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國汽車產業邁入“戰國七雄”時代:整合、博弈與全球崛起,歡迎閱讀。
文 | 盤古智庫
全球汽車工業的風暴眼中,中國汽車企業的變局正在上演。2025 年開年,東風與長安的戰略重組、吉利極氪與領克的整合、廣汽與華為的跨界聯盟等事件,标志着行業已從 " 單打獨鬥 " 轉向 " 合縱連橫 " 的深度整合階段。未來,行業将進入 " 戰國七雄 " 時代:市場集中度提升,資源向頭部聚攏,技術壁壘成為護城河。從 " 百舸争流 " 的春秋時代,邁向 " 強者恒強 " 的戰國紀元,這場變革不僅會重塑行業格局,更将颠覆全球汽車工業的權力版圖。
近日,盤古智庫發布了新大航海時代系列公益報告《中國汽車企業 " 戰國七雄 " 時代将至》,通過一系列調研、座談,以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整合史為鏡,剖析了中國車企從 " 春秋混戰 " 到 " 戰國七雄 " 的路徑,并對未來十年 " 七雄逐鹿 " 格局的加速演進做出了預測。
回顧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整合歷程,企業生存的核心能力始終圍繞技術迭代與市場适應能力展開。優勝者往往在技術能力、市場化、全球化三大維度中有良好表現。這三重能力的交織構建起現代車企生存矩陣:技術能力決定發展上限,市場化考驗運營效率,全球化衡量戰略縱深。未來競争中,能将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為規模效益,在價格戰中保持健康現金流并維持研發投入,并通過地緣布局分散風險的企業,方能穿越周期持續領跑。
我國汽車產業七十多年以來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在全球化產業演進中實現了差異化定位和創新突破。央企、地方國企、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共同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競争與合作并存的產業狀态,逐步完成幾個階段跨越——以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突破封鎖期,通過重構產業格局,最終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實現戰略換道,構建起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迭代再到标準輸出的全維度競争優勢,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價值版圖。
面對全球汽車產業由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以及智能化、網聯化等前沿技術的廣泛應用等市場巨大變革,汽車企業的競争将更為復雜和不确定,汽車企業的走向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哪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來來的市場格局又将如何?比較多方數據分析及行業趨勢研判,盤古智庫課題組認為,随着行業競争的加劇,中國汽車企業(集團)的數量将大幅減少,最終整合至 7 家——形成 " 戰國七雄 " 格局。
"300 萬輛俱樂部 ":比亞迪、吉利鎖定 " 出線權 "
對于汽車企業來說,年銷售量 300 萬可 " 進入主桌打牌 ",100 萬是 " 生存底線 "。銷量數字的背後,是生存法則的殘酷更新。2024 年數據顯示,比亞迪以 427.21 萬輛銷量(同比增長 41.3%)穩坐中國車企頭把交椅,吉利以 333.7 萬輛(同比增長 22%)成績亮眼,二者率先踏入 "300 萬輛俱樂部 " ——頭部玩家的門檻。未來十年,這兩大民企或将以更高的年銷量規模,與豐田、大眾展開 " 貼身肉搏 "。
基于全球汽車產業整合規律及中國市場競争态勢研判,未來十年中國汽車產業将加速向 "2+5" 梯隊格局演進:即以比亞迪、吉利控股為核心的頭部,疊加通過戰略重組形成的五大主力集團(去蕪存菁後的國企 / 新勢力 / 市場型玩家),整合後最終形成 2+5 的格局(甚至小于 7 家)。
全球十強半壁江山:中國規則挑戰 " 百年秩序 "
2024 年全球十大車企榜單悄然 " 變色 ",中國有兩家企業跻身其中,分别以 427 萬輛、334 萬輛位列第五和第十。放眼 2035 年,以 300 萬輛作為進入世界前十的門檻粗略估計,待未來我國車企 "2+5" 新格局形成後,全球十大汽車集團中至少 5 家将來自中國,改寫美日德 " 三足鼎立 " 的百年格局。
這一躍遷的背後是 " 整鏈出海 " 的模式創新。奇瑞以 114 萬輛出口量(同比增長 21.4%)再次刷新了中國車企海外出口的記錄,憑借性價比優勢占領中低端市場;吉利則通過入股寶騰汽車、收購英國錳銅控股,在東南亞、歐洲建立本土化工廠;比亞迪更以 " 技術換市場 " 策略,向泰國、匈牙利輸出技術标準。盤古智庫在報告中預測,到 2035 年,中國車企海外銷量(含出口與海外生產)占比将突破 35%,形成 " 國内穩存量,海外擴增量 " 的雙循環格局。
加速洗牌:并購将成為中國汽車行業整合的最主要手段
未來形成 " 戰國七雄 " 格局的過程中,并購會成為整合的主要方式。五類并購路徑将加速成型。第一類,國有集團結構性重組:央企和國企,國企和國企之間可能會做并購整合,預計存在多個重大并購案例(如廣汽和上汽)。第二類,外資入股戰略性并購:如跨國車企通過獲取國内新勢力智能化技術重構本土競争力,新勢力車企可能會被國外頭部企業并購——事實上,零跑的現在大股東之一就是法國 Stellantis 集團。第三類,市場化混改并購:頭部民營企業通過參控股獲取國有產能資源,或國有資產委托民營公司團隊運營汽車資產,加強市場化程度、提高效率與競争力。第四類,民營企業之間會重組,快速獲取技術、渠道和市場份額,增強競争力。第五類,外資既有不善資產被民企收購,通過技術吸收、市場渠道整合實現價值重構。我們相信,未來十年通過一系列的并購,中國汽車產業将最終推動并迎來 " 七雄 " 集團化扛旗逐鹿的新格局。盡管在并購過程中會遇到地方政府和國企資本的一些非市場化的拖延,但大趨勢不會改變。
城市經濟暗戰:汽車城座次重排
一場由汽車產業主導的城市洗牌悄然展開。2024 年,深圳以 182.9 萬輛產量超越老牌汽車城廣州,其背後是比亞迪全球總部與華為智能駕駛的 " 雙核驅動 ";重慶憑借長安汽車和賽力斯超級工廠,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 95.32 萬輛,同比增長 90.5%,大幅領先全國增長率近 60 個百分點,工業對全市 GDP 增長貢獻率突破 30%。
中國汽車產能的布局深将刻影響中國城市經濟的布局。2023 年中國的汽車總產值已達到 11 萬億人民币,占全國 GDP 的比重接近 10%,成為中國的第一經濟支柱。随着智能網聯及多模态出行(飛行汽車、機器人等新業态)的推進,汽車產業規模将會更大。當前,中國汽車產能布局正加速從分散式擴張向區網域集群化演進,城市經濟在汽車產業布局的調整中,集中度也會越來越高。加上中央政策指引,未來不會是 " 遍地開花 ",而是汽車企業數量越來越少、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中國的經濟會向個别城市集中。因此可以說,智能網聯的 " 增量 " 及多模态出行生态定義的 " 新增長極 " ——未來,飛行汽車、機器人等新業态将貢獻車企高比例營收,将成為城市洗牌的主動力。随着產業在地理維度集中化,城市分化将加劇,積極擁抱主要企業、擁抱并購、承接并購資源的城市,将會在中間受益。沒有擁抱并購趨勢的城市,将會進一步分化。地方政府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基建配套争奪頭部車企,将成為區網域經濟競賽的新焦點。
從 " 制造大國 " 到 " 規則輸出者 "
中國汽車的崛起不再局限于銷量數字。全球碳中和進程催生了區網域性技術标準重構視窗期,掌握遊戲規則制定權的企業,将在全球價值鏈躍遷中占據制高點。比亞迪的 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華為的 ADS 3.0 智能駕駛系統,正通過專利授權、标準制定滲透全球產業鏈。在東南亞,吉利輸出整車技術與管理經驗;在歐洲,蔚來換電站網絡挑戰充電樁霸權。到 2035 年,中國汽車出口将形成以新能源整車 + 智能化解決方案 + 基礎設施 EPC 為支柱的復合出海模式,真正實現從 " 產品輸出 " 向 " 產業規則輸出 " 的升維跨越。
當 " 戰國七雄 " 格局落定,中國企業或将主導智能電動時代的遊戲規則。這不僅是產業的更新,更是一輪文明維度的競争——用電池改寫石油霸權,以算力重構駕駛文化。屬于中國汽車的 " 大航海時代 ",已然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