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智能駕駛 無人駕駛!追求進步和規避風險同樣重要,歡迎閱讀。
近日,圍繞 " 智能駕駛 " 與 " 安全駕駛 " 的讨論愈發熱烈,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随着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相關問題也随之浮現:智能駕駛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麼階段?它如何與人類駕駛者協同配合?繼續發展智能駕駛是否必要?
智能駕駛 ≠ 無人駕駛:
明确分級标準
在國際上,智能駕駛分級最具影響力的标準來自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SAE-International)制定的 SAE J3016 分級标準,該标準将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為六級:從 0 級無駕駛自動化,逐步過渡到 5 級完全駕駛自動化。
而在我國,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的國家标準 GB/T 40429-2021《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中,也将駕駛自動化分為五級,盡管名稱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一致:0-2 級均為駕駛輔助階段,即 " 人機共駕 " 模式,駕駛員仍為駕駛主體,系統僅起到輔助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車企所能實現的 " 智駕 " 還達不到無人駕駛安全級别,距離 L5 級的 " 完全自動 " 尚有較大差距。市場上出現的諸如 "L2+""L2.5""L2.9" 等宣傳标語,有 " 過度包裝 " 之嫌,目前 L2 級僅能實現組合式駕駛輔助,仍需駕駛員全程保持專注;即便達到 L3 級也只是 " 有條件自動駕駛 "(在限制條件下執行部分功能決策的自動駕駛模式),依然要求駕駛員随時準備接管駕駛任務,以确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安全控制車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智能駕駛的局限與挑戰
随着汽車智能化浪潮的席卷,2024 年 L2 級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 57.3%,2025 年多家車企也宣布将 L2 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作為标配,并積極布局 L3 級自動駕駛。然而,僅僅依靠單車智能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
在面對盲點、超視距、突發事件等情況時,單車智能仍存在感知不足的風險,特别是在極端天氣和復雜路況下,決策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亟須提升,無法真正實現全自動駕駛。
1
算法黑箱困境
智駕系統依賴深度學習模型,但其決策邏輯如同 " 黑箱 "。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外界幹擾,系統可能因訓練數據不足而延遲反應,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可信能力有待加強。
2
車路協同支撐不足
單車智能難解 " 超視距 " 問題。例如,無信号燈的復雜路口、緊急交通管制、非标道路标識(如臨時施工改道)等,僅靠單車傳感器無法提前獲取信息,對復雜場景的理解能力也較為欠缺,亟須車聯網(V2X)等先進技術實現 " 車 - 路 - 雲 " 一體化的協同體系。
3
極端場景的 " 考試盲點 "
車企測試多聚焦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結構化道路,但對 " 鬼探頭 "、動物闖入、不按交規行駛等突發情況缺乏有效訓練。這如同學生只會做模拟題,遇到新題型便束手無策。雖然智能駕駛的底層架構和大部分關鍵技術已被攻克,但依然存在 " 長尾問題 " 不容忽視,包括各種非标的場景、極端的路況和難以預測的人類行為。
更為關鍵的是,消費者往往過于關注汽車本身的性能,甚至将智能駕駛系統視為購車的決定性因素,這種認知局限可能導致潛在的安全隐患。單車智能無法與其他車輛、交通基礎設施充分融合協作,存在一定的安全能力瓶頸。只有當智能化與網聯化深度融合,實現 " 車 - 路 - 雲 " 信息融合與一體化協同發展,才能真正邁向 " 自動駕駛 " 的新時代。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構建安全防線:
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當技術迭代速度超越社會認知與制度完善的進程,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否定創新價值,也不能放任風險累積。科技創新從來不是線性發展的坦途,而是充滿試錯與調整的螺旋上升過程。唯有堅持短期風險防控與長期戰略布局并重,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強化科技倫理建設,完善制度供給,才能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普惠人類的福祉。正如歷史上電力革命經歷多次事故後最終重塑社會,智能駕駛的未來同樣需要在破局中尋找平衡,在陣痛中孕育新生。以安全為翼,讓創新飛得更遠!
從實施路徑上看,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企業應規範技術宣傳,強化 " 技術局限性 " 的科普,讓消費者清晰了解智能駕駛的邊界,避免認知偏差。同時,需加大對極端場景和長尾問題的測試投入,提升系統的魯棒性(編者注: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系統生存的能力)和泛化性。監管部門則需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做好引導和監管工作,同時加強對平台上 " 不當使用智駕,危險駕駛 " 行為的篩查與糾偏,防止錯誤示範的傳播。消費者需理性看待智能駕駛技術,真正理解技術的局限,避免将其等同于無人駕駛。
智能駕駛的未來充滿潛力,而無人駕駛的落地則需技術、法規、基建、社會四維協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推動智能駕駛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确保技術創新始終以人為本,為公眾帶來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
策劃制作
作者丨周毅 河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河南省車聯網協同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丁崝;林林
審核丨高建平 河南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省智能電動車輛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責編丨鍾豔平
相關推薦
1.這種 " 紅包 " 又痛又腫,硬擠真的很危險!了解這些少跑醫院→
2.經常吃 " 腰子 " 的人,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答案令人意外!
5.買口腔内出現這 5 種情況,很可能是癌症來臨的警報!有一種很常見,千萬别忽略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