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Buds 5 Pro深度體驗:這是我用過小米最糟糕的產品,歡迎閱讀。
前段時間,小米發布了新一代的旗艦無線耳機 Buds 5 Pro,标準版售價 1299 元,Wi-Fi 版售價則是 1499 元,是小米目前發布的所有無線耳機中價格最高的。在官方的宣傳中,直接稱其将是 4000 元以内最強的耳機,作為一個 HiFi 愛好者,雷科技的冤大頭之一,我自然沒有錯過這個機會,火速購入并給大家帶來一次深度的評測。
圖源:雷科技
作為一個多年的米粉,雖然我買過不下于 10 款各個品牌的旗艦無線耳機,但是我實際買過的小米旗艦耳機卻屈指可數。畢竟對于米粉來說,小米的旗艦耳機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 " 禁忌 " 話題,米粉知道這個產品線一直在更新,但是卻都避而不談,因為一次次的期待,換來的總是一次次的失望。
事實上,目前小米的耳機產品線中,評價好的基本都是 Redmi 旗下的產品,比如前兩年發布的 Redmi AirDots 3 Pro(與原神聯動的那款),以及 2023 年發布的 Redmi Buds 5 Pro。
不過,鑑于盧總(盧偉冰)誇下海口表示這款小米 Buds 5 Pro 将會是 4000 元以内音質最強的耳機,那麼作為 " 死忠 " 米粉自然是要梭哈一把的,說不定這次真的與之前有很大不同呢?
好了,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讓我和大家盤一下這款小米 " 最強 " 耳機吧。
首先來看看外觀,雖然音質等方面一直被人吐槽,但是小米的旗艦耳機至少在設計上确實做得不錯,卵形外殼加上半身翻蓋設計,方便單手開合的同時也方便拿取耳機。而且,小米在充電盒上做了弧度斜切,基座和翻蓋使用了不同的噴塗工藝,其中基座用的是啞光的銀色漆,翻蓋則是用的亮銀的鏡面漆,讓外觀更具設計感。
圖源:雷科技
不過,雖然亮銀色的外觀極具科技感,但是就像大家想的那樣,這就是一個 " 完美 " 的指紋收集器,而且小米顯然沒有做太多的防刮擦處理,剛換新回來的耳機只是在桌面上放了一段時間,已經出現了一條小劃痕。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在經常需要與手指接觸的地方采用亮面材質的主意挺糟糕的,沾指紋且易刮花總是能讓初期的新鮮感變成煩惱。雖然戴保護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也就讓亮面設計變得毫無意義了,比如小米 14 的亮面邊框,估計也是被吐槽太多,小米 15 又換回了磨砂設計。
說回耳機,整體做工還是在線的,作為一款售價 1299 元的耳機而言,翻蓋的阻尼感均勻,接縫工藝也到位,耳機本體也沒有什麼翻車的地方。耳機也采用了相同的拼色設計,不過磨砂銀的占比極高,亮面銀僅在耳機最外側,平時基本不會摸到。講真這個設計就很好,既有視覺衝擊力,又不會帶來額外的麻煩(實名吐槽一下某 H 系的一款耳機,全亮面設計好看是好看,就是完全沒有考慮過指紋和耳部分泌物的問題)。
圖源:雷科技
最後聊聊佩戴,舒适度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做了這麼多年的耳機,不可能在這方面翻車,我曾經在長途班機上佩戴超過五小時,基本上沒有不适感,穩固度也 ok,跑步、健身時就算動作幅度較大也沒有跌落的感覺。
不過,在寫這篇評測時翻到了小米 Buds 4 Pro 的圖片,然後突然發現兩款耳機的區别就是換了個顏色(只能說确實有段時間沒關注小米耳機了),這下小米耳機也有自己的家族式設計了。
現在,讓我們來聊聊小米 Buds 5 Pro 的使用體驗,這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地方,作為一款 1299 元,号稱 4000 元以下無敵的耳機,到底是吹牛還是物超所值呢?
首先是降噪,因為沒有降噪測試設備,所以就先與大家聊聊實際體驗,測試場景覆蓋了地鐵、飛機、高鐵、鬧市區等大多數常見的噪音場景。在強降噪狀态下,飛機和地鐵的運行噪音仍然很明顯,如果是自适應降噪,噪音強度還會更高一些,考慮到不同降噪模式下音質的區别很小,建議全程手動拉滿降噪強度。
而在鬧市區裡,小米 Buds 5 Pro 的降噪體驗比飛機等場景好很多,特别是針對人聲的消除表現甚至可以媲美 AirPods Pro2。至少在生活場景裡的降噪表現能夠讓人滿意,如果不常搭乘長途運輸工具,那麼小米 Buds 5 Pro 的降噪功能還是可以滿足需求的。
續航方面,強降噪模式下大約是 4-5 小時,完全沒電後補能的速度非常快,大約 10 分鍾就能充入約 50% 的電量,20-25 分鍾左右完全充滿。
單就降噪表現來說,小米 Buds 5 Pro 與 AirPods Pro 2 和 OPPO Enco X3 都有不少差距,後兩者基本可以完全屏蔽飛機的飛行噪音(除非你就坐引擎旁邊),而且在人聲等方面的降噪也與小米屬于同一級别。
最後借用一下數碼多大佬的降噪數據庫,更直觀的展示一下小米 Buds 5 Pro 的降噪數據吧。從表格來看,降噪性能略高于索尼 WF-1000XM5,明顯低于前面提到的蘋果和 OPPO 耳機(老實說我也沒想到 Enco X3 能排這麼高),不過最讓人無語的是還低于 Redmi Buds 5 Pro(目前價格 299 元)。
小米音頻,你要知恥啊 ...
基本上,數碼多測試的數據和我的體感差不多,小米 Buds 5 Pro 對中高頻的噪音抑制效果不佳,對中低頻的處理還算到位,另外超高頻降噪的表現則屬于第一梯隊。個人覺得,中高頻的降噪效果表現不佳,與單元和聲學設計有一定關聯,畢竟就算法來說 Redmi 和小米應該是共用一套,不應該出現截然不同的降噪優勢區間。
噢對,還有一個沒提到,小米 Buds 5 Pro 的降風噪效果也很一般,按理說這個屬于耳機的優勢區間(風噪主要集中在 100-500Hz),所以大概率是算法優化不佳,導致風噪降噪效果不如預期。
降噪聊完,再來聊聊音質吧。雖然小米在宣傳中吹得天花亂墜,什麼哈曼大師團隊、專屬哈曼音效看起來很唬人,但是最終都要耳朵收貨。首先說說我的聽音愛好,偏愛流行和器樂,較少涉獵古典,因為不常聽搖滾,所以對低頻的要求并不算高。
以下聽感都是以默認的 Haman AudioEFX 音效為基準,并且關閉了小米音效、杜比全景聲等會影響表現的音效。就個人的聽感來說,小米 Buds 5 Pro 的調音表現并不算好,雖然高頻質量很不錯,但是中低頻的表現卻是一個賽一個的糟糕。
先看低頻,小米 Buds 5 Pro 的低頻調教方向明顯偏量而非偏質,在抒情向或低頻樂器較少、節奏稍緩的音樂中表現還算不錯,至少用偏多的低頻量感烘托出氛圍感。
但是在一些低頻樂器多或頻率高的音樂中,表現就只能說是史詩級的災難。就以《爆裂鼓手》的《Caravan》來說,不管是開頭還是結尾的鼓手獨奏,低頻都給人一種瞬态不足、動态不夠、力度綿軟的感覺,主角安德魯就像在敲一個灌了沙子的鼓,镲片還被人包了海綿,聽得讓人想摘耳機。
老實說,就這個低頻表現,不要說秒殺 4000 以内的耳機,連售價 400 出頭的漫步者 NeoBuds Evo 都比不過,如果是在千元價位段的話,低頻表現更好的無線耳機更是兩只手都數不過來。
低頻表現不佳,那麼中頻呢?答案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人聲的力量感明顯不足,不管是劉歡的《彎彎的月亮》還是騰格爾的《天堂》,都給人一種有氣無力的感覺,這幅耳機真的不适合聽一些人聲有力量感的歌曲,在一些軟綿綿的情歌上表現都還好些。
另外,在女聲上的表現比男聲要好,雖然在王菲的《世界贈予我的》這首歌裡,仍然無法表現出王菲噪音的清澈透亮和穿透力,但是柔美的部分聽感還算不錯,而在一些抒情慢歌上,表現則更好一些,不過也僅限于此。
最後聊聊高頻,這也是小米 Buds 5 Pro 唯一表現不錯的地方,在一些器樂歌曲裡有着不錯的高頻延伸和質感。得益于壓電單元的特性,這裡終于是沒有翻車了,但是越靠近中頻,表現就越差,中高頻的銜接也并不算好,還是讓人有點失望。
說實話,不死心的我把音效設定、app 音效都全部試了一遍,結果是越試越抽象,小米音效(手機自帶)疊加 app 音效後聲音就更怪了,連原本表現還算不錯的高頻都出現問題。最後測試完所有組合後,只有手機音效設定為 " 原聲 ",app 設定為哈曼大師聽感是最好的。
另外,在開啟沉浸聲音效後,瞬态、動态等方面會有一定補強,人聲表現也好了一些,但是對于不喜歡空間音頻效果的朋友來說,體感估計會變得更差,不過至少比默認模式下的軟綿無力要好得多。
小米 Buds 5 Pro 的音質表現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真的沒想到一款 1299 元起步的耳機,可以做成這個樣子。不說秒殺 4000 以内的耳機,在同價位都排不上前十,如果忽略其他耳機功能,只有和四五百塊的耳機放一起還算有些競争力。
講真,要說小米 Buds 5 Pro 單元配置也不差,壓電陶瓷、平面振膜、11 毫米雙磁動圈揚聲器的三揚聲器配置,在各自負責的頻段都有特點,只要做好分頻和調音,怎麼也不該做成這樣,所以真的很好奇小米的聲學團隊到底在做啥?
事實上,小米 Buds 5 Pro 在拿到手後還走了一次售後,因為第一幅到手的耳機出現藍牙已連接但 app 顯示無連接的情況,而且在戴着耳機時開啟相機和部分 app,會出現音頻卡頓的問題,嚴重時還會出現音頻自動暫停不再恢復的情況。
另外耳機的觸控也有問題,在強風吹拂時會出現自動調整音量的情況,不知道是故障還是 BUG,如果是 BUG,那就是過于敏感且沒做電感檢測,我也在 app 裡提交了故障報告,不知道後續是否會修復。
再來聊聊小米的耳機音效問題,這是在調整音效時發現的,小米手機的設定裡有 " 原聲 "" 小米音效 " 和 " 杜比全景聲 " 三個選項。就聽感而言,原聲的綜合表現最好,其次是杜比全景聲,适合音頻和視頻兩個場景,小米音效個人不是很喜歡,而且在非小米系的耳機上表現不算很好。
而且還要說一下,手機音效會疊加到 app 的音效裡,導致三頻變得怪怪的,如果你在視頻的側滑工具箱裡開啟過杜比全景聲,那麼你看視頻時就會得到三個音效的疊加态版本,主打一個混亂。
個人覺得,小米的音頻團隊應該對整個音效系統做一次大改,至少不要讓不同設定裡的音效會疊加在一起,必須分個優先度,當連接的是小米耳機時,優先采用 app 裡的專屬調音,而不是不同音效會互相影響。
另外還有個必須吐槽的,小米 Buds 5 Pro 想要體驗完整的功能,需要另外再下載 app,耳機内置的面對面翻譯等功能只有在 app 裡才能啟動,系統自帶的耳機設定界面只是提供跳轉。希望後續可以優化這個問題吧,不然自家生态鏈的耳機還要下載 app 使用,多少有點抽象了。
而且這個必須下載 app 才能體驗的翻譯功能,實際表現也非常一般,只有單人講話或雙人對話的場景下表現尚可,一旦有多個人同時說話,翻譯出來的文字就會變得非常混亂。這種情況在兩個人面對面對話,但是周圍稍遠一點的地方有人聲時也存在,簡單來說就是完全沒做近場識别,效果還不如拿手機的錄音 app 直接轉錄,反而有更好的降噪和拾音表現。
還有宣傳中的無提示詞語音操控功能,只有在周圍沒有人說話時有效,一旦你周圍環境嘈雜或是有别的人在說話,這個功能就直接下線。老實說,或許是長達一周的體驗實在是讓我失望太多次,發現這個功能也有問題時心中已經毫無波瀾了。
在我看來,小米 Buds 5 Pro 完全是一款可以用半成品來形容的耳機,與前代幾乎一樣的外觀、沒有進步的音質和表現一般的降噪,作為一款耳機來說價格與表現完全不符。至于宣傳的智能翻譯、語音操控功能也都有問題,結果就是橫向對比其他品牌的旗艦耳機,幾乎沒有一項是有優勢的。
小米 Buds 5 Pro 真的非常讓米粉失望,真金白銀的支持,最後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我想,最後也沒必要再聊什麼購買建議了,不管是 1299 元的原價還是 1109 元的國補價格,買這幅耳機都是不值得的。
如果你對音質和降噪效果有要求,Bose QC Ultra 和 OPPO Enco X3 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更看重小米生态的互聯互通,那麼可以考慮前代的小米 Buds 4 Pro,二手價格也就三百出頭;如果你看上了翻譯功能,建議直接考慮訊飛、時空壺等專業翻譯耳機,反正不要對小米 Buds 5 Pro 有過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