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初創公司,有什麼保留人才的奇技淫巧,歡迎閱讀。
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全文 38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10 分鍾
✎ 寫在前面
2018 年之前,我在知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美世也負責過福利項目的營銷和推廣,當時的很大感受是,外企的福利好。
但之後去了創業公司,去了互聯網,又發現其實很多創業公司在争奪人才的戰争中是無法和大公司相提并論的。
薪資給不過,員工福利也需要錢,也給不過大公司。
在這種大背景下,很多創業公司覺得自身沒有競争的實力。
到了 2023 年的今天,雖然很多打工人感覺找工作越來越難了,其實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初創企業招聘優秀的人才,也是越來越難了。
大環境如此,大公司生存都很難,更何況創業公司。
這也沒有毛病,中國公司的平均壽命是 2 年,優秀人才是不可能信任初創企業可以持久生存的,所以即便初創企業給出漲薪的 offer,人才往往也出于穩定性的擔心,不願意去創業公司。
周一分享了一篇文章《》,關于落後地區如何保留人才的,說白了,落後地區即使占盡劣勢,但只要有想法,還是能夠保留住一些核心人才的。
我想接着寫點關于初創公司保留人才的技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福利不同于薪資。薪水你可能比不過大公司。
但福利,只要用心,就算錢不多,也還是有機會戰勝大公司的。
1
核心競争優勢:守法
如今,不少大公司業務發展都舉步維艱,業務開展不順利,自然需要更大力地去内卷。
小公司,創業公司老板們一看,更加焦慮:
「大公司員工比你的員工更厲害,還比你更能内卷。」
所以,部分小公司的策略是:我也得違法。
大公司違法搞 996,我們小公司也必須跟進;大公司違法搞裁員,我們小公司也必須 0 賠償趕走人……
在我看來,這是極大的謬論。
以業務模式為例,現在這個時間點,如果我去創業做一個新聞分發 / 短視頻 / 問答的平台如何?或者去做一個電商平台?或者做一個支付工具有沒有希望?
有正常思路的創業者都應該知道:沒戲
新聞分發有頭條,短視頻有快手抖音,問答有知乎,電商平台有阿裡京東,支付工具有支付寶。
在這些巨頭擅長的領網域,和巨頭硬剛,只有死路一條。
如今小公司和創業者們苦苦尋找的,恰恰是那些巨頭不願意做的業務模式——差異化競争。
這才是小公司的機會。
業務上能懂的道理,為什麼員工管理上就不懂了?
大公司的确可能有内卷,有 996,但人也有食堂、有高薪、有股權、有員工福利、有完善的員工培訓和成長機制,你有什麼?
你再違法搞 996,你怎麼和大公司那裡争搶人才?
咱動腦子想想,創業公司存活靠的是核心人才,還是靠 996?
在中國,很多創業公司活不過兩年,是有道理的,因為雞血這貨有效期很難超過兩年。
事實上,如果你 100% 遵守勞動法,你可能已經打敗了 90%+ 的其他初創企業(在蒙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深深感覺自己可能還估保守了),有了這種競争優勢,你也可以吸引到合适的人才。
我之前合作過一家初創企業,它緊貼在字節跳動辦公樓的旁邊,人才很容易就被字節挖走了,然而,它也能從字節反向挖點人過來。
原因是:他們朝九晚六,基本不加班,雙休日更是完整留給員工的。
有些大廠人加不動班了,想要調整一下的時候,往往願意降薪加入他們公司。
就這一個福利(其實是守法),就導致他們一家小廠居然在大廠打工人中積累了自己的名聲,反而能從大廠挖到人才。
很多小老板們總覺得,其他公司違法,我們不違法就吃虧了。
事實上,公司的雇主品牌,不是你在網站上打個廣告,或者創始人做一場直播實現的。
公司的雇主品牌是通過每個員工口口相傳的。
你守法,自然會被員工看到,記住。
違法經營,你可能會得利一時,但你永遠會感覺有一把劍懸在腦門上。
一方面,如今的打工人都會保護自己,不僅通過法律手段,也通過熱搜等自媒體手段,這兩年因為不讓員工熱飯,有老板上過熱搜;也有給員工發提供額外福利的,也上過熱搜。
另一方面,如今的政府既需要打造好的職場環境,來安撫打工人;也需要打擊違法者拓展一下稅收之外的收入來源。說不定哪天拿你開個刀。
而守法經營,對企業來說未必一定會被劣币驅除良币,也會積累自己的雇主品牌。
2
提供選擇權
如果你朝九晚六在上下班路上,無論是擠地鐵,還是自己開車,你會發現非常堵。
所以,有些公司會推出一個錯峰上班的制度:你在辦公室工作滿 8 小時即可,未必需要準點 9 點來打卡。
這是上班時間的選擇權;
還有一些公司,比如攜程,更進一步推出了 3+2 工作制:每周 3 天在公司上班,2 天在家。你工作滿 8 小時即可,未必一定每天都來公司上班。
這是工作地點的選擇權。
在家辦公這件事,對于絕大部分創意類型的初創企業來說,難度不大。
事實上,在 2020-2022 年的三年疫情期間,大大小小的企業都體驗過在家辦公,雖然企業未必願意接受,但當時幾大城市的政策就是如此。
講道理,在家辦公的效率不比上班低。
很多領導擔心在家辦公,員工會是不是開小差;但卻忘記了在家辦公,模糊了上下班的界限,很多打工人在家辦公時能不知不覺幹上 10 多個小時。
美國一家初創企業,Buffer,他們以薪資透明政策,被整個人力資源行業熟知。
但這家公司也是「在家辦公」的忠實擁趸。
在公司人數到達 50 人之後,公司沒搞團建,沒換高大上的辦公室,Buffer 居然把所有實體辦公室給關了……
老板的邏輯很簡單:
我們所有人,都散在五湖四海。有的人相見多,有的人見得少。這不公平。要麼所有人在一起,要麼所有人都在家。
于是,公司就把辦公室給退了。
辦公室不要了,自然省錢了;但省錢之餘,團隊成員互相不認識,沒有建立過良好的合作關系,失去對公司的歸屬感,也是潛在的風險。
怎麼辦呢?
公司把省下來的辦公室租賃費用,用在了休假上。每隔一段時間,Buffer 都會選定一個地方,把所有人都聚在一塊,公司承擔一切費用,機票、住宿、餐飲……
團隊 10 個人的時候,他們去了泰國浪;16 個人的時候,他們去了南非折騰……
這筆錢,之前從公司賬上拿,自從退租辦公室後,Buffer 将這筆錢拿出來,讓員工挑地方,定期去他們想去的地方工作一周。
至于什麼地方,肯定不是城裡咯,自然是越偏遠越美麗越鄉土氣息,越符合員工的要求。
如今,這家公司擁有 90 名員工,遍布 15 個國家,服務 75000 個客戶,包括微軟、GitHub,BusinessInsider,Burrow 等知名客戶。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錯峰上班,彈性工作制,在家辦公這些工作形式,會要求企業管理者有更強的管理能力,有更好的組織能力,但并不見得一定會讓企業花費更多成本。
3
差異化 + 企業價值觀
作為初創企業,你的福利要有特點,讓員工記得住,用得上,方便傳播。
那麼這種福利,就不能和其他公司一樣,讓人看着沒有新意。
舉個例子,你去絕大部分互聯網大廠看看,他們辦公室裡大概率有:
1 個乒乓球桌;
1 個滑滑梯;
1 個遊戲室,裡面有一台 PlayStation 或者 Switch
初創企業得弄點不同的。
等會,這個不同,不是讓你作為老板和日本女優,在年會上擁抱。
這種做法固然是有話題性,但沒有任何可傳遞的價值觀可言。
我之前分享過美國一家初創企業 Mattermark 的福利。
在 Mattermark,最有意義的一個福利是:新爸爸,新媽媽都可享受 12 周的帶薪育兒假。
強調一下,十二周。
事實上,美國是唯一一個聯邦層面沒有帶薪產假制度的國家。
根據美國法律,生育或者領養子女的父母可以享有 12 周的無薪休假,假期結束後可以返回雇主繼續原有條件不變的崗位。
因為 Mattermark 任性地把這 12 周變成了帶薪假期,作為員工新爸爸、新媽媽的專屬福利。
要知道,在美國,只有 12%的員工有機會獲得帶薪育兒假。
對于 Mattermark 來說,帶薪育兒假不僅僅只是一項員工福利,他們想通過這一手段來加強公司的文化和核心信念:員工應該有工作之外的充實生活。
對于資源有限的小企業來說,這種帶有企業價值觀的差異化福利,尤其值得考慮。
一方面和大企業錯位競争,那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未必會看得上這種福利,但那些接近生育孩子,考慮家庭工作平衡的打工人,就可能考慮加入。
另一方面同性相吸,吸引那些擁有相似價值觀的打工人加入。
以 Mattermark 為例,它為新爸爸新媽媽們提供 12 周的帶薪休假,揚長避短。
初創公司和矽谷那些辦公室裡有滑滑梯,大廚掌勺,還有滿辦公室點心的互聯網企業相比,沒有優勢。
那麼我就轉而在其他領網域找到我的優勢福利。
12 周帶薪假期很花錢嗎?
未必。
其實這筆賬算得過來。有多少員工真的為了 12 周帶薪假期去一個接一個生孩子?
但給了這個假期,展示了公司的企業價值觀,就能吸引那些希望在一家公司穩定發展,順帶兼顧家庭生活的人才。
初創企業設計福利不能照抄别人家的,畢竟不同公司不同員工有着不同情況。
要根據自己情況來設計福利,設計出特點,展現出價值觀。
所以企業需要思考的是:
你的員工什麼類型,需要什麼福利?
公司的企業文化是什麼?你們希望宣傳怎樣的價值觀?
與企業文化相匹配的福利文化是什麼?如何設計福利?
✎ 寫在最後
如今各家企業都不缺乏營銷人才。
福利宣傳的精髓,好像大家也都掌握的。
為了抓眼球,發現金、發豪車、發女優、發美女 HR 照片、200 多個月的年終獎……大家無所不用其極。
但這種方式真的合适嗎?
有時候,外部感覺 " 哇,你們公司這麼牛 ",而内部員工只有呵呵。
真的能激勵員工士氣,保留住人才嗎?
未必。
說到底,為了傳播而發起的福利,不會得到員工感恩,人都不傻你拿人當棒槌使,員工不會說好話的。
最後,基礎的福利不能少,比如體檢、壽險和重大疾病保險。
這些東西即使員工說「我不要」,企業還是應該給他們買。
2021 年的時候,有一個大廠的姑娘在新疆猝死,一度上了熱搜。
當時我簡單算了一下,她家屬可能獲得的賠償,包括工傷,包括意外險……
然後就有這家大廠的員工來提醒我,他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公司有提供商業保險給到自己。
這就叫沒有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