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車企的“雙面遊戲”決定了駕駛艙内的生死,歡迎閱讀。
文 | 新能源觀
你是否也在奇怪,為什麼車企都在宣揚自己的電池很安全,但大街小巷起火、自燃的電動汽車還是時有發生。
公開數據顯示,2025 年,電動汽車自燃事故中 72% 的案例與電池熱失控直接相關,而涉事車輛中近半數宣稱 " 通過國标安全測試 "。
割裂背後,或許就是車企精心設計的 " 特供電池 " 陷阱——實驗室裡用頂級電芯通過穿刺、撞擊等極限測試,讓消費者覺得它們的電池 " 安全 "。但量產車卻混裝了其他品牌電芯,甚至二三線品牌電芯,安全性大打折扣。
電芯是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它不等于完整的電池。簡單科普一下就是,電芯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等組件構成,是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化的核心單元。而電池則包含了電芯、電池管理系統(BMS)和外殼等組件,是一個完整的成品,直接裝載在車上。
如果說電池是一瓶酒,那麼電芯就好比是酒水。我們買酒當然是要關注酒本身的口感和品質,酒不好,包裝再華麗也沒用。只有酒好的同時,再配上精美的包裝,才是上乘的商品。
現實情況中,很多車企就是過度強調了電池這個 " 包裝 ",在關鍵的電芯上卻是鮮有提及,故意混淆視聽,讓消費者無意中踩了電池安全的坑,為日後的用車埋下安全隐患。
所以,在這場安全博弈中,消費者亟需穿透車企的話術迷霧,直擊電芯這一核心命脈。
電芯:被車企刻意隐藏的 " 基因密碼 "
在動力電池的微觀世界裡,電芯是決定生死的 "DNA 鏈 "。2025 年行業報告顯示,寧德時代通過原子層沉積技術(ALD)将電芯單體失效率壓至十億分之一(PPB 級),而部分廠商仍停留在百萬分之一(PPM 級),風險差距高達千倍。
圖 /ALD 技術原理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或許是在技術上有難以逾越的鴻溝,一些電池企業選擇用價格撬開車企的供應商庫,成為車企的二供電芯,甚至三供電芯。
而車企用高品質電芯封裝的電池來證明全部電池安全,暗地裡卻使用了其他品牌電芯的這種 " 偷梁換柱 " 策略,本質是将電芯安全與封裝技術強行解耦。
2024 年某新勢力品牌被曝光的案例極具代表性:其宣傳視頻中穿刺測試的電池包采用寧德時代 " 超強穩定 " 電芯,而量產車混裝某三線品牌的 " 經濟型 " 電芯。檢測機構拆解發現,後者在熱失控溫度指标上比寧德時代低了 42 ℃,這正是導致多起充電自燃事故的元兇。
更隐蔽的操作發生在模組層面:某德系品牌被曝光在标準模組中插入 " 降級電芯 ",這些電芯循環壽命僅為主力電芯的 60%,卻通過 BMS 的 " 削峰填谷 " 策略掩蓋性能差異。
圖 /BMS 電器架構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消費者需要警惕的是,車企正在構建 " 偽技術壁壘 "。某暢銷車型宣稱的 " 九重安全防護 ",實為對低質電芯的補救措施:增加 50% 隔熱材料、配置雙倍冷卻液管路,這些本應用于極端場景的冗餘設計,卻成為混裝電芯的 " 遮羞布 "。
行業專家指出,這類車型的電池包成本中,安全補丁支出已占 30%,而這些本可通過采用優質電芯避免。
從實驗室神話到道路現實:車企的 " 雙面遊戲 "
車企精心編排的 " 安全劇場 " 中,最震撼的莫過于穿刺實驗:鋼針穿透電池瞬間,監測儀器顯示溫度曲線平穩如常。
圖 / 電池穿刺實驗現場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這可能是一場精确控制的 " 魔術表演 " ——某第三方機構拆解測試電池發現,其内部不僅采用寧德時代特供電芯,還植入價格昂貴的相變材料,這類材料的成本是量產方案的 5 倍。而消費者拿到的 " 量產版 " 電池包,既無特種電芯,相變材料用量也縮減 80%。
這種 " 特供策略 " 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有電池工程師透露,車企會定制 " 認證專用模組 ":在寧德時代标準電芯基礎上,增加 20% 正極材料、采用金箔包裹極耳,使電芯成本提升 40%,但這些優化絕不會出現在量產產品中。
混裝電芯帶來的不僅是安全隐患,更形成隐秘的性能剝削。很多車主都有這樣的經驗,車輛标稱續航 600 公裡,冬季實際續航僅 380 公裡。拆解顯示其電池包内混裝三種電芯:寧德時代 NCM811 電芯(能量密度 280Wh/kg)、某二線品牌電芯(250Wh/kg)及梯次利用電芯(180Wh/kg)。
圖 / 某車主分享車輛續航問題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 " 雞尾酒式 " 配比導致 BMS 被迫以最低性能電芯為基準管理整個系統,造成高達 35% 的續航折損。
更嚴峻的是,混裝電芯加劇了電池老化差異——某檢測機構發現,使用 2 年的混裝電池包中,30% 電芯容量衰減至 80% 以下,而其餘電芯仍保持 90% 健康度,這種不均衡将大幅提升熱失控概率。
破局之道:穿透車企話術,鎖定電芯 " 身份證 "
安全焦慮始終高懸在消費者心頭,而車企鋪天蓋地的 " 電池安全 " 宣傳看似給出了解決方案,實則暗藏玄機。
當銷售顧問反復強調 " 自主研發電池包 "" 軍工級防護結構 " 時,大多數消費者不會意識到,這些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正在轉移他們對核心安全要素的關注——電池包裡的電芯,才是真正決定安全性能的 " 心髒 "。
圖 / 電芯結構圖 -- 原理圖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某些車企将電池包的外殼防護、冷卻系統作為營銷重點,對電芯品牌卻諱莫如深。更有甚者玩起 " 混裝 " 遊戲,同一車型的高配版用一線品牌電芯,低配版則混用其他供應商產品,這種 " 抽盲盒 " 式供應體系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事實上,破局之道也簡單,就是購車時必須将 " 電芯身份證 " 作為核心條款:要求銷售明确标注電芯生產企業全稱,精确到具體型号代碼,寫入購車合同的 " 主要零部件清單 "。
交付驗車時,應比對電池包銘牌上的電芯生產代碼,可通過車企 APP 或致電官方客服驗證代碼真實性。
圖 / 電池包銘牌示例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溯源機制不僅能避免文字遊戲,更能倒逼車企建立透明供應鏈——畢竟當每個電芯都能追溯到具體生產線時,任何以次充好的行為都将無所遁形。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革命不應是華麗的營銷表演,而應是每個電芯從生產源頭開始的質量長征。當消費者學會用放大鏡審視電芯的 " 基因序列 ",車企精心構築的話術圍城終将不攻自破。唯有讓動力電池回歸 " 芯本位 " 時代,才能真正築牢新能源出行的安全根基。
寫在最後
當某車企高管私下坦言 " 每輛車省 2000 元電芯成本,10 萬輛就是 2 億利潤 " 時,揭露的不僅是商業邏輯的扭曲,更是對生命敬畏的缺失。
等到明年 7 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新國标 GB38031-2025 實施後,合規電池成本或上升 15%-20%,但這是為生命支付的合理溢價。
圖 / 新國标 GB38031-2025 簡介,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此時此刻,消費者還需用法律與科技武裝自己,記住:每一顆電芯的基因,決定的是駕駛艙内的生死——下次踏入 4S 店時,請直視銷售人員的眼睛發問:" 我的電池裡,是否每一顆電芯都帶着寧德時代的身份證?" 唯有将這份追問轉化為行業變革的力量,才能讓新能源汽車真正駛向安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