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跨境電商創業早期階段,如何度過“垃圾時間”?,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跨境電商長期主義,作者:拓跋勇,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昨天有一個小夥伴問了我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剛剛開始做跨境電商,產品選了,店也開了,貨也發了,也上架了,廣告也打了,訂單還沒上規模。目前處于收支不平衡的階段,我該做些什麼呢?
我想幾乎每一個創業者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創業早期階段,即使路走對了,從起盤到產生穩定收益,都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更何況有些產品,從無到有,從競争力偏弱到有一定戰鬥力,有的時候,最缺乏的就是時間沉澱。有的小夥伴因為選品的眼光獨到,因為運氣的加成,產品一上線就開始出單,一出單就開始盈利,但是賬面的盈利并不等同于白花花的現金流。
拿亞馬遜來說,新店在頭半年裡,回款都不太穩定。賣 10 萬,產生 5 萬的回款,最終穩定到手的可能也就兩到三萬,這個階段往往是最難熬的。大部分的跨境創業者,起盤的資金可能也就是二三十萬,有的朋友可能更少,沒有及時回款,就意味着沒有辦法不斷補貨,沒有辦法持續上新。甚至有很多推廣上的想法也會因為現金流緊張無法實施而僅僅停留在概念的階段,這個時候,通常能夠采取的有效動作并不多。
我個人是不鼓勵一開始就啟動 " 資金盤 " 的,當然并不是說借親戚朋友的錢,利用供應鏈的賬期屬于詐騙,只不過新的項目往往缺乏穩定性,杠杆這玩意兒一旦用了,始終都會有爆雷的風險,我就見過有的朋友,貨也在賣,原本下周要回款 10 萬。結果回款前一天,平台直接顯示預留 8 萬的資金,原本要發的員工工資,要支付的供應商貨款,要付給貨代的費用安排,都會因為這一變動陷入絕境。
成熟的創業者,從起盤的第一天就已經預料到這一系列可能發生的 " 不可控現象 ",他們通常都會在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後,才會真正下場做事。而絕大多數第一次創業的朋友,對于風險的把控能力,對于未來的預期能力都是不夠強的,結果就是不斷地陷入到各種各樣的 " 問題 " 上,任何一個小問題沒有解決好,都有可能導致這次創業無疾而終。
作為一名在跨境電商領網域内屢戰屢敗十幾年的老油條,如今的我,對于啟動一個新項目都是十分謹慎的,選擇一個類目,開發一款產品,我們會花費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來做準備。不僅僅要了解用戶,了解市場,了解競争對手,了解供應鏈,了解推廣渠道。更重要的是:為項目,為產品,為小夥伴準備充足的資源。
比方說,我會至少準備可以在沒有任何回款的情況下,連續補貨五到六次以上的備貨資金,發貨資金,同時至少保證一個團隊可以在沒有任何正向回款的情況下,連續存活 10 個月以上的生活費,并且要至少規劃 5-6 款以上待上架的產品,以便我們可以在完成早期試錯的情況下,還有持續發布的新產品。畢竟誰都沒有辦法保證百分百的勝率,早期的試錯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如果盲目更換賽道,更換目标閱聽人,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這是更讓人痛苦的事兒。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早期的產品上架之後,并不會急于靠剛上架的產品 " 救命 ",就可以以相對穩定的心态正常推進我們的銷售工作,該投放廣告投放廣告,該優化文案和視覺,也可以按部就班完成這一切,產品在正常爬坡的過程中,我們又可以深入去分析後邊待上架的產品,為後續的上新和推廣做充分的準備。
雖然我的确聽到過各種各樣的 " 暴富神話 ",但是只有真正做過項目的人才知道,任何生意從開張到擁有可支配的穩定現金流都需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穩定心态外,還需要克制自己的高速發展欲,即使一款產品上架之後非常順利,也并不意味着我們要立刻上架新產品,更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快速開枝散葉發展新項目。關于這點,我已經吃過了很多次虧,因為整個盤子中,只要有一個出現了 " 危機 ",随時都可能讓我們滿盤皆輸。
關于如何度過垃圾時間,我的策略是這樣的:
我在初期階段,目标既不是銷量,也不是利潤,而是蹚出一條可行的路,并且争取讓團隊内的小夥伴都充分理解我們的方法論和做事流程,缺少資源謀求更大發展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練内功。團隊内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頭到尾來跑一款產品的基礎工作,做詞庫,梳理直接競品庫,搞用戶畫像,搭建產品的視覺框架,了解每一個渠道的廣告投放,定期復盤廣告和品牌的數據,要做到,心到,手到,力到。
甚至在某個階段,我們會拿一些跟我們現有產品無關的平台產品給小夥伴做訓練的案例,指定一款產品,一起熟悉產品,熟悉需求,然後一遍一遍跑我們的流程。這樣做是為了當我們在銷售的產品走上正軌,有了可支配可以用于發展的現金流以後,團隊内沒有一個小白選手。
事實上,在特定的時期,我們還幹過 " 賺外快 " 的活兒。有的已經在跨境電商行業投入但是又缺乏系統性經驗的朋友找到我,希望我們可以幫忙做下產品的基礎優化,我們在不影響自身項目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臨時的項目養活團隊,訓練團隊,保持對市場,對渠道的敏銳度,也是度過垃圾時間的不錯選擇。
當然了,任何創業都是自帶風險的,所以我一直強調的是:盡可能為接下來要做的事兒,要發展的事業做好充分的物質和心理準備。因此我并不贊成剛剛畢業沒有任何技能積累和物質積累的大學生、以及剛入職場一兩年的 " 新人 " 盲目去創業。因為這兩類人試錯的代價太大,有不少幸運完成試錯的反倒倒在了進一步發展的路上。
最近的關稅戰,對于我們來說,恰恰就是發展過程中的 " 垃圾時間 ",雖然知道一定會結束,但是當下如果大舉擴張,很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裡,因此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練内功,做準備。我們把在售的產品,一款一款拎出來單獨重新分析和優化,盡量減少無效廣告的花費,降低訂單的獲客成本,同時對于下半年要上架銷售的產品,提前去分析市場,跑我們内部的準備流程,少部分產品采取小批量發貨測試,一旦關稅成本降低,我們就可以快速跟進,大規模推廣和擴張。
面對 " 垃圾時間 ",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停滞等待時機,而是為時機做好一切有效準備工作,否則的話,即使風口來了,你也沒有站上去的機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跨境電商長期主義,作者:拓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