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分眾傳媒為何收購新潮?,歡迎閱讀。
作者:亨亨,原文标題:《美團王慧文視角,看分眾傳媒收購新潮的戰略問題》,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行業裡很久沒有這麼熱鬧的并購了,行業第一的分眾傳媒以 83 億元估值,用股票對價 + 少量現金的方式,全資收購行業第二新潮傳媒,引發了行業廣泛的讨論。
我最近看到的博主,大多是從股票和市場角度的分析,少有從戰略和經營層面展開。我最近正好在第 3 次深度學習美團王慧文的《清華產品課》,正好講到了 " 對數曲線 " 型業務的戰略判斷,非常适配分眾和新潮所在的電梯廣告行業。
所以,我們就從市場集中度、規模效應等幾個角度,來分析此次分眾與新潮的并購,以及推演一下,梯媒行業的終局形态。
市場集中度
我們在判斷一個行業的前景時,往往會用 " 市場規模 " 作為評估依據,比如中國廣告協會發布的《2024 年全球及中國戶外廣告市場報告》,中國廣告業 2024 年整體規模攀升至 1.5 萬億元,作為對比,中國整個圖書行業零售市場規模為 1129 億元,由此也能看出,廣告行業是非常大的一個市場體量。
但是,宏觀背景下的 " 市場規模 " 數據,對于企業真正制定業務戰略和方向的參照意義,其實比較有限。影響企業終局的因素中," 市場集中度 " 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标。
市場集中度一般用 CR,例如 CR2 表示行業裡最大的 2 家公司的市占率,CR 值越高,市場集中度越大。舉個例子,中國電信行業目前只有 4 家,移動、聯通、電信、廣電,那電信行業的 CR4 就是 100%,市場集中度很高。
我們對于市場集中度的判斷,一般用讨論市場上最終能剩下幾家企業的方式,對市場集中度進行判斷。在商業環境中,最後剩下的企業,要麼是 1 家,要麼是 2 家,要麼是 3 家,要麼是 7 家,要麼是無數家。
我們分别對剩下企業的數量,進行一些拆解。
一般 " 指數級規模效應 " 的行業最後只能剩 1 家,比如微信。規模效應的部分,我們在後面專門分析。如果這個行業最後只能剩 1 家,那競争的要點,就是盡快達到 馬太效應 的正向循環臨界點,掌握先發優勢,才能活下來,當然,能活下來,也就能成為最後的勝者。
剩無數家的行業,最典型的就是餐飲。餐飲行業就是典型的大行業小企業,你很難想象餐飲行業最後只剩一兩家寡頭,所以對于終局能有無數家企業的行業,最應當關注的就是差異化,能做出自己獨特的特色,就有機會在行業裡立足。但相應地,天花板也會受到限制,沒有辦法利用規模效應的巨大杠杆,成就更大的生意。
大部分行業裡,最後剩下的玩家都是 2-3 家,這類行業的典型特征,是規模效應的能量不是永遠上升,而是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所產生的規模效應會減弱或倒退,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成本的問題。
電梯廣告這個行業,就是非常标準的剩 2-3 家的行業,因為無論是分眾傳媒還是新潮傳媒,在競争的态勢下,都沒辦法吃下所有的電梯點位,同時,這個行業本身的供需關系,也不允許企業的規模效應無限擴張。
規模效應
判斷行業終局的情況,離不開對行業的 " 規模效應 " 的認識。
王慧文說:" 規模效應在商業世界裡的重要性,就像物理世界裡的萬有引力。" 很多時候,能不能產生規模效應,是業務能否做大的前提。
規模效應有 3 種情況,一種是指數增長曲線(圖中 A),一種是線性增長曲線(圖中 B),一種是對數增長曲線(圖中 C),不同的曲線也代表着不同的競争态勢,進一步也影響着行業的終局。
A 曲線指數增長,就是典型的網絡效應,随着網絡點位規模的增多,產生的規模效應,更是加快速度增長,規模越大,增速越大,這種情況下,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家獨大。比如社交網絡的微信,使用微信的人越多,微信的勢能越強。
B 曲線是線性增長,規模與規模效應按照一定的斜率,線性上升,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收獲。比如抖音,每多一個觀眾,抖音都能接納,抖音的勢能也就加大一點,因為抖音的供給端是内容,而内容的制作成本恒定,且内容趨近于無限,不會因為多看一遍增加成本或產生排他性,反而看的人越多,收益越大。類似的例子還有淘寶,每多一個買家,淘寶的價值就能增加一分,因為相對來說,賣家的供給也是趨近無限的。
C 曲線是對數增長,初期随着規模增長,規模效應開始加大,顯著提升效益,但達到了某一個階段,規模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就開始下降。因為規模效應有制約,所以這類型曲線對應的行業終局,一般會剩下 2-3 家。
電梯廣告行業就是典型的 C 曲線,在最早期的時候,每增加一個點位,帶來的規模效應就快速增加,所以分眾傳媒和新潮傳媒在競争最激烈的時候,就是以瘋狂搶占點位作為競争手段。
根據申萬宏源的數據,目前分眾有約 309 萬點位,覆蓋約 300 座城市,新潮傳媒有 100 多座城市内的 81 萬媒體終端點位。雙方在點位擴張上,有意識地進行了差異化,分眾專注于一二線城市的寫字樓、商場等高價值點位,新潮則是在二三四線城市的社區作為起點,采用 " 低線打高線 " 的擴張策略。
電梯廣告行業的規模效應,主要是以下鏈路:
電梯點位增多 ➞ 觸達用戶數量增多 ➞ 籤約廣告主能力越強 ➞廣告主數量增加 ➞ 點位利用效率增加 ➞ 攤薄單個點位成本 ➞ 能拿下的電梯點位更多。
同時,在互聯網時代,還有另外一條隐形的規模效應,就是随着規模的增加,技術能力對于人群的分析也會更精準,對于用戶畫像的大數據化,進一步增加了單點位的收入產出。
但是,這個點位增加所產生的正循環,是不是能一直進行?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電梯廣告行業,會觸發對數曲線規模效應的 " 雙邊網絡且同邊負效應 "。
對于無論是分眾還是新潮這樣的電梯廣告公司來說,它們在市場上,一根扁擔挑兩頭,左邊是客戶,右邊是廣告展示的電梯點位,只有兩邊匹配上,才能發揮出價值,所以,電梯廣告行業是供需模型,供給和需求的匹配是關鍵。
可是在電梯廣告的模型裡,無論是左邊的客戶,還是右邊的電梯點位,都是有限的。能投放電梯廣告的客戶就那麼多,分眾拿下,新潮就少一個,新潮籤了,分眾就沒得籤,所以新潮當年還幹過 "5 折搶分眾客戶 " 的事兒。另一頭,電梯點位的數量,随着中國城鎮化,看似是不斷增長的,但是優質的廣告點位就那麼多,所以點位被搶走了,那就是實打實的沒了。同時,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點位,給了這個客戶,就沒辦法給另一個客戶,哪怕有兩個客戶想籤約,但因為點位只能給一個,所以也只能籤一個。
這就叫 " 同邊的負向競争 ",會極大地限制規模效應的釋放。所以電梯廣告公司在點位達到一定數量時," 同邊負效應 " 就會非常明顯。
所以鏖戰這麼多年,作為行業第一第二的分眾和新潮,早已進入争奪一個電梯一個電梯的拉鋸巷戰,一旦進入巷戰,點位的剛性成本就會上升,利潤反而下降。所以這就陷入了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不打,市場份額被搶走,規模效應曲線被遏制;打,越打利潤越低,掙的錢反而更少了。
世紀并購
為什麼有媒體稱,此次分眾并購新潮,是 " 世紀并購 "?
一方面是因為本次并購規模較大,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的,此次并購其實是競争雙方的默契,實現了 " 囚徒困境 " 狀态下的最優解。
前面我們講到,對數型規模效應的行業,最終的市場集中度上會剩下 2-3 家企業,這是比較正常的。
在電梯廣告領網域,分眾占據約 60% 的市場份額,新潮占 15%-20%,兩家吃下了電梯廣告行業 80% 以上的市場份額(CR2=80%),市場集中度已經非常高了。剩下的份額由大量地區性的小廣告公司分散吃下,除了行業第三的梯影傳媒外,基本上都不具備任何挑戰分眾和新潮的實力。
這樣的競争态勢,一般情況下,行業雙寡頭的格局會一直存在,因為單論競争,誰也吃不下誰。比如美團和餓了麼,也是典型的對數型規模效應行業,就是 2 家企業長期共存;又比如當年的 OFO 和摩拜,因為不願意合并反而被外力摧毀兩敗俱傷;再比如長視頻網站的優愛騰,成立快 20 年,虧掉了 1000 多億,至今還沒盈利。
如果在跳出競争獲勝的思路,從盤外想辦法呢?我們作為上帝視角,此時一定脫口而出,行業寡頭直接合并,那不就是最優解?
但現實情況中,直接合并會有很多問題。外部原因有反壟斷監管,以及雙方背後眾多投資人的利益博弈;内部原因也有多年競争下的仇視,哪怕就簡單舉個小例子,合并之後,到底聽誰的?我是行業老二的 CEO,但甭管第一第二,我畢竟也是一家一年 20 多億公司的老大,合并了雖然公司第一了,但我本人不就成老二了?甚至還可能出局。
所以在囚徒困境中,行業老大與行業老二合并,其實有很多血雨腥風,很多情況下,雙方不僅不願意攜手共創輝煌,反而會因為盲目競争兩敗俱傷。
這次分眾收購新潮,之所以能夠成功,其實是因為新潮願意 " 讓步 "。新潮 CEO 張繼學在朋友圈說:在 AI 時代下,戶外廣告數字化是必然趨勢,新潮的夢想就是打造線下數字化媒體平台,和分眾合作是實現夢想的更有路徑。
張繼學的目标是實現夢想,至于這個夢想是用分眾的名義實現,還是新潮的名義實現,這并不重要,這為雙方握手言和創造了必要的基礎。不僅如此,張繼學也甘心屈居第二,成為分眾的首席增長官。很大程度上,本次合并能夠達成,新潮和張繼學的自我讓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合并之後,電梯廣告行業一家獨大,分眾吃下新潮的優質點位和客戶資源,規模效應的曲線再次上揚。對于這次合并後的市場表現,我個人是持一個相對看好的态度。
收購新潮之後,新的分眾集團獲得更深的行業護城河,優勢更加明顯,互補點位增加帶來的營銷合力也就更大。同時,分眾也在短時間内,迅速吸收了包括張繼學在内的眾多人才,在即将到來的 AI 時代,有了更大的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