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明代巾帼名将:身高170使80斤雙劍秦良玉絕非尋常女子,歡迎閱讀。
2008 年 8 月 8 日晚,在首都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如期開幕。23 時 54 分,取自遙遠的希臘的奧林匹克聖火經 2 萬餘名中外火炬手接力傳遞後終于抵達鳥巢。場内,8 名火炬手高擎火炬進行最後的傳遞。
火炬手們容光煥發,精神飽滿。衣衫上印制的 " 火鳳凰 " 翩翩欲飛,格外引人注目。細心的觀眾發現,這氣韻靈動的鳳紋圖案竟是來自明朝秦良玉的黃緞平金繡蟒鳳衫。由是,祖國西南邊陲一位 378 年前的巾帼英雄鮮為人知的事迹,從泛黃幾近湮滅的史冊裡,一點點重新浮現在世人面前。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火炬手李寧飛身點燃奧運聖火(圖片源于網絡)
平台召見,御賜袍衫
崇祯三年(1630 年)五月,受命于危難之際的 " 帝師 " 孫承宗指揮明軍發起反攻,一舉收復被後金占領的 " 永平四城 "。危如累卵的社稷轉危為安後,年僅 20 歲的崇祯皇帝喜出望外,下旨召見勤王有功官員。石砫女土官秦良玉的名字赫然在冊。
秦良玉塑像(圖片源于網絡)
秦良玉,字貞素,1574 年出生于忠州(今重慶忠縣),自幼飽讀經史,随父兄學兵法,習騎射,胸懷 " 忠君護國、保境安民 " 之志。22 歲時,她嫁給石砫宣撫使(土司,從四品)馬千乘,參與司政,助其訓練 " 白杆兵 "。萬歷二十七年(1599 年),秦良玉随夫率軍參與平定播州(今貴州遵義)土司楊應龍叛亂。1613 年,夫死代職,她先後兩次率軍援遼抗擊金軍,又于 1622 年參加平定永寧土司奢崇明叛亂并收復重慶,诰封夫人(二品),又賜封都督佥事(從三品)、充總兵官。
明朝末年,政治腐朽,宦官專權,黨争不斷,貧富分化嚴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627 年,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傳位于年僅 17 歲的皇弟朱由檢,即崇祯帝。
崇祯二年(1629 年)十月,皇太極率八旗勁旅自盛京(沈陽)出發,越遼河,繞開山海關,進入蒙古草原,迂回至薊鎮北面攻破長城,攻陷明軍防守薄弱的永平(今河北盧龍)、灤州(今河北灤縣)、遷安、遵化四城,進圍北京。朝廷急诏天下勤王。秦良玉即刻響應,自帶糧饷裝備,率白杆兵晝夜兼程馳援北京,屯兵于宣武門外,與後金精兵對峙。其後,會同各路勤王大軍,解京師之圍,收復 " 永平四城 "。
秦良玉鎏金銅甲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管曉銳供圖)
秦良玉萬裡勤王,奮勇殺敵,讓崇祯帝深受感動。《明史 · 秦良玉傳》載曰:" 莊烈帝優诏褒美,召見平台,賜良玉彩币羊酒,賦四詩旌其功。"
平台又名雲台,在紫禁城建極殿(今保和殿)居中向後,有一座雲台門,以隔外朝與内廷。其位置在三台之上,兩旁向後分别為雲台左門、雲台右門。平台召對,是明朝的一個議事制度,每有軍國大事,皇帝便在此召對或召見要臣,咨議對策。明神宗朱翊鈞 28 年不上朝,就取消了平台召對。崇祯帝即位後重啟,在平台召對袁崇煥商議遼東戰事就有三次。
秦良玉佩刀(樸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管曉銳供圖)
保和殿(建極殿)後門外是平台(圖片源于網絡)
召見的時辰到了,朱由檢着衮冕端坐于平台之上,秦良玉身穿繡獅绯袍趨步向前,行五拜三叩之禮。崇祯生母早逝,他注視着眼前這個雍容壯實的将軍,年逾半百的女人,心間陡然湧起一股暖流,不禁多了一份信賴。
崇祯賞賜秦良玉一件蟒袍、一件鳳衫和大量錢币牲畜酒水,擢升她為都督同知(從一品)、挂鎮東将軍印,還把即興而作的四首詩賜給她——
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管曉銳供圖)
秦良玉黃緞平金繡蟒鳳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管曉銳供圖)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内握兵符;
古來巾帼甘心受,何必将軍是丈夫。
西蜀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露宿飢餐誓不辭,飲将鮮血帶臙脂;
凱歌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将箕帚掃妖奴,一派歌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巴蜀書社影印本《崇祯遺錄》(酉陽縣融媒體中心曾常供圖)
吳縣潘氏寶山樓抄本《崇祯遺錄》(酉陽縣融媒體中心曾常供圖)
巾帼英雄,儀度娴雅
朱由檢在詩中稱贊秦良玉為 " 美人 "。其實,久苦軍旅,年過半百的秦良玉并非後世臆想中素手纖腰、粉白黛黑的形象,更無戲台上英姿飒爽、面如桃花的妝容。
朝鮮使臣黃中允在《燕行錄》中載曰:" 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年可三十五六許。吹角打鼓乘轎而氣勢頗壯…… " 曹莊在今北京通州。黃中允遇見秦良玉時,她正援遼行駐北京(萬歷四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實齡已逾四旬。在黃中允的記述中,秦良玉高大豐滿,一身男子裝扮,騎馬作戰時,武器是雙劍,重 80 斤,而非戲台上、影視中所見的大刀或長槍。她出行坐轎子,衛隊是 40 餘名戴戰笠,穿戰衣,黑靴紅衣的女子騎兵,外加吹角打鼓,鳴金開道,儀仗非常威武。
秦良玉墓(1942 年)(圖片源于網絡)
秦良玉文武雙全,言談舉止文靜大方、端莊優雅。她治軍嚴厲,号令嚴明,統領的白杆兵作戰勇猛,遠近聞名。于是在《明史 · 秦良玉傳》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良玉為人饒膽智……為遠近所憚。"
冷兵器時代,要成為武将,一是将門世襲,二是從軍立功,三是參加科舉。明清時代的武科考試,主要考馬步射、技勇、外場(策略)等内容。康熙十三年規定:馬射距離三十五步,九矢中三為合格;步射距離八十步,九矢中二為合格。" 再試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開滿,刀舞花,掇石去地尺。" 前兩項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筆試(外場)。如想通過科考去當武将,上陣對敵、斬将奪旗,僅力氣而言,最低标準要能開八力的硬弓,舞八十斤的大刀,舉兩百斤的石掇。
關于秦良玉的身高,歷來頗有争議。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内,藏有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黃緞平金繡蟒鳳衫(紅綢盤金繡花蟒鳳纾衣)和鎏金銅甲胄、頭盔、銅印、象牙朝笏、樸刀(兩把)等 8 件遺物。這些文物原藏于石柱縣太保祠内,1950 年上交西南軍政委員會,後移交給重慶市博物館。太保祠内原有鴛鴦雙劍,重約 40 公斤,已失傳。
明代,一品、二品官員的官服皆為紅色,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武官一品、二品都繡獅子,一品夫人繡翟鳥九只,二品八只,女子出嫁時可着鳳冠霞帔。但是,凡繡有蟒紋、鳳紋的衣物,未經皇帝御賜,文武官員和命婦一律不得制作和穿戴。由此可見,秦良玉遺存的蟒袍和鳳衫俱為崇祯皇帝御賜。
秦良玉藍緞繡金蟒袍 " 系藍緞并金繡花,圓領右祍大袖,現長 170 厘米,其中有 60 厘米長的藍布料繡海水牡丹的裙腳,繡工粗糙,色彩庸俗,顯然為後世因原件裙腳殘破,被剪去後再補接上去的。原件長度應在 130 厘米左右。現原件擺上還殘存着刺繡的‘壽山福海’紋飾。" 前重慶市博物館副館長、市文物鑑定組組長董其祥據此測算, " 秦良玉的身高,應在 170 厘米左右,比一般婦女略高一些。"
此外,秦良玉的佩刀,一把長 98 厘米,另一把長 91.8 厘米,業内人士認為,如此長度的刀劍,适合一米七左右的人使用。
資料顯示," 距今五、六千年前至距今三、四百年前,中國古代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約在 1.65-1.67 米之間,古代成年女子的平均身高約在 1.54-1.56 米之間。" 現代考古學家李濟在《中國人種之構成》一文中認為,明清時期中國人的平均身高有所下降,民國初年,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為 1.65 米,以地網域論,南方又普遍低于北方。身高 170 厘米的秦良玉,在當時堪稱體魄雄壯,鶴立人群了。身高臂長、腰圓背厚,這才是一個馳騁疆場、摧鋒陷敵的将軍應有的體魄。
所以,崇祯皇帝所謂秦良玉之美,大概是美在 " 執幹戈以衛社稷 " 的壯志,美在巾帼不讓須眉的氣概……
獨木強撐,保境安民
金軍雖然撤出長城,但天下并未安寧。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席卷長江以北,後金多次破關入侵,大明王朝内外交困、風雨飄搖,随時都面臨着土崩瓦解。
數年間,秦良玉和她的子侄們多次擊退張獻忠、羅汝才向夔州(今重慶奉節)發起的進攻。崇祯十三年(1640 年)後,國勢更為衰頹,天下大亂,蜀中官庸将寡兵弱,張獻忠如魚得水,縱橫楚蜀,白杆兵和蜀地官軍多次被他打敗。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正月,張獻忠再次攻打夔州,各路官軍棄險敗逃,唯秦良玉率數千白杆兵施救。雖然每戰她必親冒矢石,揮舞雙劍奮力拼殺,但終因寡不敵眾最後敗歸石砫,屯兵于萬壽古寨。
萬壽古寨——秦良玉屯兵處(酉陽藉文史愛好者冉宇供圖)
三月中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張獻忠率 40 萬大軍從夔州沿長江水陸并進,向重慶進發。" 至萬縣,水漲,留屯三月。" 不久,攻克涪州(今涪陵區),擊敗守道劉麟長、總兵曾英的部隊。農民軍繞過銅鑼峽突襲江津,然後順江而下攻破佛圖關,秦良玉率軍救援,也被打敗,只好退守石砫。六月二十日,農民軍攻破通遠門,重慶陷落。
1644 年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秦良玉分兵守衛司境,她憤慨地對族人說: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于是,她親筆撰寫《固守石砫檄文》,表明了一個蒙甲胄三十年的弱女子 " 守土之志,封疆之責 " 的壯志和與父老軍士 " 同心御辱 ",保衛家鄉的決心。
當時,張獻忠派人在蜀中到處招降土司歸附,卻唯獨不敢派人到石砫去招降秦良玉。
清軍南下之際,1646 年八月,南明隆武帝朱聿鍵派使節封秦良玉為太子太保、忠貞侯。1648 年五月,永歷帝朱由榔加封她為太子太傅、四川招讨使。
明末清初,農民軍、清軍、明朝殘餘勢力在四川混戰二十餘年,蜀中赤地千裡,十室九空,有近十萬流民湧向石砫,秦良玉及其繼任者都接濟和善待他們。
順治五年(1648 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病逝于石砫大都督府玉音樓,享年 75 歲。彌留之際,先她而去的親人在秦良玉眼前不時浮現——有冤死獄中的丈夫馬千乘,有戰死沙場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侄兒秦拱明、兒媳張鳳儀、兒子馬祥麟……
今天,北京宣武門外當年秦良玉駐兵之處,仍保留有 " 四川營胡同 "" 棉花胡同 " 等與秦良玉相關的地名。這大約是後人對巾帼英雄最深摯的緬懷了。
位于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北面的四川營胡同(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