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李嘉誠售港暫緩背後的“暗戰”,歡迎閱讀。
昨晚上發公告了,交易暫緩。
沒有等到 4 月 2 日這一天,那個我們都覺得整個地球都要燒開水的日子。
但是,只是暫緩。
所以本文也只能作為是一篇小結,這場極限拉扯還在繼續中。
但我還是很想把這篇小結給趕出來,畢竟自己也為這場拉扯盡到了一點心,而且是和編輯老師,還有多個實業方向的朋友共同打磨出的題,觀點也得到了港澳辦的轉載。更值得以自己的視角,對這不算驚心動魄,但也足夠牽腸挂肚的三星期,做這麼一個階段性的小結。
國家的應對真的很精彩,但也很深沉,我很想把我的體驗與朋友們分享。
就沿着時間線開始吧:
3 月 5 日,平地一聲雷,作為全世界老牌港運标杆的長和貼出公告,要把全世界的港口來個 " 清倉大處理 ":
這個 " 原則性協定 " 先按下不表,後面展開。
此事發生的第一時間,路透社就去找外交部要說法,得到了一個看似模棱兩可、實則意味深長的回應:
後來事情鬧大後,有些帶節奏的就把第一句 " 我們對有關商業交易不予評論 " 拿來說事,誣稱咱出爾反爾,又開始幹預商業,卻絲毫不看最後那一句 " 我們反對在國際經貿關系中濫施脅迫施壓手段 "。
當時的形勢其實很混沌,在特朗普的壓力下,巴拿馬在前者就職當天就安排審計團隊進駐了長和在巴拿馬的港口,後面甚至威脅要提前收回。
但是,直到 2 月應對巴拿馬審計時候,長和也沒有表露出要處理在巴二港的意思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則是強調自己從無幹預香港公司的商業營運。一切都是按着正常的攻防節奏在走,明面上的對手方依然是巴拿馬,咱後面也會看到,中央很快就在 3 月份就安排了出訪團前往巴拿馬,安排訪問的時間當在更早以前,也恰是前段攻防的時間。
結果到 3 月 5 日,形勢為之一變,突然宣布要賣港了,而且不再僅僅只是巴拿馬的兩個港口碼頭,而是涉及到了 23 個國家 43 個港口共計 199 個泊位。
這個動靜變化得太快,問問題的路透社更是相當有意思,我在前文《貝萊德收港:本就違反 " 在商言商 " 的總體戰醞釀》已經提到過,此次交易發生後,路透社的表現極其得意忘形,公然宣稱有些人就要當犧牲品。此時他來提問,大家覺得是故意呢?還是故意呢?還是故意呢???
而且發布公告的時間與路透社提問的時間還很雞賊,正好北京處于兩會期間,别看代表們群聚北京,但是議題滿滿當當,未必能騰出時間馬上對突發事件定一個周全的方案。
這就是考驗水平的時刻了。
咱的發言人這段表态其實相當專業,電光火石之間就劃拉好了範圍:
如果是脅迫施壓,我們就堅決反對;如果是商業行為,我們就不作評論。
那麼到底是不是純粹的商業行為?這就是未來一個月大家可以去分析、研判的地方了。
試想,如果國家先出場急吼吼叫停,理由是長和受到脅迫,對面要來句 " 我阿爸真的是自願的 ",咱咋整?
特區政府在這件事情上還沒得到歷練,咱北京先出手替香港攔了,以後人家再以此編排香港的地位,又咋整?
現在已經有外媒對美國明顯的步步緊逼、破壞商業規則在先視而不見,反倒陰恻恻說我們在損害營商環境,要是當時國家以更嚴厲的手段直接攔掉,這種輿論更加甚嚣塵上,屆時又咋整?
反過來底線思維一下:如果真鬧到不可收拾了,國家有沒有不顧一切攔下的托底手段呢?
有的,還很多。
對此,我在這篇《貝萊德收港:本就違反 " 在商言商 " 的總體戰醞釀》裡留了一段暗示,這還僅僅只是從法律層面展開:
銷港覆蓋範圍所構成的國家安全問題、船舶停靠信息所涉及的數據安全問題、驟然銷售如此大面積的港口,涉及的經營集中度問題 ……
更何況,又不是只有通過法律才能托底。
所以邊界劃好了,鎮場子的手段也有了,當時場子裡又很亂,長和、特區、貝萊德、背後的美國擰在了一起,而長和的籤約反正會在 4 月 2 日,那麼緩衝的時間可以定定心心研判,一邊研判還能一邊看看各方的表現。
一舉多得,焉有不妙?
國家要做的是裁判員,讓他們都找過來問的裁判員,而不是第一時間急吼吼自己下場、包辦一切的運動員。
這麼多年這麼多内外形勢的應對,朋友們應當能看明白這一點了。
随後有一段平穩期,各方都很安靜,到 3 月中旬,随着港澳辦轉發大公報,輿情急速升溫:
這個變化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是兩會開完了,可以騰出手了。
二是香港這邊的輿情有點安靜過頭了,安靜,就是本港媒體的表态。
三是美國要對中國海運造船這全行業一條龍開 301 調查聽證會了。
美國媒體炒作聽證會的時間與我們對這筆交易開炮的時間,是高度重合的。
這次 301 調查,美國人的胃口可不輕啊:
該調查從 2024 年開始,到今年 1 月出具調查報告,特朗普政府接手後又繼續推動,可以說是跨越了兩個黨派,象征驢象兩黨在此事上的共識。如此高昂的費用如果執行,将對中國的造船與航運造成巨大衝擊。
而 3 月聽證會前,這個事情又發生了一個新變化,那就是美國政府居然公然開始威脅各國,也要按照美國的規定對中國航運與船舶采取相應措施,否則就要對他們 " 進行懲罰 "。
所以這裡插播一句,某些還在說着 " 在商言商、自由貿易 " 的人呐,你們能不能先去對特朗普這麼說說?
到這裡,美國政府已經徹底圖窮匕見,港口出售、中國的全球航運、靠港的國產船舶,三件事情徹底聯系到了一起,一張大網已經清晰可見。
而且如今僅僅只是一個長和,以對巴拿馬和長和的區區施壓,就壓出這麼多的港口。對方嘗到甜頭後,下一步會是啥?
更何況,特朗普政府真的太缺政績了,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就會有鬧不完的黨争,這在我的前文裡已經反復分析過這個機理。我們明明有托底的手段,難不成還上竿子給他機會送出助攻?
沒道理的麼。
但後面這階段的幹預,國家的應對依然很有嚼頭:
首先,國家下場了,但沒有全下場。
表現是一,各部門的表态不多,港澳辦确實屢屢掀起輿情,但是手段只是轉發港澳台資訊,轉發而不評論。
外交部開麥則是反復講反對霸凌,其他問題找有關部門去。
該說的話讓港府和媒體來說,這就叫 " 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
其次,央媒與各部門基本協同,按兵不動。看着輿情的發酵,真正定調子的羽林健兒們仍在戰場之外,等待發令。
對于促成這起收購的相關方,尤其是據說以近百高齡親自主持了這起出售的實控人,此時是一紙通知下來更好,還是 " 無聲勝有聲 " 更好呢?
該焦慮的真不是我們。
由此又有個第三了,這就是國家給的機會。
我一直覺得咱國家真的是個體面人,能包容的盡量包容,能争取的始終争取,只要長和沒有真籤協定,此時國家不定調,就是在做無聲的争取,給體面的機會。
籤不籤,由你自己定。
我有一種比較暗黑的設想,那就是長和是不是也在做反向操作的設計,這次動靜搞這麼大,看你國家攔不攔。
不攔,再怎麼賤賣,我都收到了接近自己公司估值的現金流,落袋為安,有了後續經營與新的收并購子彈。
如果攔了,我也好跟貝萊德與其背後的特朗普交代:看吧,不是我不願籤,都是他們啊。
例行公事的話,在此刻也顯得這麼意味深長。
當然,把人想得太暗黑不好,希望是我錯了啊。
此外,長和已經籤了本文開頭說的 " 原則性協定 ",據說這玩意兒裡安排了違約條款,長和要是不籤,将承擔高額的違約金。
對于我這種理解之詞,有跑船的朋友當場給予棒喝:怎麼啊?一輩子都在賺錢,都到這時候了,還不願意為大家的安全出點血麼?
這話沒錯的。
這時候,違約金就成了一種态度。
如果上述設想是真的,局面就成了大家比賽誰先眨眼:
國家希望長和自己先不籤,不籤就是站隊。
長和希望國家出手攔,攔了他繼續兩面好做人。
到 3 月 26 日,長和進行了又一把衝刺:
攔不攔?不攔我就推進了啊。
轉過天來的 3 月 27 日,外交部繼續如前面已經貼出的圖那樣表示,這事你們去問主管部門,我只表态反對商業霸凌。
長和,你真敢說你這筆交易是 " 在商言商 " 嗎?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 長和售港不是在商言商 " 喜提熱搜,商務部的白明副所長作為業内權威出來表态,直指 " 在商言商 " 本就是個偽命題。
也正是在 3 月 27 日,港澳辦轉載也開始聚焦于此處,我也在這時候有幸敬陪白所長之後,相關觀點一起被轉載。
就有點小遺憾,經營邏輯這段沒能展開,這是比估值更實質的内容。
此時最讓我意外的是像端傳媒這種在香港黑暴中立場極端惡劣的若幹黃絲媒體,居然也會抓重點了,比起咱内地一些還只會鹦鹉學舌在商言商的,居然有種 " 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 的恍惚感:
香港某媒體這個 " 不過 " 把我看樂了,也借此我要鄭重說兩句句:一,誰說民族主義是壞的?美國人自己編的《世界通史》,民族主義可是構成近代文明的三大思想支柱。二、誰說觀察者網只有民族主義立場,上面鏈接的專欄稿,我在寫作前就發現,與觀網約稿編輯老師的立場不謀而合。
這一刻,我真的覺得是很光榮的,因為我參與了這件事,而且内地和香港的這群沒有那麼重官方色彩、甚至很多自帶幹糧上山的遊擊隊同志們,一起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了,直到最後的遮羞布 " 在商言商 " 也戳破了。
甚至我們的對手乃至敵人,對待這些證據,都無法繼續陰陽怪氣了。
在這樣的局面下,昨天下午,長和先開始放風,交易暫緩了。
消息似乎還是收盤後曝出的。
到了晚上,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才開始發聲:介入調查。
而且是以回答大公文匯記者提問的形式,大公也是打滿了全場。
至此,這整個一個階段告一段落。
終究還是讓長和先退了一步。
但是只是一步,長和說了,只是暫緩,而且 " 只是一個可以籤署協定的最早日期 ",似乎已經忘了前面說的 " 會在 4 月 2 日或之前籤約 ",給出一個新的劇本。
反正他在最初公告上也說過了,與貝萊德有為期 145 天的磋商。
所以,整起事件上一階段的落幕,只是下一階段的開場。
而在這段時間,還會發生很多事情:
4 月 2 日,美國政府對等關稅就要加征了,這場環球貿易戰将進入新的動蕩期。
未來一兩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對華航運造船的 301 調查将會出結果,美國敢不敢瘋魔到拿自己和全球航運開玩笑,來對中國進行新的制裁?
長和售港,只是這些驚濤駭浪裡的浪花一朵。
就在昨天,背景還有件大事,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大合影就不貼了,鏈接裡都有,就貼兩張外企高管的發言截圖吧:
這裡我想分享一組美國人自己統計出來的數據:
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的統計,在經歷了如此多美國政府 " 人造暴風雨 " 洗禮下,在華美企認為中國業務利潤率低于全球利潤率的比例,居然從 2018 年的 29% 下降到 2024 年的 28%,認為中國市場存在準入限制的美企由 40% 下降到 31%,認為在華經營成本上升的美企更是由 20% 驟降到了 3%。
而與此同時,在美國企業列舉的可能将產業鏈從中國搬遷的理由中,唯一大幅上升的正是美國政府挑起的中美關系不穩定,從 2017 年的 60% 上升到 2024 年的 72%。
我之前說過,中美兩國政府,在這段時間表現的那種對比,是會上史書的。
大家都看在眼裡。
長和售港風波,也是中國捍衛自身經濟與安全合法權益的宏大樂章中,那一段小快板。