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爆紅的AI手機,是下一個美圖手機嗎,歡迎閱讀。
文 | 真故研究室,作者 | 馮諾,編輯 | 龔正
2024,你有沒有計劃換一台 AI 手機?可能很多人還不明就裡,啥叫 AI 手機、能有啥用。
目前,市場上包括 OPPO、vivo、魅族等各大品牌已經開始狂推 AI 手機,主要功能包括 AIGC 消除(一種修圖功能)、AI 通話摘要(一鍵生成通話記錄要點)等。不過也不用着急,無印良品推的 AI 零食,咱沒吃到不也活得好好的,緩一緩再買也不遲。
我們的觀點是:大家不必去買一個概念,而是要看手機裡有沒有" 你需要的真正颠覆性的 AI 應用 "。别又買成了一台美圖手機就行。
門店探訪 AI 手機
北京東四環,華為、OPPO、vivo 等品牌手機店一字排開。對于 AI 手機,OPPO、vivo 應該算跑得比較快的。
在 OPPO 櫃台,今年 1 月上市的 OPPO Find x7 UItra 主打的就是 AI 手機概念。最吸引我的是這兩個功能。
一是 AIGC 消除。很多人在網紅景點拍照時,都有一個煩惱,就是 " 亂入的路人 "。AIGC 消除功能,就是能識别和消除亂入的人、物體等,然後手機裡自帶的 AI 大模型能生成别的填充畫面,省時省力。
圖 | OPPO 官網上演示的 AIGC 消除
另一個就是 AI 通話摘要。想必時下忙碌的現代人都有一個 " 通病 ",挂掉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就完全忘了剛才說了啥。
這個功能主打的就是能智能識别通話内容,生成重點信息摘要,不用再回頭去重復問找罵。
圖 | OPPO 官網上演示的 AI 通話摘要
至于其它的 AI 功能,包括智能生成圖片、與智能小布對話、證件照智能生成等,有點類似于百度的文心一格、Siri、阿裡推出的妙鴨相機,新意對我來說并不足。
在淘寶的 OPPO 旗艦店裡,其 AI 手機銷量目前是超過 1 萬 +,價格從 3999 到 4999 元不等。在京東,該機型銷量為 2 萬 +。
相較于 OPPO,vivo 的 AI 手機推出的更早一些,去年 11 年發布了 vivo X100、vivo X100 Pro 兩款機型。它的 AI 功能入口,主要基于藍心大模型開發的小 v 助手和 jovi 語音。通過這個助手,能實現 AI 字幕、螢幕朗讀、全局翻譯、聽歌識曲等。
給我印象較深的一個功能是,小 v 助手對話框裡,除了傳統的 " 語音助手 " 功能外,增加了創作功能——其實還是類似于百度的文心一格,只要輸入一段文字,它就能做圖。也能即時拍照,生成各種風格的照片。據說這個創作功能未來更新後,還能生成文檔、PPT 和思維導圖。
圖 | 小 v 助手的創作功能
Vivo X100 和 Pro 機型的定價也是從 3899 到 5999 元不等。可能開售時間較早,X100 在淘寶平台銷量過 3 萬 +,X100 Pro 平台銷量過了 10 萬 +。
至于華為,業界都認為華為 P70 将是 2024 年最為關注的 AI 手機。但據最新的消息是,它可能會延期到 4 月發布。
看到很多品牌都推 AI 相機,和我一同在店内的其他消費者,問了一個問題:AI 手機能生成登記照," 好是好,不過相關的系統會認 AI 生成的照片麼?"
這個小小的問題暫時無解,但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思考:AI 生成的一系列圖片、檔案,它還面臨來自社會、法律、倫理一系列的摩擦與調整,才能很好共存。
比如最近泛濫的用 AI 復活往生者的事件,很多并未得到家屬同意和授權,獵奇好奇之下造成了二次傷害。手機上的這些 AI 功能也一樣,還需要很多來自全社會的讨論。
大煉 AI 手機之下,也有人潑冷水
AI 手機其實并不新鮮,2017 年 -2018 年間就曾短暫流行過,當時廠商們主打 AI 芯片,能運行圖片、語音識别、AI 攝影等應用。
榮耀手機,在當年推出了榮耀 View 10,打出了" 你的第一台 AI 手機 "口号。現在你還能搜到發表于 2018 年的 AI 手機文章,标題諸如「盤點華為 5 款 AI 手機」、「華為精心打造的五台 AI 手機」。
不過,當時廠商雖興奮,但消費者似乎很淡定,原因被總結為缺乏劃時代的颠覆性應用,AI 概念也并未挽回當時全球手機進入存量市場的頹勢。
轉眼 6 年過去,去年下半年開始,AI 手機又開始蠢蠢欲動了,這次是拜大熱的生成式 AI 所賜。
這裡面的玩家除了百度、阿裡等這類建制派外,手機廠商也紛紛大煉 AI,接連發布了針對移動端的大模型。
如小米的 MiLM、OPPO 的安第斯大模型、vivo 的藍心大模型、魅族的 Aicy AI、榮耀的魔法大模型、三星的高斯大模型,以及搭載大模型的終端產品。
到了今年,似乎水到渠成,又或者是行業慣有的 " 搶占制高點 ",一些手機廠商開始不約而同地稱,自家裝配了大模型能力的手機為 "AI 手機 "。
2024 年農歷新年之際,OPPO 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就在一條宣傳視頻裡出鏡,宣布 "OPPO 正式進入 AI 手機時代。"
vivo 手機也宣布 vivo S18 系列是" 全球首批 AI 大模型手機 ",稱自研的藍心大模型已覆蓋旗下 25 款機型,超過 2000 萬用戶體驗過 vivo 的大模型功能。
最激進的當屬魅族。正月還沒過完,魅族突然宣布将停止制造 " 傳統手機 ",All in AI。最新發布的魅族 PRO 21,魅族官方甚至不再稱之為手機,而是" 開放式 AI 終端 "。
AI 手機的戲不止國内廠商在唱。
三星也用新一代 Galaxy 系列手機 Galaxy S24,宣布進入 " 移動 AI 新時代 "(New Era of Mobile AI)。
近日,一向審慎的蘋果也" 棄車保 AI",解散了成立十年的造車團隊,轉而加碼生成式 AI 的開發。
多方消息稱,蘋果将把 AI 能力當成 iPhone 16 系列的重點來宣傳。3 月 15 日,蘋果正式公布了一個 300 億參數的多模态大語言模型系列。
諸多廠商主動 push 背後,實際上是手機廠商的危機感。做生意,重在提前搶占制高點和話語權。而 2024 年,俨然已經變成了各廠商眼中的 "AI 手機元年 "。
OPPO 創始人兼 CEO 陳明永,在今年 2 月 18 日新年開工第一天,就發布了一封内部信,主題為" 開啟 AI 手機新時代 "。
接着,劉作虎給同行敲了警鍾:"2024 年,智能手機廠商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沒戲了,必定會影響到市場競争力。"
圖 | 劉作虎關于 "AI 手機是噱頭還是未來 " 的解答
榮耀手機 CEO 趙明話說得更重,認為現在 All in AI,已經遲了:" 今年你才 All in AI ……差距會越來越大。"
看似一片陽光燦爛,但業内也不乏喝倒彩的。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直言不諱"AI 手機是噱頭 "。對于友商炒作 AI 手機,不免有些陰陽怪氣地表示:AI 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當感受不到 AI 的時候,才是 AI 最大的價值,天天談 AI,說明是沒有 AI 能力的。
榮耀 CEO 趙明也認為,大部分友商都只在部分 AI 應用上小打小鬧,有些所謂 All in AI 之類的口号,不過是營銷罷了。當然,這并不妨礙他認為裝載了 MagicOS 8.0 的榮耀手機可以定義為" 真正的 AI 手機 "。
AI 手機的概念有多性感,現實就有多骨感
生成式 AI 确實越來越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咱們就别違背趨勢、反科學了。但 AI 手機的時代,真的來了嗎?
這裡,我們再次回歸初心,探索一下什麼是 AI 手機。
AI 功能模塊在手機上的運用,早已不是新鮮事兒。你手機裡的很多功能,比如語音助手、聲音識别、多語種翻譯、面部識别,都用到了 AI。但顯然這樣的手機配不上稱為 "AI 手機 "。
在科技咨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的定義裡,"AI 手機(GenAI smartphones)具備能無縫整合及有效執行生成式 AI 相關功能和應用的軟硬體。AI 手機能在本地運行可生成新内容、策略、設計和方法的基礎大模型。"
也就是說,在行業認知裡,AI 手機要能在本地運行基礎大模型——即端側(on-device)大模型。端側大模型是完全裝載在手機中的,不需要連接雲端,哪怕是飛行模式也能使用,好處是速度快、功耗小、成本低,但壞處也致命——性能縮水。
換句話,人在機在,機在端側大模型就在,随叫随到。
目前,vivo、三星、OPPO、榮耀等手機廠商先後在手機裡内置了端側大模型。
OPPO 有端側 70 億參數的安第斯大模型;榮耀也在 MagicOS 8.0 作業系統中加入自研的 70 億參數魔法大模型,vivo 也有 70 億參數的藍心大模型,三星的 Galaxy S24 系列也加入了端側大模型 Galaxy AI。
端側大模型的軍備競賽俨然如火如荼。在各家公司的公關稿裡,它們的功能無疑都是領先的、劃時代的。但公關稿裡的 AI 手機有多性感,現實中的 AI 手機就有多骨感。
眼下市面上的 "AI 手機 ",主打的 AI 功能,無外乎是生成圖文、智能搜索、圖片編輯、實時翻譯、語音轉錄、輔助聊天、語音助手等。關鍵是這些功能不用内置的大模型,從應用商店下載第三方 App 也能完成,效果甚至好于系統自帶。
PCHome 評測了魅族 21 PRO、OPPO Find X7 Ultra、vivo X100 Pro 等接入端側大模型功能的手機,試用相關功能時頻頻翻車。
比如問魅族手機的 Aicy 語音助理 " 魅族手機什麼時候才能支持 AI",它只回答當前的日期;
讓 OPPO 手機的小布助手畫 " 調虎離山 ",它只能畫一只老虎。vivo X100 Pro 的圖片生成功能則風格單一,質量也參差不齊,比不上市面上免費的 AI 圖片生成工具。
在另一個 AI 手機的橫評中,某 AI 手機主推的圖片編輯功能,一鍵摳掉多餘人物的效果不敢恭維,殘影十分明顯。更何況,這樣的功能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可能甚至沒有美圖秀秀或者抖音濾鏡的一鍵美顏來得實用。
總結來說,連市面上大模型标配基本功都不達标,就更不用說宣傳中所提及的更高階的 AI 功能了。
這不禁讓人想到 2013 年出來的美圖手機。雖然和 AI 手機不算同一個物種,但它主打的功能,下載一個美圖秀秀就能實現,幹啥要新買個手機。
想起了那句話," 業務能力不過關,職場上是很容易被優化的 "。
AI 手機要出頭天,還有三座大山
一家之言,現在的手機,距離真正的 AI 手機時代還很遙遠。要想登上 AI 山頂,手機行業還需要越過三座大山——創新颠不颠覆、硬體達不達标、閱聽人買不買賬,才有可能進入 AI 手機時代。
首先,第一座大山,有沒有颠覆式創新。颠覆式創新,意味着產品形态和用戶習慣的劇烈改變。
個人電腦領網域,從命令行界面過渡到圖形界面,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從鍵盤敲代碼變成用滑鼠随意控制界面。手機領網域,功能機過渡到智能機,人們使用手機的方式從鍵盤變成觸屏。
AI 手機時代,至少也要有類似的革命性創新。
比如,從圖形用戶界面(GUI)變成自然語言用戶界面(NLUI),人們使用對話的方式操控手機;或者,生成式 AI 徹底打破手機 App 和各項功能之間的壁壘。又或者,出現類似安卓或 iOS 一樣的現象級端側大模型,成為手機的底層架構……
我們不是預言家,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颠覆式變革,但我們知道,當下的 AI 手機肯定不是。生成式 AI 在手機上的确可以提升某些辦公、學習、生活能力的效率,但要成為促進代際變革的颠覆式創新,還不夠格,而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就涉及到壓在 AI 手機上的第二座大山,硬體天花板。
ChatGPT、文心一言這樣的完全體大模型,本身就依靠大力出奇迹,訓練和使用的過程消耗巨大的算力和電力。
據傳,GPT-4 的訓練,用了 1 萬-2.5 萬張 A100 芯片。而一直密切關注生成式 AI 的跨界首富馬斯克也曾估算, GPT-5 可能需要 3 萬-5 萬張 H100。國内的文心大模型 4.0 也是用百度自家的飛槳平台萬卡集群訓練出來的。
向公眾開放服務後,為了滿足海量用戶的同時使用,也需要強有力的硬體支持。有人估算,ChatGPT 需要動用 3 萬張 GPU 來應對每天百萬量級的用戶請求。
如此龐大的算力需求,直接把賣鏟子的英偉達股價一度抬上了 2 萬億美元,超越谷歌、亞馬遜,躍居美股第三。
大模型還是兇狠的電老虎。前幾天一條新聞衝上微博熱搜:ChatGPT 的日耗電量等于美國 1.7 萬家庭日耗電量。一個美國普通家庭,平均每天用電量在 29 千瓦時,而 ChatGPT 的單日用電量超過了 50 萬千瓦時。
而以目前手機的硬體基礎,實在難以承受大模型的 " 大 ",需要專門針對手機優化。
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廠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頻頻發力端側大模型的硬體。
2023 年 10 月,高通發布了首款專為生成式 AI 打造的骁龍 8 Gen 3 芯片,能在手機上運行 100 億參數的大模型。榮耀 Magic6 Pro、小米 14 Pro、OPPO Find X7 Ultra 等手機就使用了這款芯片。聯發科 2023 年底發布天玑 9300 芯片,号稱最高支持 330 億參數的大模型。
運行 GPT 的 A100 芯片,一張顯存是 80G,手機再怎麼堆配置也不夠看。
比如英偉達新近推出的 GeForce RTX 40 Super,AI 引擎總算力是 836 TOPS 每秒,相比之下,手機端最強的高通骁龍 8 Gen3,只有 73 TOPS 每秒,相差了十幾倍。
所以,完全體的雲端大模型,手機本地帶不動。目前的端側大模型,普遍在幾十到上百億的參數,跟動辄千億甚至萬億的雲端大模型比,就顯得小巧玲珑了。
而在手機上體驗最先進的生成式 AI,最普遍的方式是通過雲端,用戶在手機上輸入指令,然後上傳到雲端處理後再回傳手機。這個過程耗時費力,且受制于網絡,體驗并不十分友好。
要在手機上體驗更加絲滑的大模型,需要專門優化過的端側大模型,必然在性能上縮水。
連完全體的雲端大模型都還不夠成熟,時常出現各類幻覺和 bug。縮水版的端側大模型自然更會嚴重制約 AI 手機上的表現。
即使不成熟也要硬上,手機廠商除了想宣傳上占位之外,還有一個更實際的目的:借 AI 的噱頭,促進手機銷量。
但這就會碰到阻擋 AI 手機的第三座大山:閱聽人可能并不買賬。
大背景是,經濟下行,手機銷量節節下滑。據國際數據公司(IDC),2023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 2.71 億台,同比下降 5%,近十年新低。
進入 2024 年,情況并沒有好轉。據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中國智能手機銷量 2024 年頭六周同比下跌 7%,大部分主流手機廠商銷量出現較大規模的下滑,其中 OPPO 下降 29%,蘋果下降 24%,vivo 下降 15%,小米下降 7%,只有華為、榮耀實現了增長。
在相機、尺寸、芯片、電池、螢幕等等手機軟硬體參數上,手機廠商已經卷無可卷,捂緊了腰包的消費者早就不怎麼感冒了。于是手機廠商把生成式 AI 當作下一個救命稻草。
但冰冷的現實是,對于手機廠商畫的 AI 大餅,消費者并不買賬,至少目前是。
在我線下探訪的北京東四環附近的 OPPO 和 vivo 的官方旗艦店,發現 AI 手機其實并不是宣傳的重點。手機店店員也表示,顧客主要關注的仍然是拍照、芯片、螢幕等方面的手機性能,很少有人會主動關注其中的 AI 功能,即便店員主動提及,通常也并不感興趣。經濟觀察報、钛媒體等媒體的線下采訪,也得到了類似的反饋。
很好理解,相較于業内人士熱衷探讨 AI 技術的星辰大海,普通消費者更關注的是:手機上的 AI 真的那麼厲害嗎?以目前 AI 手機提供的能力來看,答案未必。
AI 手機,何必是手機,腦洞還可以大點
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打敗馬車的,不是更快的馬車,而是汽車;同樣的,取代智能手機的,又何必是更強的手機?
它完全可能是另一種形态的 AI 硬體,取代已經流行了十多年的智能手機形态。近期就有幾款突破當下智能機邊界的產品,引發了廣泛關注。
比如 AI 公司 Rabbit 推出了一款手掌大小的智能設備 Rabbit R1,主要通過自然語言驅動。按下對話按鈕,500 毫秒内就能得到響應。這款設備兩周就賣了 5 萬台。
初創公司 Humane 發布了一款内嵌了 OpenAI 技術的產品 AI Pin,去掉了螢幕,依靠激光投影和手勢來操作。《時代雜志》将這款 AI 硬體評為「2023 年最牛的 200 佳發明之一」。
德國電信和 Brain.ai 合作推出了一款叫 T-Mobile 的產品,它的特點是沒有 App,主界面就是一個 AI 助手,通過對話來控制。
當然,這些設備或多或少仍處于開發狀态,距離大規模投入市場還早。
雖然生成式 AI 過去一年狂飙突進,甚至出現了「大放衛星」的現象,不停有人宣布自家的大模型能力「趕上」乃至「超過」GPT3.5 乃至 4。但到目前為止,除了 ChatGPT 本身,還沒有一款全民的現象級 AI 應用。
也就是說,基礎大模型上的應用生态,目前還處在含苞待放的階段,大模型的碩果能接多大,還需要看造化。但手機搭載的端側大模型,其能力始終是被基礎大模型鎖死的。在這種情況下,鼓吹 AI 手機,更多是一種公關手法。
國内 AI 手機的拐點,可能要等到國際頭部大模型公司把自家產品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