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趙露思的“勇氣”為何成了“何不食肉糜”?,歡迎閱讀。
這兩天,患有抑郁症的趙露思,病後復出的首檔定制公益綜藝《小小的勇氣》徹底翻車了。
原本想靠"素顏出鏡 "、" 零片酬公益"立人設的她,卻因一系列迷惑操作被罵上熱搜:
問山區女孩 " 拍過藝術照嗎 "、吐槽非遺傳承人 " 自私 "、在村民面前大談 " 每天只睡 2 小時 " 的明星辛酸、27 歲的成年人了不懂拐杖的用處 ……
所謂的公益還沒看到,有關趙露思抑郁症的故事又再次霸榜熱搜,趕得上其他明星好幾年的量,用刷屏來形容都一點不誇張。
這已經不是 " 不喜歡就别看 " 的問題了,趙露思這檔節目是讓哪怕對正片沒興趣的人都會在這或在那看到一些切片及讨論。
剛曝出生病時,多數路人對她都是同情的,只是一次次生病的熱搜轟炸,即便她本人沒有賣慘的意思,大家看多了,耐心和同情心也快耗沒了。
更不要提節目中還有更魔幻的,節目中趙露思全程把抑郁症當 " 盾牌 " ——一邊聲稱自己因抑郁停工,一邊在山區上演" 帶薪補覺 "、" 帳篷獨居 "、" 餓了就等着 "的嬌氣名場面。
這哪是公益綜藝?分明是《公主下鄉變形計》!
圍觀的網友們也更是逆反:"208 萬日薪的苦,和山區孩子的苦,能一樣嗎?"
但争議背後,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當明星的抑郁症撞上大眾的 " 苦難鄙視鏈 ",我們到底在憤怒什麼?
01
趙露思的 " 懸浮式共情 ",為何戳痛普通人?
階層折疊下的 " 何不食肉糜 ".
趙露思的翻車,本質是一場 " 認知折疊 " 的慘案。
她問山區女孩 " 為什麼不學藝術 ",卻看不見貧困家庭供孩子讀書已是極限;
她吐槽老手藝人 " 自私 ",卻不懂非遺失傳背後是生計的無奈;
同行的小男孩,自責半夜想喝水驚擾了住家的村民們,她教小孩心安理得的麻煩别人、享受付出;
生病前對拄拐行為很疑惑,以為長輩拄拐顯示權威,生病後才知道了,拐杖可以支撐重心;
自述父母對自己不夠偏愛太過公正。
明明之前綜藝中還在說,父母對自己的學業、事業都是百分百支持,也實打實的心疼她,是她最堅強的後盾。
她的個人思考、表達太經不起審視,又缺乏生活常識,過分沉浸于自我,可能本身的内涵也難以承載一檔綜藝節目的需求。
這種"何不食肉糜 "的發言,暴露了明星與普通人之間的認知鴻溝——就像網友調侃的:" 她活在真絲手絹的世界,卻要賣炭翁品鑑她的眼淚 "。
>>>> 抑郁症是明星的 " 免死金牌 ",還是真痛苦?.
趙露思的抑郁症本是輿論同情點,但節目中 " 邊訴苦邊擺爛 " 的表現,讓病情成了 " 雙刃劍 ",表面上是公益節目,實際上一切都是以 " 自己舒服 " 為标準。
她只是渴望一個 " 聽眾 "。
這讓網友不住地質疑:"抑郁症是停工拍戲的借口,卻能連夜趕工錄綜藝?"
當她對着山區孩子大談 " 心理創傷 " 時,彈幕刷屏的也都是:" 你的痛苦值幾個錢?他們連飯都吃不飽!"
不同的人的痛苦能否被量化、被比較?
其實大眾并非否認抑郁症的存在,而是反感 " 用苦難攀比 " 的邏輯。
正如楊幂曾說:" 誰不辛苦?送外賣的不辛苦嗎?"
當明星的 " 心理病 " 與底層 " 生存病 " 同框,這場 " 誰更慘 " 的較量注定是兩敗俱傷的。
02
抑郁症不是 " 矯情 "
抑郁症 ≠ 心情不好,它是大腦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調導致的疾病。患者會持續陷入 " 情緒黑洞 ",連吃飯、呼吸都像在負重登山。
身體受傷了,人們會知道馬上去看醫生,小心呵護傷口,盡快讓它痊愈并做好定期復查。
那,心受傷了呢?
截止到 2023 年 7 月的數據,我國有 9500 萬的人患有抑郁症,不過,只有 10% 的人接受過專業衛生機構的治療。
那剩下 90% 的人呢?會怎麼做?
要麼回避,想着睡一覺就好了,結果第二天起來還是如昨一般,郁郁寡歡的過。
要麼發瘋,跟親密關系中的人大吵一架,問題沒解決,關系也更差了。
要麼忍着,想着熬過去就好了,結果一年又一年内心早已千瘡百孔,嚴重的趙露思提到的 " 驚恐發作 "" 軀體化症狀 " 也會找上門來。
千萬别讓誤解成為第二把刀:
" 你就是想太多 " → 抑郁症是生理疾病,不是 " 心态問題 "。
" 明星有錢有啥好抑郁 " → 抑郁症不分階層,馬雲和外賣小哥都可能中招。
" 抑郁的人都很喪 " → 有人表面 " 陽光開朗 ",背地偷偷計劃自殺(微笑型抑郁)。
在抑郁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看到它、正視它!
觀察下自己及在意的人
是否有如下問題:
睡眠障礙:
有抑郁情緒的人,常常因為情緒低落、過度焦慮、生物節律紊亂等原因導致睡眠障礙。
比如入睡困難、睡眠過多或早醒,馬思純曾說過自己十幾年 沒有睡過好覺了。
身材變化:
有抑郁情緒的人生活作息紊亂,飲食往往不規律,且偏好吃完馬上會開心的高糖、高熱量食物。
再加上睡眠不佳導致的體内激素水平異常,也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和能量消耗,所以身材很難被控制。
情緒抑郁有時也會導致情緒性進食,比如戀愛腦常常發作 ,時常遊走在復胖邊緣的阿嬌。
缺乏心力 / 自我懷疑:
缺乏動力和活力,對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不起勁,不願意與他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動。
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常常陷入悲觀厭世的情緒之中。(多學學咱慶奶!)
03
自渡者 , 天助之
你有過 " 不被理解的痛苦 " 時刻嗎?
當有抑郁情緒或已很久處于抑郁狀态之中,如遇到以上問題,到底 該怎麼辦呢?
心态上:悲觀厭世怎麼改變?
使用榜樣代入法:
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人,比如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人或偶像、榜樣。
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處,想象是對方在安慰自己、鼓勵自己。試試這樣,瞬間就能讓你的感受好一些。
閱讀人物傳記:
太陽底下無新事,你經歷的、你所處于的階段,不同時空裡早有無數人經歷過了。
可以去嘗試看看一些出名的人物傳記,去看看那些曾經也陷入苦難的人,在遇到相同坎坷時,又是如何自渡上岸的。
喚醒積極能動性:
當識别到自己有壞情緒的時候, 想想過去自己經歷的 "以為會失敗,但最後成功了" 的案例,把自己的心境轉換到更積極的層面。
言言以前也給自己準備一個叫做 " 喜事錄 " 的本子,專門記錄一些自己生活中哪怕一丁點的小進步。
每次不開心的時候翻一翻,看到這些星星點點的小成就,心情瞬間就會好起來!
撸貓撸狗:
毛孩子的治愈力,科學認證!
那心理建設完畢,身體還是不想行動怎麼辦?
行為上:什麼都不想做,怎麼能動起來?
首先,沒心力做出很大幅度的積極改變是正常的,我們先接受自己的現狀。
尋找夥伴:
找個 " 吃飯搭子 "、" 散步搭子 ",拒絕孤獨感,亦或是找一部适合自己的電子榨菜像是刷《甄嬛傳》彈幕,用 " 互聯網嘴替" 治愈内耗。
願意動,跳舞是 " 不花錢的心理醫生 ":
沒錯,跳舞的魔力和好處,真的比我們想象中更大。
音樂和舞蹈是天然的溝通媒介,抑郁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會勸你動起來。但這對于已經很「低能量」的人來說,恰恰是最艱難的一步。這時候,不妨嘗試用跳舞來「溫啟動」。
舞蹈不僅好上手,而且相比其他運動方式,像是慢跑和瑜伽,它對抗抑郁的效果都更甚一籌。
圖片來源:《Effect of exercise for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當我們處于有意識的舞蹈狀态時,也在處于「心流」狀态。這時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活躍性下降,顯性信息處理被抑制了,然而隐性系統卻在高效地運作。
這短暫地壓抑了我們的分析功能,提升抑郁症患者們血漿中的血清素濃度,緩解焦慮感、身體緊張感和攻擊性,給 ta 們帶來最稀缺的活力與快樂。
當然比如你說不想運動,也完全 ok,那我們丢垃圾的時候樓下走一圈可以嗎?
那你會說這有什麼用?其實它的效果比你想象中大的多!
它消耗最少的意志力,更容易開始和執行行動,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讓你開始有力量從做 1 個很簡單的事情延伸到做更多的事情。
到那個時候,你就不再需要靠意志力,也能支棱起來了。
專業幹預:别讓病恥耽誤治療
藥物:SSRI 類藥物能調節神經遞質,但需醫生指導。
心理治療:CBT(認知行為療法)幫你打破 " 我不配快樂 " 的思維陷阱。
趙露思的翻車,撕開了社會對 " 痛苦合法性 " 的偏見。
抑郁症不該是明星洗白的工具,也不該是普通人 " 比慘 " 的标尺。
或許,真正的勇氣不是展示傷口,而是學會說:" 我病了,但我正在好起來。"
言言聽過一句話:如何讓一個黑暗的房間亮起來?答案不是把黑暗趕走,而是把門打開,讓光明進來。
這個門,就是你的心。祝大家都能常開心,真開心。記得點個 "愛心" 再走吧!
策劃 / 作者:Gogo 監制:Judy
排版:熊仔
審稿:言安堂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