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魔爪泡飯”:日本厭食文化找上中國少女,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眾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無垠的互聯網永遠有一間我們還沒打開的暗室。
如果你想進入這間暗室,就要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
今天我們推開的房間,裡面坐滿了被厭食症、精神疾病和藥物濫用困擾的年輕人。
一切都要從一碗"魔爪泡飯"說起。
一位名叫@但以理的二次元博主,在抖音發布了一系列"日本酒吧妹異食癖"集錦。
功能飲料魔爪、五顏六色的薄荷糖、白米飯——這三種食物分開看都挺正常,混在一起攪拌,視覺衝擊不言而喻。
每當我覺得中國年輕人抽象的時候,日本年輕人總會隔着網線給我一巴掌——整個東亞,找不到精神狀态比日本人更抽象的民族。
随着線索找到TikTok,我發現這位抖音博主搬運的視頻來自一位日本年輕酒吧妹@runa._.52。
她的自我介紹是ガルバ嬢,即日本夜店或酒吧女招待的俗稱,通常指在夜生活場所工作的女性,只不過她的另一層身份是女大學生。
今年21歲的她聲稱自己可以通過遠程工作每日賺取3萬日元(約1432元),目标是在大學畢業前攢夠1000萬日元(約47萬元)。通過她的視頻内容可以了解到,所謂的遠程工作,也就是類似于"爸爸活"的交際活動,和網絡上的男性約見,然後賺取一些生活費。
從去年6月開始,runa開始更新自己作為酒吧妹的vlog。直到去年11月,她開始發布一系列詭異的食物搭配:例如酸奶+啤酒,軟糖+納豆,綠色漱口水做的果凍拌米飯,棉花糖拌米飯,水果軟糖拌米飯,焦糖布丁拌米飯等等。這下,她徹底打開了TikTok的流量之門。
眾所周知,日本人素來愛吃茶泡飯。但是當我看見一瓶綠色的功能飲料緩慢倒入一碗白米飯、再加上一整盒薄荷糖蓋澆的時候,那種撲面而來的清涼感與詭異感,還是讓人忍不住小腦萎縮了一秒。好像那瓶魔爪澆的不是米飯,而是我的天靈蓋。
評論區的日本路人也很有趣。一種是大喊"可愛""看着很美味""我也要試試"的二次元們,另一種是有點難繃的路人"你小子最好是全吃幹淨了""讓我在死亡和吃這碗飯之間選擇,我會猶豫兩個小時然後哭着吃完",甚至還有和她探讨到底哪款薄荷糖拌飯更好吃的隐藏大神。
秉着中國人實事求是的原則,我與編輯部的@木子童也激情購入了同款魔爪飲料,親自泡了一碗米飯。品嘗之後,我們的評價是"還不錯",類似泰國芒果糯米飯的口感,但要是天天服用,恐怕得支付一些費用才行。
國内短視頻平台已經陸續有人開始品嘗"魔爪泡飯",有人感覺還不錯,有人吃得呲牙咧嘴。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好奇的觀眾會問了:主播主播,為什麼非要這樣吃飯?
原因很簡單,流量啊。
在魔爪拌飯火了之後,這位女生又整了一系列新活兒,包括醬油生雞蛋+汽水薄荷糖拌飯,可爾必思拌飯,養樂多拌飯,薄荷糖三角飯團。
效仿她的日本年輕人也陸續出現。拌飯還是太好入口了,有人選擇用魔爪、咖啡、奶茶等等不可思議的物料泡澡,可以想像一下,洗完澡的身體比粘鼠板還粘。
中國網友這次單純是看熱鬧了:沒想到日本人是真把自己當日本人整啊。
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
普通路人只是覺得獵奇,但另一群青少年這次真的"學到了"。
魔爪功能飲料在普通人看來,頂多就是提神的工具。但是在地雷系女孩的手上,它就是必不可少的時尚單品。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地雷系女孩"這個名詞,肯定非常困惑。
這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只在年輕人的亞文化小圈子裡流行。
"地雷系女子"(じらいじょし)起源于日本社交媒體。這類女生外表可愛,但内心可能隐藏着情緒不穩定或極端的特質,甚至患有精神疾病,如果你不小心惹到她,有你好果子吃。
她們身上具有極大的反差感,看上去人畜無害,實際上帶有無法預測的攻擊性。對于沉迷白瘦幼的日本人來說,這類女生嬌小玲珑的同時又具備二次元死宅們最愛的"病嬌"(ヤンデレ),地雷系人設在日本火起來也不奇怪。
地雷女代表的二次元動漫人物可以參考《未來日記》中的我妻由乃。
她表面上是一個溫柔可愛的女孩,實際上她有着極端的暴力傾向和控制欲,且對伴侶的愛和忠誠達到病态的程度,不惜為對方殺人或自殺,是病嬌女中的T0版本。
由此引申,"地雷系"也成為一種特定的穿搭審美。
這種穿搭以"蘿莉風"或"甜美風"為主,在暗黑系服飾上點綴大量粉色、白色以及蕾絲、蝴蝶結等元素,腳上務必要踩着一雙黑色的厚底鞋。她們的妝容強調"無辜感"與"破碎感",大直徑美瞳、下垂狗狗眼、腮紅是必不可少的,與甜美妝容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她們滿臉的穿刺和穿孔。發在社交平台的照片,也大多是過度p圖之後的大眼娃娃。
那個NG在去年8月的文章《短視頻平台背後的未成年暗網》中為大家介紹過國内年輕人流行的"慢腳文化"。如此看來,"地雷系"就是"慢腳妝"的祖師奶。
那麼,地雷系女子如何成為了魔爪的首席代言人?
這類女孩通常會出現在新宿歌舞伎町地區的狹小街道裡,比如東寶大廈東側一帶的"東橫",是地雷女團建的聚集地。那裡長期聚集十幾歲的少女,性侵害、暴力案件和藥物濫用層出不窮。地雷女長期浸泡在大劑量的夜生活中,也是牛郎搭讪的重點客戶,本不富裕的生活費還要拿去給牛郎打賞。
手頭不寬裕,又要維持高強度的娛樂生活,功能飲料變成了她們的生活必需品。許多地雷女的背景是辍學逃學的未成年人,酒精和煙草對于她們來說性價比太低了。
可能你也會好奇,為什麼地雷女不選擇更常見的紅牛作為日常補給?
這大約是商品與性别因素挂鉤後產生的效應。紅牛經常贊助極限運動和體育明星,作為能量飲料而言,男子氣概突破天際,給人一種"大人飲料"的氛圍;而魔爪更偏愛與潮牌搞聯名,贊助藝術家和歌手,還經常更換外包裝的顏色設計,更時尚先鋒,也更符合"年輕人的飲料"定位。
魔爪不僅迭代包裝配色,還經常更新口味,多種果味更好入喉。
對于需要精致穿搭的地雷女而言,魔爪暗黑系的設計美學,再加上多種配色,成為她們日常穿搭中的核心出裝。尤其是粉紅色的百香果魔爪,更是地雷系風格的重磅單品。
日本球鞋文化名所Atmos推出過和魔爪聯名的產品
再加上功能飲料能在一個小罐子的體積内提供糖分、維生素、牛磺酸和咖啡因,即便是吃不起一頓像樣的飯,一瓶魔爪幹下去,又能精神百倍地蹦迪。簡單來說,食物不夠,魔爪湊一湊。
一罐355ml魔爪的咖啡因含量高達93毫克,是紅牛的兩倍,進階版地雷女會搭配各種來路不明的藥物一起服用,直達體感巅峰,厭世病嬌人設又穩了。
"地雷系"這一東洋文化產物,很快傳播到國内的二次元亞文化圈層,也正中了一批青少年的靶心。
二次元亞文化本就是一個鄙視鏈極為嚴重的地方,恰好,"地雷系"可以說是正宗祖師爺親傳產品,櫻花味相當濃郁。
為了能更貼近日系風格,以示血統純正,國内的地雷圈子有一句著名台詞:去中味。
在國内地雷妹的圈子裡,"中味"(中國味)即是"土味","去中味"等于過濾掉自己身上一切可能顯示出自己中國人身份的特征,從飲食到穿搭,從發型到口癖,從内心到外表。
和新宿的地雷女一樣,國内的青少年們換上了相似的暗黑洛麗塔裙子(自然圈内也會為了誰穿的是正版誰穿的是山寨吵架),額頭前面的劉海厚得能當被子蓋,大美瞳假睫毛和下垂眼線卧蠶也是标配。
畫虎畫皮難畫骨。僅僅模仿日系前輩的穿搭,還是無法參透地雷系的精髓,只是圖個熱鬧罷了。真正的地雷系,必須真的"生病了"。
追逐時尚不僅僅是復刻穿搭,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美學的模仿。于是,地雷妹最常見疾病ed(eating disorder)重磅出場。
ed,也就是進食障礙,通俗來講是神經性厭食症。地雷系女子長期不規律飲食,加上容貌焦慮,追求纖瘦嬌小,厭食症變成了家常便飯。
她們日常進食量極少,每日攝入的能量可能連300大卡都不到(正常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入2000大卡),吃飯對于她們來說無異于災難。
日本酒吧妹的"魔爪泡飯",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ed人群的營養代餐。既避免了低血糖暈倒的不便,又比較方便廉價的解決了人體一天的糖分需求。
日本人這招太狠了,年輕人看見了是真的好學啊。國内地雷妹們紛紛效仿,人手一份魔爪泡飯。
許多ed女孩最開始是從刻意節食減肥開始走上這條不歸路的。
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ed地雷妹",你會看到一群年輕的女孩抱團取暖,她們互相分享掉秤食譜,斷食心得。
看到她們曬出的食譜你才明白什麼叫真正的觸目驚心。在青春期的女孩一天攝取的食物只能維持基礎生存需要。最炸裂的是一個女孩一天只吃了一粒酸梅晶,也就是挖耳勺大小。她們大多在上高中的年紀,這是體力與腦力消耗最大的時期。
一杯奶茶,一個蘋果,一包煙,然後再配上"甜喪"的夢幻濾鏡,一個标準的地雷女動态就有了。
社交媒體與信息繭房如同幽靈般囚禁了迷茫的青少年,在她們還未建立自我認知的年紀,海量的信息如同隐秘的毒素輕輕飄浮在她們的生活裡。
每個經歷過青春期的人應該都明白,在尋找"什麼是酷"的路上,總會有迷路的時候。
在ed群體的評論區,有求教程的青少年,試圖通過物理方法讓自己學會厭食。黑咖啡、魔爪、或是服用後能產生惡心反應的保健品,在各種路徑的盡頭,是一張骨瘦如柴的手部照片。只有看到清晰的骨架,秤上不斷下降的數字,才會讓她們感到"幸福"和"安全"。
看到同好曬出今天為了還300大卡的債暴走兩萬步的照片,大家也會互相勉勵,稱贊瘦下來的對方"寶寶好美"。還有女孩曬出自己本就纖瘦的手臂,在評論區詢問"這種胖胖的胳膊該怎麼減",對方回復"餓幾天就好了"。
她們還發明了許多圈内才懂的暗号。
比如"安全食物"。
只有零卡或低卡的代餐食物,才讓她們感到安全,所以為了維持生命體征,她們會囤積大量安全食物。包括且不限于真空包裝的滷蛋、各種口味的蛋白棒、零卡果凍、果蔬汁、以及大量的魔爪。
除了安全食物,正常的飯菜都被視為紅燈毒藥。
厭食症患者對日常食物感到恐懼和惡心,一旦攝入了正常食物,她們會產生劇烈的生理反應,嚴重情況下會走上"催吐"這條更黑暗的路:長期壓抑食欲後,一部分人會在情緒不穩定時發生暴食行為,暴食過後產生巨大的負罪感,通過強行催吐來彌補心理落差。長期以往,人就掉進了"厭食-暴食-催吐"的惡性循環。
也許有人會好奇了,這些中華區地雷妹為啥不去喝東鵬特飲?價格更便宜。
不妨扪心自問一下,從粉紅色MCM書包裡掏出一瓶東鵬特飲——這種專門設計給卡車司機用來彈煙灰的飲料包裝——簡直就是中味最強版本概念神。
有一位博主向這些正處在ed狀态中的地雷妹們推薦了一種真正适合中國人的"ed安全食物":一次性衝泡的紫菜蛋花湯,既能維持生命體征,味道又比魔爪适口,可以說很有生活了。
但評論區立刻有人糾正:她們不會喝的,中味太重了,建議換成味增塊。
還有網友在ed地雷妹的評論區下面陰陽怪氣:
"過年od了2個大肘子,1份炸雞。"
"今天od了一包利群,痰有點多,感覺要軀體化了。"
"想學ed妹喝魔爪減肥,結果一瓶下肚開胃了。"
"去中味的地雷妹過年不許收紅包哈。"
除了ed(進食障礙),od(藥物濫用)也變成尋常現象。
在國家管控前,青少年通過od中樞性鎮咳藥右美沙芬達到軟吸毒效果已經不是新鮮事。自從右美沙芬被國家列為二類精神藥品後,鎮咳藥愈美片作為平替出現,社交平台上出現青少年通過od愈美片來控制食欲、防止暴食。
但在小圈子的鄙視鏈中,od愈美片只屬于"新手","老玩家"吃的都是真正的精神類藥物。
舍曲林、喹硫平、碳酸锂、卡馬西平她們如數家珍,互相交流今天又od了多少片藥,動辄吞掉了幾十片舍曲林,讓那些正在治療的患者聽了都感到匪夷所思。事實上,精神類藥物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量控制得非常嚴謹細微。服藥過程中有一系列不良反應,包括體重增加、嗜睡或失眠、惡心頭痛等等。
進階版本更是重量級,雙方還會讨論做過幾次MECT(改良電休克治療)和TMS(經顱磁刺激)。尤其是MECT,是一種通過電流誘發大腦癫痫樣放電以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有自殺傾向或藥物治療無效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一位患病多年的抑郁症患者告訴我,如今在外賣平台通過電子處方就能購買精神類藥品,在藥店購買精神類藥品也相對比較簡便,互聯網的便利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觸精神藥品的機會。在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青少年們讨論如何從購物平台購入處方單。
更嚴重的還會發展成自殘。
在小圈子裡,這種行為被稱為"改花刀",也就是用刀在手臂上劃出傷疤。躲在出租屋裡練刀法,實際就是用刮眉刀自殘。
在原產國日本新宿街頭東橫地帶,成群結隊地雷妹的手臂上,經常能看到剛剛愈合的細長刀疤,流血自殘是一種病嬌的标志,也被賦予了另類的殘酷美感。
這種殘酷美學或許對一部分人奏效,但在圈外路人看來,實在是一言難盡。
路人大多還是抱着冷嘲熱諷的态度。
她們越是期盼被關注,互聯網上就越有人陰陽怪氣,不懷好意地嘲諷她們:地雷妹去便利店掃碼可以直接掃胳膊;地雷妹改花刀流出的血是中國紅;說好了一起逃離原生家庭,結果你的零花錢就有20萬;說好了一起去中味,結果發現原來你也得過年。
尤其是上了歲數的網友,早已過了在QQ空間非主流的年紀,只會代入絕望的父母視角。如果你的生活不夠苦,就想想普通家庭地雷妹的父母。
你的孩子想成為一個地雷妹,每天逃學。昨天在網上抱怨窮鬼原生家庭就别生小孩了,今天又發了一組"中式教育你把我養的很差"并附上了一組改花刀的照片,轉頭就跟你說"生物爹,爆點金币",一不留神又用你的身份證借了幾筆小額貸。
圖源:網絡
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是,精神疾病逐漸走向低齡化。
越來越多青少年深受精神疾病困擾,但武斷的家長通通按照"叛逆""厭學"清算。
我國《2022年國民抑郁症藍皮書》數據顯示,18歲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研究顯示,我國一般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在10%—30%之間,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
在"ed妹"的原產國日本,過度節食導致的厭食症成為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
在日本,因厭食症就診的青少年人數比新冠疫情前增加了1.6倍,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厭食症增加的原因可能包括行動限制帶來的壓力,疫情期間失去可投入的目标,因外出減少導致的運動不足(疫情肥胖)引發的焦慮等。
我們盡量保持不評判任何人的态度。因為我們的确無法詳盡區分,在這個巨大的群體中,有多少青少年确實正在飽受精神疾病困擾,處在積極治療的過程中;又有多少青少年只是崇拜向往着以病為美的亞文化,以自己的身體為工具探索生理的邊界。
最令人擔憂的,是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對所謂的圈子文化的打量與好奇。
一個13歲的女孩想要"入圈"地雷系,小心翼翼地在社交平台請教"前輩們"——
一定要喝魔爪嗎?
13歲算低齡嗎?
一定要od和割手嗎?我不這樣做會被罵嗎?
可以沒有精神疾病嗎?
起因很簡單。小圈子的文化規則和鄙視鏈比山東酒桌還嚴謹,這位女孩由于不懂"量產系"和"地雷女"的區别,被圈内人"教育"了一番。
她認為這是一群很酷的人,想要加入她們,甚至會為自己沒有精神疾病而感到羞怯。
不會有人永遠處在青春期,但永遠都有人身處青春期。
少年維特的迷茫、煩惱、勇敢、憤怒和反叛,是人生裡絕無僅有的情緒濃縮。青春期是自我認知建立的關鍵時期,就像一塊即将成型的泥土,外界任何聲光閃電都會改變它的形狀。即便已經過了三十歲,回憶起兵荒馬亂的青春期,我也感到一股劫後餘生的頭皮發麻。
十幾年前的青春期,要麼是冬天不穿秋褲,小美小帥放學拉個手,要麼是偷偷喝一瓶啤酒,抽了一根家長的香煙,最膽大的不過是在網吧待一夜。
時代變了,青少年手上的社交工具變了,應對的環境也變了,如今早已不是QQ空間和人人網雞犬相聞的時代了。
《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志》曾發布過研究表明,2010年代後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顯著上升。研究表明,這一趨勢與社交媒體的使用密切相關,特别是在少年群體中。
世界無差别向他們打開,也無差别向他們展示喧鬧和肮髒,美麗與醜陋,繁華和貧窮。
當一個十幾歲的初中生在社交平台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好奇"和"試探"是人類最正常不過的天性。
心理學家愛裡克·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提出,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自我認同 vs角色混亂"的衝突。如果青少年無法成功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可能會導致角色混亂,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和未來發展。
人本質是自由的個體。事實是我們無法幹預他們能看到什麼,也無法幹預他們在看到之後產生的想法。在一個混沌的年紀,我們很難要求每個青少年都能做出銳利清晰的判斷。
即便當下"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已經變成嚼爛了的爛鹹菜,我們仍然要說——
許多青少年仍然生活在窒息的原生家庭環境中,家和父母就是他們最大的過敏原和誘發病因。但身為未成年,逃離家庭是一件太遙不可及的事。他們的求救聲被嘈雜的社會淹沒,無人在意。
學校的同輩壓力,性早熟,巨大的課業負擔,校園内物理或精神形式的霸凌,成長路上,你不知道會先被哪個絆倒。人們總是會美化曾經的回憶,但事實上,在中學度過的時間超過了未來人生大多數情況下面對的壓力值。
更不用說整個社會向她們灌輸的關于女性身體的物化。
聊起ed妹,人稱用的都是"她們"。根據研究調查發現,神經性厭食症患病的性别比例高達1:11,人人都聊ed妹,但很少見過ed弟,畢竟男性很難落入關于身材焦慮白瘦幼的深淵,在男子氣概的要求下,他們更多追求的是肌肉量和體脂率。
就像某社交平台已經火了一年多的"瘦子維持生命體征的食譜",在年輕女性中非常流行,每天的攝入量大約是一杯拿鐵和一枚水煮蛋,網紅"一只白"的食譜讓多少都市麗人一天只吃一個漢堡。在"斷食理念"普及的當下,瘦不只是美和自律,也是我們親手為青少年展開的世界運行真理。連成年人都無法規避,更不用說一個尚未建立自我認知的青少年,一不留神就滑入了這座為她量身定制的美妙陷阱。
美是什麼?這個問題之所以產生,恰恰是因為人們需要知道是否存在一種客觀的美,是否有可能将其轉化為語言、轉化為精确的标準。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美的思考變成了一場關于女性身體的讨論,這種讨論也涉及一些必要的手段,它們為的是讓女性達到理想狀态、遠離那些可能使女性變醜甚至變畸形的特質。(《服美役》毛拉·甘奇塔諾)
網友陰陽怪氣當然會傷害這些青少年,但更多的也是恨鐵不成鋼的苦口婆心。ed妹不是什麼清冷低食欲弱柳扶風病嬌美女人設,厭食症是所有精神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沒有之一。
一開始或許是出于好奇,或是想融入某種圈子的文化。然而這種強迫節食的無意識,一旦真正發展成為厭食症重症患者,就真的晚了。患者被迫強制住院治療,治愈過程異常艱難。
患者需要克服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大腦對食物的排異反應。
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了一位在美國住院治療的厭食症女孩,她用文字描述了重度厭食症眼中的食物——
一份看着異常清淡的三明治,在她眼裡是充滿渾濁油膩脂肪的臭海綿,一擠就會流出膿包一樣肮髒的液體,培根是騷臭的,吃一口就會變成身上的惡心贅肉。雞蛋沙拉是粘稠的嘔吐物,在身體裡會融化成醜陋的肥胖紋。即便是最健康的西蘭花,在她的嘴裡也會品嘗出滿嘴的油臭。面包等碳水食物會變成一把銳利的尖刀,劃破她腦海中的胃黏膜。
在長期的疾病折磨下,只有極度飢餓空腹的狀态,才讓她們感到潔淨。即便體重已經跌破了安全預警線,她們眼中的自己仍然是肥胖的。只有清晰地撫摸到突兀的骨架,才讓她們感到安心。
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進食障礙病房,那些嚴重的女孩們,甚至狡猾地維持着生病的狀态。她們想盡辦法把食物藏在袖子和口袋裡,有女孩把豆沙包堵進耳朵眼,飯粒粘在衣褲上,肉塊塞進洞洞鞋,甚至有人把食物藏在座椅的支架鋼管裡。
在社交平台構築的算法繭房裡,偶爾也會刷到個别正在積極治療的女孩。
一位逐漸康復的ed妹在治療過程中發現,自己恐懼的病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精神上不受控制的自己。媽媽知道她不吃澱粉,就用純蝦肉做蝦滑,陪她慢慢進食,不催她,也不逼迫她。她後來學會了和食物和平相處,吃下了整整一碗。雖然有些庸俗,但最終仍然是愛意治愈人類。
這個女孩是幸運的,但更多青少年,仍然困在"索求愛意與關注卻毫無回音"的困境中。
我們總是将精神疾病低齡化的問題歸因于社交媒體的發達。實際上,社交媒體也只是全球精神焦慮的放大器。
《Conversation》雜志援引多位專家的言論表示,現代性是導致人們精神狀态越來越差的主因。這個趨勢從20世紀初開始就在不斷加速,社交平台只是讓問題加速浮出水面,被大眾看見。
現代社會對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個人和集體都執着于規避風險、學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不斷加深、社會不平等或仇富情緒加深。
這些無形的鐮刀,早就架在一代代人的脖子上。
世界本就沒有向青少年呈現善意。在我們嘲笑地雷妹的同時,或許也可以思考:
她們何以至此,我們又究竟交給了年輕人一個怎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