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算法養豬場:殺死人類的創作靈魂前,請先停止精神投毒,歡迎閱讀。
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烨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
霓虹閃爍的數字荒野上,算法飼料車正 24 小時傾倒精神廢料。
人類創作者蜷縮在數據垃圾山的縫隙中,用最後一點靈光對抗 AI 流水線的機械轟鳴——當 AI 開始批量制造 " 完美故事 ",我們是否正在親手埋葬那些照亮人類文明史的、帶着毛邊的真實?
當信息流變成下水道:我們正在被 AI 排洩物淹沒
凌晨三點的手機螢幕前,數百萬用戶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窒息——他們劃動着無窮無盡的 AI 生成内容,卻找不到任何可供呼吸的縫隙。
以 " 蛇動漫 " 為關鍵詞的搜索,本應是藝術靈感的碰撞場,結果卻淪為 AI 工業廢料的堆填區:結構混亂的蛇形生物、光影失調的機械構圖、千篇一律的 " 偽日漫 " 風格,将真人畫師的作品擠到搜索結果的第三頁。
這種現象早已蔓延至文學、影視、學術領網域。
谷歌學術平台被曝出上百篇 AI 生成的 " 垃圾論文 ",部分甚至保留着 " 作為 AI 語言模型,我無法直接訪問研究 " 的露骨痕迹。
短視頻平台充斥着批量生產的 " 職場陰謀論 " 劇本,連演員劉曉慶都遭遇 AI 深度偽造視頻的困擾,觀眾已無法分辨畫面中的 " 她 " 是真人還是數據幽靈。
數據顯示,主流平台 AI 生成内容占比突破 63%,但用戶日均有效閱讀時長卻縮短 42%。
這種荒誕的反差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算法正通過 " 精準投毒 " 摧毀人類的信息消化系統。
當我們被迫吞咽由情緒值、完播率、相似度阈值調配的 " 飼料套餐 " 時,思考力正在退化成條件反射式的點擊動作——這不是技術進步,而是一場集體認知系統的慢性中毒。
AI 絞肉機與算法黑箱:工業化屠宰人類創造力的流水線
AI 生成内容的恐怖,在于其構建了一套 " 工業化屠宰人類創造力 " 的完美系統。
這套系統由兩個固定公式精密咬合:
一方面是内容癌變公式。
比如某頭部 MCN 機構單日量產 2.4 萬篇 " 原創 " 文章,但都遵循着一個特定套路。
先是情緒注射:憤怒值必須 >0.7,确保觸發杏仁核的本能點擊;
再加點焦慮制造:每百字植入 1 個争議點,例如 "80 後死亡率突破 5.2%" 的 AI 幻覺產物。
最後進行洗稿淨化:相似度精準控制在 28%-32%,既規避抄襲判定,又實現 " 偽創新 " 量產。
如今這種 " 癌變公式 " 正在吞噬各領網域創作。
知乎高贊回答呈現标準化 " 總分總 " 結構,某短視頻平台劇情号復制 32 種固定腳本,微信公眾号 10 萬 + 爽文如同罐頭生產線。
更荒誕的是,某些 AI 工具開始偽造學術論文數據——中科院研究者發現,用 AI 生成 " 更随機 " 的實驗結果,連同行評審都難以識破。
另一方面是神經劫持系統
某短視頻平台工程師透露的真相令人脊背發涼:AI 内容完播率甚至比人類作品更高,因其更擅長操控多巴胺分泌。
而短視頻的套路顯得更為簡單直接。
開頭就來 1. 3 秒暴擊:家庭倫理劇變 / 職場陰謀論 / 兩性戰争必須在開場 3 秒引爆,超越人類編劇的節奏控制能力。
配上 15 幀視覺轟炸:每 15 幀插入誇張表情或性暗示,防止用戶啟動前額葉皮層進行理性思考。
最後留認知缺口陷阱:結尾預留道德綁架式懸念,例如 " 不轉發生兒子沒屁眼 ",強迫用戶參與傳播鏈。
當 10 億用戶淪為 " 斯金納箱小白鼠 ",在無限滾動的信息流中重復 " 點擊 - 分泌多巴胺 - 麻木 " 的機械行為時,文化生态正在發生基因突變。
文學創作退化為關鍵詞填空,知識分享異化為信息搬磚,情感共鳴降級為情緒注射。
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全國首例 AI 繪畫侵權案,暴露出更深的危機——海量訓練素材的權屬模糊,導致原創作者不僅未獲收益,反而要對抗 AI 生成的侵權内容。
創作基因的返祖:當所有故事都聞起來像 ChatGPT
AI 對創作生态的侵蝕已從 " 工具輔助 " 演變為 " 基因污染 "。
這種污染也正在重塑人類的審美本能。
當觀眾習慣 15 秒一次的視覺暴擊,當讀者沉迷于情緒顆粒度 >0.7 的 " 精神快餐 ",那些需要靜心品味的深度内容将如同不适應氣候的恐龍般滅絕。
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我們觀察與理解世界的方式正逐漸從直觀體驗轉向算法語法的解構。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實驗中揭示了長期接觸 AI 生成内容的大學生,其思維模式出現了顯著異變。
首先,概念碎片化成為了一種趨勢。這些大學生傾向于将復雜問題拆解成一系列 " 關鍵詞 + 模板 " 的組合遊戲,仿佛每個問題都能通過特定的框架來快速解決。
判斷極端化的現象也愈發明顯。學生們習慣用情緒顆粒度較高的二元對立框架來看待事件,如 " 不封殺 AI 就人類滅絕 " 這樣的極端言論頻現。
再者,記憶可替換的問題同樣引人擔憂。
随着 AI 技術的普及,一些被 AI 修正過的虛假歷史信息開始影響人們的記憶。比如,有知乎用戶堅稱《蒙娜麗莎》原作中有二維碼,讓人哭笑不得。
以上這些由 AI 引發的 " 曼德拉效應 " 正在逐漸侵蝕人們的真實記憶。而這種認知畸變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級病症。
在教育領網域,有家長利用 AI 生成 " 高考滿分作文模板 ",逼迫孩子背誦,結果導致語文閱卷組發現了大量雷同卷。
在職場環境中,職場人過度依賴 ChatGPT 等工具撰寫周報,使得匯報内容變得千篇一律,缺乏創新和個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類開始模仿 AI 的創作邏輯。
在網絡小說平台上,出現了所謂的 "AI 仿生作者 ",他們主動将章節切割為 15 秒閱讀單元,并在每段故事中植入人工衝突點,以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當我們用算法邏輯來反刍現實時,真正的創造力似乎正在被格式化為可批量復制的認知罐頭。
數字文藝復興:在算法的絞殺下尋找人類文明的火種
面對 AI 的全面圍剿,人類創作正在經歷一場 " 數字達爾文進化 "。
美國作家協會推出的 " 人類創作 " 認證,試圖在 AI 洪流中豎起一塊救生浮板;《哪吒 2》憑借傳統文化内核斬獲 140 億票房,證明情感共鳴仍是算法無法復制的稀缺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張頤武強調,AI 應作為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者,唯有堅守人文内核的獨特性,才能守護創作靈魂。
未來 " 人機共生 " 生态,或許能讓人工智能回歸工具本質——就像工業革命未曾消滅手工藝品,AI 量產内容與人類原創或将找到生态位平衡。
但這場進化需要突破雙重枷鎖:既要對抗 AI 的 " 認知馴化 ",又要警惕人類自身的 " 創作惰性 "。
當某平台推出 "AI 寫作神器 " 三天内吸引 300 萬用戶時,當大學生用 ChatGPT 生成課程論文導致查重系統崩潰時。
我們不得不承認:比算法更可怕的,是人性對捷徑的貪婪。
正如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火遭宙斯懲罰,人類在獲取 AI 技術紅利的同時,也必須承受重塑文明基因的陣痛。
現在 AI 背後的 " 創作者 " 用莎士比亞的語法寫垃圾小說,将畢加索的筆觸淪為擦邊海報生成器,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優質内容,更是文明演進中最珍貴的 " 意外性 " ——那些在深夜迸發的靈感火花,在酒醉後塗抹的狂草,在痛苦中凝結的思想結晶。
下一次滑動螢幕時,或許該想起 19 世紀倫敦街頭張貼的啟示:" 此處禁止随地大小便 " ——今天,我們同樣需要為數字文明劃定禁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