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迎風的青春》讓國產青春劇終于不再疼痛,歡迎閱讀。
1997 年是什麼時代,是夏洛穿越回中學在廣播室彈唱 "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 " 的時代,也是父母輩勇闖上海灘,在黃河路講排面談格調 " 繁花如夢 " 的時代,還是勳雲宰初戀開始的時代。
當小紅書有人曬出父母年輕時的照片時,我們總能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正因如此,《成長的煩惱》《請回答 1988》才會一直被津津樂道。所幸我們也有更适合中國寶寶體質的代際青春劇——最近追了《迎風的青春》,硬糖君更加堅信,青春是書寫群像最好的環境,群像是追溯青春最好的證明。
《迎風的青春》講述了 90 年代一群油田長大的少年的青蔥歲月,他們吹響了迎接新世紀的号角,在小小的一方天地裡徜徉,滋長了想要探索世界尋找人生理想的願望。青春正好,如果還有精準地一個賞味限定,那一定是 1997 年。
一次書寫兩代人的青春
相較于《家有兒女》那樣聚焦一代人青春的劇集,《迎風的青春》在叙事上更為豐滿多元。劇集用五個家庭的笑鬧日常,解構了兩代人的青春故事。父母輩的青春與孩子們的青春形成互文,交織出青春洋溢的氛圍感。父母口中的 " 我們年輕那會兒可不像你們 ",終于有了被驗證的機會。
孩子們的青春發生在 90 年代,以苗苗、芽芽、李肆、胡子為核心,串聯了油田少年的成長故事。這一代少年,還有着八十年代激情拼搏精神的遺風,但也有新舊世紀之交各種新鮮事物衝擊下的迷惘。他們看武俠小說,聽香港流行音樂,關心油田以外的世界。憧憬着香港回歸想搞出大陣仗,慫恿父母離婚看熱鬧不嫌事大,讨論着班集體的新同學幫助他們融入集體。
主角團人設鮮明,性格和行為的反差萌讓人忍俊不禁。孫千飾演的姐姐苗苗熱情外向但學習平平,和成績優異的弟弟芽芽是冤種姐弟。姐弟倆,一個想去大城市闖蕩,一個想學考古,全都違背了媽媽 " 石油子弟愛石油 " 的殷殷期望。翟子路飾演的李肆異想天開,經常提出瘋狂的暢想但被現實無情擊垮。胡子文靜内斂,卻也有自己獨立的想法。
父母輩的青春以片頭穿插的方式呈現,雖然距離當下較遠,仍能引發觀眾的跨時空共鳴。八十年代初的他們,有着時代的含蓄和内斂。臉蛋紅潤精神抖擻,正是歌曲裡唱的 " 美妙的春光屬于誰?屬于我屬于你,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苗苗媽媽曾和初戀計劃過一場出逃,結果這場 " 私奔 " 以男生的告密無疾而終。十多年後,苗苗也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經歷 " 叛徒事件 ",無意間出賣了好朋友李肆。
幾個家庭父母不同的相處模式和教育圖景,讓人想起看《家有兒女》的親切感。苗苗媽媽嚴格,苗苗爸爸寬容,每次教育孩子都是他們的鬥智鬥勇的時刻。苗苗媽媽拿着雞毛撣子追孩子,苗苗爸爸在後面勸。李肆爸爸急躁,李肆媽媽護犢子,靈活的李肆總能讓爸爸的 " 體罰 " 撲空。角色的鮮活拉近了觀眾的心理距離,想當年誰還沒被暴躁老媽追着跑過!
兩代人的青春互相交織,讓《迎風的青春》成為了 " 雙面青春劇 ":上一代人做過的事,有的又被當成新事物;下一代人往往會做和上一代相反的事,再下一代同樣逆反;就像旋轉樓梯,時而背離時而重復。
用成長解構人生議題
制作了大量青春動畫的吉卜力董事長兼制片人鈴木敏夫,曾以 " 價值觀尚未成形的時期 " 來定義青春:孩子的價值觀來自父母,待在這個範圍内就不會出問題。然而一旦動了和父母價值觀不同的念頭,這個瞬間就會成為痛苦的開端。等到痛苦結束,就代表自己成為大人了。
某種意義上說,成長的痛苦,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而當代人面對更復雜的世界并擁有更強的自我意識,這可能意味着這種尋找自我、證成自我的過程始終不會結束,我們将擁有超漫長的青春期,這也讓青春劇有了别樣的價值與滋味。正如《迎風的青春》給人最強烈的感覺不是回憶殺,而是充滿未來的歡樂輕松、不感負累的生活煙火。
每集一個主題,鮮明的單元化叙事讓青春呈現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賬,而是日日翻新的爆笑圖鑑。" 鐵三角 " 呈現了苗苗、李肆、胡子三人的友誼。" 新人 " 和 " 放學後别走 " 是青春期友誼的細膩呈現,那些敏感的新夥伴需要被保護,青春的友誼最珍貴。" 為你為伍 " 探讨了深刻的話題,即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做一個毫無獨立思想的看熱鬧的工具?
" 好人 " 以苗苗和芽芽幫助強小娃、袁山青的細節,說明了善意與實踐的差距。當我們無法站在受幫助者的立場思考問題,所謂的幫助有可能是添堵。在傷害他人自尊的同時,做的其實是無用功。
《迎風的青春》用輕喜劇的方式去解構成長命題,可以說是下飯且具有觀眾緣的。芽芽教袁山青幹吃奶粉,結果自己嗆得噴了一口。被逗笑的兩人對視,就是友誼最美好的樣子;苗苗跑到強小娃家裡,帶走爺爺送的土特產的時候被狗追得哇哇大叫。到了家裡還被媽媽懷疑是不是到老鄉家裡偷東西了。
父母輩的笑料也很足,苗苗媽媽剛跟排球賽的同事發完飲料,苗苗剛想要一瓶來喝救被媽媽怒斥:" 那是大人喝的,那都有色素!" 苗苗媽媽、李肆媽媽、胡子媽媽本來正在美美做頭發,一看到假教育專家就立刻展開三姐妹追捕行動。壞人是落網了,她們燙的頭發也整壞了。辣目洋子飾演的教導主任簡直是主任本任,那種皮笑肉不笑的樣子真讓人想起被支配的那些年,教室窗戶傳來的寒冷目光。
正如苗苗後來說 " 我們終究沒能去香港,也沒能在匯演上大放異彩,但我們終究長大了。成為體面的大人後,卻發現不如少年時代有滋味 "。《迎風的青春》之所以獨特,正在于它不僅拍出了四人組的獨特性,更捕捉到了青春的普遍性。
青春群像劇還能如何突破?
青春劇是最難抓住時代感的,除了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更難的是人物的精神面貌。這是服化道之外最不容易抓住的 " 神髓 "。看《請回答 1988》時,會發現裡面的男孩痴迷王祖賢。看《家有兒女》時,能感受到奧運帶來的全民歡騰。這些都是劇集人物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的絕佳案例。
《迎風的青春》不僅還原了 90 年代末的校園和家庭生活,更呈現了那個時代青年的追求和困惑。在苗苗和李肆的狂熱中,完全可以感受到香港回歸對全民的影響。
媽媽們穿着漂亮衣服跳《獨自去偷歡》,孩子們通過 Beyond 的歌曲學習粵語。李肆的女神由趙雅芝變成了邱淑貞。大家吃牛排學錯餐桌禮儀,最後以三雙筷子結束戰鬥。在激情洋溢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年代裡,正青春的人也充滿了 "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 的想法。
更富有創見的是,《迎風的青春》找到了跨時代的共鳴方式。觀眾不會因為不是自己的青春經歷就覺得提不起興趣。相反,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同樣具有極強的當下性。
比如第八集明顯在講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那個時代還沒有原生家庭這個詞,但相關問題是存在的。劉俊寶替爸爸向李肆求情,希望李肆父親可以寬饒迫不得已的爸爸。袁山青要照顧小妹妹,還要應付催債的人,到了學校又要接受異樣目光的審視。胡子看似家庭和睦,但親情裂痕只有她自己清楚。當她站出來為母親說話怼繼父時,終于收獲了成長。
劇集人物的真實感也塑造得極為豐滿,苗苗前一秒還在哭泣 " 喬峰怎麼這麼不容易啊 ",下一秒就繼續鼓起勇氣幫助強小娃。《迎風的青春》裡的廣譜群像,不只是苗苗的故事,更是幾代人共享的青春。他們充滿夢想、一天一個想法、為朋友兩肋插刀鬧笑話,在跌跌撞撞中,就不知不覺長大。
就連童年戲份,《迎風的青春》也做到了有趣的呈現。小李肆和小芽芽,突然有一天就不跟着媽媽進澡堂了,因為他們意識到了男女有别。而芽芽意外發現,童年時掉進坑裡的自己曾被袁山青搭救過。這些可可愛愛的童年場景,與嬉嬉笑笑的青春場景互為補充,讓人物更為立體生動。
劇集對生活煙火的還原也頗見功底。澡堂、電子遊戲廳這些早已退出生活場景的地點得以重構。林七油田的呈現,是有溫度有細節的。補腦口服液、雞腿面包、錄音磁帶這些充滿時代特征的物品,幫助觀眾集體沉浸在苗苗的青春體驗中。
應該說,青春群像劇看似是一群人的青春,實際上是拍給所有人的青春,那種青春的氛圍大概會成為我們一生的情緒補劑。而《迎風的青春》之所以能夠突圍,是它既拍活了孩子輩,也拍活了父母輩。用兩代人的青春故事,構建了一個時代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