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外資醫院來了,“貴是必然的”,歡迎閱讀。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張婉瑩
實習生 鍾宸
編輯 | 阿樹
中國醫療,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先是進口藥從公立醫院 " 消失 "。今年八月初,一位杭州的父親發文稱,公立醫院買不到進口阿奇黴素,在網上引發熱烈讨論。接着,全國各地的網友都發現,很多進口的原研藥,的确難以在公立醫院買到了。
國產仿制藥的大規模進場,給醫保緩解了壓力,但也帶來一個問題,一些患者的現實需求,可能難以得到平衡。上海某公立醫院一位醫生表示:" 自費的話,進口藥的渠道會更多一點。"
重要的是,這折射出一個趨勢,随着醫改的推進,未來醫療服務将逐漸分層。
眼下,醫療領網域對境外資本進一步開放,或将加劇這一趨勢。
9 月 8 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在醫療領網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拟在醫療領網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拟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并購公立醫院)。
《關于在醫療領網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市場動靜很快就傳來。11 月初,新加坡鵬瑞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鵬瑞利集團 ")與廣州市白雲區政府籤訂 50 億元的合作協定。其中,首期投資 10 億元的鵬瑞利國際醫院,或成為《通知》之後,國内首家新設的外商獨資醫院,并将于明年投入使用。
11 月 29 日,更具體的工作方案出爐。國家衛生健康委、商務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控局四部門印發的《獨資醫院領網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以推動醫療領網域有序擴大開放,引進國際高水平醫療資源,豐富國内醫療服務供給,優化營商環境。其中明确外商可獨資開辦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允許醫院按規定聘用外國醫師。
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被一些業内人士視為重大利好,但這對目前國内的醫療環境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
外資醫院,不理窮人?
" 只能使用集采藥物。集采藥物用不完,就不能開進口藥。"
醫生被要求開集采藥物,不是個别現象。前述上海醫生向南風窗透露,如果患者提出質疑,說降壓藥為何吃了效果不好,他們只能建議患者換個牌子去購買。
集采的核心策略是 " 以量換價 ",即以更低廉的價格,大量采購國產仿制藥,這必然排擠掉了昂貴進口藥的生存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經過 9 批次的國家集采後,目前國產仿制藥已經占到了 96%。患者們感受到的進口藥 " 消失 ",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11 月 11 日,理化化驗員在進行移液操作 / 新華社記者才揚 攝
上述醫生表示,随着醫改的推進,未來醫療服務将逐漸分層。這意味着,有關高端或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公立醫院将無法全部滿足。
外資醫院的到來,也許會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市場有這樣一種聲音:外資醫院代表着更先進的技術水平、管理經驗以及不易買到的原研藥與進口藥。但這種服務,始終離大眾很遠。
當前,中國每年的醫療市場規模超過 9 萬億元,中國每年境外就醫人次超 120 萬,并有逐年遞增的趨勢。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院長劉文衛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其讓高淨值人群去國外治療,不如歡迎外商獨資醫院來中國。
10 月 15 日,醫療按摩師為外國友人進行推拿治療 / 新華社記者才揚 攝
" 這不僅滿足了一部分人群對醫療的需求,也可以增加醫療市場競争,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在過去,外資醫院瞄準的是高端市場,用更為優異的服務和技術水平吸引高淨值人群。所以,外資醫院的 " 貴 " 将是必然的。如今進一步開放外資醫院,一個焦點是它們能否跟醫保挂鉤?
原則上,醫保定點管理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醫療機構一視同仁,但實際情況下,外資醫院可能并不會主動 " 卷 " 進來。
" 基本醫療醫保市場已經成為紅海,外資醫院在其中發力對市場和患者都不會是一個正确的選擇。" 中國社會辦醫行業專家陳林海向南風窗記者分析稱,外商獨資醫院不太可能在醫保市場競争," 基本是死路一條,更應該去做公立醫院不做的事情。"
就像上海那樣,即便進了醫保,報銷比例也不會太高。比如上海嘉會國際醫院,此前其工作人員就表示,報銷比例大概在 5%。
上海市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待遇表 / 圖源:上海醫保
陳林海指出,這類醫院應該和現有醫療服務形成錯位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具體到已經 " 消失 " 的進口藥,如果不能跟醫保挂鉤,外資醫院的 " 藥物優勢 ",将和國内的私立醫院拉不開差距。
但值得觀察的是,未來,外資醫院是否會下沉?讓普通患者也負擔得起?
中外醫院,差距何在?
優秀的醫療人才,是外資醫院是否能打出口碑的關鍵,而診斷與治療方案,更是中外差異的最大環節。
以世界頂尖醫療機構梅奧診所 ( Mayo Clinic ) 為例,該診所實行 " 患者中心制 ",圍繞患者組建專家團隊,制定最佳治療方案。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還會随着病人病情變化,不斷進行調整。
而在中國的治療體系裡,各科室相對獨立。如果不是危重病人,很難有專家會跨部門進行會診。同時因為績效考核等緣故,跨部門合作的科室很難無間隙配合,往往有賴于主治醫生的人際與私交。
這也與我國醫療資源緊張等國情有關。上述公立醫院醫生表示,國外醫院多為預約制,醫生每天接待病人人次有一定的限制,自己所在醫院每日普通号沒有數量限制," 我自己一日看診要八十到一百多人次,自己的病人都看不過來,根本沒空配合别的部門去做會診。"
國外醫院大部分為預約制 / 圖源:unsplash
不過他也表示,公立醫院的國際部或特需部,通過高額收費,可以解決院内多部門配合難等問題。
由于中國醫生的培養體系是 " 科教研 " 一體,晉升途徑與所在平台強挂鉤,是否在公立醫院,極大影響醫生的職業上升路徑。這也是很多醫生寧願放棄民營醫院的高薪誘惑,依舊選擇待在公立醫院的重要原因。
因此,很多高端的私立醫院,能夠聘請到的頂尖專家,多為公立醫院已經退休的醫生,難以聘請到 " 中堅力量 " 的醫生。
另一方面,今後的外資醫院,能否吸引到高水平外籍醫生來華工作,還是個未知數。
外資醫院不一定能吸引到高水平外籍醫生來華工作 / 圖源:unsplash
南風窗記者整理部分外資醫院醫資發現,上海德達醫院的醫生列表中,均為中國醫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上海嘉會醫院所示的醫生列表下,超過三百名醫生中,外籍醫生不到十位。
陳林海對此也不樂觀。他認為,外資醫院不可能全面采用外籍醫生,這将對成本造成巨大的負擔。
陳昊認為,外資醫院的優勢并不明顯,客觀上只是對國内醫療市場的補充,不會成為主流,但補充什麼," 取決于外資醫療機構的特點 "。
外資醫院,這個概念大眾比較陌生,但它不是新生產物。外資醫院于上世紀便已經進入中國市場,時至今日,雖有所發展,但市場體量仍然非常小。
大眾對外資醫院這個概念還比較陌生 / 圖源:unsplash
過去,醫療領網域外資始終不得獨資。2010 年取消了股權比例的限制,外商獨資醫院成為可能。但到了 2014 年,外資投資形式再次被限制在合資與合作兩種形式。陳林海分析,這體現了國家在服務業逐漸開放的過程中,對醫療行業的審慎态度。
而如今重提外商獨資,也不過是在股權上開放了限制,與十年前幾乎無異。在陳林海看來,獨資和合資實際上對醫院運營管理沒有影響。核心在于對海外醫師的政策放開," 海外醫師可能代表着新的或是更好的醫療技術,他們在中國執業有沒有可能放開,是比較重要的。"
目前,外籍醫師來華行醫,必須經過注冊取得《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該證有效期僅為一年。
在陳林海看來,提高海外醫師注冊的便利性可能将成為重要一環,同時這一政策也将利于中國所有醫院引進海外醫師。
外資醫院下沉?
市場期望着外商獨資的進入将帶來更強力的政策和扶持,也期待外資醫院 " 攪活水 ",但事實上,外商獨資醫院依舊面臨着挑戰。
鵬瑞利的廣州國際醫院在落地前,其實已經歷過一次失敗。2019 年,鵬瑞利與知名私立醫療保健集團——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合作,在成都開設了成都鷹閣醫院。但不到三年,該院便以暫停醫療服務收場。
據了解,該院開業後一直處于虧損狀态,經營始終不見起色。又遇上 3 年疫情,因此于 2022 年 10 月暫停醫療服務。
在陳林海看來,之前鵬瑞利和百匯合作開設外資醫院的失敗,導致鵬瑞利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對象,只能自行開設醫院。恰逢《通知》發布," 可以申請獨資它就正好申請了,湊巧而已。"
已落地的成都鵬瑞利國際醫療健康中心
陳林海指出,未來政策會繼續調整,但外商獨資醫院并不會因此優先享受政策的優惠。最終依舊會回歸到醫療機構本身的運營能力、服務水平的競争。
" 這決定了外商獨資醫院有沒有資格、能力去承擔一些功能,比如說創新藥械的使用。"
社會醫保市場已經飽和,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後的生存關鍵在于差異化運營,如何将非社會醫保市場的蛋糕做大。
以往外企給外籍客戶、員工購買了國際的商業保險,外資醫院有一定的市場,但随着部分外企退出中國市場,外籍人士使用國際商業醫保在華就醫的市場不斷萎縮。陳林海發現,越來越多外資醫院,無論從價格體系還是服務都在下沉。
婦產科醫生羅金英為一名孕婦做完 B 超檢查後扶其起身 / 新華社記者韓旭 攝
因此,未來外資醫院生存的一大核心,在于其能否滿足随着中國發展湧現的新興中產階級,在醫療和健康方面的需求。
" 調整定位,從金字塔上走下來,去接地氣地做一些服務 ",在陳林海看來,這将會是外資醫院做好市場地位的關鍵一步。
以往外資醫院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的原因,也在于此。陳林海解釋,部分外資醫院硬體、人員、管理投資都偏高,前期過高的投資運營成本決定了醫院收費偏高。這意味着競争力的缺失。
不僅其他行業在 " 卷 ",醫療行業也在 " 卷 "。
醫療行業也在 " 卷 " / 圖源:unsplash
外資醫院體量不足、定位特殊,目前尚不能達到 " 鲶魚 " 效應。想要在中國市場立足,還需修煉内功。
但外資醫院前途也并非渺茫。
上海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外資醫院的入場将有利于樹立公平的競争環境,也将帶動管理觀念和人文醫學的進步。" 公立醫院資源有限,難以在人文方面投入資金 ",外資醫院在隐私保護和就醫環境上都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滿足患者更高的要求。
鵬瑞利集團的廣州項目也并非無的放矢,也将會為未來的外國資本提供示範經驗。
首圖來源于豆包 AI,關鍵詞: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