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房企減倉三四線,縣級市為賣地拼了,歡迎閱讀。
為推進賣地,福州代管的一縣級市修改了賣地條件。
4 月 28 日,福州福清市将舉行今年第一次土拍。日前,福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土拍補充公告,4 宗涉宅用地取消了原定的 " 競買人必須具有房地產開發資質 " 的條件。根據拍地規則,上述四宗地開發建成後将被政府回購。
時代财經以咨詢者身份致電福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人士稱,拍地時競買人不需要具備房地產開發資質,但後續開發建設住宅時必須具備。比如自然人也可以參拍、競得土地,但後續要成立具備相關資質的公司。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盧文曦稱,這意味着土拍參與主體受限更小、更多元化,土地市場能更公開、更廣泛地接受有需求的人的投資。也或許是土地推介時有自然人表達了參拍意願,相關規則為此做出對應改變。
事實上,自然人購買土地并非新鮮事,此前多座城市均有類似案例。不過,受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影響,今年以來,土地市場同樣不景氣,财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 8728 億元,同比下降 27%。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或承受一定的賣地壓力。
一、自然人争相買地
4 月 8 日,福清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 2023 年第一次土地出讓公告,推出 5 宗涉宅用地,總面積約 19. 30 萬平方米,總起拍價 7.94 億元,其中 01-04 号地為整體回購地塊。
公告顯示,上述四宗回購地塊将采用 " 限地價、搖号 " 方式拍賣,01 号地最高限價為 8100 萬元,02 号為 37400 萬元,03 号為 33400 萬元,04 号為 16900 萬元,按 " 價高者得 " 原則确定競得人。報價達到最高限價後,願意接受最高限價的競買人通過搖号确定土地歸屬。土地出讓金分兩次繳納,即成交之日起 10 個工作日内繳納總價款的 50%、75 日内繳納剩餘的 50%。
四宗地的回購面積分别為 01 号地 13.25 萬平方米、02 号地 12. 93 萬平方米、03 号地 10.99 萬平方米、04 号地 7.35 萬平方米。4 月 12 日發布的補充公告将 01 号地塊的回購價提高至 4150 元 / 平方米,其餘三宗地的回購價仍為 4000 元 / 平方米。
上述福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人士稱,01~04 号地将建安置房,建成後由地方城投回購,競得人要在籤訂《拍賣成交确認書》後 10 個工作日内與福清市城投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籤訂《配建回購協定書》。至于為何修改參拍主體的資質要求,是因為有意願參拍的主體很多、要競争溢價,但部分人受資質條件所限不能報名,故補充做出修改。" 後續建設時一定要具備相關資質,參拍條件修改并不違規。" 由此看,或有自然人在此次土拍中拿地。
自然人競拍土地并非沒有先例。近年來,無論是競争激烈的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曾有自然人參與土拍并成功奪地。
今年 1 月,河南民權縣推出城區 3 塊宅地,其中兩塊 2.05 畝的微型地塊均被自然人競得,一宗被 5 名自然人聯合競得,另一宗被 1 名自然人單獨競得。兩宗地競争都較激烈,競價超過 20 輪,成交溢價率也都超過了 100%,最終成交價分别為 464 萬元、497 萬元。
2022 年 12 月 28 日,河南省禹州市出讓 1 宗 55.79 畝的宅地,一名自然人以起拍價 1.02 億元競得;2021 年 10 月 20 日,廣西南寧市武鳴區一宗土地被自然人以 1.8 億元拿下;2020 年 7 月的一場土拍中,浙江湖州安吉、麗水南城的地塊均被自然人競得,成交價分别為 0.68 億元、0.58 億元。
在一線城市廣州的土地市場,也不乏自然人的身影。2017 年 3 月,某劉姓自然人擊敗金地、招商、萬科等房企,以 1.4 億元拿下廣州增城荔城街地塊。
而早在 2012 年,一位李姓自然人以 5.26 億元拿下天河區黃埔大道堅紅化工廠住宅用地,是廣州首次由自然人拍下土地。據媒體彼時報道,該李姓自然人與佳兆業集團有長期合作關系,故佳兆業集團參與并主導了此項目的後續建設。時代财經查詢發現,該項目為佳兆業 1 号,佳兆業借此成為首個進駐廣州金融城的開發商。
二、房企減倉三四線
福清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級市,從近兩年數據看,福清的土地收入連續下降:2021 年賣了 23 宗地,出讓面積約 1082.65 畝,收入 75.67 億元,同比 2020 年下跌 25.5%;2022 年出讓 56 宗地、面積 3304.97 畝,成交總額 75.82 億元,與 2021 年基本持平。
近兩年,地產銷售端疲軟,尤其是部分民營房企遭遇流動性危機,房企在土地端的投資随之下降。據财政部數據,2022 年土地出讓收入 66854 億元,同比下降 23.3%。而據中指研究院相關數據,目前房企拿地意願并未明顯轉強。
《2023 年 1~3 月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 TOP100 排行榜》數據顯示,2023 年一季度,TOP100 企業拿地總額 1930 億元,拿地規模同比下降 15.0%。2022 年同預售屋企拿地金額下降接近 60%,今年在去年大幅下降的基礎上再次下降,表明近預售屋企拿地依舊表現疲軟。
投資額度有限,錢更要花在刀刃上,部分弱二線和三四線等低能級城市成為房企急于換倉離開的地方。保利發展在《保利 2022~2023 年房地產行業白皮書》中指出,過去部分房企投資拿地以資源獲取為導向,不考慮真實居住需求,盲目在遠郊拿地,甚至下沉五六線城市,需求退潮下陷入困境。
在 2022 年度業績會上,多家房企也不約而同表示三四線城市波動調整更大,同時透露出暫時離開三四線的意向。如龍湖表示 2023 年要嚴格投資刻度,盡可能優中選優,布局 20 個主力城市和 14 個機會城市。曾經的 " 三四線之王 " 碧桂園在去年就開始系統性調解土儲結構,在其為數不多的新增土儲中,7 成左右聚焦在一二線城市。它還計劃用 3~5 年時間,将一、二線對三四線的貨值比例從 40:60 提升至 50:50。
棚改和去庫存浪潮中,三四線城市土地市場曾一度 " 高燒 "。浪潮退去,考慮到現實因素的房企,正在撤離弱能級城市,對這些區網域的土地市場不免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