現了不少媒體報道的一幕:銀行裡準備提前還房貸的客戶排起了長隊。
不少人提前還房貸,這當然是一種理性的行為。試想一下,過去存量房貸利率往往偏高,與新增房貸形成了利差,如果貸款人手裡有一筆閒錢,持有現金的收益率極低,而且拿去理财或進行其它投資,收益也不理想,卻還要背負利率較高的房貸,多數人會如何選擇?當然是還貸更劃算。
不管提前還貸還是以新貸養舊貸,都是存量按揭貸款利率偏高導致的現象。
來自政策層的最新表态,引發了市場對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的預期。
但是客觀地說,利率調整何時落地還需要一定時間。因為商業銀行和個人之間的貸款受《合同法》的保護,而法律對貸款的利率和貸款期限都有明确規定。
所以,即便是央行,目前也只是說," 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與借款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或者是新發放貸款置換原來的存量貸款。"
看來,問題的關鍵在于銀行方面。
就銀行而言,與借款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降低存量房貸利率,肯定會帶來息差損失。但是盡管有一定損失,銀行只不過賺少了,并未虧損。
相比之下,大量客戶提前還貸所導致的損失可能更大。
因為客戶一旦把錢還掉,對于銀行來說,意味着這筆優質資產徹底喪失。而且房貸客戶都是優質客戶,他們提前還貸走了,銀行要再開發同樣優質的新客戶并不容易。
因此,存量房貸利率下降,對貸款人當然是很大利好。而要銀行在提前還貸和下調利率之間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其更願意選擇後者也是不言而喻的。
對宏觀經濟來說,存量房貸利率下降則有望對居民消費產生強刺激作用。
不過,在央行表态之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對媒體表示,關于存量房貸降息,至今 " 沒有接到相關政策,仍按照原有籤訂合同的利率來執行還貸政策 "。
看來,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的信号出現了,但何時真正落地,具體如何調整,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鑑于 2008 年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是由中小銀行所引發,直到 2009 年初,争奪客戶的壓力才導致國有大行跟進,因此,有專業人士研判,本輪存量房貸優惠可能還會從中小銀行開始,進而擴散到大型國有銀行。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