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芯國際,光靠國補破不了局,歡迎閱讀。
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的中芯國際,依然面臨艱難的挑戰。
剛過去不久的 2024 年,中芯國際的業務迎來大豐收,全年收入同比增長 27%,達到 80.3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尤其在智能手機芯片業務上,收入暴增超 40 億元,增幅達 37%。
不過,營收創歷史背後,卻隐藏着巨大隐憂。2024 年,中芯國際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 45.4%,僅為 4.93 億美元。" 增收不增利 " 的局面意味着中芯國際也深陷成熟芯片價格戰中,依然還沒有建立起先進芯片的制造優勢。
實際上,無論是資本市場的關注,還是產業更新的期望,重點并不完全是中芯國際能賺多少錢,而是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先進芯片制造。就在這個月,市場傳聞中芯國際克服 5nm 制程核心技術,股價飙漲超 10%;去年 10 月,業内透露中芯國際在 7nm 及以下制程工藝上取得新進展,股價創下歷史新高。
而比商業、技術問題更棘手的,是來自美國的全方位打壓。
就在上個月,美國發布了《人工智能擴散暫行最終規則》,這份規則被認為是自 " 二戰 " 以來美國僅在核武器等軍工物項上采取過的超級出口管制,目的就是阻止中國獲得算力,同時避免高端芯片通過他國流向中國。
那麼,中芯國際肩上的擔子無疑更重了,留給中芯國際的時間也不多了。就在這至暗時刻,DeepSeek 橫空出世。積極的一面是,DeepSeek 帶來了新希望,随着對算力需求的持續攀升,中芯國際有望憑借技術實力,承接更多相關芯片制造訂單,開辟新的業務增長路徑。
但同時也要看到,DeepSeek 帶來的衝擊,美國必将繼續收緊高端芯片流向中國的渠道,中芯國際作為中國芯片制造的龍頭,不可避免地會成為被針對的對象,獲取設備或技術的難度将史無前例。
在重重壓力下,中芯國際能否也迎來自己的 "DeepSeek 時刻 ",影響着中國芯片產業的未來走向。
增收不增利
作為國内芯片制造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的業績數據都牽動着行業的神經。
2024 年第四季度,中芯國際實現營收 22.0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1.5%,環比增長 1.7%;2024 全年,中芯國際收入更是同比增長 27%,達到 80.3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此外,2024 年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較 2023 年顯著增長,當年四季度產能利用率為 85.5%,環比下降 4.9 個百分點,同比則上升 8.7 個百分點。
以晶圓尺寸分,當季,8 英寸晶圓營收占比 19.4%,12 英寸晶圓營收占比創新高,達到 80.6%。按地區分類,當季,中國區收入在中芯國際總收入中占比 89.1%;美國區收入占比為 8.9%,環比進一步下滑 1.7 個百分點;歐亞區貢獻了 2.0% 的收入。
從具體應用來看,當季,智能手機產品收入占比為 24.2%,電腦與平板產品收入占比為 19.1%,消費電子收入占比為 40.2%,互聯與可穿戴產品收入占比為 8.3%,工業與汽車收入占比為 8.2%。
這裡面有個亮點不得不提,中芯國際智能手機方面的收入從 2023 年的 109.21 億元大增至 2024 年的 149.53 億元,同比大增超過 40 億元,增幅達 37%。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手機市場的反彈。2024 年,中國手機出貨量約 2.86 億台,同比增長 5.6%,時隔兩年觸底反彈。
背後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是中芯國際間接吃到了 " 國補 " 的紅利。
近年來,居民消費更趨謹慎,以手機為代表的電子產品 " 換機周期 " 拉長,很多人覺得找不到換手機的理由。而 " 國補 " 政策的出現,給了消費者一個充分的換機理由。" 有補貼不要,相當于損失 "" 反正都要換機,不如趁現在換 ",這種消費心理的轉變,使得消費者更願意在 " 國補 " 期間購買手機。
此外,消費者對于 AI 技術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這也成為推動手機銷量的一個因素。" 國補 " 政策與這一技術發展趨勢相結合,對于價格在 3000 元至 6000 元的中高端手機刺激作用尤為明顯,因為這個價格段補貼額度較大,更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而作為國内芯片制造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在手機芯片制造業務上與眾多手機廠商緊密合作。手機銷量受 " 國補 " 刺激大幅增長,使得手機廠商對芯片的需求猛增。中芯國際憑借其在芯片制造領網域的技術實力和產能優勢,自然能承接更多手機芯片的訂單,從而有了上述的手機方面業務迅速增長。
就這樣,原本旨在刺激消費的補貼政策,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讓中芯國際成為了受益者。
不過,中芯國際在歸母淨利潤數據方面,情況就不太樂觀了。2024 年第四季度,歸母淨利潤為 10.76 億美元,同比下滑 38.4%,環比下滑 27.7%;2024 全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 45.4%,僅為 4.93 億美元。
營收和利潤兩者之間的一降一升,形成了鮮明對比," 增收不增利 " 也意味着中芯國際目前只能說剛剛走出谷底,但還是寒意陣陣。
利潤承壓的源頭主要是毛利率。2024 年,中芯國際毛利率為 18%,較上年下降 1.3 個百分點,主要由于折舊增加,這與擴建產能及背後的巨額資本開支有關。
去年四季度,中芯國際資本開支為 16.60 億美元;前三季度資本開支分别為 22.35 億、22.52 億、11.79 億美元。過去數年,中芯國際持續在成熟制程領網域大力擴產。截至四季度末,折合 8 英寸計,中芯國際月產能為 94.76 萬片,較 2023 年末增加約 17.64%。
中芯國際财務負責人吳俊峰稱,2024 年中芯國際增加折舊約為 5.5 億美元,增幅超過 20%,但随着半導體市場回暖,產能利用率的回升對衝了折舊增加的影響。" 我們預計 2025 年折舊的增幅在 20% 左右,而且是逐季增加。" 吳俊峰說。
此外,中芯國際預計,2025 年全年資本支出将和 2024 年的 73.3 億美元持平。談及是否延續每年增加 5 萬片晶圓產能的目标,趙海軍強調該目标是擴產 12 英寸晶圓產能,8 英寸不會再擴大規模。
除了折舊,行業内卷導致的價格長期承壓,也是拖累中芯國際毛利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價格戰陰霾
之所以說到價格因素是拖累中芯國際利潤的另一推手,是因為成熟制程還沒有完全走出價格戰的陰霾。
2024 年 5 月 9 日,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财報會上坦言,中芯的 12 英寸晶圓產線 2 月以來一直滿載,但同業競争激烈。" 公司的很多戰略客戶,無論機頂盒還是智能手機,市場上如有其他競争者開出更低價格,它們就可能丢掉單子,幾千萬元的訂單就不見了。我們還是要随行就市,跟客戶一起去面對市場競争。"
也有國内晶圓代工企業的高管直言,當下行業内卷程度超乎想象,頭部廠商紛紛擴建產能,大家都清楚,2024 年底新產能必然會釋放出來,可要是沒有足夠的客戶,就只能靠降價來搶奪客戶。
價格戰的根源,在于全球大規模擴產後的產能過剩。
從 2020 年下半年開始,市場遭遇 " 缺芯 " 危機,地緣政治因素又促使 " 區網域化生產 " 趨勢興起,全球晶圓代工行業借此掀起了一輪擴產熱潮。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報告顯示,2022 年和 2023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圓廠設備投資分别同比增長 7% 和 4%;2024 年和 2025 年預計還将分别同比增長 1%、20%,規模将達到 1165 億美元。
SEMI 還預計,2024 年到 2027 年,全球晶圓廠總產能将分别同比增長 9%、10%、9% 和 8%。此間,全球将有 75 座新建 12 英寸晶圓廠投入運營,總數将升至 234 座。成熟制程約占全球晶圓代工行業七成產能。群智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 年到 2029 年,全球成熟制程產能的復合增長率将為 7% 左右;中國大陸增速高于全球,復合增長率預計接近 11%。
在如此迅猛的產能擴張下,能否走出價格戰危機,關鍵在于能否找到足夠的需求端來消化這些產能。
AI 熱潮雖然帶來了大量芯片需求,但 AI 主要依賴先進制程的高端邏輯芯片,生成式 AI 和高性能計算(HPC)是主要推動因素。
至于成熟制程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需求復蘇的速度目前明顯跟不上產能釋放的速度,大量應用成熟制程芯片的手機、個人電腦、家電以及周邊的藍牙、WiFi、電源等消費市場缺乏動力。即便 " 國補 " 帶來了手機銷售的短暫反彈,其持續性也令人懷疑。
真正有望讓成熟制程擺脫價格戰,幫助中芯國際走出 " 增收不增利 " 尴尬局面的,或許是新能源車的發展。
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博世的中國總裁徐大全在 2024 年 1 月曾表示,每輛智能電動車所需芯片總數遠超傳統汽車,且 96% 以上的車用芯片使用成熟制程。他判斷,過去三年,全球主要芯片供應商在成熟制程方面的投資,不足以支撐未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未來 " 芯片危機 " 仍有可能再次出現。
他還指出,國外晶圓廠對低制程技術熱情不高,國外投入不足,或許會給中國帶來機會。
從最新數據來看,中芯國際似乎有了短暫的、有望走出價格戰的迹象。中芯國際在财報會上透露,2024 年四季度晶圓 ASP(平均售價)環比增長 6%。但這種信号并不穩定,中芯國際對此也持謹慎态度。
趙海軍指出,2025 年上半年客戶由于國際政策不穩定提前備貨,消費電子終端受消費補貼政策刺激需求放大、相關廠商亦提前備貨,兩方面因素導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上漲,但同時由于低端產品占比增多,ASP 将下滑;而下半年 ASP 走勢仍不明朗。
" 由于 2025 上半年拉貨,下半年缺單子,同業會出現低價搶單的情況,價格走勢并不清楚,但可能會是下降的趨勢。"趙海軍說。
Deepseek 時刻
前面說的,行業擴大產能、加劇價格戰,使中芯國際一方面要在產能跟上,導致折舊增加,另一方面價格承壓,兩者結合拖累毛利率,最終導致 " 增收不增利 "。這些供需關系的動态變化,其實還是商業範疇的事。
但中芯國際真正擔心的,其實是來自非商業範疇的衝擊。
美國已經把目光牢牢鎖定在中國成熟制程芯片的競争力上。目前,中國大陸的成熟制程技術雖然和台積電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已經能和力積電等二線廠商一較高下,甚至在部分工藝節點上,還能和台積電 " 掰掰手腕 "。
2024 年末,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了中國產成熟制程芯片使用狀況調研結果。結果顯示,美國受訪公司產品中,至少三分之二的產品可能包含由中國代工廠制造的芯片。
受訪公司選擇中國代工廠的原因,54% 是因為成本。在可選擇的晶圓中,72% 的中國產晶圓比非中國代工的芯片便宜,中國產晶圓中位數價格要比非中國的低 10%。而且,受訪公司進口的中國代工的芯片中,31% 沒有其他代工廠可以替代生產。
一些美國芯片供應商直言,他們在中國以外找不到替代者,部分原因是海外缺乏足夠的市場激勵。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旗下的晶圓代工廠,是受訪美國芯片供應商最常使用的中國代工廠,在對美代工市場占率達到 78%。
這種發展勢頭,顯然讓美國坐不住了,在過去不足一年時間内,不斷加大對中國成熟制程芯片業的打壓力度。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從關稅到 301 調查,再到春節前試圖全球封鎖中國獲得關鍵資源。
2024 年 5 月 14 日,美國白宮發公告稱,将對從中國進口的 180 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其中,半導體的關稅水平從目前的 25% 增至 2025 年的 50%。
同年 12 月 23 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宣布,根據《1974 年貿易法》第 301 條,對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行為、政策和做法展開調查。根據該條例,外國政府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限制的不合理或歧視性做法,美國政府可以回應。
這次的調查将從成熟制程半導體入手,即調查 28 納米及以上的、非最先進工藝的半導體,調查範圍觸及國防、汽車、醫療設備、航空航天、電信、發電和電網等關鍵行業的下遊產品。
USTR 稱,在短短六年内,中國成熟制程邏輯半導體產能的全球份額幾乎翻了一番,到 2029 年,中國的份額預計将達到全球產能的一半左右。USTR 指控,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作為對美國和其他經濟體產生有害影響,破壞了美國工業和工人的競争力、美國關鍵的供應鏈和美國的經濟安全。
這件事才剛剛開始,USTR 将于 3 月 11 日和 12 日将舉行公開聽證會,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對中國芯片業不利的消息傳出。
1 月 13 日,美國發布《人工智能擴散暫行最終規則》,這份規則被認為是自 " 二戰 " 以來美國僅在核武器等軍工物項上采取過的超級出口管制,目的是阻止中國獲得算力,确保非友好國家無法組織千卡規模以上的算力集群,同時避免高端 GPU 通過他國流向中國。
不過,轉機也随之而來。最近爆火的 DeepSeek 為中芯國際帶來了破局機遇。
DeepSeek 的訪問使用量急速上升,其開源模式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進入各行業的門檻,手機和 PC 大廠、熱門應用程式,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政務系統都開始擁抱部署。
随着 DeepSeek 相關應用的不斷拓展,對算力的需求持續增加。而中芯國際作為芯片制造企業,憑借其在芯片制造領網域的技術實力,有能力為 DeepSeek 相關的算力芯片制造提供支持,意味着中芯國際有可能承接更多與 DeepSeek 相關的芯片制造訂單,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
DeepSeek 還會帶動整個國内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手機廠商為了提升手機的 AI 性能,會對芯片的 AI 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芯國際與各手機廠商聯系密切,可以借此機會,研發和生產更适合 AI 應用的手機芯片,甚至實現技術突破。
目前,中芯國際的 N+1/N+2 制程技術突破(對标 7nm 工藝)已通過客戶認證,也有消息稱中芯國際利用多重曝光技術,在 5nm 芯片制程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指甲蓋大小的地方可塞進 170 億個晶體管,初期良品率達到了 35%。
來自美國史無前例的管制,倒逼中國加速科技產業自主可控,對然技術代際差距的跨越可能需要 5-8 年周期,但 DeepSeek 的誕生無疑帶來了強烈且廣泛的信心。
中芯國際在其中的角色與 DeepSeek 類似,DeepSeek 突破底層技術創新帶動應用層面大爆發,而中芯國際更像 " 戰時兵工廠 ",從市場化代工廠向戰略基礎設施轉型,技術突破和量產能力,将成為這場科技戰争不可或缺的基座。
補貼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樹。中芯國際,需要創造自己的 DeepSeek 時刻。
參考資料:
财新《中芯國際 2024 年淨利潤下滑 2025 年折舊仍将增兩成》
财新《成熟制程芯片開打價格戰》
财新《美國 " 限芯 " 狂加碼全球化阻斷試圖拖慢中國》
财新《美國對中國芯片發起 301 貿易調查衝擊成熟制程芯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金角财經 ",作者:Chong Lei,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