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這個網站,把人類叙事徹底分析透了,歡迎閱讀。
正在追捕反派的主角掉入陷阱,陷入絕境,反派站出來先發表一番 " 獲勝演講 " 後,舉起武器瞄準主角,主角在絕望裡閉上了眼,一聲槍響,畫面一轉,是救援 / 搭檔及時趕到擊斃反派。
看完這段描述,你倍感熟悉的同時,或許又記不起是哪部電影裡的情節?那是因為類似 " 最後一分鍾營救 " 情節,我們從小到大看過太多遍了。
源自于 1915 年經典電影《黨同伐異》中的 " 最後一分鍾營救 "|圖源:《黨同伐異》
這就是 " 橋段 ",它是一種泛用的叙事手法,也像是一種公式,用好了能讓觀眾 " 常看常新 ",用不好就免不了 " 套路化 " 和流俗的批評。
類似開頭的橋段不勝枚舉:
" 逃跑的時候,要不就是逃到懸崖,要不就是逃到開闊地,周圍突然殺出大批人馬把主角逼到絕境。"
" 發生殺人案後,大家聚在一起,總有人提出要單獨行動。"
" 炸彈上一定會裝一個計時器,會在爆炸前三秒被拆除。"
" 角色身負重傷,但不妨礙把要說的話說完再死。"
正如互聯網流行梗有 " 梗百科 "" 梗指南 ",這些橋段和套路也有它們的歸宿—— TV Tropes。
一、橋段與套路
Tropes,有着在叙事中反復出現的概念、元素或情節的意思。
TV Tropes 是基于這一概念,成立于 2004 年的一個網站。它最初主要關注電視節目中的叙事手法,随着時間的推移,網站的範圍擴展到了其他類型的媒體,包括電影、文學、漫畫、視頻遊戲等,它用維基條目的形式,識别、分析、分類和解釋了這些叙事套路。
TV Tropes 主界面|圖源:TV Tropes
這些套路可以是 " 主角繼承了英雄的血統 " 這種人物設定,也可以是 " 一堆人圍着桌子溫馨對話 " 這種單一場景設計,或是反派死前必須說一句 " 這不可能!" 這類特定情節,又或是已經被學術認可的叙事手法,比如 " 契诃夫的槍 ",希區柯克的 " 麥高芬 ",誘導觀眾的 " 紅鲱魚 "。
TV Tropes 把套路抽象後總結成一個概念,再把不同内容的案例塞進去,觀眾就能馬上理解這些套路的運作方式,及其在不同作品中的應用。
就比如經典的 " 看似出身卑微的主角,其實繼承了英雄的血統 " 這一設定,往往伴随着另一設定:" 主角是個孤兒般無依無靠的青少年 "。
這二者的結合,又會催生另一個橋段:因為英雄血統,一方面他有着旁人沒有的力量但不自知,繼而受到他人排擠,另一方面,又會有許多重要角色對他施以援手。
看着眼熟嗎?《火影忍者》《海賊王》《哈利 · 波特》這三部經典作品的主角都可以嵌套進這個 " 主角公式 "。
這就是典型的 " 設定 " 結合 " 橋段 " 形成的 " 套路 "。
以一個設定延伸的叙事技巧|圖源:作者自制
在文化綿延了上千年後,每一部作品都能被拆解成前人用過的技巧時,我們期待着新的表達形式,就像恐怖片中常見的驚吓技巧 "Jump Scare",如今被視為一種拙劣且生硬的手法," 霸道總裁愛上我 " 是俗不可耐," 最後一分鍾營救 " 是爆米花電影的标配戲碼。
有時候反套路,才是讓許多作品脫穎而出的魅力。
比如許多觀眾震驚于《權力的遊戲》第一季結尾,主角 Eddard Stark 直接被斬首,沒有最後一分鍾營救,也沒有主角的不死光環,Eddard 反套路化的死亡,揭開了這部劇的一大特點:任何重要角色,随時都可以死去。這種颠覆傳統叙事套路的戲劇張力,使得《權力的遊戲》如此扣人心弦,成為現象級美劇,也引發了互聯網的大量讨論。
但不久後,或許 " 重要角色會突然死亡 " 這會成為一種新的套路,因此 TV Tropes 的價值所在,也不只是簡單地匯總了這些叙事套路,它累積起了一個人類叙事範式寶庫。
對創作者而言,TV Tropes 可以當作為靈感來源,幫助他們發現新的叙事可能性或挑戰陳舊的叙事套路。而對于影迷、劇迷、遊戲迷、書迷而言,在喜愛作品的條目下遨遊,是一次對它的拆解和重新發掘。
二、前 AI 時代的 AI 模型?
TV Tropes 這一網站内容的核心是:抓取大量的内容後,從中提煉出共性,凝結成一個具體的概念,展開又能有許多實例。
這種輸入和輸出信息的方式像不像當下最火的 AI 大模型?
所以我讓 ChatGPT 寫一個奇幻背景的劇本,不出意外,它生成出來的劇本充斥着 " 套路 " 的堆砌,以及對 " 英雄之旅 " 的套用。
普普通通的主角突然 " 撿到具有神秘力量的物體 ",因此 " 被黑暗勢力追捕 ",而後 " 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并肩戰鬥 ",發現 " 黑暗勢力首領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 ",抉擇于 " 親情和正義的鬥争 ",最終 " 大義滅親,普通少年終成大陸的守護者 "。
故事框架傳統又老套,遵循着最基本的 " 起承轉合 " 的叙事方法,但不難看出它背後有着許多經典作品的影子。
坎貝爾提出的 " 英雄之旅 " 概念|圖源:ChatGPT
然而,AI 模型和 TV Tropes 的主要區别在于 " 人 ",TV Tropes 由人建立、梳理和分享,讨論區裡沒有任何 bot,主頁面還有着 " 顯示 / 關閉劇透 " 的按鈕,關鍵情節都會被打碼,用戶主動點開才能顯示。
TV Tropes 的用戶自稱為 Tropers,他們自發地在一個個套路下面加入新的作品,又或者在論壇裡激烈地讨論 " 這個情節能否被歸類到那個橋段裡?",又或者在問題區寫下一個大概情節,請教其他 Tropers 這是哪部劇。
社區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興趣廣泛,涵蓋各種影視、文學、遊戲等媒介的愛好者,他們用着輕松幽默的語氣,拿着放大鏡去把一個個設定和情節分門别類。
随便點開一個條目,在大概的情節羅列後,會發現 Tropers 在任何一部作品裡,都能發掘出上百個橋段,并且以索引的方式和其他橋段連接起來。
一部遊戲的 Tropes 能達到 27 頁|圖源:TV Tropes
TV Tropes 像一個個敬畏内容,又想去探究其背後套路的人們,去一針一線縫起的人類叙事網,其内容之龐大和繁雜,對一部部作品細節之處的深挖,再到公式化的總結和歸類,作品與 Tropes 之間靠超鏈接索引到一起,組成了星羅密布的内容宇宙。
這讓 TV Tropes 的運作邏輯看起來非常像 AI 模型,但所有的内容不僅沒有 AI 的參與,反而充滿了 " 人味兒 ",連條目的文風都不是維基百科式的精準,而是輕松、幽默又帶有一些調侃。
一部電影的 Tropes 的數量多到需要按字母排序|圖源:TV Tropes
尤瓦爾 · 赫拉利曾在《人類簡史》表達過,智人從人類中脫穎而出,形成文明的一大原因是 " 虛構 " 的力量,智人有着 " 一起想象 " 的能力,繼而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共同認知,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民族、國家、宗教都是某種叙事下所形成的 " 想象共同體 ",而正是因為這些虛構,使智人能夠靈活合作,并且創造出 " 文化 "。
在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似的套路,可以一次又一次勾出人們的注意力和情感,與其說是觀眾被 " 套路 ",不如說人類共享着一套跨文化的叙事邏輯。
無論是神話寓言、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四大名著 …… 古往今來無數的經典文藝作品裡,不分題材和語言,這些作品都有着對神性的崇拜,對人性的審視,對命運的探尋。
套路在回響,情感在共鳴。
哪怕進入 AI 時代,在已知的套路被羅列後,人類依舊能在共同性中,找到新的叙事表達。
就像一個圓,我們在圓圈裡想象,想象的可能性則是 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