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驚魂慕尼黑:中德光伏十年暗戰,歡迎閱讀。
作者|袁榭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全文字數|約 4500
6 月中旬,有中國光伏企業高管參加 2023 年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Intersolar Europe)時,被德國警方從會場現場帶走 " 協助調查 ",一日後釋放。消息爆出後,行業内外高度關注。
有消息稱,這是德國警方對前幾年相關中國光伏企業出口或不合規等歷史積案的繼續調查,但也有行内人擔心這是波谲雲詭的時局對中歐貿易裡各個細分行業的逐漸衝擊。
一位定居慕尼黑的新能源從業者說,當時就判斷這個事情很可能只是針對個人的調查,因為只帶走一個人,是從機場而不是從展館帶走的。
無論這個插曲背後真實緣由如何,中國與西歐——主要是德國——的光伏貿易,一直是淵源深長、不乏波瀾的。
德國光伏產業的崛起
德國政界與商界很多記性好的人,對中國光伏產品占據本國市場是有心結的。如果沒有關鍵時點的決策疏漏,主宰中西歐、乃至稱霸世界太陽能產業的,多半會是德國企業。
光伏技術在美國問世,開啟行業的產品初創來自 1954 年的貝爾實驗室。在之後的三十年裡,日本、德國的官方投入與商業研發也在逐步跟上。
然而,技術要轉化成行業優勢,除了科技領先、砸錢夠多,還需要其他機遇。
美國的光伏技術研發水平直到世紀之交都是世界第一,為組件小型化和光電轉化率提高奠基甚厚。不過美國的能源業者更願意選擇火電和核電作為主發力點。
火電雖技術不出奇,但自負盈虧能力、生產效率和穩定程度都過硬。核電雖時有小虧,但發電效率與能量轉化比實在夠高。太陽能光伏主要是作為黑科技點綴,為衛星供能或者小型社區發電這些邊角需求服務。
日本對太陽能的友善度比美國稍好,但日本實在是人多地少,而太陽能電站占地是其他發電方式的 300-600 倍。即使有心發展,要獲得堪比核電站發電量的能源供應,太陽能電站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耕耘。以 2010 年代之前的光伏發電效率、民意态勢和經濟景氣度,這個展望并不實際。
德國的光伏技術研發水平一直在前列,且行業轉化的條件優于美日。
作為科技大國,德國社會上率先出現了以環保為主旨的主流政黨,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者比例在歐美國家中最大、反對聲音最小。早在 1991 年,德國就已經通過了《上網電價法》(Stromeinspeisungsgesetz),政府開始補貼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
作為地理和經濟大國,在兩德統一後,可供太陽能電站裝機的國土面積大增,而且為了提振落後的東德地區經濟,德國在老東德地界上大力扶持光伏企業。
技術領先、官方扶助,德國的光伏行業在 2000 年代前半段,不管年均組件產量還是裝機量,都逐漸攀升到世界第一。2005 年,德國光伏市場在全球光伏裝機量中占 60%。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企業入局了。
|2000-2016 年美日德中四國占全球光伏年均產量與裝機量比例
中國入局,形勢扭轉
中國企業大舉進入世界光伏行業的路徑,讓德國同行心裡發酸:
技術你們直接買現成的就算了,連政府補貼方式也照搬;政府補貼方式照搬也罷了,但在中國政府使勁派錢的同時,德國政府的奶水突然斷了。
" 上網電價補貼 " ( Feed-in Tariff,FiT ) 這一現在舉世都在沿用的太陽能補貼方法,是德國于 1991 年首先以《上網電價法》中的政府補貼項目大力推行。1999-2000 年," 上網電價補貼 " 成為德國當時新立的《可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 EEG)主要内容。
" 上網電價補貼 " 是國家電網接入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政府與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個人或公司籤訂一份定期長約,期間發電者每向公共電網輸送一度電,除了獲得原本的電價外,還能獲得一定量補貼。最終呈現是國家電網用略高于市價的固定價格購買可再生電力,并且不愁買主。
這種補貼辦法在德國見效甚著,光伏行業的總產值、太陽能發電量,每年增長都超過了德國政府的既有預期。珠玉在前,全世界有志在太陽能上發力的國家都學了起來,中國也不例外。
FiT 補貼的效果好到一定程度,以至于 2002 年德國聯邦環境部、2006 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科研部分别另行開始對光伏技術研發項目的補貼時,政府内已經很有質疑是否必要的聲音。
2010 年代的德國政府,認為 FiT 補貼的目的已經達到,可以收尾了,結果給德國光伏行業帶來重創。
歐盟于 2012 年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 " 反傾銷、反補貼 " 調查與關稅針對性提高,2013 年 12 月對中國光伏產業推出了 " 最低進口限價 " ( MIP ) 。當時中文報道中自然是滿懷怨氣,認定是歐盟國家亡中國光伏之心不死、處處挖坑阻擊。
如果捋一捋德國政界與商界的決策邏輯,就不會這麼着急上頭了。德國人其實對中國光伏企業不見得有那麼大的惡意,但對自家光伏企業的飯碗是滿懷保護欲的。
|2010 年全球光伏需求量與各個生產鏈條的分地區產量占比柱狀圖,淡藍色部分為中國、深藍色為歐洲、淡綠色為北美、深綠色為亞太其他國家、淺黃色為印度、深黃色為世界剩餘國家
德國在歐盟的經濟決策中占有決定性地位,對新興的中國光伏行業提高門檻,和對成熟的本國光伏行業撤銷補貼,是基本同時進行、一體兩面的動作,意在讓本國光伏行業去除扶持時仍保有競争力。
2010 年德國修訂 EEG,大幅降低光伏發電的補貼。根據裝機的類型不同,将補貼降低了 8-13%。2012 年 EEG 再次修訂,将全國光伏總裝機量限制在 52 吉瓦(GW)。2014 年 EEG 又被大幅修訂,德國光伏企業受到的扶持量越發薄弱。
事實證明德國政府的決策失誤,即使有關稅保護,本國的光伏行業喪失政府大力扶助的時刻,正好與中國光伏行業獲得政府大力扶助的時刻重合,不受衝擊是不可能的。
盡管中國行内人憶起 2012-2013 年就滿腹怨氣,但同時段德國光伏的頹勢遠更慘重:2012 年全國裝機量是 8200 兆瓦(MW),2014 年這個數字已經跌倒 1200 兆瓦。
彎道超車的秘密
中國在十多年内崛起為全球光伏行業無可置疑的全生產鏈條各環節第一,實在很令人驚嘆。不止一個歐美的光伏業者回憶起這段時光,都會發出 " 中國人無法戰勝 "、" 很多事我們真做不來 " 的驚嘆。
按世界能源署 2022 年的報告,中國從 2011 年來政商各界對光伏產業的投資十倍于全歐。2021 年美國光伏大廠 " 第一太陽能 "(First Solar)的 CEO 馬克 · 魏德邁曾經回憶了他從 2006 年中國 " 十一五 " 規劃以來的見聞,辭句間滿是羨慕:他們的國家戰略決策一出,整個機制都為光伏動起來了。
" 中國地方政府把光伏企業請到工業園裡安家,建廠房免費拿地,頭三年不用交稅。多晶矽制造技術被排在官方研究資金補貼的前列。甚至國有銀行随随便便就給完全沒有過往業績甚至資質的新創光伏企業批出數千萬美元的貸款。"
西方啟動反補貼調查:普通的 FiT 就算了,拿地優惠外加免稅也在事理之中。然而就靠幾張 PPT 的新開張草台班就能從國營銀行拿大額貸款,中國人不可能不知道資金風控合規該怎麼做。
西方人看來,中國的光伏產業不僅扶持機制豪邁疏放,生產流程也是膽子夠大。一位新能源分析師說,當年中國企業的矽料需求大,但還沒學到從工業廢液四氯化矽裡提取多晶矽的技術。結果變通方式是:裝桶進倉,等哪天技術到位了馬上啟用。
受訪者憶起此事,感嘆道:遇水分就變鹽酸的高毒高危廢液,如此操作,真是藝高人膽大。
盡管心裡泛酸,但中國企業在十年内制霸光伏行業的生產全鏈條,其他國家的同行也只能接受現實。而且并不是所有外國同行都是中國光伏企業的競争對手。
例如在歐盟開始 " 雙反 " 調查時,就有頗多德國多晶矽企業與光電板企業遊說政界,為中國緩頰,因為它們的顧客與供應商就是中方公司。
在 2013 年之後、德國光伏企業大頹敗時,規模最大的前六家光伏組件制造商紛紛破產,7 萬人失業。中國企業不費力就接收了很多待找飯轍的工程師、顧問與他們的技術,或者将破產廠商整體收購接盤。
彎道超車之所以能成功,還是要多靠同行幫襯。技術開發起步晚不要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只要堅持,總會找到路。
德國連自己人都抓
按世界能源署 2022 年的統計,中國光伏行業在矽料、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等全生產鏈條的所有環節產量,總計超過全球產量的八成。其中矽片市場份額是 96.8%,組件份額 74.7%。全球前十大光伏生產設備的供應商都是中國公司。
大有大的難處,世界能源署在同一篇報告中也提到,盡管中國的光伏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占 36.4%,但無論如何是沒法内循環消化掉自己所有產能的。國外市場對于中國光伏行業不可或缺。
德國對中國光伏感情很復雜,一方面是缺不得,又得防着。上述新能源從業者說,德國 " 對(中國)光伏有了戒心,但沒有到瘋狂報復的階段。未來對(中國產品)準入機制會越來越高,要遏制中國企業的發展。因為中國企業的發展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2021 年全球光伏需求量與各個生產鏈條的分地區產量占比柱狀圖,淡藍色部分為中國、深藍色為歐洲、淡綠色為北美、深綠色為亞太其他國家、淺黃色為印度、深黃色為世界剩餘國家
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才會對每次德國司法部門的調查與傳喚感到緊張。不論案由是否能坐實,去展會擔心被請去協助調查、做生意擔心被随時立案究辦,即使辦案方再文明禮貌嚴謹循矩,這種狀況總不利于生意越做越大。
然而這也是最近幾年中國光伏企業在德國必須面臨的處境。究其原因,這并不是貿易戰新番,或者國家間關系惡化的又一表征,而是德國司法部門做事太把細了,以至于積案難清。
2015、2016 年間,德國多地海關開始表示,執行最低進口限價與雙反關稅的幾年間,有德國本地進口中國產光伏組件的商家、中國出口商家,或涉嫌注冊皮包公司欺詐、篡改原產地證明,将中國原產地改成印度、馬來西亞或越南等地,便開始了緝拿走私的調查。
德國本地企業的雇員和地縣級涉事政客,在 2017 年就被判刑了一波。然而調查中牽扯的中國企業可不是好拿捏的軟茬,請的律師也很得力,在公關攻勢、法庭交鋒上與德國公訴方互有來回。
案子開審後,因為中國被告方的 " 訴方證據不足 " 抗辯而暫停。停下來了,德國警方又要繼續搜證、繼續傳喚人協助調查,這就是 2019 年與 2023 年兩次慕尼黑 Intersolar Europe 光伏展會上都有中國光伏企業高管被請走的原因。
還好 2018 年歐盟的 " 雙反 " 措施就到期結束了,不然案子很可能越積越多,不知伊于胡底。
然而德國司法部門要做到勿枉勿縱、證據充分确鑿、又不能長期羁押外國公民搜證,中國被調查對象就得面對有一杆子沒一杆子的風聲鶴唳。再加上大時代背景,中國光伏業者難免心驚肉跳。
好時光不再
這兩年心虛的不止中國光伏業者,歐洲的同行心裡也在琢磨是否要重振本地的原產規模。
去年 2 月底以來,大半個歐洲靠東來廉價天然氣和石油供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為了填補突發的能源缺口,也為了順應減少碳排放的時代潮流,歐盟宣布要在 2030 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總能耗比例從現在的 17% 提高到 40%。
為了應急,2022 年的前十個月,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與相關設備總金額是 175 億歐元,占全年太陽能相關進口額的 95%。
如此勢頭若能繼續,對中國光伏行業是巨大利好。但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被波谲雲詭的時局着實驚動了,再也不敢只依賴一個供應商。
畢竟太陽能電站不是安好板子就能永繼發電的。從光伏組件 20-25 年的設計壽命和既往裝機量數據倒推,2025 年左右歐洲就要開始大量更換光伏組件,2030 年起,光伏組件的報廢更新需求會因為 2010 年代的裝機增量而爆發。要是到時供應不穩定,德國人就真要缺電了。
所以 2023 年内,德國和意大利政要們讨論可再生能源自主、減少對中國光伏的依賴度的聲量陡然大了起來。德國人是因為有需求,意大利人是因為打算憑借氣候與地理優勢開發本國的光照資源,把生產出的光伏設備和太陽能電力賣給德國人。
以中國現在仍然穩占光伏行業絕對世界第一的情況,其他國家妄談脫鉤斷鏈是不現實且不經濟的。然而以現在的全球經濟景氣程度與時局來看,寄望過去的出口市場國家們回到大家一致一起向錢看、不論如何生意最大的舊時光,也是不現實且不可欲的。
如何調整自身、順應未來,是中國光伏企業對内對外都必須有答案的新課題。有的中國企業計劃未來将一部分光伏組件在德國本地生產,以規避日益嚴苛的準入規定,但必須面對費用上升、新的法律環境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