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美元降息之後,你還需要知道的5件事,歡迎閱讀。
美聯儲降息。
這個詞,我猜你這段時間在媒體上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
這一輪美元加息周期,自2022年3月起,已經歷整整兩年半。什麼時候降息,就像樓上大爺的第二只靴子,它不掉下來,全世界都睡不安穩。
直到北京時間今天(9月19日)凌晨,靴子終于落地。美聯儲宣布将聯邦基金利率目标區間下調50個基點,降至4.75%至5.00%之間的水平。
2015年以來美元匯率走勢,4年來首次降息
圖片來源:Trading Economics
今天早上,我的朋友圈就被刷屏了,大家都在關注這件大事,以及它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直以來,公眾号後台都有讀者希望我說說這件事。我發現大家還有一個更普遍的困惑:這方面的分析雖然不少,但專業名詞實在太多,根本看不明白。
比如,我随便給你來一段:美聯儲降息釋放重要信号,釋放經濟活力、擾動全球匯率。日元資產逆勢走強,資金大批量回流。
怎麼樣?是不是有内味了?
這簡直就像黑幫片裡的"月黑風高,扯呼"一樣,全是行業黑話。為什麼每一個中文字我都認識,可是它們合在一起,我卻看不明白?
其實,大家想知道的問題很簡單:
一個小小的利息,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美聯儲為啥要把利息調過來調過去?是想達成什麼目标?
為什麼只有美聯儲降息能引起全世界關注?英國法國加拿大降息,咋就沒人關注呢?
問題雖然簡單,但想回答清楚,還真不容易。一方面,這裡涉及到大量的金融知識。另一方面,金融話題超級復雜,幾乎每一個小點單拿出來,都能寫成一本幾十萬字的書。
不過,今天我還是想挑戰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一篇文章的時間,幫你提綱挈領地掌握其中的精要。之後你看到其它新的分析,都能明白其中的邏輯所在。為此,我專門請教了我的好朋友,著名金融學家香帥老師。
從哪開始說呢?就從"美聯儲降息"的主語:"美聯儲"說起吧。
美聯儲、中央銀行
這個美聯儲,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能讓全球經濟都看它的臉色?
答:美聯儲,是美國的中央銀行。
那,什麼又是中央銀行?
銀行我們每個人都打過交道,它是金融系統的大動脈。但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銀行也會給金融系統帶來巨大風險,比如:銀行破產。
沒錯,銀行也會破產。而且它破產的原因,和所有公司一樣:賬上的錢不夠償還債務。
比如,10個人各存100元到銀行中,總計1000元,銀行就欠下了總計1000元的債務。然後它将其中的900元貸了出去,以求再度盈利。
可有一天,這10個人突然同時來到銀行,要求取走自己的錢,但銀行賬戶上總共只有100元,根本無法還清債務,銀行就會破產。
這種情況,在術語裡被稱為"擠兌"。
一旦銀行破產,多少人終身的積蓄都會瞬間清零,整個金融體系都面臨着巨大的波動,甚至可能造成經濟危機。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各國政府紛紛建立了一個掌握最高金融權力的機構,來管理所有的銀行。或者換句話說,它是一家"銀行的銀行",站在所有銀行的背後。
這個機構,就叫"中央銀行"。
各國中央銀行的名字各不相同,在英國,叫"英格蘭銀行"。在中國,是印在每一張人民币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在美國,就是大名鼎鼎的"美聯儲"。
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你永遠不會看到有人去"中國人民銀行"開戶。因為它不為個人提供金融服務,而是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
中央銀行如何管控風險?方法有很多。就舉一個例子:如何應對前文提到的"擠兌"風險?
中央銀行會規定一個比例。當銀行收到了1000元時,它不能把這1000元全貸出去,而必須把其中的一部分,比如10%,存在中央銀行這裡。
這樣一旦某家銀行發生擠兌,就可以用這筆錢來應急。這筆錢,就是你在新聞裡經常聽到的"存款準備金"。
而随着時間的發展,中央銀行的職能越來越強大,人們對它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不過總而言之,你可以記住這樣一句話:
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國中央銀行,肩負着調控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的職責,它就像是國家經濟這艘大船的"掌舵人"。
香帥老師告訴我,在現代金融體系裡,中央銀行需要完成以下兩個目标:
1、确保經濟平穩增長。
2、抑制通貨膨脹。
有點抽象?沒關系,我們一個個看。
經濟平穩增長
經濟增長,這個好理解。就是人們越來越富有,日子越來越好呗,這有什麼好說的?
别急,我得提醒你,注意這裡的定語:平穩增長。
為什麼要特意強調平穩增長?
因為經濟的增長,普遍都是不平穩的。
經濟,是由市場裡無數次交易組成的。而交易,一定是有買賣雙方。
你拿到了1000元工資,非常開心,去買了一套心儀已久的西裝。服裝店老板賺到這1000元,同樣非常開心,他終于可以給妻子買一瓶香水。而香水店老板賺到這1000元,又可以帶着家人去吃一頓大餐。
你有沒有意識到,你最初的這1000元工資,實際在整個經濟系統裡不斷地傳遞,實際達成了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經濟效益?
沒錯,這種現象,在術語中被稱為"乘數效應"。或者,我們用大白話說:
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這個人的消費,又會成為再下一個人的收入。經濟就是在這不斷地交易中持續增長。
然而,這種趨勢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存在着明顯的"周期"。
在一段時間内,社會上的所有人都會覺得,世界無比美好,我們都有着光明的未來。錢花光了有什麼要緊,反正還年輕,再賺就是了。
于是,人們會大筆消費,甚至會借債消費,把此後幾十年的收入都借出來買車買房。經濟也會在這個階段高速發展。
這段時期,被稱為"繁榮期"。
而有的時候,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似乎失去了信心。覺得未來充滿了不确定性,不知道哪天就會失業、投資失敗、破產。
那怎麼辦?勒緊褲腰帶吧,原本想買的新西裝,不買了。反正都快沒班可上了,還要什麼西裝。"消費降級"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可這麼一來,就麻煩了。還記得嗎?你的消費,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你的西裝不買了,服裝店老板沒了收入,就沒法給妻子買香水。香水店老板沒了收入,就沒法帶家人去吃大餐...
這段時期,被稱為"蕭條期"。
于是我們就能看到,經濟的增長,并不是一條直線向上,而是像數學裡的正弦函數一樣,有繁榮、有衰退、有蕭條、有復蘇。在震蕩中持續向上。
這種現象,在金融學術語中叫做"經濟周期"。
這種周期,對整個金融系統,乃至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巨大的衝擊和挑戰。哪怕增速稍微慢一點點,也比大開大合的巨幅波動要好。
央行的一大職責,就是盡量抹平這種周期性的波動,在高速增長時踩踩刹車,在陷入停滞時踩踩油門。确保經濟以一個相對平穩的速度,穩健增長。
這就是中央銀行的第一個目标:盡量抹平經濟周期,實現經濟平穩增長。
抑制通貨膨脹
再來看中央銀行的第二個目标:抑制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你可能會說,這個我熟,不就是錢印多了嗎?
沒錯,錢印多了,确實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它是唯一原因。
但香帥老師告訴我,在金融學上,通貨膨脹有着一個标準定義,叫"一段時間内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
沒錯,可以不深究原因,只看表象。只要物價出現持續而普遍地上漲,就叫通貨膨脹。
在我們的觀念裡,通貨膨脹是不好的。那為什麼央行的目标,是"抑制通貨膨脹",而不是"消滅通貨膨脹"呢?
因為學界普遍認為,适當的通貨膨脹,其實有利于經濟增長。
這個邏輯關系大致是這樣:
通貨膨脹,會讓人們清楚物價會越來越貴,錢會越來越不值錢。這樣人們就更有動力在當下增加消費,盡快把錢花掉。
還記得嗎?你的消費,就是其他人的收入。消費多了,交易就多了。交易多了,經濟自然就增長起來了。
但請注意,這裡的限定詞絕不可少:适當的。
如果通貨膨脹失控,甚至演變成惡性通貨膨脹,那将是社會的災難。
想想看,一位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輩子,攢了50萬存款,準備用這筆錢安度晚年。結果惡性通貨膨脹一來,老人家驚訝地發現,50萬只夠買一根油條。
這種感覺用什麼詞來形容才好?沒錯,我覺得應該是"幻滅"。一生的心血,化為烏有。
失控的通貨膨脹,會讓全體國民的财富縮水,是對全體國民财富的一輪掠奪。
你記得課本上的這張照片嗎?這是上世紀40年代末的解放前夕,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就曾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
當時人們用自行車提着成捆成捆的鈔票,卻可能連一包香煙都買不到。
即便到今天,世界上仍有大量的動亂國家,在面臨這種惡性通貨膨脹,人民苦不堪言。
一位網友今年曾去了叙利亞。這是他在當地換的貨币,你猜猜這些鈔票總共價值多少?
揭曉答案:總共是300美元,也就是2000出頭人民币。每天出門,他都要帶着成捆的鈔票。當地人更是習以為常,甚至連偷都懶得偷。
即便沒有戰亂中的叙利亞這麼誇張,近年來很多國家也都曾面臨幅度不小的惡性通脹,相信你在新聞裡都有所耳聞。比如土耳其裡拉,阿根廷比索。當然,還有通貨膨脹界的神——曾發行過面額100億貨币的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面額100億的貨币
這就是中央銀行的第二個目标:将通貨膨脹抑制在合理範圍内。讓它刺激經濟的同時,又不會帶來負面後果。
好,現在我們明白了中央銀行調節經濟的兩個主要目标:經濟平穩增長、控制通脹。
可是,中央銀行能怎麼調節經濟,進而實現這些目标呢?總不能用大喇叭喊話吧?它一定需要一些"抓手",通過這些抓手去調節經濟。
沒錯,中央銀行最常用的,有兩個抓手:
1、貨币供應量。
2、利息。
貨币供應量、利息
中央銀行,究竟是如何利用貨币供應量和利息這兩大抓手,調節經濟的呢?
在開始闡述之前,我要先插播一個聲明:
經濟是一個超級復雜系統,其中的各個要素之間,在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復雜程度發生相互作用,這些要素之間,經常"互為因果"。A既是B的原因,又反過來是B的結果。
中央銀行,就像一個頂着無數盤子的雜技演員。不斷調整自己的姿态,确保每一個盤子都不會掉到地上。
(圖片來自網絡)
這就導致,我們用任何簡化模型去總結、分析它,都注定是挂一漏萬。因此,千萬不要以為下面我說的就是經濟運行的全部,這只是一個極度簡化,甚至簡化到模糊的模型。
好,聲明完畢,讓我們開始。
貨币供應量,就是印多少錢。
當經濟疲軟時,多發行鈔票,會讓通貨膨脹率适當提升。還記得嗎?适度的通貨膨脹,會刺激大家的消費,從而刺激經濟。
同時還有另一方面。國家政府可以利用這部分印出來的錢,去發動公共建設,甚至去直接購買滞銷的商品。
這種邏輯用大白話說就是:既然大家都不想買東西,那就政府出面來買。
沒錯,"凱恩斯主義"就是這個意思。
這塊很好理解,因此我們快速帶過。把重點放到今天終于隆重出場的主角:利息。
利息啊利息,你終于來了。天天說加息降息,調的就是利息你小子啊。
相信你已經和利息打了一輩子交道。存錢有利息、貸款有利息。但你有沒有認真想過,究竟什麼是利息?
按照國際慣例,先說個故事。
你受夠了租房生活,決定買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如今你有90萬存款,每年收入10萬,但你看中的那套房子,售價100萬。
于是,你就有了2個選擇:
1、等1年後,攢夠100萬再買。
2、找你的朋友小張借來10萬元,現在就買房。
你實在太想今年就住上新家了,于是你向小張開口借錢。可小張開口就是:這個...最近手頭有點緊...
你情商很高,聽出了裡面的弦外之音。你馬上補充:這樣,我不白借。等明年還錢時,除了10萬元本金,我再多還你一點作為補償。你開個價,這個補償你覺得多少錢合适?
沒錯,你一定聽出來了。這裡的補償,本質就是利息。
小張想了想說,這樣吧,如果你承諾明年還我20萬,我就借你這10萬塊。
你一聽,火冒三丈。什麼?你要我100%的利息?怎麼不明搶呢?如果你找我要10萬塊利息,那我寧願等上這1年,明年自己買。
小張一聽就漏了怯,原來他也想賺你這筆利息。那好辦啊,協商。
最終多輪扯皮,你們以10%的利率成交。你提前1年住進新家,小張獲得了1萬元的額外收益。皆大歡喜,實現雙赢。
如果你看懂了這個故事,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觸及了利息的本質:
在這個故事裡,利息的本質,就是你為了早1年時間住上新家,究竟願意多付出多少錢的代價。
或者,讓我們再提煉一下:
利息,就是錢在時間維度上的價格,是對"時間"的定價。
你越急迫地需要這筆錢,時間的價格也就越貴,利息也就越高。
放到現實生活裡,一般來說,經濟形勢越好,投資的機會越多,做生意的時機就越耽誤不起,那"時間"就會越貴,利息也就會越高。
而經濟形勢不好時,這一筆錢,我今年借,和10年以後借,區别不大,那"時間"就越不值錢,利息也就越低。
利息在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的"晴雨表"。
經濟可以影響人們心中的預期利息,而中央銀行則是希望利用利息這個工具,反向影響經濟。
每當經濟發展過熱,甚至產生泡沫時,中央銀行就會加息。加息可以為過熱的經濟降溫,同時抑制通貨膨脹。
調高利息,人們就更願意把錢存到銀行中,而不是去投資和消費。這樣,就實現了給過熱的經濟"降溫"。
同時,高速發展的經濟,意味着想買東西的人多了,買東西的人多了,就會帶來物價普遍上漲(還記得嗎,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通過加息給經濟降溫,還能抑制通貨膨脹。
就這樣,通過加息,吸引大家把錢存到銀行裡來。過熱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就會降溫,經濟就不會在失控發展中埋下隐患。
而每當經濟發展停滞時,中央銀行就會降息。降息,可以刺激萎靡的經濟。
降低利息,相當于把錢存到銀行沒好處了,就是在鼓勵大家把錢拿到市場上去消費。
還記得嗎?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的收入,這個循環一旦啟動,經濟就會得到刺激,走出增長停滞的泥潭。
現在你明白了嗎?這就是你從新聞上看到的"美聯儲降息"新聞的根本邏輯:
它是美聯儲這家美國的中央銀行,通過降息,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從而調控美國經濟的過程。
但這還是無法解決另一個問題:聽起來,美元降息完全是美國人自己的事情,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世界矚目呢?為什麼英國日本加拿大的利息調整,似乎就沒有這麼高的關注度?
這真是個好問題,因為它涉及到美元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元霸權。
美元霸權
再請你思考一個問題:貨币的本質是什麼?
你看,這是一張5元人民币,你不覺得,它真的很神奇嗎?
今天早上,你去阿婆的包子店買一袋包子,付她5元。這袋包子,可是阿婆凌晨2點起床蒸的。你買到的不是包子,而是阿婆的血汗。
可是,阿婆給了你這袋凝結着無數心血的包子,你給了她什麼?你給了她這張人民币,或者說,一張寫着數字"5"的紙。
阿婆究竟憑什麼相信,你給她的這張紙,就一定能換回她晚飯要吃的大米?這中間,其實有着數不清的信用壁壘。
因為阿婆相信,賣大米的叔叔,一定也願意收下這張紙。如果他不願意收的話,市監局會管、警察會管、甚至軍隊會管。總之就是一句話:國家會管。
沒錯,現代貨币的本質,是信用。是世界上的所有人,對發行貨币的國家政府的信用。
而一種貨币,在自己國家内用完全沒問題,可一旦拿到國際上,問題就出現了。
我們在課本上都學過,貨币這種東西叫做"一般等價物"。
什麼意思?在貨币出現之前,你抱着一只公雞,想去市場上換到一袋大米。可這個交易實在太難達成了。
首先,想賣出大米的人,必須正好也需要你的公雞,如果他想要的其實是牛奶,那交易就達不成。
其次,一只雞的價格,必須正好等于一袋大米。如果你覺得一袋大米換一只雞你太吃虧了,實際只能換0.8只雞,這可怎麼辦?難道現場把雞殺了,你分到一只雞腿回家?
錢這種"一般等價物"出現後,問題一下子就被解決了。你的一只雞到市場上,可以輕松地賣出100元,而不需要和對方物物交換。同時,如果你想買大米,付給對方80元即可,剩下的20元,還可以留下來買牛奶。
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在"貨币間"的世界裡呢?
有人用美元、有人用英鎊、有人用日元、有人用泰铢。還有人用俄羅斯盧布、土耳其裡拉、菲律賓比索...幾乎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少貨币。這簡直就像回到了以物易物的世界。
一個阿根廷商人想和土耳其商人做生意,該用什麼貨币結算?土耳其人說,我付給你土耳其裡拉,阿根廷人說,我才不要你那玩意呢,跌起價來和廢紙一樣,要不我付給你阿根廷比索。結果土耳其人說,我也不要,咱哥倆誰都别嘲笑誰。
你看,交易就僵持在這裡了。
這可怎麼辦?答案呼之欲出,一定需要一種東西,來充當貨币之間的"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貨币的貨币",國際貿易的效率才能被大幅提高。
在歷史上的一段時間裡,起到這種作用的,是黃金。各國發行多少貨币,必須和持有多少黃金挂鉤。
換句話說,那時貨币的本質不是貨币,只是"黃金兌換券"。這種制度,就是你一定聽說過的"金本位"。
可在上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金本位制度暴露出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終無奈解體。這可怎麼辦?該用什麼東西,來替代原本黃金的作用?
全世界的商人們左看看、右看看。還記得嗎?貨币的本質是信用,或者說,是國家的實力。
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直到今天,美國都是世界第一大國。它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都遠非其它國家能比。那怎麼辦?
要不,用美元吧。
于是,在如今的國際貿易體系中,美元是絕大多數交易中的結算貨币。甚至一些經濟體系脆弱的小型國家,比如巴拿馬、厄瓜多、東帝汶。它們選擇不發行自己的貨币,而是直接用美元當做日常貨币使用。
我們公司有一位同事,今年年初去了伊朗旅遊。我問他,你怎麼換到當地的貨币?他說必須帶美元過去,用美元在當地兌換伊朗裡亞爾。
想想看,這不神奇嗎?伊朗,那可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沒和美國建交的國家之一,是美國幾十年來的敵國。但你去了那裡,竟然依舊要帶美國的錢。
當然,這裡面注定存在着一個悖論:想保持美元國際貨币的地位,就要保證世界範圍内有足夠的美元供給,同時保持美元的币值堅挺。
你看,悖論這就來了。想讓美國以外的國家也能有足夠的美元,這意味着美元必須從美國不斷外流,用術語說,叫貿易順差,用大白話說,叫"花錢比掙錢多"。
而怎麼保證币值堅挺?這就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強勁"的國家,怎麼個強勁?用術語說,叫貿易逆差,用大白話說,就是"掙錢比花錢多"。
你看,這兩個要求之間,是矛盾的。這種矛盾,金融術語叫做"特裡芬悖論"。
特裡芬悖論揭示出了這種美元結算體系下的一個永恒難題:當全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和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衝突時,美國就必須要選邊站。而一般來說,都會選擇自己的國家利益。
對美聯儲來說,這或許無可厚非,但這對世界其它經濟體,尤其是一些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經濟體來說,可能就是災難。
你想,假如日本央行瘋狂印錢,這筆錢無論如何也只能在日本國内流通,造成日本國内的通貨膨脹。因為國際貿易不收日元、只收美元,而日本央行沒法印出美元來——印出來了也是假的。
而假如美聯儲瘋狂印錢,因為美元是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币,因此他就可以拿着這些憑空印出來的紙,去其它國家購買那些真正的資源和财富,造成這些國家資源流失、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的好處由美國人自己享受,壞處則由全世界共同承擔。
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美元霸權"。
當然,美元霸權的背後,是美國的軍事霸權、金融霸權、科技霸權、文化霸權……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也建立在這些因素之上。因此這個話題同樣非常復雜。
但總而言之,你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在全世界範圍裡,美元是極其特殊的一種貨币。它相當于是"貨币的貨币",而美聯儲,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世界的央行"。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美聯儲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了。
今天,我嘗試着用一篇文章的篇幅,向你簡要說明了美聯儲降息的核心邏輯:
降息,是美聯儲這個美國中央銀行調節美國經濟的重要手段。而正因為美元具有"全球貨币"的地位,因此美元的利息,會影響到世界經濟的方方面面。
當然,我必須再次強調,這篇文章裡說的是一個簡易邏輯。很多細節都做了超級簡化,甚至已經簡化到了有些模糊的地步。但依舊能夠幫你觀其大略。
這裡,也再次感謝香帥老師對我的幫助和分享。
請教最後,我問香帥老師,很多都用美元降息,去預測股市、預測房價、預測匯率,似乎能預測一切方面,您怎麼看這種說法?
香帥老師說,她很少去看此類預測。因為全球經濟是個超級復雜系統,任何一個單一變量扔進去,都像石沉大海,頂多泛起幾片漣漪。
很多人都以為美元降息了,房價就會怎麼怎麼樣,股市就會怎麼怎麼樣,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真的有那麼簡單的邏輯,宏觀經濟就不會成為各路學者争吵幾十年都沒有結論的領網域了。
美元降息,毫無疑問是件大事,在有的人不解、有的人憤怒、有的人謾罵之時。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比預測更重要的,是看懂背後的邏輯。
不要預測,只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