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加速DeepSeek社會價值轉化,元寶之外騰訊決定為社會創新加一把火,歡迎閱讀。
3 月 3 日晚,騰訊元寶在中國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下載榜的登頂,一時間成為科技行業熱議焦點。這款基于大模型 AI 互動類應用憑借接入 DeepSeek-R1 模型後的快速迭代和巨額投放,僅用 10 天便從榜單第 228 名躍升至首位。
然而,在這場 AI 應用競賽的喧嚣之外,騰訊另一條與大模型應用相關的暗線正悄然鋪開。
就在元寶登頂的同一天,第五屆 Light 技術公益創造營在廈門啟動。這場由騰訊基金會與廈門大學聯合發起的活動,号召開發者利用 AI 技術解決社會公共議題,并将優秀項目納入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的孵化體系。從元寶 " 衝榜 " 到 Light 公益,騰訊似乎在傳遞一個信号:AI 技術的價值轉化,不僅需要市場競争,社會創新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AI 公益試圖推動 " 技術平權 "
" 一名開發者可以用代碼守護瀕危物種,一支學生團隊能用動畫幫助特殊兒童。" 騰訊雲副總裁吳運聲在 Light 創造營啟動儀式上舉例将技術融入公益所達到的 " 技術平權 " 效果。不過,對比來看,本屆 Light 與往屆的核心差異更在于:開放性。
據介紹,本屆 Light 的議題設定不再局限于預設方向,而是倡導滿足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多元化探索。參與者無需提交成熟方案即可報名,技術工具箱除了搭載 DeepSeek 服務的大模型知識引擎、騰訊元寶等,還有騰訊自研的混元大模型、300 多項 AI 原子能力,以及音視頻、智能客服、數字人等產品。這種 " 低門檻、高包容 " 的策略,恰與當前 AI 行業的痛點形成呼應——當大模型陷入算力内卷時,社會需求端的場景創新反而成為稀缺資源。
吳運聲提到的兩個案例頗具代表性:中國傳媒大學團隊開發的兒童情緒學習系統,通過騰訊雲 AI 接口實現自閉症兒童社交訓練;上海交通大學的 20 多名學生,用新技術解決治沙老難題。這些項目共同證明,當技術門檻降低後,AI 不僅能解決 " 高精尖 " 問題,更能滲透進教育公平、弱勢群體關懷、生态保護等社會毛細血管。
此次騰訊 SSV 的介入,則為這種開放性注入了可持續基因。通過 " 技術 + 場景 + 生态 " 的立體孵化機制,入圍項目可獲得從產品打磨到試點落地的全鏈路支持。這相當于為技術公益搭建了一個 " 創新加速器 " ——既避免了好創意因資源匮乏而夭折,也防止了公益項目因脫離市場邏輯而難以持續。
DeepSeek 時代,AI 普惠的雙重使命
DeepSeek-R1 模型在元寶中的成功應用,折射出 AI 行業的新競争邏輯:技術開源與成本控制正在重塑產業格局。正如 DeepSeek 披露的數據顯示,其推理系統通過優化算法将大模型訓練成本降低為了同類模型的 1/30,這直接推動了更多中小企業加入 AI 競賽。但技術普惠的另一面,是社會價值的普惠——而這恰是科技巨頭們尚未充分開發的藍海。
縱觀全球,去年 10 月亞馬遜雲科技設立首屆 "AWS IMAGINE Grant:兒童健康創新 ",旨在表彰在非營利醫療保健領網域利用生成式 AI 和雲計算推動兒童健康領網域創新的機構,重點關注兒科護理、疾病研究以及個性化治療等方向;更早之前,谷歌的 "AI Impact Challenge" 則資助了印尼 Gring Go 基金會旗下利用計算機視覺監測海洋塑料污染的項目。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趨勢:當 AI 技術突破實驗室圍牆,其在環境保護、醫療公平等領網域的 " 非商業價值 ",往往能反哺技術創新——公益場景中沉澱的數據和反饋,可能孕育出下一個颠覆性應用。
反觀國内,字節跳動的 " 豆包 " 教育助手已在鄉村學校試點語言輔導,阿裡巴巴達摩院為聽障群體推出了 " 字幕機頂盒 " 轉譯實時字幕,且開發了手語翻譯數字人 " 小莫 ",能實現自然語言和手語的雙向互譯。這些探索雖然分散,卻共同指向 AI 行業的深層命題:技術的終極目标不應止于商業變現,更需回答 " 為誰創新 " 的價值拷問。騰訊 Light 創造的獨特價值在于,它通過平台化運作将碎片化的公益需求與技術供給高效對接,既放大了單個項目的輻射範圍,又為行業建立了可復制的協作範式。
未來,AI 公益如何穿越周期?
當 Light 創造營被放到聚光燈下,一個更嚴峻的挑戰已然浮現:如何讓技術公益穿越熱點周期,成為社會創新的新引擎?
當前 AI 公益面臨三重悖論:其一是技術先進性與需求樸素性的衝突,比如用大模型解決鄉村教育問題是否屬于資源錯配;其二是商業邏輯與公益屬性的平衡,企業如何在投入中兼顧社會價值與可持續運營;其三是技術賦能與倫理風險的博弈,當 AI 深入弱勢群體服務時,數據隐私、算法偏見等問題可能被放大。
對此,騰訊基金會秘書長葛燄的觀點是:"AI 大模型需要從‘能力崇拜’轉向‘責任進化’。" 這意味着技術公益不能停留在單點突破,而需構建包含倫理審查、效果評估、長期運維的完整體系。例如,騰訊在 Light 項目中引入的 " 負責任的科技觀 " 培養機制,要求開發者在設計方案時同步考慮技術的社會影響。這種前置性的風險防控,或許能為 AI 公益注入更強的生命力。
科技巨頭的公益項目很多時候被看作主流業務之外的 " 配角 ",将公益納入戰略版圖時,如何避免将其異化為品牌營銷的工具,或許就成為了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話題。Light 就此給出的答案是,通過開放生态讓技術真正 " 下沉 ",通過跨界協作讓價值自然 " 生長 "。正如此前用 AI 修復敦煌殘卷的案例所示,當古老文明與前沿科技在公益場景中相遇時,技術創新的意義早已超越商業競争,成為文明傳承的現代注解。
此刻,元寶的登頂或許只是騰訊 AI 戰略的一個逗号,而 Light 點燃的星火,正在照亮技術向善的更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