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人死前會看到什麼?關于生命終點,你需要知道的真相,歡迎閱讀。
清明節是祭祀與緬懷的日子,也是我們反思生命旅程的時刻。
「未知死,焉知生」,當我們談論生命終點時,其實在談論如何更好地活着。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死亡,是所有人類唯一确鑿的共同命運。
正如路易 - 樊尚 · 托馬所言,「在這個世界上,确實沒有任何東西能比死亡更明了,更普遍且更不可避免了……研究死亡,便是迎戰這最确鑿的事實。」
今天,我們暫且按下對死亡的忌諱,談論關于生命終點的一切。
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在這裡,找到面對終極問題的力量與智慧。
向死而生:與恐懼對坐
托爾斯泰曾以冷靜的筆觸刻畫人在面臨死亡時,經過對人生重新審視而發生的價值觀颠覆。
在他的小說《伊凡 · 伊裡奇之死》中,45 歲的法官伊裡奇在過着合乎理想的「輕松、舒适、體面」的生活,他有着令人羨慕的職業和收入,享受着人們的尊敬和稱贊,直到一場突然的疾病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終結。
圖片來源:pinterest
伊裡奇回顧自己的一生,一種可怕的空虛感湧上心頭,并時刻折磨着他:「他的公職、整個生活規劃、家庭規劃、社交興趣、職業重點,可能都是錯的」,「他曾經和現在為之生活的一切都是謊言與欺騙,對他隐藏了生和死」。
然而,在臨終前才意識到人生的虛度已沒有挽回的餘地,只能在惶恐和遺憾中結束生命。
思考死亡,便是将自己提前暴露在死亡危機中,以死亡為原點重新審視生命,思索、重構人生意義和價值,并在未來的日子裡無憂、無懼、無憾地活着。
這便是向死而生。與恐懼對坐,我們直視它的面孔——臨死前,會發生什麼?
以下所有文章,點擊圖片即可直達 ⬇️
>人死前,
會看到什麼?
>臨死前大腦幹了什麼?
人類第一次看到了死亡瞬間
>身體在做什麼?
而當真正與生老病死狹路相逢時,人們會怎麼做?
下文中的人們,只是這些年來我們接觸到眾多患者中的一角。
Ta 們身上,有疾病帶來的掙扎與痛苦,也有人性中的溫暖和善良,還有如夏花般的生命力。
>病榻之上:
沒有英雄和美人
>椰子大的腫瘤,
和我差點壞掉的人生
>一個「或許只能活到 20 歲」的孩子
教會我面對死亡
>身患重病的年輕人
哭過又笑了
>28 歲癌症晚期
我想當淋巴瘤屆網紅
>人死後會去哪裡?
有一群人拒絕「入土為安」
生命有限,但生死的交界線上的愛與力量,終會凝結成理解生命的琥珀——它不灼熱,卻自有恒久溫度。
好好告别:最後的擁抱
當醫學抵達邊界,我們能給生命怎樣的擁抱?
在一些醫院裡,會有這樣一個科室:這裡的治愈率是 0,出院率是 0,幾乎不盈利。
每一個住進這裡的病人,都有一個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結局:直面死亡。
這裡,叫做「安寧病房」。
在這裡,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個,就是讓病人安然地死去。
>中國第一家
讓患者「等死」的醫院
>死亡來臨前
我想塗一次紅色指甲油
停止無意義的過度醫療,不是放棄,而是把空間還給更有價值的人和事。給時間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間。
而當親人的生命進入倒計時,真正的關懷不是冰冷的監護儀數據,而是病床前握緊的溫度。
米蘭 · 昆德拉曾在小說《生活在别處》中寫道: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别。」
親人逝去的傷痛不會消失,但我們如果有機會好好說再見,也許能讓遺憾更少,讓愛留存更多。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
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奶奶走後
我的悲傷變成了一個小醜
>那些失去至愛的人
後來都怎麼樣了?
>親人臨終前,我們到底如何
做最後的告别和陪伴
時間無法治愈哀傷,哀傷也不會在某個時間點終止。它就像是海浪,總會在某個時間點,一次又一次地湧來。
接受它,面對它,記得它。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
今天是清明節,如果你也有想要懷念的人,可以把留言區當成樹洞,留下你的故事。
「我一切都好,就是很想很想你。」
策劃制作
策劃:狄安 | 監制:Feidi
插圖:見圖注 |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的文章
大家記得把丁香醫生設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