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就外貿而言,上海深圳誰更厲害?,歡迎閱讀。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中國外貿 " 第一城 " 之争,懸念再起。
随着 2025 年一季度外貿數據揭曉,各大城市的排名再一次洗牌。
一、上海反超深圳,重返外貿第一城?
2025 年一季度,上海以 10053.85 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超越深圳同期的 9901.04 億元,重返外貿 " 第一城 "。
而 2024 年,深圳則以 45048.24 億元總額超越上海的 42680.87 億元,領先優勢達 2367 億元,問鼎中國外貿第一城。
不過,當前滬深兩城的外貿差額僅 153 億元,在這兩個城市各自幾萬億的總額面前,微乎其微,誰能成為 2025 年外貿第一城,真的不好說。
二、滬深外貿,有何不同?
首先,從貿易結構來看,深圳更多的是 " 出口導向 ",上海更多的是 " 進口導向 "。
2024 年,深圳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例高達 62%,且出口額連續 32 年穩居全國首位,進口額僅占 38%。
上海的進口占進出口總額的 57%,出口只占 43%,形成 " 買全球、賣全球 " 的進口主導型外貿格局,
從外貿方式來看,可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保稅物流,其中,一般貿易的附加值較高。
上海以附加值較高的一般貿易為主體,占比穩定在 60% 左右,加工貿易占比較低,大約是 13.9%。
深圳的一般貿易,占比約 55%,略低于上海,加工貿易占比約 18.7%,略高于上海。不過,深圳的跨境電商發展迅猛,成為深圳外貿新的增長點。
截至目前,深圳擁有跨境電商出口企業超過 15 萬家,其中上市公司 13 家,均居全國城市第一,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占全國的 1/5 左右。
從外貿企業的主體來看,上海的外企占比較高,深圳則民企占比較高。
在上海 2024 年的進出口中,民營企業進出口 1.43 萬億元,占比 33.50%;外資企業進出口 2.38 萬億元,占比 55.71%。
可見,在上海的外貿中,民營企業所占的比例相對偏低,而深圳的這一比例很高。
2024 年,深圳民營企業合計進出口 3.16 萬億元,增速高達 24.2%,占同期深圳進出口總值的 70.1%,而外企占比僅為 25.2%,形成 " 民企驅動型 " 外貿格局。
從出口產品來看,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突出,2024 年機電產品出口占比 71%,消費電子、锂電池等品類全球競争力強勁。
上海則聚焦高端制造,汽車、船舶、集成電路等裝備類產品出口構成核心優勢,與深圳形成 " 科技制造 " 與 " 高端裝備 " 的產業互補。
從貿易對象來看,上海前三大貿易夥伴為歐盟、東盟、美國(合計占 43.7%),對 " 一帶一路 " 國家進出口增長 6.4%,但對歐盟、美國分别下降 4.8% 和 0.2%,暴露傳統市場的壓力。
深圳則深耕東盟、中國香港、美國市場,2024 年對東盟進出口增長 22.3%,對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速超 15%,市場多元化策略成效顯著。
總的來說,滬深外貿的差異可以歸結為 " 進口樞紐定位 " 與 " 出口引擎優勢 "、" 外企主導 " 與 " 民企驅動 "、" 傳統市場依賴 " 與 " 新興市場深耕 " 的發展路徑分野。
深圳憑借民企活力、跨境電商以及東盟市場開拓實現階段性反超,上海則依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自貿區政策、高端產業配套及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維持穩健。
作為中國頂級的兩大外貿中心,滬深兩城的競合将圍繞供應鏈韌性、全球市場布局多元化以及新業态培育展開,共同書寫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雙城記。
三、一季度,廣州出口 · 暴增 31%
以下是城市進化論統計的 2025 年一季度外貿 TOP50 城市:
圖源:城市進化論
2025 年一季度,外貿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東莞、寧波、廣州、金華、廈門、青島。
外貿十強城市當中,增速最高的是東莞和廣州,分别增長了 21.2% 和 17.3%。
據報道,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達 10.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3%,在外部困難增多、全球貿易形勢復雜多變情況下,這份成績實屬不易。
那麼,一季度,哪些城市在出口方面表現亮眼?
圖源:城市進化論
如上所示,一季度,深圳出口額達到 5855.05 億元,出口額排名全國第一,不過增速下降 8.7%;
上海出口額排名第二,達到 4622.4 億元,同比大增 12.6%。
廣州出口額排名第七,達到 1917.19 億元,同比大增 30.6%,是今年一季度外貿十強城市中出口增速最高的城市。
有分析認為,廣州出口 · 暴增,一方面與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另一方面與希音、抖音等跨境電商的拉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