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汽車智駕更名輔助駕駛!,歡迎閱讀。
5 月 4 日,小米汽車官網以及 APP 對新車訂購頁面進行調整。新車定購頁面顯示,小米汽車将 " 智駕 " 字眼更名為 " 輔助駕駛 "。具體來看,小米 SU7 标準版車型搭載的 Xiaomi Pilot Pro 由 " 小米智駕 Pro" 改名為 " 小米輔助駕駛 Pro";小米 SU7 Pro、小米 SU7 Max 車型搭載的 Xiaomi HAD 由 " 小米智駕 Max" 改名為 " 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截至目前,小米汽車在售車型為小米 SU7,小米汽車計劃在年内推出首款 SUV ——小米 YU7。行業人士認為,小米汽車将 " 智駕 " 字眼修改為 " 輔助駕駛 " 是為了更準确地反映車輛的功能定位,同時也是對智能駕駛技術命名的進一步規範化,防止駕駛員對自動駕駛能力產生誤解。
4 月 16 日,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體在線更新管理工作推進會,針對智能駕駛(智駕)領網域的宣傳、功能使用和技術部署等問題提出一系列規範性要求。這意味着,智能駕駛行業正式進入 " 強監管 " 時代,目的是解決行業快速發展中暴露的測試風險、宣傳誤導和功能濫用等問題。工信部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确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4 月 27 日,華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其官方微博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聯合廣汽、上汽、江汽、奧迪、東風猛士、岚圖、深藍汽車、北汽、阿維塔、賽力斯、奇瑞汽車共計 11 家車企以及中汽中心共同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倡議内容包括技術先行;營銷透明;用戶為本;标準共建四個方面,具體包括 " 完善以安全第一為核心的車規安全保障體系 "、" 讓用戶清晰地知道和理解各自車型的真實能力 "、" 推出‘智能輔助駕駛安全訓練營’ "、" 不斷提升和完善安全标準 " 等。
汽車智能駕駛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的背後,是随着各種智能駕駛技術的迅速普及和發展," 智駕 " 成為了車企發布會的新賣點,但在方便消費者出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因為智駕而出現的安全事故,相關事故的頻發也引發了社會對智駕安全性的廣泛關注。部分駕駛員認為開啟了智駕功能以後就可以随便雙手離開方向盤玩手機甚至直接睡覺,殊不知,這種行為不僅會給道路行駛安全帶來巨大隐患,也對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4 月 17 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眾号 " 交通言究社 " 發表《智慧領航,安全護航——智能網聯汽車輔助駕駛功能使用須謹慎》文章,提到近期因駕駛人錯誤使用輔助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駕駛人對輔助駕駛的認知不到位,誤以為 " 輔助駕駛 = 自動駕駛 "。
事實上,智能駕駛和輔助駕駛還是有很大區别的。4 月 30 日,北京科協也在公眾号上辟謠了 " 輔助駕駛等于自動駕駛 " 這一說法。文章中,北京科協表示,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諸如 "L2+"、"L2.5"、"L2.9" 等宣傳标語,有 " 過度包裝 " 之嫌;即便達到 L3 級也只是 " 有條件自動駕駛 "(在限制條件下執行部分功能決策的自動駕駛模式),依然要求駕駛員随時準備接管駕駛任務,以确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安全控制車輛。
總的來說,雖然現在 " 智能駕駛 " 已成為眾多新能源車的标配,但 " 智能駕駛 " 的出現本質是為了幫助駕駛員提高行車安全性和便利性,但部分消費者卻誤以為車輛具備高度自動駕駛能力,因此放松了對駕駛安全的警惕。從現有技術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智能駕駛技術仍處于輔助駕駛階段,還遠達不到可以放手不管的狀态,這也意味着現階段駕駛員在駕駛時仍為車輛的第一負責人,需保持專注實時關注路上的情況,做好随時準備的接管,避免發生事故。
此次小米汽車将 " 智駕 " 更名為 " 輔助駕駛 " 也可以更準确地反映車輛的功能定位,從而确保用戶清晰地了解 " 輔助駕駛 " 與 " 自動駕駛 " 的區别。
汽車行業關注 人氣汽車新傳媒
每天分享有價值的汽車新聞
汽車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