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快快評丨吳謝宇二審死刑,高明的話術無法掩蓋弑母惡行,歡迎閱讀。
維持死刑原判。5 月 30 日,吳謝宇弑母案二審公開宣判,從 2015 年 7 月 10 日案發至今,該案引發公眾極大關注和熱議。
吳謝宇作案時是否存在精神障礙,曾是二審控辯雙方争議的焦點。福建高院在宣判中,明确提及 " 綜合全案證據,吳謝宇作案時具有完全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 "。法院認為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
吳謝宇在二審庭審中曾表示," 不管怎麼判,希望給我一條生路,活着去贖罪。" 這句話是矛盾的,明知是死罪難逃,卻幻想還有一絲活的希望。就像此前一審中,他的表述也自相矛盾,一邊說 " 我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一邊稱 " 自以為母親想自殺,想幫母親‘解脫’ "。人性是復雜的,吳謝宇智商超群,無論他是真那麼想還是精于話術,都無法掩飾其滅絕人倫犯下的嚴重罪行。殺人是為了幫人 " 解脫 " 這樣的說詞,和吳謝宇精心預謀、手段極其殘忍的行為無法關聯。
吳謝宇有他的困境,但不幸的家庭都各有悲苦,有人選擇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他卻選擇一條突破法律、道德、人倫底線的道路。
吳謝宇弑母,是家庭悲劇,也帶來社會陣痛。人們關注吳謝宇案,和他的高智商背景、北大學生的光環有關,從天之驕子到弑母惡魔的人生,究竟是從哪裡開始出了問題?有犯罪心理專家稱其為 " 空心病人 ",也有專家說他是典型的 " 鏡中人 ",他也自稱是 " 考試機器 ",秉信 " 從小到大都覺得考試好是對父母唯一的意義 "。我們也看到," 只要學習好,就是好學生 " 的單一評價标準,對做人并無益。
一個悲劇的誕生是由無數個悲劇組成,吳謝宇案敲響了警鍾,提醒我們關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法律常識等,避免悲劇重演。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荼白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