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兒時的甜蜜為什麼消失了?,歡迎閱讀。
" 追尋小時候的味道 " 成了近兩年的熱門話題。本文的主角 " 白兔娃 " 甜瓜,就是廣泛流傳在關中人民記憶中的 " 小時候的甜蜜 "。這種老品種甜瓜自集體經濟時代開始種植,靠農民自己留種代代流傳,但卻在近年逐漸從消費者的視線中消失了。
在瓜果品種快速迭代中,為什麼這些 " 白兔娃 " 被排除在主流品種之外?為什麼它深受消費者喜愛,卻沒有最終留下來?
随着水果種植逐漸規模化、商品化,銷售愈加線上化、遠距化,主流市場競争演變成為 " 大產地吃小產地 "," 大品種吃小品種 " 的軍備競賽。不耐化肥、不耐儲運、外表不夠 " 美觀 "…… 這樣的品種看似注定在競賽中失敗。品種的迭代也許有利于大規模商業化的種植和流通,但對消費者來說,并不是最好的結果。我們希望并且相信,既然消費者有需求,這樣的老品種最終仍然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生存下來。
4 月 26 日國際種子日(International Seeds Day),食通社也借此機會,呼籲讀者關注老品種,他們也許在文字中默默無聞,卻在農民口中手中傳播。因為正是這些多樣而非單一的種子,在保護着我們整個食物體系的根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食通社 Foodthink (ID:foodthinkchina),作者:書夢,編輯:王昊,題圖來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關中傳統甜瓜 " 白兔娃 " 因品種迭代、商品化種植和儲運劣勢逐漸消失。老品種依賴農家肥,不耐化肥和遠途運輸,被規模化市場淘汰。但消費者對其脆甜口感和鄉土記憶仍有需求,部分合作社通過電商嘗試復興。品種演變背後是農業技術、社會結構和情感聯結的變化,呼籲保護老品種以維持食物多樣性。
• 種植技術變遷:老品種依賴傳統留種和農家肥,新品種依賴商業化種子與化肥。
• 市場供需矛盾:白兔娃因產量低、難儲運退出城市市場,但鄉村市集仍有零星需求。
• 品種基因演變:種子來源從農民自留轉為市售 " 航天 " 包裝,實際品種性狀已悄然變化。
• 情感聯結符号:白兔娃承載集體化時代稀缺甜味記憶,成為鄉土文化與勞動體驗的象征。
• 技術衝擊日常:現代農業技術簡化食物獲取流程,削弱人與土地、種植過程的深度關聯。
• 保護食物根基:多樣化的老品種維系生态平衡,是抵御單一化農業風險的重要基因庫。
初夏,陝西藍田縣曳湖鎮的市集上,叫賣聲不斷。有農戶拿着竹籠賣自己地裡產的農產品,也有中小型卡車拉的瓜果蔬菜。拉貨的大車小車上,大喇叭吆喝着 " 便宜了!便宜了!"" 自產自銷,清車了!清車了!"
一位老農從集市上買回兩只胖嘟嘟的甜瓜。這是關中地區的一種老品種甜瓜,名叫" 白兔娃 ",顏色白,前端比後端略偏小,從遠處看去,就像一只俯卧的白兔,故而得名。
" 我就喜歡吃白兔娃。" 老農笑着說道。
在關中地區,鄉民們習慣稱白兔娃為 " 梨瓜 ",而不是 " 甜瓜 ",那聽起來更像是城市裡的叫法。雖然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經常将 " 梨瓜 " 和 " 甜瓜 " 混用,但是另一位曾種過白兔娃的農民說:" 當地自己種的都是‘梨瓜’,比甜瓜長一點,甜瓜是圓形的。"" 梨瓜 " 的名字透着一股鄉土氣息,喚起對過去生活的溫情記憶。
●藍田縣曳湖鎮的鄉村市集。
一、" 白兔娃 " 的前世今生
梨瓜的種植在關中地區由來已久,白兔娃至遲在集體化時代末期就已經出現在渭北平原。在那個 " 以棉糧為綱 " 的年代,含糖食物鮮少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甜瓜的種植數量也十分稀少。它所帶來的甜味,成為了一種來之不易的甜蜜回憶。
西安高陵區一家農業合作社在推廣自家種植的白兔娃時,特别回憶了當年吃瓜的情景:
"…… 那時吃梨瓜的方式比較豪放。也許因為梨瓜的個頭遠不及西瓜,所以也就享受不到西瓜的待遇,沒有必要鄭重其事地放在案板上用刀子切成一牙一牙的。講究點的,舀一瓢水衝衝;不講究的,直接在手掌上蹭蹭。
不管講究還是不講究的,下一步都是把梨瓜放在一只手的手掌上,另一只手高高舉起,勁大的用掌劈下來,勁小的用拳砸下來,梨瓜一般就碎成了極不規則的兩部分,一只手拿一半,順勢甩甩裡邊的籽兒,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不講究的就連皮吃了,講究的啃完瓜肉留下薄薄的一層皮。"
但集體化時期,白兔娃還不能作為商品自由交換。待到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後,土地下放到戶,關中部分種植戶瞄準經濟作物的機會,靠種植白兔娃發家致富。
在陝西藍田,白兔娃通常一年種植一季。一般在清明前後播種,大約四五十天後便可收獲,有些種植戶還會将白兔娃與西瓜混種。收獲成熟後,可以繼續種植小麥、蘿卜或大菠菜等作物。
對于小規模的瓜農,目前種植一畝多的白兔娃大約可收入七八千元,雖然總體盈利并不算高,但相較于種植主糧,這一收益仍然相當可觀。
不過随着新品種和農藥化肥被大量引進,越來越多市場運營體系成熟、利潤更高的新品種瓜果進入市場,老品種遭受了重大衝擊。白兔娃也漸漸從城市中的貨架上退隐,只能偶爾在鄉村市集中捕捉到零星的影子。
藍田曳湖鎮餘家溝的村民說,二十多年前,以前村上家家幾乎都會種瓜。但目前種植戶越來越少,去年村裡唯一一戶種植白兔娃的農戶,也因為效益不行,不打算繼續種了。
" 我們這裡有好多野生動物來吃瓜,野豬、猯,所以人們都不願意種了。"
另一方面,村裡的好些梨瓜地改種了白皮松。後來這些樹在當地虧損嚴重,農民大多挖掉種成莊稼," 白兔娃 " 的蹤迹就越來越難以追尋了。
如今的白兔娃,雖不再多見于城市,但其市場需求仍然存在。在西安周邊的一些地方,白兔娃仍有種植,既有散戶,也有專業的農業合作社,并且在閻良、西安高陵區等地成了地方特色農產品。
二、" 航天 " 白兔娃還是原來那個老品種嗎?
雖然農民一般白兔娃稱為 " 老品種 ",但我在藍田也聽到有人抱怨,白兔娃沒有早年那般甜了。那麼,如今的白兔娃品種是否依然與四十年前的白兔娃相同?還是那個 " 老品種 " 嗎?
在集體化時期,老品種白兔娃都是靠農民自己留種——成熟後把瓜籽收集起來,洗淨晾曬,來年留用。而據餘家溝村的瓜農說,現在的白兔娃種子都來自縣種子公司,或者是村鎮私營的種子化肥店售賣的包裝好的種子。
●藍田縣前衛鎮,一家售賣種子化肥的農資店。
不過當筆者在當地種子公司尋找白兔娃種子時,發現包裝上并未标注 " 白兔娃 ",而是印有 "F1 航天 " 字樣。廠家告訴我,這并非航天種子,"F1 航天 " 可能只是為了營造一種高科技的印象。
此外,包裝上标明的產地也并非陝西,而是甘肅。然而當地農民說,在購買時通常不會過于在意包裝細節,只要确認是 " 白兔娃 ",他們仍然會認為這是本地老品種。
●當地售賣的白兔娃種子包裝。雖然在宣傳圖片上,形狀不是傳統梨瓜 " 上小下大 " 的樣子,但是按照經銷商和農民的說法,它确實就是白兔娃。
所以到底何謂 " 老品種 "?
從定義上說,老品種指由農民自己馴化和保留下來的品種,已經适應了當地環境,學名叫地方品種。從現代遺傳學角度來看,老品種較現代育種的新品種來說,通常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這決定了物種内性狀的豐富性。
不過普通人在提到 " 老品種 " 時,很少會從科學角度來理解。
很多老人回憶白兔娃時,都會強調記憶中的口感。一位七旬的老奶奶對白兔娃的口感不乏贊譽:" 這是我們本地的瓜種,脆甜,皮也能吃。" 看着女兒從城裡市集買的精致包裝的甜瓜,奶奶念叨着,現在城裡市場賣的新疆甜瓜齁甜。" 不像白兔娃,吃完喉嚨不會扎,嘴也不難受。" 如果在市集上碰到白兔娃,奶奶和老伴都會買幾只回來嘗嘗。
西安周邊村莊的一位老農告訴我:" 我們這裡的人比較喜歡老品種,因為新品種是轉基因的,白兔娃吃得多了,比較習慣這個品種。"
其實包括白兔娃在内,當地市面上銷售的甜瓜品種都不是轉基因品種。然而,不少農民分不清新培育技術的概念,會把它們統統和 " 轉基因 " 畫上等号,并且談之色變,時常伴随着關于轉基因可能影響生育功能的讨論。
相比幾十年前,現在的肥料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盡管一些種植戶仍然傾向于使用農家肥來保證白兔娃的口感,但部分也會适量使用化肥。這不僅源于對化肥的顧慮,也出于對甜瓜口感的追求。
一位泾陽老鄉在回憶白兔娃時說:" 很好吃,但是不能上化肥。一用肥料,看起來很漂亮,吃起來沒味。"
藍田縣一位種植白兔娃的農戶則表示,他曾使用過化肥,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雞糞等農家肥。雖然化肥能夠提高產量,但甜瓜施用農家肥後口感更甜更好。不只甜瓜,只要作物主要供自家食用,且不追求產量,大多數村民仍然傾向于使用農家肥。
此外,農家肥本身也有所改變,種植戶告訴我,他們現在多使用雞糞。而過去的農家肥不僅包括豬、牛、雞、羊糞,還包含人糞尿,通常與土拌合,并摻入大量草木灰。然而,人糞尿和草木灰如今幾乎沒有人再用了。
●藍田縣曳湖鎮,種植的白兔娃小塊田地,瓜苗剛剛發芽。
三、商品化時代的甜瓜
在農產品零售業快速迭代的今天,過去讓瓜農發家致富的白兔娃,也在經歷經營體制的變化。
一方面,白兔娃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不能全年供應;另一方面,白兔娃種植主體一直以零星散戶為主,規模小,難以進入重視穩定供應的城市菜市場物流體系,只能在關中地區鄉村集市上銷售。因此許多散戶也因 " 白兔娃 " 耗人工多、收益小,慢慢退出種植。
而以地方特色為主打的專業種植合作社已經成為種植老品種甜瓜的主力,但其市場定位、銷售渠道較散戶種植都有很大區别。其中以閻良的白兔娃營銷模式尤為成功,通過電商平台和直播帶貨,銷量領先,給當地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這些從事專業種植的經營主體,也在開發更新的高端甜瓜品種。在 2024 年陝西楊凌的農業高新成果博覽會上,還展出了新品種的閻良甜瓜。它不像散戶種植的白兔娃前端小、尾端大,而是勻稱的橢圓形,且展現出十分均勻好看的白色,透着隐隐約約的綠。這些甜瓜的包裝也十分精美,工作人員介紹,這叫 " 脆梨 ",定價和瞄準的市場群體要比散戶的白兔娃更高端一些。
●楊凌農高會上的閻良甜瓜。農高會全稱為 " 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 ",以展覽陝西及全國各地的特色高新農業產業為主。
四、老品種為何你如此牽動我的心?
所以,今天的白兔娃到底還是不是記憶中的白兔娃?
經過幾十年的變化,白兔娃的性狀雖然仍與人們記憶中的老品種大體相同,但如今的栽培技術和經營體制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支撐這一老品種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也經歷了劇變。
技術史學者白馥蘭(Francisca Bray)認為,技術也是一種文化,是特定語境中向人們提供它所利用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需求的綜合因素產物。因此,當這一品種早已脫離其最初產生的社會環境時,我們或許已經很難斷言它依然是記憶中的白兔娃了。
但無論白兔娃是否改變,這種穿越時空的老品種,提供了其他新品種不能相比的情感聯結。對于知道白兔娃的人們來說,每當談起它,思緒仿佛都會被拉回遠方。
它是本地的、懷舊的,承載着鄉村文化與集體記憶。散文《甜瓜與少年》的作者以白兔娃的口吻,回憶集體化時期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瓜的場景:" 在星月夜裡,我泛着青翠的微光來到飯桌上,讓少年一家美美地品味了我的清甜、我的爽脆,連我香味濃烈的果瓤都被母親捧在手裡,讓貪嘴的少年舔了個精光。"
或許,老品種的魅力就在于,它總能讓人想起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與勞動和土地的深刻聯結。那時,勞動是生活的一部分,從土地裡發芽生長出來的植物是種植者感知情緒和自然的載體。漫長的守護與悉心的照料,終于換來了味蕾間那絲絲入扣的甜美汁液,尤其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裡,讓人倍感珍貴。
而如今,當我們想吃甜瓜時,市場上有太多可供選擇的商品,我們只需十幾分鍾便可輕松挑選與付款。相較于親自勞作的成果,它的時間線顯得單薄,記憶愈加短暫。
技術哲學家王小偉認為,外賣與智能手機等技術,在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逐步剝奪我們的日常體驗。在現代技術的邏輯下,食物似乎只是用來填飽肚子、保證營養的物品,而人和食物之間的關系變得微不足道。
因此,當人們在追憶和消費老品種時,老品種本身或許已不再那麼重要。我們真正試圖找回的是與土地和植物相聯系的生命需求——渴望重新感知天氣、土壤、綠色的生命力,以及将自身的勞動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協調感。
滄海桑田,時移世易,也許未來白兔娃會隐沒在更多現代培育的新品種之中,但人們聽到 " 白兔娃 " 這個名字時,仍能召喚出那個白兔一般的模樣和脆甜的滋味。
參考資料:
1.https://www.meipian.cn/1cmq2m1g
2.https://mp.weixin.qq.com/s/xO0ES33CeX3IVDcYXWsKsQ
3.https://mp.weixin.qq.com/s/t2hiYt3ktEbUnoZuk8xGSw
4. 北師大民間文化研究所:白馥蘭:技術作為一種文化,https://zhuanlan.zhihu.com/p/687162223
5. 王小偉:日常的深處,重歸人與技術的和諧關系,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2A0673V0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食通社 Foodthink (ID:foodthinkchina),作者:書夢(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編輯:王昊,本文由食通社 " 聯禾創作計劃 " 和農民種子網絡聯合支持,感謝一刀對本文老品種生态學部分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