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這到底是升學的新紅利,還是收割家長韭菜的智商稅?,歡迎閱讀。
Biu 媽
成都老母親 松弛感雞娃
打開視野,雞娃不内卷
培養底層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你們好啊,我是 biu 媽!
上周又和大家唠叨了,每次一寫到科學、科創相關的話題,就有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科創賽事。總是有媽媽們很犀利地問:科創賽事,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先謝謝大家,能問這麼直白,說明大家很信任我。
近兩年教育政策對 " 科創、科技 " 的傾斜真是特别明顯,每年都有新動作,很多博主也都會把重點放在升學加分這件事上,但——
什麼時候 " 加分 "?怎麼加分?
更有利于小升初,還是初升高?
各種比賽應該怎麼選?
各個區網域的政策區别有什麼不一樣?
重磅比賽獲獎幾率到底多少?
……
諸如此類更落地的問題,能答清楚的非常少。
政策上的事情,這篇文章我就不和大家細掰了,星期四上午 10 點,我會在直播間和大家詳細聊:科學規劃、科創賽事都有什麼信息差,大家記得預約直播我們到時候見。
而今天,我想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帶大家理智看待科創賽事這件事,先亮我的觀點——科創賽事 100% 不是智商稅,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非常有利,但它的 " 作用 ",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有些不同。
01
科創賽事對升學到底有沒有幫助?
這可能是很多家長最想了解的事情吧,很多人會模糊的和你們說,對升學有幫助,但是到底是對哪一段升學有幫助呢,小升初和初升高,能是一回事嗎?
1
小升初階段
明面上沒有幫助,但能錦上添花
2020 年開始,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就開始實行公辦、民辦學校公民同招、就近入學,因此競賽成績,在這一階段擇校升學中的作用就開始式微了。
但是很早之前我就提到過,但凡是有上進心的好學校,都不會放過一切掐 jian 的機會。
舉個真實的例子,某學校發布公告,拟通過搖号招錄 300 名初一新生,然而有人會發現學校其它年級的班級數量超過了 6 個班,那麼除了搖号,就很可能以 " 補錄 " 的名義再小範圍招生。
那麼 " 補錄 " 的學生,學校願意要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成績一般的學生?是想要有特長、有各類獎項在手、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還是只會埋頭學習刷題的學生?
這都算不上一個 " 政策 " 問題,而是人之常情、競争的必然吧。
所以,如果不想在小升初階段純粹 " 靠命運 " 升學,在保證孩子成績、校内學習有所保證的情況下,很多家長還是希望孩子有點 " 錦上添花 " 的技能。
當然我也不否認,這種錦上添花,幾率很小,科創類賽事能 " 添花 " 的幾率,要比 ao 數、信奧之類還小。
但有句話叫" 進則科技特長,退則物化生強 "。
說的就是準備科創競賽必需的科學知識儲備,和初中理科知識非常接軌,能給未來學科做很好的鋪墊,這何嘗不是一種 " 對升學的錦上添花 "。
畢竟又不是過了小升初就結束了,孩子們還需要繼續前進,迎接中高考。
2
初升高階段
明面上是新賽道,但競争始于小學
其實這幾年,我們想一些升學信息時,都會頻頻遇到 " 科技特長生 " 這個詞,躲都躲不開。
到了中某考階段,科創賽事,是 " 科技特長生 " 這條賽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中學裡的天花板「人大附中」為例,它的 " 科技特長生 " 報名條件如下,科創賽事和更熱門的、更紅海的機器人、信奧賽,是同等分量的。
而現在的一二線城市的,重點高中,幾乎都有科技特長生的份額。
但這裡有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一是初中的時間問題。初中生時間非常緊迫,三門主科逐漸變成了 9 門大課,更難得有大塊時間去琢磨 " 科技創新 "。
二是賽事熟悉程度的問題。科技類的白名單賽事、其它有分量的科創賽事,基本上都是從小學就開始了,如果從小就參加,那麼對賽事的熟悉程度肯定是更高的。
兩個問題綜合起來,大家應該不難感覺到,如果不是早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早已熟知此類比賽的流程,或者因為已經手握不少獎項,所在學校有資源、時間上的傾斜,初中才開始 " 科創 ",想要通過科創賽事來升學,可就難了。
至于更遙遠的強基計劃、高考通道,你初升高階段都進不了這個賽道,基本上高中後也不可能進了。
所以,如果真的想通過科創助力孩子的升學,這是個不折不扣的 " 持久戰 ",最好從小學就盡早規劃。
話說回來,我一直覺得科學學習,本來就應該早早開始啊,"進則科技特長,退則物化生強 ",哪怕不卷賽事,孩子收獲也不會小,幾乎是穩賺不賠的。
02
科創賽事,到底在比什麼?
目前的 " 科技特長生 " 的路線大致分為了三個熱門大方向,編程、機器人、科創。咱們團隊專門研究過這三類賽事的區别,科創賽事,是最偏素質,考察能力也最綜合的一類。
科創賽事和别的賽事最大的不同,是考察形式不同,不是考試型,而是 " 作品制 " 或者 " 項目制 "。
大致流程是這樣——
1、孩子通過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動手做出來。
3、錄制視頻,講解自己的方案,包括自己的設計思路,包含的科學原理,自己的作品優勢。很多作品要求
4、如果進入復賽,還可能做現場演講,給作品進行演示,并現場回答問題。
這個過程中其實有好幾個考察重點,也反應了科創競賽能鍛煉孩子什麼能力:
" 接地氣 " 的創造力
孩子需要去觀察生活,學會發現問題。科學知識也許并不需要學得很深、很前沿,但一定要夠透徹、夠接地氣,知道怎麼聯系現實生活,而不是只學 " 書本裡的科學 "。
比如之前我家 biu 獲得了區一等獎的一個作品,其實背後的原理是司空見慣的風力發電、清潔能源,但是當時評委老師對我們說,他們最贊賞有加的,其實是作品的靈感——和暑假去貴州看梯田的旅行結合了起來。
前不久,和賽先生的老師交流科創競賽的時候,他們也和我分享了他們學員的一個獲獎作品,獲得了全球發明大會國際賽一等獎。
這個孩子發現每到下雨天去上學,鞋子總是被雨傘流下的水濺溼,一不小心還會被戳到。于是她以古建築中飛檐為靈感,設計了一把防濺水的雨傘。
你看,這是不是和 " 高科技 " 沾不上邊?這背後的創造力,是植根于生活的,是有溫度和人文關懷的。
有一定的動手能力
這個 " 動手 ",其實不僅僅是說把自己設計的作品做出來。
就我們參與過的科創類賽事來說,光是錄視頻這一關,就會讓很多家長和孩子感到十分頭疼。細節到怎麼錄制更好看?孩子怎麼站位更有利于展示?怎麼上傳視頻?如果視頻檔案大了、小了怎麼辦?
如果是現場比賽,還有設計和制作展板,給展位設計布局,現場搭建的時間規劃……等等等等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獨立完成。
我覺得這都是廣義 " 動手能力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可以家長代勞一部分,但如果能讓孩子全程自己動手,換來的肯定是飛速地成長。
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事情,如果是在真實社會中,其實很多都是最直接的 " 工作能力 " 體現。很多大學生直到畢業,也久久不能适應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如果能早早有機會鍛煉 " 工作能力 ",何樂而不為?
表達能力和 " 銷售意識 "
無論前期作品做的再好,但最終,孩子都得自己把這個作品 "sell"(展示,推銷)出去。
不管是錄制好的演講小視頻,供評委審閱打分,還是現場直接給評委做現場演講,做 " 產品 " 演示,孩子的整體表達狀态,其實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評委的評判标準。
對,科創比賽其實不那麼 " 客觀 ",沒有那麼非黑即白的标準,想清楚、說明白、甚至想出奇招抓住别人的目光,和動手做、學得懂,同樣重要!
這簡直像一個 " 創業項目 " 的路演:
你需要有硬實力,也要會找需求——
從生活中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你的表達需要有邏輯,也需要有說服力——
把自己的想法盡量的輸出出去,争取評委的目光,說服别人認同你的觀點,從而赢得自己的想要的東西(獎項、升學機會)。
我知道,這些年說起科創比賽,很多家長都覺得是變相拼爹媽,或者把功利心放得太重,只關注輸赢和獎項。
可能我有些理想主義吧,我一直都覺得通過比賽所幫助孩子獲得的那些能力,才是對他們一生來說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部分。
當然,這一切的的前提是,要引導孩子一步步學會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家長和老師的 " 過渡參與 ",只能換來虛假的榮譽。對咱們普通人來說,教育中最忌諱的事情,莫過于自己騙自己。
這周四的直播,除了和大家聊政策和賽事本身,我也很想分享我很喜歡的賽先生科創課,他們小班教學,專業老師對孩子手把手引導,也非常打動我,畢竟大部分家長,沒有精力、也不會引導孩子,賽先生這樣就省媽多了。更多關于 " 科創 " 的問題,歡迎大家來直播間和我聊哦。
EASTWEST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很多家長都深有感觸,咱們家長焦慮學歷貶值、焦慮未來就業趨勢,本質上是擔心孩子以後沒有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本事。
現在社會似乎是越來越卷、機會越來越少,還有 AI 來 " 搶飯碗 ",僅有一紙文憑,已經不能保證孩子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那怎麼辦呢?我的答案還是那個——
拓寬眼界,讓他們更多的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
培養底層能力,讓他們成為一個願意動腦,有能力思考的人。
在我看來,參加科創賽事,就是帶着孩子往這兩個方向不斷地前進。
biu 媽相關分享,看看有沒漏讀的:
>本周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