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幾乎沒變化的全新 MacBook Pro,偷偷在這兩個地方升了級,歡迎閱讀。
請從下圖中找出,哪台是上一代 MacBook Pro M3?哪台是新發布的 MacBook Pro M4?
如果你看不出區别,也别懷疑自己,因為事實就是如此,除了新一代頂配機型的 C 口數量有些變化,其他還真就一模一樣。
外觀沒更新,那内部會不會有變化?從 M3 到 M4 會不會是唯一的區别?找到答案最好的辦法就是眼見為實,剛好最近 iFixit 在拆解完 iPhone 16 系列、Apple Watch Series 10 系列、iPad Pro 系列以及 Mac mini M4 之後,又對 MacBook M4 動了手。
▲ 圖片來自:iFixit
總得來說,蘋果在機器可修復性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比如之前在拆解 Mac mini M4 時,iFixit 就發現了它的存儲可更新,另外 iPhone 16 和 16 Plus 也用上了電誘導粘合劑脫粘技術,用 9V 低電壓電流,流經新的離子液體電池粘合劑,就能讓膠水失去粘性,電池可以輕松取下。
按照這種勢頭,今年應該是蘋果產品從裡到外更新最多的一年,但 MacBook Pro M4 卻成了那個意外。毫不誇張地說,名字的 M4 就是最大的變化。
除此之外,其他的内部設計和上一代產品基本保持了一致,但主機板的一些元件排布和散熱風扇的尺寸,有了些許不同。
肉眼可見的變化,就在名字裡
MacBook 的拆解還是熟悉的配方,從底部背板開始,依次擰下八顆五角釘螺絲,相比于其他需要從螢幕拆的產品來說,從非螢幕區動手有更大的安全保障,避免了力度把握不好而損傷螢幕的風險。
取下所有外置螺絲後,并不能直接取下底板,為了加強底板與機身的連接,它們之間還有卡扣結構,需要用點兒巧勁撬一下才能看見機身内部。
MacBook 的拆解非常解壓,因為拆下背板後,眼見之處就是所有,沒有太多隐藏起來的結構和元件,所以可以直接和上代搭載 M3 芯片的機型對比。
把兩代機型放在一起比較,MacBook Pro M4 Pro 的散熱器模組要比 M3 Pro 的更大,仔細對比下你還能看見主機板上的 IC(集成電路)布局有些不同,有些在 M3 Pro 上很明顯的觸點,在 M4 Pro 上成了空白一片,大概率是被集成在了其他區網域。
有意思的是,雖然芯片性能更新,但是兩者的電池能量沒有任何變化,都是 72.6Wh。
而 M4 Pro 芯片支持最高 64GB 高速統一内存和高達 273GB/s 的内存帶寬,内存帶寬相比 M3 Pro 提升多達 75%,達到其他 AI PC 芯片的兩倍。
▲ 圖片來自:Apple
翻越千山萬水,才只是開始
如果你經常看數碼產品的拆解,其實不難發現最占機身空間的,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主機板,而是被人吐槽總是不夠用的電池。
但想要把這個最占地方的大家夥拆下來,往往不是第一步,有時候為了把電池拆出來,甚至都快把其他的零部件取完了,才能輪到它,而在全新 MacBook Pro 上也不例外。
iFixit 從觸控板的柔性電纜作為入手點,并且把電池管理系統的數據線也一并拔出,不過想要在 MacBook 裡拔出一個連接線,不是一件特别簡單的事情,倒不是說有什麼特殊的手法和技術含量,而是你幾乎會在每一個需要拔出的接口處,看見一個用螺絲固定的金屬保護墊片。
觸控板和主機板的連接就只有這一根柔性電纜,雖說看起來觸控板和主機板以及電池拆卸的關系不大,但在 MacBook 裡,先拆觸控板非常重要,等到最後拆卸電池的時候,就會知道為什麼得從這裡下手。
緊接着,需要把圍繞主機板和電池周圍一整圈的固定螺絲全部都擰下來,當然别忘了,每拔出一個連接線,就會至少有一顆螺絲和一片墊片被一同取下,這個過程不難,但卻很耗時,iFixit 這次的拆解視頻裡有多次大段留白,都是留給了擰螺絲、取墊片和拔電纜的空鏡,甚至連旁白都沒有。
雖說步驟相同,但是拆下的元件卻不太一樣,如果按照順時針依次拆卸,大概順序是角度傳感器、音頻插孔、麥克風、揚聲器、風扇、鍵盤,以及另一個揚聲器。
繞了一整圈,最後才輪到 Touch ID 模塊,還有背板頂部的顯示屏。
圍繞主機板周圍的元件,大部分都是扁平式的單一插口,不過天線很特殊,它不像其他零部件用的大塊頭連接頭,而是由多個小頭組成的接頭陣列。
拔下插頭後,還不能直接把模組取下,因為它和主機綁定的很緊密,你還得先擰開 9 個 iPhone 底部同款的螺釘後,才能把整個天線從主機上拿下。
到這時,從機身内部順利取下的部件只有觸控板和天線,以及一大堆固定螺絲和保護墊片,所以最重要主機板和電池工作,經過了一頓折騰,才剛剛開始。
最重要的,總是最後出場
主機板的固定螺絲有能直接看見擰下來的,比如周圍的這些 Torx 4 和 Torx 6 螺釘。
也有比較隐蔽的,它不像前面那種暴露式的,而是被藏在了黑色小海綿的下方,如果硬扯容易扯爛,除非你拆開之後就沒有復原的打算,不然建議最好噴一點異丙醇在上面,能有效降低膠水的粘合力,從而能更輕松地、非暴力地取下黑色保護罩。
做完這一切,終于能夠把主機板移動了,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主機板撬下,而是要一邊撬,一邊用鑷子移開各種柔性電纜和風扇上的墊圈,是有點麻煩,但也不會太糟心。起碼比起前期拔線、擰螺絲的大量看不到任何成果的準備工作,現在已經能看到完工的希望了。
在 iFixit 的拆解中,雖說最先拿下的是集成度非常高的主機板,但他們沒有對主機板的結構布局有更多的對比解釋,而是選擇了繼續拆卸電池,原因也很簡單,在設備的使用中,電池的消耗和折損一般會快過其他的部件,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做到比其他零部件更易于更換的設計。
所以電池拆卸的方便與否,也是 iFixit 給 MacBook Pro M4 打出可修復性分數的重要參考标準。
和傳統的、以及大部分的蘋果產品一樣,電池與機身的連接,還是用了易拉膠。易拉膠只是它的名字,但它的特性在實際使用中被一分為二, 一個是易拉,另一個是易斷。
經常看拆解視頻的朋友應該對「易拉膠易斷」這件事兒并不陌生,膠布沒有去除幹淨,需要撬動電池才能将其取下,但是随之會增加安全風險,鋁塑外殼的電池是鋁箔包,螺絲刀和起子在撬電池時,容易對其造成損害,所以可修復性的分數也會受到影響。
為了将電池牢牢固定在框架上,蘋果還給 MacBook Pro 多加了幾條易拉膠,不過不從機身背面拉,而是要反轉到正面,從觸控板下方的縫隙裡才能找到拉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要先拆觸控板,都是為最後的工作做的鋪墊。
為了拆電池,其實已經把配件卸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周邊的配件,在拆解的過中,iFixit 還發現,MacBook Pro M4 和上一代 M3 一樣:
采用了非常多的模塊化端口
大多數模塊都可以單獨更換
無需焊接,不用暴力拆除,按部就班地擰螺絲、拔插口、拉膠條、撬卡扣,所有零部件都能輕松取下。當然,能取下且打開的零部件是大多數,但并不是全部,比如 TouchID 和新的相機按鈕就被焊死,放在以前要麼只能放棄探究内部構造,要麼只能大力出奇迹。
不過現在借助 CT 掃描器,仍然可以在不破壞零件的前提下,把它們内部構造一覽無遺。
電源鍵的背部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開關裝置,用來閉合電路開啟設備,或者斷電關機。
另一邊的圓形模組裡藏着一個微型 IC,将組件和 SoC 配對, 靠近組件表面的地方,是一個非常薄的電容傳感器,能夠測量皮膚上的凹凸,接着将其轉換成二維地圖信息,以供電腦讀取相關數據,也就是指紋識别按鍵。
MagSafe 端口也同樣被焊死,沒法正常拆除,不過通過 CT 掃描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裡面的磁鐵等結構。
雖然在一些細節上的設計,會讓 MacBook Pro M4 的評分受到影響,但總體來講,這樣延續的模塊化設計,的确大幅提高了 MacBook 的可修復性。
Google 的模塊化手機 Project Ara 當時給了人們不小的震撼,但只是網上的昙花一現,絕大部分人、甚至許多科技圈的從業者都沒有見過實機,雖然之後也出現了有摩托羅拉的 Moto Z,用 Moto Mods 把手機變得不只是一台手機。
▲ 圖片來自:Google
不過網上叫好,線下卻沒人叫座,此後模塊化似乎成了一個可遠觀不可亵玩的暢想。模塊化手機的确沒能成功登陸市場,但模塊化的理念卻離我們很近,在輕易見不到的機身内部,模塊化早已「深入機髓」,起碼從每一個拆卸完的蘋果產品上,都能看到這種趨勢。
對于廠商來說,降低了制造成本,許多相同的零部件不用重新開模;對于用戶而言,在長時間的使用中,也能降低維修費用,哪裡壞了修哪裡,不太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情況。
說回這台全新的 MacBook,依靠 M4 芯片它又成了 PC 端的焦點之一,但通過拆解也不難發現,新機的确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如果螢幕前的你剛好打算購入一台蘋果筆記本,那你是會遵循買新不買舊的教義購入 MacBook M4?還是會根據實際需求購入 M3?又或者選擇更具性價比的 M2 甚至是 Air 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