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下一個并購重組“神話”,可能會輪到誰?,歡迎閱讀。
文 | 市值觀察,作者 | 大師兄,編輯 | 小市妹
本輪行情中,像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業績增速快、想象空間大的新興行業,已然是牛股產生的最重要方向,而疊加了跨界并購重組的上市公司,市場表現更是誇張。
特别是小市值、傳統行業、業績普通的上市公司,一旦通過并購重組注入新興行業大體量優質資產,其公司質地和投資價值,無疑将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重組的魔力
9 月 24 日,也就是 A 股行情乾坤逆轉的同一天,《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簡稱 " 并購六條 ")發布,極大激發了上市公司的并購熱情:今年 9 月之前,每月披露的并購重組平均數量只有 6 家,到了 10 月份,這一數據飙升到 22 家,增長了近 4 倍。
并購重組一向是 A 股最為喜聞樂見的題材,本輪牛市以來,同花順 " 并購重組 " 題材大漲近 60%,遠超過滬深指數漲幅,成為表現最好的概念題材之一,誕生了諸多超級大牛股。
比如富樂德并購富樂華,股價連續 6 個 20CM 漲停,市值增長近 4 倍;光智科技并購先導電科,連續 8 個 20CM 漲停,市值增長超過 5 倍;雙成藥業并購半導體公司奧拉股份之後,股價在一個多月出現 20 多個 10CM 漲停,市值暴增近 10 倍。
▲雙成藥業日線圖,來源:同花順
監管層對于并購重組帶來的市場活躍,似乎也樂見其成。
11 月 16 日,證監會發布 "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 ",明确表态支持依法合規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現金分紅、信息披露、股份回購等方式,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質量。
與股份回購、現金分紅等方式相比,并購重組顯然能更有效、更迅速的提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投資者認同度也更高,因此成為上市公司最青睐的市值管理方式。
A 股市場的 IPO 環境,也在為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推波助瀾。
截至 12 月 20 日,今年在 A 股三大交易所完成 IPO 的公司只有 97 家,比去年同期下降近 70%,創下近 10 年新低;與此同時,已公布終止審查(包括撤材料、否決 / 終止注冊)的企業超過 420 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70% 以上,均創下近 4 年來的新高。
IPO 難度增加,無疑會倒逼更多的并購重組和借殼上市,政策鼓勵下,上市公司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并購重組優質資產。作為稀缺的殼資源,有并購重組題材的上市公司受到市場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逆襲的邏輯
通過并購重組實現市值和股價逆襲的上市公司,往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一是實控人或大股東旗下有其他未上市的優質資產。相比外部尋求并購資產,上市公司實控人旗下的關聯性資產,并購重組的預期自然更高。
二是市值最好比較低,注入資產的體量最好遠遠大于上市公司。大象型資產注入一個小市值的上市公司,自然意味着殼資源價值的巨大提升。
三是實控人或大股東在 A 股最好只有一個殼,而且控股股東資產注入意願較為強烈。
像很多軍工類企業,實控人往往是大型軍工央企,旗下未上市資產很多,但是軍工央企資金充裕,資本運作意願不是太強,而且旗下上市公司眾多,花落誰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對而言,更加市場化、資金壓力更大的民企實控人,通過資本運作提升市值、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意願更高。
四是最好是從低增長的傳統賽道向高增長的新興賽道的并購,因為賽道轉換而帶來的估值提升,會在短時間内迅速抬升股價和市值。
事實上,今年很多備受關注的并購重組在資本市場表現并不好,特别是同行業大市值公司之間的并購重組,比如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在 A 股就沒有帶來什麼火花。
真正表現好的案例,主要還是小市值公司從低增長傳統行業向高增長新興行業的并購重組,而且背後往往是民企主導的 " 蛇吞象 " 式資本運作。
比如大漲近 10 倍的雙成藥業,在并購之前市值不到 20 億,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只有 1 億出頭,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多年虧損。通過資產注入,公司不但引入了營收規模遠大于自己、盈利能力遠強于自己的奧拉股份,而且從低估值的醫藥行業,進入高估值的半導體行業,行業 PE 估值從 30 倍左右上升到 140 倍以上,最終帶飛了公司市值和股價。
下一個是誰?
從上文邏輯出發,A 股其實還存在一些原本質地一般的上市公司,有較大機會通過并購重組完成驚人逆襲。
比如 2017 年上市的萬林物流,主營業務原本是木材進口物流業務,營收已經連續 5 年下降,淨利潤也已連續 3 年虧損,甚至一度陷入 ST 的困境。
▲來源:同花順
早在 2020 年,萬林物流就開始尋求業務轉型,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公司控股權最終易主,樊繼波成為萬林物流的實際控制人。
樊繼波的另一個身份,是業界知名的電商奇才和明星品牌 " 鴨鴨羽絨服 " 的老板。在他的操盤下,鴨鴨從一家幾近銷聲匿迹的老品牌,僅用了 3 年時間,就在互聯網平台迅速崛起,成為最近幾年國内最成功的消費品牌之一。
2023 年,鴨鴨線上 GMV 達到 93 億,一躍成為線上排名第一的羽絨服品牌,全渠道 GMV 超過 150 億,淨利潤估計超過 12 億,業績規模是萬林的 10 倍以上。
樊繼波花費巨資入主萬林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經營之前的木材物流業務。根據樊繼波之前的規劃,鴨鴨股份要争取在 2024 年底之前完成上市,在當前 IPO 相對放緩的背景下,利用旗下唯一的 A 股平台借殼上市,可能是最現實的路徑。
考慮到鴨鴨遠高于行業的增長勢頭,一旦登陸 A 股,市值可能超過 300 億,比萬林當前 40 億左右的市值高了 7 倍。可以預期的是,鴨鴨一旦注入,作為殼資源的萬林物流,不管是業績還是市值,都會發生 " 麻雀變鳳凰 " 的蛻變。
另一家原本主營百貨零售的三江購物,也有較大概率通過并購重組實現換道逆襲。
三江并購重組的最大資源,來自其大股東阿裡巴巴。阿裡目前是三江購物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 32%,三江也因此成為阿裡在 A 股持股占比最大的上市公司。
阿裡參股的未上市資產中,目前最有可能在 A 股借殼上市的公司,可能是号稱 "AI 四小龍之一 " 的曠視科技:面對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這家剛剛中止 IPO 的 AI 獨角獸,想要上市或許也需要幕後的資本通過借殼的方式來推動。
公開資料顯示,阿裡系合計持有曠視科技近 30% 的股份,對公司的借殼上市顯然具有很大話語權。如果曠視借殼,很可能就是阿裡在 A 股的最大籌碼三江購物。
作為超級賽道的明星公司,曠視科技 2019 年時估值曾達到 800 億左右,目前保守估計可能也在 300 億以上,是三江購物的近 5 倍。一旦兩家阿裡系公司在 A 股整合成功,作為殼資源的三江購物,無疑也将迎來脫胎換骨的重生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并購重組帶來的上市公司市值漲幅,并不等同于股價漲幅,因為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會涉及到股本增加的問題。作為殼價值的上市公司,在短期内股價大漲當然在情理之中,但是過大的漲幅,也将面臨大幅回調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